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台湾陷于困境的七个原因是:
「愿景」模煳
「诚信」衰退
「承诺」破产
「人才」折损
「开放」萎缩
「和解」僵持
「年轻一代」迷惘
「V型选择」就是台湾反败为胜的策略,重新构建:
愿景∕Vision
诚信∕Integrity
承诺∕Commitment
人才∕Talent
开放∕Openness
和解∕Reconciliation
年轻一代∕Youth
就是VICTORY、就是「另一个台湾是可能的」。
名人推荐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感情,易渗入人的肺腑,而我认为现代的经济学者高希均笔锋不仅常带感情,而且也富理性。本来,经济术语是无感情而重理性的,但高教授却赋予它趣味,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中研院院士 于宗先
我十分佩服高教授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现今政治、经济、两岸关系与文化的问题,让我们能在如此生动活泼的方式下掌握未来,走向世界。如果说学习是快乐的源泉,那一定是在读高希均的书,他真正是能让我们在快乐心情中学习的人。书生报国,力量真是无与伦比!
──台中市市长 胡志强
高希均教授是现代书生报国最好的榜样,他有科技脑、人文心和中华情。从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他的热切,篇篇都在谈如何提升台湾的竞争力,创造两岸双赢的契机。
──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洪兰
在「全球化」趋势下,台湾恐难不面对经济被边缘化的危机,但是危机也可能是转机,要看我们如何因应。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已是产官学各界的思考重点。向来以传播进步观念为己任的高希均,提出七个台湾未来向上提升的关键理念,为台湾的未来描绘希望的蓝海。
──二○○八国民党总统候选人 马英九
当前国内的状况着实令人郁卒与焦虑。然而,做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没有悲观的权利。让我们从自己开始实践「V型的策略」,聚合起来,就能把「想像的可能变成真实的可能」。
──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 黄达夫
身为天下远见读书俱乐部的会员,很高兴能够先睹为快高希均教授的大作《我们的V型选择──另一个台湾是可能的》。做为总统参选人,努力提升台湾的「软性实力」,将台湾塑造成政治最民主、文化最多元、社会最开放、生活最丰富、人民最友善、环境最美丽的国家典范。我和高教授有同样的V型选择,台湾没有不可能!
──二○○八民进党总统候选人 谢长廷
(按姓名笔画排序)
作者简介
高希均
在南京出生,在江南度过童年,一九四九年来台。先后在台北商职与中兴大学毕业,并获两校杰出校友奖。
一九五九年赴美读书,一九六四年获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后,一直在威斯康辛大学(河城校区)执教,逾三十年。一九九八年后为该校名誉教授,并获威州州长杰出服务奖。曾于一九七一年当选美国杰出教育家,一九七四年获威斯康辛大学杰出教授奖。一九九四年后为美国百人会会员。
曾任国内多所大学讲座教授、海基会董事、国统会研究委员、行政院顾问及经济部顾问;现任财团法人知识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董事长,及国内外民间基金会董事。
一九八○年代,在台湾发起创办《天下》杂志、《远见》杂志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二○○二年又创办「小天下」少儿读物,二○○三年创办《30》杂志,二○○六年出版《哈佛商业评论》全球繁体中文版。现为「天下远见文化事业群」总裁,持续推动进步观念之传播。二○○二年获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特别贡献奖。
中文着作在台北出版的有二十余种,最近两本为:《反冷漠的知识人》与《八个观念改善台湾》(均由天下文化出版),在大陆出版的有六种。
◎序文 一位现代经济学者的理性与感性 于宗先
◎序文 站在趋势前端的知识人 洪兰
