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开基祖》一书编自1988年以来,《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年来关于台湾劳工研究的种种痕迹,「劳工研究」是立场清晰地从支持工人的立场出发,跨越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明晰的立场使得它有别于「人力资源管理」或「劳工行政」等从资本或行政管理立场出发,通常自许为「客观中立」,却也同样以工人为研究对象的领域。凡有资本主义僱佣劳动的地方,多半都有这些各种各样关于工人的社会科学研究,但是其中「劳工研究」的兴旺与否往往与当时当地工人运动的社会影响力息息相关。本书中,「劳动」、「劳工」与「工运」三方面研究兼具,某些作者甚至尝试串连三个面向,劳工研究希望为工人运动服务,但不是运动的啦啦队,而是企求提供运动前进所需要的各种主客观分析与批判性的思索。
作者简介
王振寰
洛杉矶加州大学社会学博士( 1988 ) ,曾任教东海大学社会系,现今为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讲座教授,及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专长为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与东亚研究。
方孝鼎
朝阳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助理教授。
成露茜
世新大学新闻系及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夏威夷大学社会学博士,洛杉矶加州大学 UCLA 社会学终身教授,长年担任世新大学新闻学系教授,并兼任舍我纪念馆馆长,《台湾立报》、《破周报》及《传记文学》出版社社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社会学、国际流动与发展。2010 年 l 月 27 日病逝,享年 71 岁。
熊秉纯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方法论和认识论,中国∕台湾社会的性别关系、当代中国的妇女组织、国际性别政治,英语着书《客厅即工厂)探讨80、9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社会阶层,与社会性别的关系,中文翻译版近日将在中国出版,现正筹写一本关于「质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张晋芬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政治大学社会学系合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市场研究、社会阶层化、女性就业、私有化,目前正进行之研究包括性别工资差异的东亚跨国比较、劳动社会学,及大众对于工会的态度。
谢国雄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目前借调至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担任教授兼所长,透过田野工作探究资本主义与台湾社会、劳动、社区与社会学发展史为其关注焦点(纯劳动:台湾劳动体制诸论)(中研院社会所, 1997 )、(茶乡社会志:工资、政府与整体社会范畴 》 (中研院社会所,2003 )等书。
夏林清
1953年阳明山山脚出生,在外省眷村边缘长大,1964 至 1967 年士林初中毕业, 1967 至 1970 年卫理女中毕业,经验了考试与教养的驯服压制,1970 至 1974 年,大一保钓、大二尼克森访问中国,蒋介石逝世那年政治大学教育系毕业。 1974年毕业工作,当了三个月 YWCA 旅馆柜台,而后在救国团「张老师」工作一年半,经历了解离与创造,1976 年出国,同年毛泽东、周恩来相继去世,1977 年初次出国回来,碰上乡土文学论战,因而有机会见识政治运动与文学运动间的张力,由 1986 年迄今,以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身分投入在草根教育与运动的方案中,在社会活动的脉络里,创造条件并发展方注以利弱势社群的学习与发展是她心理学生涯的全部,同时由 1979 年起,在辅仁大学心理系任教,主要教授科目为「大团体动力」、「家庭关系与个人发展 』、「行动研究」。
郑村棋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硕士,专修组织发展,曾任辅仁大学企管系兼任讲师、中国时报记者、工人立汰行动委员会召集人、劳工教育资讯发展中心创办人及台北市劳工局局长,是台湾知名劳工运动推动者,早期活跃于基层工人组织运动,后曾任职台北市劳工局局长,2006 年 5 月开始主持飞碟电台节目,2006 年 12 月后,认为口水无益,改在广播节目内探讨结构与制度问题。
柯志明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合聘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兼任教授,主要着作有《台湾都市小型制造业的创业、经营与生产组织 ─ 以五分埔成衣制造业为案例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3 )、 《 番头家:清代台湾族群政治与熟番地权 》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2001 )、(米糖相克:日本殖民主义下台湾的发展与从属)(群学出版社, 2003 )等书。
李悦端
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l992 年担任柯志明教授的研究助理,并参与五分埔社区小型企业研究计画的田野参与观察和讨论,硕士论文则聚焦于五分埔小型成衣产业的性别分工。
赵刚
堪萨斯大学社会学博士,任教于东海大学社会系;专长为社会学理论、社会运动、劳工研究,曾任 《 台湾社会研究 》 季刊主编。
蓝佩嘉
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 1998 年起从事有关菲律宾与印尼家务劳工及台湾雇主的田野研究,成果于 2006年出版为专书,获国际亚洲学者会议 ( ICAS )社会科学最佳书籍奖( 2006─2007),美国社会学会性∕别研究年度杰出书籍奖( 2007),中译《跨国灰姑娘》(行人,2009 )获 2009 中时开卷十大好书、 2009 年金鼎奖最佳社会科学图书奖,及 2010 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朱政骐
台北医学院保健营养学士,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硕士,现就读于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班,《台湾立报》主笔,曾任《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助理编辑,研究兴趣为医疗社会学、政治经济学。
编者简介
陈信行
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国壬色列理工学院科学与技术研究博士。
研究专长:劳工研究、科学与技术研究、应用文化人类学。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选择了一个我之前从未深入关注过的角度来解读社会历史。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工人”的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集体力量”和“底层智慧”的史诗。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策略和组织方式所震撼。比如,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工人们如何通过 informal 的网络互相支持,如何用有限的力量去争取哪怕是最基本的权利。这些“开基祖”们,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每一步,都在为后人铺就道路。书中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工人群体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劳工群体内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着各自的经历、诉求和生存智慧。