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问题是任何社会普遍存在之现象,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犯罪乃是一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急遽变迁下之产物,很难完全加以消灭;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犯罪也是个人生理、心理特质偏异,以致在社会生活上表现不良适应之行为。然就科际整合的观点来看,犯罪则是个人特质与外在环境及行为之当时,情境因素互动之下所产生之偏差行为,故其成因极其复杂,它同时牵涉到犯罪生理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精神医学、犯罪社会学以及犯罪人类学等学科。
本书前后计分成四篇,凡十八章。首篇为总论,分述犯罪心理学之基本性质、犯罪行为相关因素、犯罪心理学理论与公式、性格与犯罪、智力与犯罪等项议题;次篇是精神疾患与犯罪,先介绍精神疾患诊断与分类之概要,再论述精神病、精神官能症、人格疾患、其他精神疾患与犯罪行为之关联性;第三篇是各类型犯罪心理,分别论述财产、暴力、性、毒品与女性犯罪心理;第四篇是犯罪之处理,分别论述审讯心理、犯罪预测与犯罪预防对策。
本书足供各大学社会学系、法律学系、犯罪防治学系、应用心理学系刑事司法与犯罪心理学组、保全学系、安全管理学系等作三学分教学之用,亦可作相关研究所「犯罪心理学专题研究」之主要参考读物。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犯罪之涵义与特性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之涵义与内涵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发展史
第四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简介
第五节 常用之研究方法举隅
第二章 形成犯罪行为之相关因素
第一节 自然环境因素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第三节 学校环境因素
第四节 家庭环境因素
第五节 产前、出生时环境因素
第六节 遗传特质因素
第七节 生理特质因素
第八节 心理特质因素
第九节 动机与犯罪
第十节 情绪、情境与犯罪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理论与公式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与差异心理学理论—特质论
第二节 临床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理论—心理分析论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 谘商、社会与学习心理学理论
第五节 犯罪心理学公式
第四章 性格与犯罪
第一节 自我概念与犯罪
第二节 外向与犯罪
第三节 外控取向与犯罪
第四节 生活适应与犯罪
第五节 人格异常倾向与犯罪
第五章 智力与犯罪
第一节 智力之涵义
第二节 智能不足之涵义与分类
第三节 智能不足与犯罪
第四节 智能不足者之犯罪原因与预防对策
第五节 智慧型犯罪实例探讨
第二篇 精神疾患与犯罪
第六章 精神疾患之诊断分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精神疾患诊断与统计手册之沿革
第三节 精神疾患诊断与统计手册之多轴向评估
第四节 整体评估功能量表之内涵
第五节 在DSM-III上之同性恋议题
第六节 临床上专有名词之诠释
第七章 精神病与犯罪
第一节 精神疾患犯罪者之法律刑责
第二节 精神疾患之分类
第三节 精神病之分类
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
第五节 妄想症
第六节 情感性疾患
第七节 精神病患者之犯罪心理
第八节 器质性精神病及其与犯罪之关系
第九节 精神病犯罪者之处遇与预防对策
第八章 精神官能症与犯罪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焦虑性疾患与犯罪
第三节 解离性疾患与犯罪
第四节 人为疾患与犯罪
第五节 精神官能症患者之犯罪心理
第六节 精神官能症患者犯罪之预防对策
第九章 人格疾患与犯罪
第一节 A群人格疾患
第二节 B群人格疾患
第三节 C群人格疾患
第四节 反社会人格疾患患者之犯罪心理
第五节 反社会人格疾患患者犯罪之量刑、处遇与预防对策
第十章 其他精神疾患与犯罪
第一节 性变异之主要类型
第二节 性变异与犯罪之关系
第三节 酒瘾之性质
第四节 酒精中毒与犯罪之关系
第五节 酒精中毒者犯罪之处遇与预防对策
第三篇 各类型犯罪心理
第十一章 财产犯罪心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财产犯罪之性质与类型
第三节 财产犯罪之现况及一般趋势
第四节 财产犯罪之相关因素
第五节 财产犯罪之防治对策
第十二章 暴力犯罪心理
第一节 暴力之涵义
第二节 传统暴力犯罪之类型
第三节 非传统暴力行为之类型
第四节 攻击与暴力犯罪行为之相关理论
第五节 攻击与暴力犯罪行为之相关因素
第六节 暴力犯罪之预防对策
第十三章 性犯罪心理
第一节 性犯罪之涵义
第二节 国内性犯罪之现况与趋势
第三节 性犯罪行为之相关理论
第四节 强姦犯之类型
第五节 强姦犯之心理社会因素
第六节 强姦对被害者之伤害
第七节 性犯罪被害之预防对策
第八节 国内外强制诊疗处遇
第九节 结语
第十四章 毒品犯罪心理
第一节 毒品之涵义与类型
第二节 毒品犯罪之现况与趋势
第三节 药物滥用行为之相关理论
第四节 药物滥用之心理社会因素
第五节 药物滥用与其他犯行之关联性
第六节 少年药物滥用之成因
第七节 我国之反毒防制策略
第十五章 女性犯罪心理
第一节 女性犯罪之涵义与类型
第二节 国 女性犯罪之现况与趋势
第三节 各国女性犯罪之现况与趋势
第四节 女性犯罪之相关理论
第五节 女性犯罪之相关因素
第六节 女性犯罪之防治对策
第四篇 犯罪之处理:刑事司法心理学
第十六章 审讯心理
第一节 犯罪侦查之心理学技术
第二节 质证心理
第三节 审判心理
第十七章 犯罪预测
第一节 犯罪预测之涵义、类型与功用
第二节 犯罪预测研究之方法与程序
第三节 犯罪预测研究之早期发展
第四节 欧洲、日本与我国的发展
第五节 晚近少年犯罪预测之发展
第六节 成年犯之再犯预测法
第七节 少年犯之再犯预测法
第八节 Glueck夫妇之少年非行早期预测法
第十八章 犯罪预防对策
第一节 整体犯罪预防对策
第二节 辅导非行少年之对策
第三节 各类型偏差及犯罪行为之三级预防对策
第四节 少年中辍行为之预防对策
第五节 性犯罪之预防对策