◎自序 「胜利」是台湾唯一的选择 高希均
第一部 V型选择的架构
我们的希望
缘起 唯有「V型选择」,台湾才能反败为胜
第一章 台湾还有希望吗?——必须从切割「情结」着手
第二章 掌握大中华经济圈的二十个大趋势
第三章 集中注意力
第四章 从政者不可不知的「蓝海策略」
第二部 七个选择
选择一 愿景(Vision)
第五章 台湾的愿景一:走向礼义之邦、快乐之岛、幸福之地
BOX:做一次三百天的「全民总统」
BOX:「上帝在我这边」
第六章 台湾的愿景二:活的尊严——提升生活品质、社会素质、人民气质
第七章 台湾的愿景三:「杜拜经验」——向世界借脑袋
BOX:「台湾经验」与「杜拜经验」
第八章 台湾的愿景四:唯有以「软性实力」立足世界
BOX:硬实力与软实力图解
选择二 诚信(Integrity)
第九章 傅利曼送给我们最好的忠告——从政者不会变成天使
第十章 领导智慧与执行能力——决策错误比贪污更可怕
第十一章 岔路与正路——军火加码的政策不能一错再错
第十二章 事业雄心要建立在企业品德上
第十三章 耶鲁最会赚钱的「志工企业家」——史文逊投资长的故事
选择三 承诺(Commitment)
第十四章 见好收,见坏更要收——当民意与市场脱节时
第十五章 做什么「不」像什么——扩散中的台湾社会病态
第十六章 教育创出路,和平造活路
第十七章 「白吃午餐」三十年
选择四 人才(Talent)
第十八章 一位财经首长的高贵灵魂:李国鼎
第十九章 人间蓝海的领航者:星云大师
第二十章 学贯古今中外的学者:孙震
第二十一章 走在「百元电脑」前面:温世仁
第二十二章 有爱走遍天下:王建?
选择五 开放(Openness)
第二十三章 应变:「改变」中求「改善」——引申包熙迪与夏蓝新着
第二十四章 柯林顿的观点:「与人共舞」
第二十五章 「蓝海策略」的时代来临——千山独行、商机独创、利益共享
第二十六章 展现第二波生命力:「学习型台湾」
选择六 两岸和解(Reconciliation)
第二十七章 用杜拉克的「八个方法」改善两岸关系——如果政府高层决策者像企业CEO
第二十八章 天边的BRICs不如身边的CHATs——「话题」比「砖块」更贴近台湾的发展
第二十九章 两岸双赢理念与海崃共同市场
BOX:什么是「边缘化」?
第三十章 大陆正在和平中崛起,台湾要像猴子而非蚂蚁
选择七 年轻一代(Youth)
第三十一章 知识+语言=优势
第三十二章 虚心的自问自答
第三十三章 内行与外行
第三十四章 多重视价值,少计较价格
第三十五章 婚礼上的贺词
第三十六章 追求「简单」:「减」比「加」更重要
◎展望 另一个台湾是可能的——从扩大两岸商机启动
◎附录 高希均提出的观念、主张与发表的书
一位现代经济学者的理性与感性
于宗先
中研院院士
在我交往的朋友中,最会运用中文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首推高希均教授。他举笔为文时,总会引人入胜;在演讲时,更是铿锵有力,风趣横生。有人说,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感情,易渗入人的肺腑,而我认为现代的经济学者高希均笔锋不仅常带感情,而且也富理性。本来,经济术语是无感情而重理性的,但高教授却赋予它趣味,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最近,高教授告诉我,他要出一本书,能不能为他写个序,我不但立即答应,而且希望早日读到他的书稿,以飨一读为快的享受。试看看高教授新着的书名:「我们的V型选择—另一个台湾是可能的」,就会使人泛起不同的想像。他所指的是希望,而非绝望。为此,他提出许多选择的空间,但非提供一道墙将希望堵在死巷。
大体上,这本书分几个面向:首先他提出V型选择的架构,然后提出七个选择,首先的选择是台湾的愿景,在其余六个选择中,主要是对从政者与企业家的评价与期许。对人才的选择,他列出八位当代人物作参考。然后是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及做法。同时,对年轻一代,他也提出他的期许。
高教授首先列出掌握大中华经济的二十个大趋势,并指出今后我们应理解的、应追求的、应掌握的,以及应努力的地方,读过之后,使人有暮鼓晨钟之感受。他说台湾可以变成礼义之邦、快乐之岛及幸福之地。这些「可能」的愿景是否能实现?完全在于我们能否痛改前非、奋发图强,使其成为努力的目标。他认为台湾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人品,而且相信有才干与品德的君子,才能改变这个世界。他再三提醒当政者,决策错误比贪污更可怕。当政者有责任去清除社会上被充斥的四大污染:即凌驾法律的特权、官商勾结产生的财势、污染环境的公害,以及撕裂族群的意识型态。