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关系时,显得尤为细致和客观,没有简单地将工人描绘成受害者,而是展现了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尤其是对于一些抗争事件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劳工群体在面对不公时,并非只有被动的接受,而是有着积极的思考和行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进步”的定义,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社会成员权利和尊严的提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默默奉献的劳动者。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胶囊,悄悄地打开了过去一段被很多人忽视的时光。读着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汗水和朴实的话语,我仿佛能看到尘土飞扬的工厂,听到机器轰鸣的声音,感受到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在时代的洪流中,用双手和汗水,一点一滴筑起今日社会基石的艰辛与不易。作者并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描绘轰轰烈烈的历史进程,而是聚焦于那些最普通、最基层的人物,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展现了劳工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抗争以及他们对社会变迁的独特贡献。那些细节,比如工人如何组织互助小组、如何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争取微薄的权益、他们在家庭与工厂之间扮演的角色等等,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对“工人”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生产线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尊严的个体。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劳工群体在历史中的边缘化和被压迫的现实,但也没有因此而沉溺于悲情,而是通过对他们韧性、智慧和团结的描绘,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今天的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曾经为社会发展默默付出的人们?我们与他们的距离,究竟有多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研究读本,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的厚重,也拷问着当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与我以往阅读过的历史类书籍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部通过微观视角折射宏观历史的电影。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而空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逐渐构建起一个时代的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劳工在家庭生活、社区关系以及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影响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劳工群体并不仅仅是经济生产的要素,更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被书中描绘的场景所打动,例如工人之间的袍泽之情,他们在艰难时刻互相扶持的场景,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憧憬。这些细节,让冰冷的统计数字变得有温度,让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劳工权益争取过程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民史观”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付出和选择共同书写的。
评分翻开这本《工人开基祖:台社劳工研究读本》,我立即被一种强大的历史感所包裹。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挖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将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劳工群体,从模糊的集体形象中抽离出来,赋予了他们清晰的面孔和鲜活的生命。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工业化进程对劳工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甚至精神世界带来的冲击,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读到关于早期工厂工人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危险的工作环境时,我常常会感到一阵阵的压抑,但随之而来的,是对他们顽强生命力的由衷赞叹。作者在引用大量历史文献的同时,并没有让文本显得枯燥乏味,而是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恰当的叙事,将历史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劳工群体内部的自组织能力和互助精神的刻画。那些看似渺小的个体,却能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对人性韧性和集体智慧的深刻探索,让我对“工人”这个词汇,充满了新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这本《工人开基祖:台社劳工研究读本》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它不是那种让你坐在书桌前,带着学术眼光去审视的文本,更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充满年代感的真实场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细节的刻画,例如对于特定时期工会组织形式的生动描述,以及工人之间形成的复杂人际网络。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油污和金属的味道,脑海中会浮现出工人脸上被汗水浸湿的痕迹,以及他们眼神中偶尔闪过的疲惫却又坚韧的光芒。作者在引用大量一手史料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访谈的元素,使得那些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仿佛亲耳听到那些老一辈工人的声音在耳边回响。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有启发性,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深入地挖掘了事件背后的社会动因和劳工群体的诉求。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解开一层层历史的迷雾,让我更加理解了社会发展进程中,普通劳动者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提醒我们,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汇聚起来却能产生改变历史的巨大能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曾经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声音重新拾起,并以一种令人动容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我对“工人”这个群体充满了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