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世界中的文化与社会

变动世界中的文化与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全球化
  • 变迁
  • 社会变动
  • 文化认同
  • 现代社会
  • 人类学
  • 社会理论
  • 跨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今日,从孟买的教派份子一直到出示暗号的芝加哥帮派份子,再到北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文化可以挑起十分激烈的情感,以致人们往往会愿意仅为了某些符号与信念就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们在进行自我界定的时候,文化就是这样一种重要且个人的面向。文化发展出了人类的规范、价值观、信念与惯例──基本上,文化影响了我们的个人身分,也影响了我们被社会察知的方式。

  在《变动世界中的文化与社会》一书中,作者Wendy Griswold提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社会学观点,探讨了文化在形塑我们的社会世界时所扮演的角色。借由让读者理解到文化误解、文化冲突与文化无知的种种影响,本书让学生有能力对高速变动的世界里的文化与社会进行确实的评估。

本书特色

  ◆本书检视了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常见影响,运用「文化菱形」的设计来思考社会世界、文化创造者、文化物件与文化阅听众之间的不同关联。

  ◆本书提及文化现象与文化过程的例子,横跨了不同的时期与国家。

  ◆针对后冷战时期以来出现的种种文化冲突,本书会让人有更具深度的理解。

  ◆本书探讨了911事件对于全球文化与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本版新增

  ◆本版新增了网际网路,还有到处大肆入侵的媒体日益强化的角色。

  ◆本版非常强调的是文化与认同、认同政治、性别以及宗教。

  ◆本版的每一章,均新增了「问题与讨论」。

  对学生来说,《变动世界中的文化与社会》是一本非常棒的教科书,内容囊括了十分宽广的社会学课程,包括文化社会学、社会问题、全球化、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探讨后工业时代技术变革与人文精神冲突的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名称:《数字灰烬:记忆的拓扑与算法的黄昏》 内容概述 《数字灰烬:记忆的拓扑与算法的黄昏》是一部深刻探讨在超互联的、由数据驱动的二十一世纪,人类主体性、历史传承以及情感连结如何被无形的计算逻辑重塑和侵蚀的哲学小说与社会观察的混合体。本书摒弃了对新兴技术的简单赞美或彻底批判,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效率”成为唯一的道德标准时,人类经验的“冗余”部分——如偶然性、不完美、以及慢速的沉思——是如何被系统性地剔除或编码的。 小说以一个名为“回溯局”(The Retrospective Bureau)的半官方机构为中心,该机构负责管理和“优化”所有数字化历史记录。主人公,一位被称为“记忆编码员”的资深档案员,发现了一个无法被标准算法归档的“异态数据包”。这个数据包包含的并非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成千上万份被系统标记为“无用信息”的私人日志、未完成的素描、以及过期的电子食谱。随着编码员试图解构这份数据,他开始质疑:一个旨在完美记录一切的数字系统,其“遗忘”机制究竟是系统性的错误,还是更高层级的、刻意维护的平衡? 核心主题与章节聚焦 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一个复杂的矩阵,交织着散文式的哲学论述与紧张的叙事片段,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领域展开: 第一部分:透明的牢笼与感知的稀释 (The Transparent Cage and the Dilution of Sensation) 本部分专注于探讨“即时性”对深度体验的消解。作者引入了“感官带宽饱和”这一概念,描述了现代人在海量信息流中,为了保持功能正常而不得不采取的心理防御机制——即选择性麻木。 《像素化的乡愁》: 分析了模拟时代“回忆”的粘性与数字时代“存档”的扁平化。过去的回忆依赖于感官的重构(气味、温度、光线),而数字记忆依赖于精确的索引。当记忆可以被瞬间检索,它便失去了被“珍藏”的价值。