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机会平等」,「机会剥夺」则充满着阶级、性别、种族、宗教、文化等等不公平歧视的结果。本书从工作平权的角度着眼,探讨国外如何从政策实践去落实该项议题,并论及原住民在工作平权的价值下,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权利保障。
本书不仅从微观角度看实际的制度运作,更有宏观视野扩大见识领域,因为有了平权思维的起步,文化自主才能得到实现。
1. 积极赋权行动与补偿正义/石忠山
2. 历史不正义、族群导向积极赋权行动政策与原住民族:一个初步研究/张培伦
3. 争取文化永续自主与赋权:加拿大原住民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吴得源
4. 平权措施与机会均等:优惠性措施行动的大学聘任思考/蔡志伟
5. 纽西兰大学里的「机会平等」政策与实践/阙河嘉
6. 澳洲积极赋权实践之评述:兼论原住民积极赋权在澳洲大学机构之实践/范盛保
7. 进用原住民高等人才与民族整体的发展以原住民民族学院为例/童春发
8. 我国原住民升学优惠政策的发展:兼论2003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最高法院判例的特征与启示/周惠民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预示着它将触及一个敏感但至关重要的话题。我拿到它时,内心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在大学教学和研究领域,真正实现公平和机会均等的答案。 书中关于“肯定行动”的理论溯源和历史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一个概念,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个概念是如何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又如何在教育领域落地生根的。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平权”和“机会均等”的哲学探讨,这为理解整个聘任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探讨大学教师聘任的具体操作层面,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细节。它详细地阐述了不同阶段的招聘流程,以及“肯定行动”原则是如何融入其中的。我好奇地想知道,那些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管理来应对。 书中对于“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讨论,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作者是如何平衡这两者,并试图在保证学术纯粹性的同时,也承担起推动社会公平的使命,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这种思考的深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洞察力有了更高的评价。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大学教师聘任背后那些复杂而精密的考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关于教育公平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对话。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就觉得它戳中了当下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核心痛点。我一直对大学教师的选拔和晋升机制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多元化”和“公平性”日益成为重要议题的今天。 这本书深入剖析了“肯定行动”原则在大学教师招聘中的具体应用。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它没有止步于理论框架,而是将抽象的原则转化为鲜活的案例和实际的操作指南。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如何界定“合格”和“优秀”,以及如何避免因为过度强调某种特质而牺牲其他重要因素的讨论。 让我感到启发的是,书中对“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区分。作者似乎在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追求机会的均等性的同时,也关注到不同群体在起点上的差异,并设法弥合这些差异。这是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智慧的思考方式,对于理解“肯定行动”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书中对不同学科领域,以及不同类型大学(例如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在实施“肯定行动”时可能存在的差异,也进行了探讨。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觉得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并且能够考虑到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肯定行动”如何在大学教师聘任这个关键领域发挥作用,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策和制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有活力的学术共同体的思考录。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严谨又不失人情味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从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切入,让我能够很快地进入主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政策环境中做出选择,又如何承受相应的压力。 在探讨“肯定行动”原则如何具体应用于大学教师的聘任时,作者展示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法律判例。这些内容对我来说既是学习,也是一种思维的拓展。我一直好奇,在招聘过程中,如何才能在保证学术能力的同时,兼顾到社会公平的理念,而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非常详尽的解答。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肯定行动”可能带来的争议和负面影响。它坦诚地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逆向歧视”等问题,并试图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种客观和辩证的视角,让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站队,而是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和挑战。 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肯定行动”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这让我看到了全球范围内在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上的不同尝试和经验。有些案例的创新性让我眼前一亮,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向,关于如何将这些国际经验本土化,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索。 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引导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社会议题。它让我认识到,大学的聘任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中,试图在追求卓越与包容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精炼的书名所吸引:“肯定行动”与“大学教师聘任”。这一下子就点出了一个极其具体且极具现实意义的交叉领域。我一直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内部运作机制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涉及到人才选拔和资源分配的环节。 书中对“肯定行动”这一概念的解读,并非停留在泛泛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大学教师的聘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宏观的社会政策与微观的招聘实践相结合的,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逻辑和挑战。 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学术卓越”与“社会公平”之间关系的讨论。这无疑是“肯定行动”在大学聘任中最核心的张力之一。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在追求顶尖学术水平的同时,如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书中似乎还涉及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判例,这对于理解“肯定行动”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很好奇,这些法律层面的约束是如何影响大学在招聘决策中的具体操作的,又在多大程度上保障了政策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在探讨一个学术议题,更是在直面高等教育公平性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肯定行动”的内涵、实践及其对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整个高等教育生态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种沉静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学术的严谨感,又带着一丝思考的空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就已经浮现出很多与“肯定行动”和“大学教师聘任”相关的话题,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似乎不仅仅满足于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书中对于“肯定行动”在大学教师招聘中的历史演变,以及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争议,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多元化”概念的探讨,作者是如何从理论层面将其与学术界的实际操作联系起来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角度。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案例的分析。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通过对具体大学、具体招聘过程的剖析,展现了“肯定行动”在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复杂性和微妙性。例如,书中对某个案例中,如何在保证学术卓越的同时,尽可能地实现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多元化,进行了多角度的呈现。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充满了需要权衡和智慧的决策过程。 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它还深入探讨了“肯定行动”对大学文化、教学质量以及学术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作者提出的“学术自由”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我感觉作者一直在试图解答,如何才能在追求学术顶尖的同时,不忽视那些长期以来可能被边缘化的群体,并让他们有机会在高等教育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对“肯定行动”和大学教师聘任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项政策,更是一个关乎教育公平、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复杂议题。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对于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学术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信息,更启发了思考,让我对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