今天台湾的困局主要出在政治层面:诸如政治挂帅、政策空转、政风败坏,以致政不通、人不和。他认为政府的责任:创造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有优势的工作环境,有特色的教育环境,有品质的文化环境,有品味的旅游环境,以及能永续发展的环境。
对于企业,高教授更是语重心长地提示:经济的天空有不测的风云,全球化下的企业有旦夕祸福。由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是竞争,唯具竞争力的企业,才有生存与发展的余地,然而高教授再三勉励企业要重视「蓝海策略」,跳脱传统的「赤色血腥」竞争,激励企业去追求一个完全崭新的想像空间与发展方向。所谓「另辟蹊径」也就是蓝海策略的具体策略。高教授非常强调企业伦理,即事业雄心要建立在企业良心上,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念念不忘的。他赞赏美国比尔.盖兹和华伦.巴菲特捐出大量的所得去造福社会。为了宣扬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高教授所主办的《远见》杂志社就设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奖,表扬台湾社会上具社会责任的企业家,而且也发现了台湾确有不少具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因未被表扬,多默默无闻。像三年前,为尽社会责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温世仁,就是最典型「燃烧自己,照亮人间」的伟大企业家。
对于年轻一代,高教授也是以鼓励的态度,希望他们能为将来创造个可追求的远景。他再三强调:做人的基本条件,要有品德;而做事的基本条件,要有专业知识或技能。个人应具有的竞争力是:品德+知识+语言+留学经验竞争优势。在全球化的环境,每个年轻人,除母语外,至少要具备英文和中文能力,在职场上,才会有较多的选择机会。留学经验也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它可协助跳脱本土的传统意识,接纳世界潮流,这对因应全球化的冲击是有帮助的。
当我读完高教授这本书之后,就像获得一壶陈年的醇酒。每一篇短文就像一杯醇酒,慢慢品尝,会使人心旷神怡,对明天会充满希望。
站在趋势前端的知识人
洪兰
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高希均教授是现代书生报国最好的榜样,他有科技脑、人文心和中华情。从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他的热切,篇篇都在谈如何提升台湾的竞争力,创造两岸双赢的契机。
他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台湾如何可以走向礼义之邦,让人民活得有尊严。他看到了十九世纪的财富在土地,二十世纪的财富在劳力,而二十一世纪的财富在脑力,因此他建议政府向世界借脑袋,只要是人才就用,千万不可锁国。现在的时代是「学习才会赢」,不再是爱拚才会赢了,每个人都要有专业才能和别人竞争。他一直唿吁纳税人的钱要用在教育上,有教育才有人才,但是有人才还要有人品才行,他要求所有人「做什么像什么」,也就是要有「敬业」的精神,敬业是任何一个职业的根本道德,做知识分子就要像个知识分子。
虽然现在台湾的知识分子,已经失去主导社会思潮的能力,他认为还是要说,因为这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在大部分知识分子因失望而选择沉默时,高教授是奇葩,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敬佩。有时想想,怎么百分之八十的好人会被百分之二十的人弄得民不聊生,束手无策?最残忍的流言常是用沉默来说的,我们不应该再沉默,必须造成舆论的力量,台湾才有希望。