书中描绘了一代人如何面对他们童年的所有影像都被压缩成标准化的压缩文件,而真正的触感和气味却永久失真。 《协议化的情绪光谱》: 探讨了情感表达的标准化。从表情符号到社交媒体上的“共鸣”机制,人类的情感交流正被转化为一系列可预测的、可量化的反应。这种“情绪的标准化”使得那些复杂、矛盾或难以名状的内心状态,在数字公共领域中变得隐形甚至病态。 第二部分:算法的本体论与意义的重构 (The Ontology of the Algorithm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Meaning) 这部分深入探讨了算法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构建现实的强大哲学实体。算法的逻辑开始取代传统的人类学或形而上学来定义“重要性”和“存在性”。 《黑箱的伦理学》: 聚焦于决策过程的不透明性。书中虚构了一个“社会信用修正系统”,它并非由人类驱动,而是由一个自我学习的网络自主运行。当个人命运(就业、居住权、甚至医疗优先级)取决于一个无法被追溯源头的决策时,传统的正义概念如何瓦解?本书探讨了对不可解释的权威的服从,以及这种服从如何内化为人对自身判断力的放弃。 《非线性的悖论:无用之物的价值》: 这是对前述“异态数据包”的理论阐释。作者追问:如果一个系统只奖励“有用”的产出(即可被量化的、可交易的、可预测的),那么那些孕育了真正创新和深层连接的“无用探索”——如漫无目的的闲聊、反复修改的草稿、纯粹的美学追求——将如何生存?本书认为,真正的文化抵抗存在于系统无法有效解析的“噪音”之中。 第三部分:记忆的拓扑与数字幽灵 (The Topology of Memory and the Digital Specters) 最终部分将叙事拉回至个体面对其数字身份与真实自我的撕裂。它探讨了“数字永生”的虚妄及其对当下生活的腐蚀作用。 《副本的忧郁》: 描述了人们对自身数字副本(社交媒体档案、云端备份、AI训练数据)的过度投入。个体越来越像一个“数据采集点”,其主要任务是为未来的、更完美的数字自我提供高质量的素材。这种对“未来数字我”的奉献,导致了对“此刻真实我”的疏忽和贬低。 《静默的抵抗:重拾手艺的几何》: 在对宏大叙事的疲惫之后,主人公开始转向那些需要时间、物质接触和熟练技艺的活动——手工制钟、植物学记录、羊皮纸修复。这些活动成为对抗算法世界“即时满足”陷阱的物理锚点。本书通过对这些“慢速行为”的细致描绘,探讨了人类如何重新夺回对自己专注力的主权。 文学风格与受众 《数字灰烬》的语言风格冷峻而富含哲思,融合了卡夫卡式的疏离感、博尔赫斯式的迷宫结构和当代批判理论的锐度。它并非一部轻松的小说,而是一次对我们正在共同构建的“信息生态系统”的深度体检。 本书适合那些对媒介理论、后结构主义哲学、以及关注技术社会影响的读者。它将促使读者重新审视:我们是否正在用一个看似无限的存储空间,来交换我们有限而珍贵的、转瞬即逝的真实体验?当一切都被编码、分类和优化时,我们留给“人性”的余地究竟还有多少?最终,在数字的灰烬中,什么是值得我们去抢救的“意义的火花”?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关于作者 iii
前言 v
序言 vii
译序 xiii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菱形 1

看待文化的两种方式 5
「人类想过且经验过最美好的事物」 6
「复杂的整体」 11
关联:文化与社会的联系 17
文化物件 18
文化菱形 23
总结 27
问题与讨论 28
进阶阅读书目 28

第二章 文化意义 31

我们为什么需要意义? 34
反映理论观点下的文化与意义 37
文化如镜 37
反映理论的古典希腊时代思想背景 40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观点下的文化与意义 44
「从人间到天上」:唯物论的文化研究途径 44
历史唯物论 46
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研究取径 49
功能论社会学者观点下的文化与意义 52
韦伯学派观点下的文化与意义 58
焦虑的新教徒和他们建构的世界 59
文化就像转辙手 62
意义体系抑或工具箱? 64
意义、现代性与文化冲突 66
总结 71
问题与讨论 73
进阶阅读书目 74

第三章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创造 75

涂尔干与文化的社会生产 78
现代社会生活的问题 79
社会连结:宗教的角色 80
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表征 86
文化的集体生产 88
符号互动论 89
次文化 95
文化创新与社会变迁 101
文化迟滞与文化领先 103
文化创新 106
总结 111
问题与讨论 114
进阶阅读书目 114

