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系因性别之分类透过社会化,经由日常生活各种礼仪、习俗互动,和社会各种组织之制度规范,乃至于法令、政策,区别两性在社会的分工,包括私领域的家务无给工作和有给之经济性工作,进而形塑社会性别分工的模式。本书主要从社会建构观点,探讨性别与工作之关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社会建构的性别化分工;(二)性别、族群以及阶级化的劳动市场;(三)性别意识缺乏的劳动政策以及(四)性别概念的总体经济政策。
其次,本书是一本以实例借由深度访谈和实地参与观察,探讨台湾劳动市场之性别、族群、工作和政策交错关系,企图从不同产业和职业,描绘台湾完整劳动市场之性别、族群和工作问题的书。
第三,本书揭露父权体制和资本主义交织的社会结构,女性身陷「工作和家庭」兼顾的困境。唯有解构交织复杂的社会结构,女性和男性才可能有均等的就业机会。
作者简介
严祥鸾
现职
.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学历
.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社会学博士
经历
.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台北市政府专任顾问
.台北市政府劳工局局长
.国立中正大学劳工关系学系暨劳工研究所系主任兼所长
.国立中正大学劳工研究所教授
第一部份 社会建构的性别化分工
第一章 两性工作平等制度的实质基础:解构社会文化和制度的性别隔离现象
第二章 台湾劳动市场性别化分工的解析:1951-2006
第三章 镶嵌在招募广告的性别歧视
第四章 她们的平等工作权─同工同酬到同值同酬的意义
第二部份 性别、族群以及阶级化的劳动市场
第五章 性别关系建构的科技职场:新竹科学园区
第六章 社会结构建构的工作性别不平等:加拿大和台湾比较
第七章 不同等于不平等?不同对待等于歧视?原住民男女在工作职场的困境:族群、性别与阶级交错关系的观点
第八章 性别、族群和阶级交错关系:台湾外佣政策
第三部份 性别意识缺乏的劳动政策
第九章 「两性工作平等法」立法的过程和意义
第十章 论政府就业辅导与职业训练政策的失调问题
第十一章 我想工作,却找不到工作─弱势妇女职业训练政策的现实困境
第十二章 「姐妹牵手来创业」套书读后谈政府妇女创业政策
第四部份 全球化妇女与经济的新挑战
第十三章 性别概念的总体经济政策
《性别与工作:社会建构的观点》这本书,带给我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职场中的种种不平等现象。我之前总是从个人能力、努力程度等方面去理解为什么在某些行业或职位上,男性和女性的比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和制度建构的结果,而非生理上的天然差异。它深入剖析了社会是如何通过各种无形的力量,塑造了我们对不同性别在工作领域应扮演角色的期待,以及这些期待如何影响了教育、招聘、薪酬、晋升等各个环节。例如,书中对“玻璃天花板”和“男性化特质”的讨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女性在达到一定职业高度后会遇到瓶颈,以及为什么那些被认为是“领导者”应具备的特质,往往更符合社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这种对社会建构力量的揭示,让我对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不仅需要个体层面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制度的革新。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些隐藏在职场日常中的不公,同时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才能打破这些藩篱,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工作环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性别”这个概念的解构。我之前一直认为性别就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事实,男女有别,生理构造不同,自然而然在某些工作上就表现出差异。但作者通过社会建构的视角,让我明白,我们对性别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角色、期望和行为规范,其实都是在社会互动和文化熏陶中逐渐形成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习以为常的职场现象,比如为什么某些职业会被贴上“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标签,为什么在招聘和晋升过程中,性别往往会成为一个隐形但重要的考量因素。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性别差异”并非完全是天生的,很多都是社会赋予的意义和期待。这种认知上的转变,让我对职场中的不平等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打破这些壁垒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性别和工作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社会如何塑造我们认知、限制我们可能性的书。读完这本书,你会不自觉地开始审视自己身边的世界,你会发现,许多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逻辑。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启发性,也引发了我很多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思考。一直以来,社会似乎都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认为男性就应该专注于事业,而女性则要更多地承担家庭责任,即使她们在职场上表现出色。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批评这种现象,而是通过分析“社会建构”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这种分工是如何被历史、文化和社会规范所塑造的。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父权制”在现代职场中的遗留影响的探讨,以及它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了晋升机会、薪资水平,甚至是工作机会的分配。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很多女性在面对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时,会感到更加疲惫和无奈,因为这套社会构建出来的期望,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她们牢牢地套住。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讨论工作,它更是在探讨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个体的命运,以及我们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如何面对那些根深蒂固的性别观念。读完之后,我开始更加关注那些能够促进工作场所性别平等的政策和实践,也更加意识到,要实现真正的平衡,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奋斗。
评分读完《性别与工作:社会建构的观点》,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对“性别”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关于工作中的男女分工和期望,都是可以被改变的。这本书没有直接去呼吁改革,而是通过深刻的理论分析,揭示了这些“自然”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多么强大的社会建构力量。我之前总是觉得,某些工作就是“适合”男性,某些工作就是“适合”女性,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适合”并非源于生理上的绝对差异,而是社会赋予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长期的文化积淀。它让我重新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同工不同酬”的情况,为什么在领导层中女性的比例总是偏低,以及这些现象是如何被社会规则和权力结构所固化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性别并非一个静止不变的生物学概念,而是一个在社会互动中不断被创造和再生产的过程。这种认识的转变,让我对如何推动职场性别平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开始质疑那些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并积极地去探索打破这些限制的可能性。它是一本让人反思、让人觉醒的书,它不仅仅是在讨论工作,更是在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多元的社会。
评分这本《性别与工作:社会建构的观点》简直是一本敲响警钟的书,读完之后,我对职场中的许多现象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我一直以为,工作中的性别差异更多是基于生理上的不同,或者是一些固有的“能力”上的区别。但这本书却以社会建构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这些看似“自然”或“理所当然”的差异,其实是如何被社会文化、制度规范以及日常互动一点点塑造出来的。它并没有直接去论证“男人应该做什么,女人应该做什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形成这样的认知,以及这些认知是如何影响了我们对特定职业、领导力、甚至是工作表现的评价。例如,书中对“男性化”和“女性化”工作特质的分析,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在评估一个人的实际能力,而是在对照一种事先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无形中为某些群体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也为另一些群体提供了不公平的便利。读这本书,就像是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开那些隐藏在职场日常中的性别偏见,虽然有些刺眼,但却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通往真正平等之路的可能性。它让我不再轻易地接受那些关于性别与工作的“既定事实”,而是开始质疑、反思,并积极地去寻找改变的契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