台湾社会最大的危机是过去做人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忠诚、正直、公平、正义已逐渐流失。高教授说:「没有人不能做事,没有人才,不能做大事,但是没有人品,小事大事,都会坏事。」品格的重要性,苏格兰的报人及政治家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 1812-1904)说得非常好:「一个民族若是缺少了品格的支撑就可以确定它是下一个灭亡的民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忠诚、正直、公平和正义,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不管时代怎么变动,只要是一个「人」的社会,它就不能缺少这些核心价值,因为它是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过去,忠一直是传统价值观的第一项,忠孝不能两全时,是取忠而舍孝,「覆巢之下无完卵」、「为大我牺牲小我」,这是我小时候的观念。现在不同了,对国土的依恋淡到让人民用脚投票,不爽就出走,另寻天堂,毫无留恋。而且不但跳槽,还带着老东家的客户名单一起走;过去是君子绝交不出恶言,现在是一旦绝交,同归于尽,至少也要在网路上把过去的事抖出来,使人身败名裂,真是不可思议。很多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把小公司当成职业训练所,学了一点技术和行规后就跳槽,忘记了事业的雄心要建立在专业的良心上,我总是觉得要先反哺之后再跳槽心才会安。
但丁说:「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失,智慧永远无法弥补道德的空白。」现在的人都把道德看做公民课本的口号,是选举时才拿出来喊一喊的。道德的沦丧是台湾社会急遽沉沦的主要原因,「上行下效」,模仿是动物的本性,人的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皇后的责任更是母仪天下,叫国母。在上位者是人民的表率,假如所有的政治承诺都是欺骗,法律是选择性办案,经济犯可以逍遥国外,我们又怎能期待孩子对不对的行为有羞耻心呢?羞耻的反面是尊重,当一个人为了权力可以充耳不闻外界所有的批评,自己「好官我自为之」时,他就失去人民对他的尊重,他应该感到羞耻。
中国人一向是勤勉的民族,像牛一样埋头苦干,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必须要有高瞻远瞩才不会做虚功,诺贝尔奖得主海克曼说得好:「台湾应该像猴子一样灵活,跳在大象的背上,不要像蚂蚁一样,辛苦了半天,最后被踩在脚下。」这句话正是高教授说的:「走在趋势前面是远见,与趋势同步是定见,与趋势反向是偏见。」当泰铢超越台币时,我们不能再做温水中煮的青蛙了,所有的知识分子要站出来,凭着他的良知与良心,共挽狂澜,使我们的下一代能有尊严地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免去做台劳的恐惧。
「胜利」是台湾唯一的选择
(一)
二十世纪元年(一九○○年),对中国人与台湾人是同样的残酷。八国联军攻侵北平,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进入第五年。满清的腐败使四亿多人民受尽痛苦。
历史的教训是:一个无能的王朝就会带来烽火漫天,国破家亡。
百年战乱、百年蜕变、百年新局。
二十一世纪元年(二○○○年)中国大陆与台湾同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远景。中国大陆的经济以百分之十的成长率在全球竞争中崛起;台湾在宁静的革命中,国民党政权和平地移转给民进党,陈水扁当选为总统。
台湾历史性的机遇是:当反对党在民主化浪潮中,变成了执政党,正可以一鼓作气攀登民主、法治、全球化、族群融合、两岸开放的高峰。如果这样,陈总统就变成了中华民族民主史上的英雄,民进党就变成了不可取代的政党。
出人意外地,陈总统选择了另一条路—铺天盖地的选举操作,祇在延续权力的掌控。七年来的政绩竟是如此地令人失望。七年的政策空转产生了两个重大影响:台湾在全球化中,愈来愈失去竞争力;台湾在边缘化中,愈来愈孤立。
(二)
面对这样的大变局,二○○三年我发表了《反冷漠的知识人》一书。其中讨论到:对陈总统施政不能冷漠,对李前总统的负面示范不能冷漠,对两岸僵局不能冷漠,对知识经济的兴起不能冷漠。
书中有几段话是这样写的:
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要说:「人人为己,天毁地灭。」看看大陆沙尘暴出现时的天怒,看看台湾土石流发生时的地吼!「贪婪」正是今天东方与西方社会共同堕落的根源,我不得不把大家熟知的「权力与腐败」的因果关系,改写成:贪婪使人堕落;绝对的贪婪,使人绝对的堕落!