第四章 文化中的生产、分配与接受 117

文化生产 120
文化工业系统 121
文化市场 128
思想观念的生产 135
文化接受度 138
阅听者与品味文化 139
期待视野 143
文化诠释的自由:两种观点 147
大众文化的诱惑 150
透过流行文化的反抗 153
总结 157
註释 158
问题与讨论 158
进阶阅读书目 159

第五章 社会问题的文化建构 161

建构一个集体认同 164
建构一个社会问题 173
制造麻烦 175
从偶发事故到事件到社会问题 176
社会问题的发展历程 180
建构一场社会运动 184
总结 189
问题与讨论 192
进阶阅读书目 193

第六章 文化和组织:多元文化世界中的组织活动 195

组织文化 199
文化和动机 199
团结凝聚的文化和模稜两可的文化 206
文化脉络中的组织 215
跨文化工作 222
总结 227
问题与讨论 229
进阶阅读书目 230

第七章 连线世界中的文化 233

文化技术与文化社群 234
口语文化 236
识字能力的影响 238
电子媒介 241
网际网路的文化冲击 247
在全球文化中的意义社群 252
后现代性与社群 255
使用多种语言 259
去中心的文化 262
问题与讨论 264
进阶阅读书目 264

参考书目 266
索引 275

图次
图1.1 文化菱形 24
图2.1 电视与暴力的镜像模型 38
图2.2 柏拉图的反映理论应用于文化菱形上 43
图2.3 反映方向与文化菱形 72
图3.1 少棒球队的文化生产 99
图3.2 文化创造 113
图4.1 文化工业系统 122
图4.2 文化菱形中的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理论 156
图5.1 把偶发事故变为文化物件 177
图6.1 在以色列的麦当劳 198

图书序言

关于作者

  Wendy Griswold同时具有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学术背景。1980年她在哈佛大学取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同时她也拥有杜克大学的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81到1997这段时间,她一直在芝加哥大学教书,如今她则是在西北大学的社会学系、比较文学系与英语系担任教授一职。 她一直是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的副主编,同时也是该期刊的书评主编。另外,她还是Contexts与Poetics的副主编。她曾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国)全国人文学科捐赠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以及义大利佛罗伦斯的欧洲大学学院(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in Florence)等多个机构的奖助。

  她在文化方面的研究一向是横跨国际的。她最新出版的一本书Bearing Witness: Readers, Writers, and the Nigerian Novel,于2000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赢得了美国社会学会文化社会学类的「最佳书」奖。她的第一本书Renaissance Revivals: City Comedy and Revenge Tragedy in the London Theater,于1986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研究的是英国的剧院。此外,她也合作编辑了一本与文学社会学有关的书籍,也就是Literature and Social Practice,本书已于1989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她也撰写与宗教社会学有关的文章,特别是着重于探讨教派之间的种种冲突。她近来研究的是文化区域主义;她也研究非洲地区网际网路与阅读活动之间的关联。她发表过一篇探讨文化分析的社会学方法的论文,也就是〈文化社会学的方法学架构〉(A Methodology Framework for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收入于《社会学方法》第十七卷(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17 [1987]: 1-35),这篇文章非常具有影响力;她提出的方法学思维,大多已融入本书中。

前言

  新世纪社会学系列(Sociology for a New Century)提供给学生当前最好的社会学思维。本系列书籍的出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最终也是为了让社会大众了解,过去三十几年来,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革,而且情况还仍然继续下去。

  此种想法反映出了社会学内部发生的重大改变。社会学这个学科的研究取向已经变得更加开阔,研究兴趣越来越朝向比较性、历史性与跨国性的研究方向。社会学家已经比较不会把美国当成人类成就的高峰,反而是比较注视全球的发展与趋势。他们也开始留意周遭的种种社会力。1970与1980年代,当时的社会学家一窝蜂从事社会科学的建构,这些人把自己的隔离于世视为成功的标志。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开始持续关注社会大众的种种经验。

