同时平等又歧异地生活在一起,不正是这个世纪的一大难事吗?经济的全球化使我们在资讯和消费的超市中混处,却几乎完全无助于我们彼此的了解,当我们寻求在「认同」或「同质共同体」中得到庇荫时,我们终将不可避免产生对「他者」的拒绝,因为它的差异性已快速地成为对我们的威胁。
我们曾经遭遇过这样的回应:像同一个城市或同一个国族的公民般共同生活,且尊重每个人的个人选择。然而技术和经济的搅扰,已翻覆了公、私生活间的藩篱,国际经济也已闯入公共领域。
另一个解决之道则是:我们在世界各处的每个人,都尝试将他对技术世界的参与和他对文化承继及人格的确认结合。我称建构起这个非常真实的个体生活之欲为「主体」。
这个「自我」的生产,并不在孤立或退隐中实现,而是透过同时与「支配和共同体」权力斗争;透过将他者对其自身成为主体权利的确认,以及使民主、法律和学校用以服务每个个人主体的创造性自由而达成。
我们首先应该离开责任的道德,继而确认每个人将他对文化的认同和对技术世界参与结合的权利和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带着我们的差异,平等地共同生活。
谢词
导论 1
第一部:自我的生产
第一章 去现代化 23
古典的型式/古典型式的衰败/自由的意识型态/共同体的认同/制度的没落/现代性的危机和转型/倚墙之背
第二章 主体 65
自我的死亡/双重解救/主体化/性领域和幸福/主体的脆弱/超越政治主体/没有意识的主体/主体的捍卫/我与他者/从主体到行动者/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个人主义的两个面向─非神非人
第三章 社会运动 113
主要冲突/主体和社会运动/社会性运动和革命/认同捍卫及文化运动/新历史运动/难以定型的社会性运动/反社会运动/非民主情况下的社会运动/结论
第四章 高度、中度和低度现代性 157
现代性的三个时代/汉娜.鄂兰的语录/错误的道路/社会生活的道德基础/团结与沟通/我们能否继续谈论发展?/社会人的终结
第二部:共同生活
第五章 多元文化社会 197
容忍的极限/共同体主义/定义/异文化的相遇/文化经验的亲缘关系/世界的重构/女性和男性/认同政治/移民的整合/族群性/文化的民主
第六章 国族 249
政治主体/国族国家和公民身份/国族主义/种族和国家/极权主义/国族的阴影
第七章 民主的没落? 293
共和的综合/民主的危机/主体的自由/伟大政治的终结/民主的原则/民主和社会运动/主体政治/两个民主的条件/民主行动的诸模态/自由过渡的两个出路/社会整合
第八章 主体的学校 335
从一个教育系统到另一个/主体学校/沟通的学校/施行民主的学校
结论 伦理和政治 363
被碎裂的世界/两个危险间的主体/主体的欲望/从政治到伦理/社会行动者的迟至/知识份子和行动者/从伦理到政治
参考书目 385
名词索引 ─ 词称索引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品味的著作。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凝练而富有力量。他提出的观点往往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迫使我去重新审视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比如,在论述“异议”在集体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时,他并没有回避其可能带来的摩擦和不稳定,而是强调了正是这些“不同声音”的碰撞,才催生了新的思想和解决方案。这种对“负面”因素的辩证看待,展现了作者成熟的哲学思考。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循循善诱,引导你走出思维的误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这部书以一个相当宏大的视角,触及了人类社会中最为根本的冲突之一:个体差异与共同生活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平等”这个概念的深刻剖析,它并非简单的“相同”,而是在尊重和接纳“差异”的基础上,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书里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辨析。例如,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时,作者并没有采取高高在上的批判姿态,而是力图去理解其根源,去挖掘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共通人性。这种“理解的努力”,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步。
评分我被书中对于“共处”这一过程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作者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大量的案例,从历史事件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都成为了他阐释观点的绝佳素材。读到那些关于冲突如何化解、误解如何消弭的篇章时,我仿佛能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许多社会新闻的缩影。书中的讨论并没有止步于理论层面,它更像是一本“指南”,尽管它并不提供直接的“操作手册”,但它提供了思考的框架和分析的工具,帮助我们去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去理解那些我们看似“不合理”的隔阂究竟源自何处。这种“实践性”的引导,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乏现实的关照。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的社会议题与微观的个体体验相结合,使得论述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人情味。在探讨“差异”时,他并没有将某个群体简单地标签化,而是深入分析了造成差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展现出一种深刻的洞察力。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以一种更加 nuanced(微妙的、复杂的)的方式去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让我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从中找到与他人连接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开放性”。它并没有试图去“定义”一个完美的共处模式,而是强调了这是一个持续探索和不断调整的过程。在不同章节中,作者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并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问题的多重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他对“对话”的强调,他认为有效的对话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理解的建立。书中的一些段落,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对于尊严、自由和归属感的深切渴望。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共处”,需要的是勇气、智慧,更需要的是一颗愿意去倾听和理解的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