如果「贫」是二十世纪的「病」,「贪」就是二十世纪之「痛」。此刻,只有世界各国的政府、企业与人民及时在贪婪的大逆流中,採取对策。唯有行动,才有结果。
十七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可(Blaise Pascal, 1623-1662)说得深刻:「世纪上罪恶的出现,是因为一个人无法独自坐在一个房间里。」因此,对策之一就是要那一些虚伪的政客、那一些喧譁的民代、那一些贪婪地游走于政坛与商场的名人,能够少出门、多反省,这个世界就会宁静得多。
(三)
台湾的政局与经济情势持续混沌。在二○○四年八月再发表了《八个观念改善台湾》,书中提出八个观念:
(1)大格局思维。
(2)「台湾优势」比「台湾优先」重要。
(3)不独不统下的两岸双赢。
(4)提倡有灵魂的知识经济。
(5)开放社会与国家竞争力。
(6)人的品质与优质生活。
(7)人文情怀。
(8)学习型台湾。
「自序」中我写着:「我当然记得美国威尔逊总统的话:『若要树敌,就试图推动改变。』不追求名位,不争取选票的知识分子,如果怕得罪人,怕树敌,都不敢提倡改变、改善、改革,那么这个社会注定了沉沦与堕落!
「台湾还存一线生机,因为知识分子还没有完全放弃。」
像很多中产阶级一样,对台湾前途已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热情,但我还没有完全放弃。
(四)
台湾此刻的情势更为严峻,因此再做一次尝试,提出「台湾的V型选择」。
当前的台湾有两个:一个是正在边缘化的台湾,一个是急待奋起的的台湾。造成边缘化台湾的元素是:内有内耗性议题一个接一个地操弄;财经、民主、环保、教育等重大政策一个又一个地空转;两岸关系一件又一件地僵持;廉能政治一次又一次地落空。外有全球化的风起云涌,与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崛起,二者都对台湾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造成冲击。内外形势的恶化,造成了人民、企业、外商束手无策。
急待奋起的台湾,祇剩下一个选择,要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包容、最广的视野,追求胜利—VICTORY。「胜利」由七个元素组成:
(1)愿景(Vision)
(2)诚信(Integrity)
(3)承诺(Commitment)
(4)人才(Talent)
(5)开放(Openness)
(6)和解(Reconciliation)
(7)年轻一代(Youth)
把七个英文字的第一个字母联结,就是VICTORY,就是书中提倡的「V」型选择。
(五)
在美国任教(一九六四—一九九八)的三十四年中,从一九六七年起,我每年都设法回来,今年刚好是四十年。
四十年中,「台湾」从旭日东升走向夕阳西斜,刻划了两个政党的升起与衰败,陪着走进沉沦的是那两千三百万善良的人民。这实在太不公平了。
今年七月刚好是天下文化创设二十五週年。二十五年前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我写的《经济人与社会人》,那真是一个台湾意气奋发的年代。此刻的台湾必须反败为胜,做出「V型选择」。
最近写的两本书,祇有自序。这本书决定邀两位大家尊敬的学者写序。一位是对台湾经济与学术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于宗先院士;一位是对台湾神经认知科学和教育普及化积极参与的洪兰教授。
本书的出版要感谢各位同事的参与:林素伶的整理文稿,吴佩颖、沈维君、曾文娟三位的细心编辑,李锦凤的封面设计,以及李雪丽的企划。没有他们的专业投入,这本书会出现更多的缺点。
(二○○七年六月,台北)
“我们的V型选择”,仅仅这四个字,就足以让我心生好奇。 “V”字,它象征着变化,象征着分岔,也象征着一种主动的姿态。 这是一种选择,而且是“我们”的选择,这其中蕴含着集体的力量和责任。 这就让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困境,促使“我们”必须做出一个“V型”的选择?是经济上的停滞,还是社会上的分裂?是国际环境的剧变,还是内部价值的碰撞? 我对“另一个台湾是可能的”这句话更是充满了期待。 它并非否定当下,而是指向一种更广阔的未来图景。 我想知道,作者所设想的“另一个台湾”,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现出与现在截然不同的面貌?是在政治体制上寻求创新,还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抑或是在文化认同上找到更包容、更多元的表达方式?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对台湾现状的分析,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的思想实验。 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丰富的材料和深刻的洞察,去勾勒出这个“另一个台湾”的轮廓,即使它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也足以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我相信,任何一个对台湾的未来有所关注的人,都会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变化和希望的渴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一个引子,瞬间抓住了我。 “我们的V型选择”,V型,我脑海里立刻联想到的是胜利的V,或者抉择的V字路口。这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力量感和不确定性,让人忍不住想探究,究竟是什么样的选择,又将导向何方?而“另一个台湾是可能的”,这句话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内心的好奇。它暗示着一种突破现状的可能,一种不同于当下轨迹的发展路径。我一直对台湾的历史、文化以及其独特的政治处境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个地方蕴藏着太多未被完全讲述的故事和未被探索的未来。