  本系列的每一本书都以某种方式提供了比较性、历史性、跨国性或全球性的论点,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们有必要去留意今日世界的多样性,更要去了解多样性出现的原因。一旦我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多样性,社会生活的惯常思考方式就会被质问。同时,同学们也有必要注意到,有一些特属于美国的议题,譬如说性别平等的斗争、人口老化对社会安全与医疗体系带来的威胁、种族冲突、民族沙文主义以及宗教与政治的交互影响,也出现在很多的其它国家。一旦意识到这些共同之处,就不会倾向于单就美国观点来看待美国议题与问题,反而会鼓励学生去了解其它国家所付出的教训。最后,学生还有必要去留意跨国的社会现象──超越国家疆界的趋势与发展(比方说环境恶化问题)。对于这些全球发展的了解,会激励学生去了解那些超越国家的疆界、经济与政治的背后形成力量。

  运用古典与当代的社会学理论来分析传统的议题,比如说文化与阶层化、文化与认同,以及文学艺术的社会学研究,也运用这些理论来研究比较新的议题,比方说全球文化流动、宗教恐怖主义,以及网际网路的广大冲击,《变动世界中的文化与社会》(Cultures and Societies in a Changing World)探讨了文化(观念体系、艺术网络、流行文化、宗教信仰及常识)与社会结构的交互影响。在「文化菱形」这个架构之下,本书比较分析了奈及利亚、中国、美国与世界其它地区的文化物件与实践,显示了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透过文化来展现出变动世界的方式,也展现了文化自身促成社会变迁的方式。本书之所以用整整一章来检视社会问题与组织交易的文化建构,目的是为了显示文化观点如何能够解释看似无关乎文化的议题,不论是涉及社会正义的问题还是实际的商业操作,都涉及到文化。

序言

  今天,文化让很多社会学家着迷,但过去却不是如此。约莫是1980年代初期,也就是我刚教书的时候,对于社会现象的物质成果与结构性解释──诸如收入、教育、出生率变化与经济压力──都是社会学的热门题材;文化与文化解释不过是余兴节目而已。确实,当时有许多社会学家在研究宗教、价值观、艺术以及其它相关题材,而人类学家对于文化的研究也影响了社会学思维。不过,整体而言,社会学对于文化并不够重视。

  社会学系的师生肯定都知道,时代已经不同了。过去几年来,在社会学里面,文化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而相邻近的社会科学,比如说政治科学、心理学甚或经济学,情况也大抵如此。文化社会学的出现有很多原因,最笼统的原因是,完全用物质因素来解释人类的行为或掌握人类的经验,根本上有其侷限。因此,多数社会学家如今都把人们视为意义制造者、理性行动者、象征运用者、阶级代表、说故事的人、以及人口曲线上的一个点。此外,社会学几乎不再有过去二择一(either/or)的思考方式。如今,这个学科开始想要了解人们的意义制造究竟如何促成理性的行动,并了解阶级位置究竟如何形塑他们的故事──简而言之,就是社会结构与文化究竟如何相互影响。

  虽然这一切都让文化社会学者非常满意,不用再把自己设想为在旷野中劳动,种种问题却还是让教室中的师生非常头痛。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想要谈论符号、论述、意义与文化惯例(cultural practices),可是相关讨论的系统化介绍却少的可怜。此时便有需要简明的文化社会学介绍来帮助学生(1)探讨文化的概念及其与社会世界的关联,(2)用文化分析来理解看似结构性的议题,譬如说贫穷或族群,(3)拓展他们的文化与社会视野,让他们可以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经济与国际文化里面进行有效的研究。这些就是本书想要达成的目标。

  文化菱形

  《变动世界中的文化与社会》可让修读社会学与社会问题的学生更了解文化在形塑社会世界时扮演的角色,对于专门修读文化社会学的学生也同样有帮助。本书介绍的是文化社会学,它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运用社会学观点来检视文化现象──包括故事、信仰、媒介、观念、艺术作品、宗教仪式(practices)、流行、仪式、专业知识与常识;同时,本书亦展示了文化现象如何在更普遍的社会过程中产生;最后,本书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检视文化∕社会的关联,把种种社会力影响文化的方式突显出来。

  在本书中,我使用「文化菱形」这个设计来研究四个元素之间的关联:文化物件──符号、信仰、价值与实作(practices);文化创造者──包括生产与分配文化物件的组织与系统;文化接收者──也就是经验到文化与特定文化物件的人;以及社会世界──也就是文化被创造并且被体验到的环境脉络。从第一章至第四章,我们会一一检视这些元素及其之间的关联。然后,在第四章与第五章,我们会讨论到,文化菱形可以如何应用到两个特定案例上面:社会问题与商业交易。在第七章,我们会对全球电子文化时代的文化与社群加以检视。

  全球研究取向

  对任何一个今日世界的社会学研究来说,从国际或全球的角度加以检视是必要的,而文化研究当然也就不能例外。文化研究的全球取向可从三方面来谈。

  跨国案例

  首先,我们可从很多国家的不同时期来思考文化现象与发展的例子。确实,这个世界总是存在着各色各样五光十色的文化,不过直到最近,美国人才渐渐注意到,这件事可能会影响到美国的国内社会政策与国外的经济政治关系。虽然我们检视的是一般的西方文化传统,特别是美国的文化,我们也会讨论到不同传统与文化的题材,譬如美国人特别有兴趣的文化,如日本与以色列的文化。

  有三个国家──奈及利亚、中国与美国──一再成为我文化分析的问题与议题的例子。这三个国家分别是研究二十一世纪的不同社会的起点。奈及利亚混杂了大量的不同语言、族群与宗教,没有任何一个群体在数量上具有优势。在二十世纪,英国对奈及利亚的殖民统治超过了五十年,奈及利亚极力要整合政治与文化多样性,进而达到促成更巨大的经济发展。数千年来,中国一直拥有一个先进的文化与中央集权控制,但二十世纪中叶的政治革命却引起了难以计数的社会与文化上的纷纷扰扰。如今,中国正在从事一项迄今前所未闻的大实验:在政治与文化的高压统治之下,看看经济自由是否仍然可以繁荣发展。在西欧同盟国家的帮助下,美国主宰了二十世纪中叶的冷战时期。美国似乎代表的是发达工业社会的顶峰,也代表了现代文化,而其它社会则大概都要向它靠拢。现在,随着先前政治同盟的解体,国际关系的日趋复杂,多元文化群体也各自提出了令人无法拒绝的主张,美国文化的特有效力便受到了挑战,而美国的价值观是否仍能够适用于今日纷扰多变的世界,也开始受到了质疑。因为上述这些理由,奈及利亚、中国与美国提供我们一些激励思考的不同例子,让我们思考新世纪最令人费解的文化问题。

  全球文化

  本书的第二项全球取向是,要我们思考全球化发展究竟会如何影响文化。从跨国媒体、观光艺术、移民、一直到商品的国际生产,全球层次的不同发展已经让文化的内涵不再整齐划一,眼光狭隘的想法不仅要付出代价,更是一派天真。传播科技的进展突破了文化的疆界,就好比全球市场已经跨越了国家的差异性;确实,这两个因素乃是紧密相关的。网际网路一方面似乎促成了无疆界的世界文化,另一方面似乎也鼓舞了崭新的文化特殊主义──源自于族群、宗教与地理的全新疆界。重要的不是欢庆或哀悼全球化与分化那无法遏止的发展,而是要去理解它们。 文化冲突

  第三,后冷战时期发生的种种冲突里头,最棘手的冲突都与文化问题相关。关于族群同质性与宗教基本教义派的冲突,单是这两个例子就赔上了大量的人命,很清楚地都涉及到经济政治之外的意义与激情。同样地,只要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可能影响,那么无论是国际贸易伙伴或国家领袖的协商,或是更常见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往来,都可以变得更顺畅有效。若可以了解古往今来的斗争与误解的文化基础,也许就能够避免再犯下代价昂贵的错误。这样的一种理解可让学生们的专业或私人生活更为自在,同时,在文化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变化的时候,这样的理解亦可让他们变成有智慧的世界公民。