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提供了一个窥视这些可能性的窗口,让我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描绘那“另一个台湾”。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导致“V型选择”的根本原因,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人性的必然?是外部力量的推动,还是内部矛盾的激化?而“另一个台湾”又会是怎样的形态?是经济上的腾飞,还是文化上的革新?是社会结构的重塑,还是政治理念的升华?我渴望书中能有扎实的论据和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够让我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经历这场关于台湾未来的思考之旅。我更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能引发读者深层次的共鸣和反思,让我们一同去想象,去讨论,去构建属于我们自己心中的“另一个台湾”。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层层涟漪的好奇心。 “我们的V型选择”,这个“V”字,它让我联想到的是两个方向的岔路,是前进与退后的抉择,更是对现有状态的一种审视和反思。 “选择”二字,则赋予了主动性和能动性,意味着个体或群体在某个关键时刻,需要做出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决定。 而“另一个台湾是可能的”,这句话则像是一道光,穿透了“V型选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指向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句话打破了我对台湾未来可能性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去设想,去探索,去追问,究竟“另一个台湾”会是什么样子? 是在科技领域实现跨越,还是在文化创意上独树一帜? 是在社会公平上达到新的高度,还是在两岸关系上找到更巧妙的平衡点?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V型选择”产生的背景,揭示出那些促使台湾走向不同方向的关键因素。 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大胆地描绘出“另一个台湾”的蓝图,即使它充满了挑战和争议,也能够激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 这种对“可能性”的探讨,本身就具有巨大的价值,它让我们不再局限于眼前的现实,而是能够放眼未来,去构思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也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政治评论。 “我们的V型选择:另一个台湾是可能的”,这组合透着一种实验性和前瞻性。 “V型选择”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有画面感,它让我想象着两种截然不同道路的交汇点,而我们正站在那里,面临着决定性的岔路口。 这种选择,想必是充满了权衡、博弈,甚至是冒险。而“另一个台湾”的提法,则直接点出了核心的命题——突破现状,探索另一种可能性。 这是一种对现状的审视,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V型选择”的,它的驱动力是什么?是历史事件的某个关键节点,还是某个群体、某个理念的崛起? 又是怎样的一种“另一种台湾”,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是精神上的独立?是更加融合,还是更加独特?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打破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深入的角度去理解台湾的复杂性。 我不求它能给出最终的答案,但我希望它能引导我去思考,去提问,去认识到,原来事情的发展并非只有一条既定的轨道。 这是一种对于可能性本身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评分“我们的V型选择:另一个台湾是可能的”,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吊人胃口。 “V型选择”,这个词组自带一种戏剧张力,让我立刻联想到电影里主角面临的重大抉择,或者是历史进程中某个关键的转折点。 “V”既可以是胜利的象征,也可以是抉择的箭头,它暗示着一种不平坦但充满意义的道路。 而“另一个台湾是可能的”,这句话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关怀——它不仅仅是在审视现状,更是在探索超越现状的路径。 这让我不禁思考,作者所说的“V型选择”,究竟是关于什么?是政治上的策略,经济上的转型,还是社会文化上的革新? 又是怎样的“另一个台湾”?它会是更加独立自主,还是更加多元包容?是更加繁荣富强,还是在精神层面更加充实? 我对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它能像一位引路人,带我穿梭于历史的迷雾和现实的丛林,去揭示那些塑造台湾命运的隐形力量。 我也希望作者能用深刻的洞察力,去描绘出“另一个台湾”的多种可能,即使这些可能性充满争议,也能引发我们对未来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是一本简单的陈述,而是一场关于台湾未来走向的深刻对话,一次对可能性边界的勇敢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