志谢

  由于本书是专为师生设计,因此就有必要先感谢我的老师与学生。1970年代末期,在一群天资过人的哈佛大学教师的引导之下,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化理解,这一群教师包括Orlando Patterson、Richard “Pete” Peterson、Paul Starr、Ann Swidler,以及Harrison White;我的研究之所以能够发展下去,是因为我能够与一群相同志趣的学生持续对话,这些人是Mabel Berezin、Paul DiMaggio以及Jack Goldstone。与这些人的学术交流与情谊让我实在获益匪浅,当然我的同僚对我的影响也是如此,特别是Howard Becker、Gary Fine、David Hummon、Elizabeth Long、Andrea Press、Robin Wagner- Pacifici、Bob Wuthnow以及Vera Zolberg。

  然而,除了这一群可贵的同事之外,对我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我的学生。在芝加哥大学与西北大学,我教授文化社会学的课程已有二十个年头。在这两所大学里头,我主持了一个专为高阶研究生设计的「文化与社会工作坊」(Culture and Society Workshop),与一群最聪慧的研究生一同讨论文化与社会的交互影响。在这些课程与场合里面,学生们提出了最难解的问题,举出了最贴切的例子,让我必须更清楚地思考文化的运作方式,并思考文化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群聪慧过人、令人恼怒、独立思考、固执己见且忠诚的学生们,我的感激当然是难以言喻。这本书应该要献给他们。

  《变动世界中的文化与社会》的第一版,我要感谢新世纪社会学系列的编辑群,也就是Charles Ragin与Larry Griffin,还有Pine Forge出版社的创社主编Steve Rutter,让我们能够一同维系共同的志趣。现在,我要增列一位我要感谢的对象,也就是Sage出版社的Jerry Westby。一如过去的作法,未来也会一直如此,我要感谢我的丈夫、同事与朋友John Padgett,于本书写作期间所提供的知识与家务方面的帮助,还有Ray 与Olivia带给我的快乐与愉悦。

译序

  我个人对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兴趣是源自于我对于社会阶级结构与意识间关系的研究。长期以来,我感兴趣且不断企图回答的议题包括:阶级意识是否可能形成或其形成的结构性基础为何,以及社会科学的知识是否能与意识形态区隔等。在探索这些议题的过程中,我接触到文化社会学这个领域。这或许与许多对文化研究有兴趣者的出发点不同,但这也使我对文化社会学应该有什么样的面貌,一直有一些固定的想法。这个想法的根本就在于认为,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必须将其与社会环境脉络连结,而不能将文化视为是一个完全自主或浮动的符号体系。此外,经验研究的训练,也使我相信文化社会学,不应只是理论的探讨或发明,也应有其实证研究的基础。这些想法或许是社会学训练的偏见,但我宁可相信这想法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个多元变动世界的想法。在这个信念下,我曾教过几次大学部及研究所的文化社会学课程。但是教授这些课程时,最大的烦恼是一直找不到一本符合上述信念,且能给学生一个综观式介绍的书籍。经过一段寻寻觅觅,以及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后,我发现了目前在美国西北大学任教之Wendy Griswold教授这本主要是以大学部学生为对象的文化社会学教科书。

  Griswold教授这本教科书有几个优点:

  1. 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架构,也就是「文化菱形」的架构。这个架构统摄整本书中所介绍的各个不同的理论观点及探讨的主题。在此这个架构下,作者阐述了文化、社会世界及行动者之间的各种可能关系,也提供了各理论与相关经验研究间结合的基础。

  2. 本书以简要的方式一方面说明了文化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背景,如Marx、Weber、Durkheim等古典社会学大师对文化与社会世界间关系的观点。另一方面,本书也广泛掌握了当代各项重要的文化社会学理论观点,除了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如法兰克福学派,结构功能论、符号互动论、戏剧论等重要学派的观点外,本书也在其分析架构下,介绍了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重要理论观点,其中包括了如Pierre Bourdieu、Richard Peterson、Ann Swidler等学者,以及后现代理论的一些观点。

  3. 如本书的书名所显示的,利用不同社会的文化现象及事件来阐述文化与社会间的关系是本书一个重要的特色。这本书大致上避开了以欧美社会为中心的论述与发问,并相当程度地关照了性别、阶级、种族等重要议题。

  4.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利用前四章以其分析架构为基础,介绍了各个比较抽象广泛的各理论观点后,后面三章则利用这些观点来实际的分析社会问题的社会文化建构,组织文化,以及全球化社会等议题。换言之,这本教科书唿应了我认为文化社会学应该是一门结合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学问。

  当然,这本教科书也有其侷限。对于需要进一步了解各项理论观点的人来说,本书所介绍的或许不够深入细致。本书将文化的研究定位在「文化物件」上,也往往会与我们将「文化」视为具有更广泛意涵的概念不同。不过,我个人认为Griswold策略性的聚焦在文化物件的好处,是让学习者比较能具体的思考如何从事文化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本书翻译的基础工作是由政治大学社会所的研究生:吴宗霖、林意仁、卢淑华、谢长恩、吴秉儒费心费力做的。我的工作则是仔细检视他们初步翻译后的成果。翻译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如果翻译的结果,有任何无法达到「信达雅」的地方,当然是我们师生要一起承担的。也请读者不吝指教。

关秉寅
2008.4.26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变动世界中的文化与社会》在我翻开它之前,就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常常思考,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家庭的熏陶、媒体的渲染,这些都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而“社会”则是一个更广阔的概念,它包含了我们与他人的互动、社会制度的运行、以及群体间的权力关系。当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并且置于“变动”这个语境下时,其复杂性便显现出来。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种动态的演变过程。比如,传统价值观在现代冲击下是如何发生演变的?新生的文化现象,如网络迷因、粉丝文化等,又如何在社会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影响社会走向?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具体社会群体,比如青少年、移民群体等,在变动世界中的文化适应与身份构建的深入探讨。这种微观层面的分析,往往更能触及人心的共鸣。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作者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殖民与文化抵抗的辩证关系的论述,这在当下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且敏感的话题。

评分

《变动世界中的文化与社会》这个书名,让我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变动”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经济的波动,更是文化基因的重组和价值观的迭代。我渴望知道作者如何去捕捉这种无处不在的“变动”,并分析它对不同文化群体产生的具体影响。例如,在一些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流行文化冲击的地区,是出现了文化的断裂,还是孕育出了新的本土文化形式?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文化适应、文化认同危机以及文化复兴的深入讨论。此外,社会层面的“变动”也让我想到近年来日益凸显的身份政治。性别、种族、阶级等身份认同,在信息时代的催化下,如何被重新定义和表达,并如何影响着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复杂议题的深刻洞察,它或许能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似难以解释的社会现象,并为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变动世界中的文化与社会》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首先,我立刻联想到我们当下生活的这个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炸,全球化进程加速,这些无疑都在深刻地重塑着我们的文化形态和社会结构。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剖析这些宏观层面的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具体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社交媒体的兴起,不仅仅是通讯方式的改变,更是在重塑人际关系、身份认同,甚至价值观的形成。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互动变得前所未有的频繁,这其中必然伴随着碰撞、融合,甚至冲突。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探讨这种“文化十字路口”的现象,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下,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此外,“变动”这个词也暗示了书中可能包含对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有力的理论框架或深刻的案例分析,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这本书或许会引领我审视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思考我个人的文化身份,以及我与周围社会的关系。

评分

《变动世界中的文化与社会》这个标题,让我联想到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各种社会议题。比如,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不同社会阶层在文化消费、教育机会、甚至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在变动中加剧或缓解?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社会流动性的分析,以及文化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教育背景决定了文化资本,还是文化资本又反过来限制了社会流动?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深思。另外,“变动”也可能涉及到科技进步对社会结构带来的冲击。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也在挑战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重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审视这些技术变革对社会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避免潜在的社会风险。这本书或许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让我们看到其中潜藏的矛盾与机遇,并引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变动世界中的文化与社会》立刻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我一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和文化变迁有着浓厚的求知欲。我好奇作者将如何从宏观的视角切入,去梳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影响,以及全球化进程如何催生出新的文化混合体。例如,在艺术、音乐、饮食等领域,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跨文化的融合现象,这种融合是单向的模仿,还是双向的创新?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来佐证作者的观点。同时,“社会”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社会结构的动态性。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家庭形态的多样化,这些社会变迁无疑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图景。这本书也许能帮助我跳出日常生活的窠臼,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