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对刑法中那些冷冰冰的条文背后的人物有着天然的关注。很多时候,我们在审理案件时,会面对一个又一个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动机。而《犯罪心理学新论》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法律制裁的人们,他们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那些我们以往难以理解的犯罪动机,比如一些看似“毫无理由”的暴力行为,或者那些精心策划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骗局。我特别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这门技术总让我觉得既神秘又充满智慧,能让一个模糊的犯罪嫌疑人变得更加立体。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理论分析,触及到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因为很多时候,个体行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如果书中能够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分析罪犯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甚至是他所处的社会阶层,那将是对法律实践更有指导意义的内容。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更深刻的洞察力,让我能够更全面、更人道地理解每一个案件背后的“人”。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侦探小说和悬疑剧情有独钟的读者,常常在其中扮演“名侦探”的角色,试图提前猜到凶手的身份和动机。而《犯罪心理学新论》这个名字,正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能够提升我“侦探技能”的读物。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介绍一些理论,而是会深入剖析那些经典的、令人费解的犯罪案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构犯罪嫌疑人的思维模式,他们的决策过程,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陷入犯罪的泥沼的。我非常期待能读到关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等心理学概念在犯罪行为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通过分析这些特征来推断犯罪者的行为模式。如果书中还能涉及一些关于“谎言识别”、“压力下的心理变化”等实用技巧,那就更棒了。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心理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甚至能带点“破案”的趣味性,让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从细微之处观察和分析人性,从而在阅读故事时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感。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一部分人走上了邪路,而另一部分人却能坚守底线?《犯罪心理学新论》这个书名,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人性深处秘密的窗户。我预感这本书将会深入探讨那些可能导致一个人走向犯罪的深层原因,或许会从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心理防御机制”、“认知扭曲”等概念,来解释那些犯罪者是如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甚至将自己视为受害者。此外,我也对“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在犯罪行为中的作用感到好奇,有时候,个体的影响力远不如集体的力量那么可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严谨而不失人情味的方式,展现出犯罪心理学的复杂性,让我们在理解那些“坏人”的同时,也能反思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本书,感觉像是对人类行为的一次深刻的拷问,我准备好接受这场思想的洗礼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神秘感,沉静的深蓝色背景,上面是棱角分明的银色字体,乍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书卷气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期待感。我一直对人性的复杂之处感到好奇,尤其是在那些极端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这本书的名字《犯罪心理学新论》恰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猜想,它应该会深入探讨那些导致人们走向犯罪深渊的心理根源,或许会剖析一些经典的案例,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普通的人,在怎样的诱惑、压力或扭曲之下,一步步跨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人格障碍、童年创伤对成年行为的影响,甚至是一些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这些都能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犯罪行为的成因。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避免枯燥的说教,而是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心理理论娓娓道来,让我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探索未知的乐趣。这本书,感觉像是通往人性幽暗角落的一把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用它来打开那扇门。
评分我对心理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异常和极端表现方面。这本书《犯罪心理学新论》的名字,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扇通往理解那些“不正常”心理的窗口。我猜想,它应该会从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出发,对犯罪行为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比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等等。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关于“精神病态”(psychopathy)的最新研究,以及如何区分那些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个体。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一些更宏观的社会因素,比如贫困、教育不公、社会排斥等,是如何影响犯罪率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甚至是一些跨学科的见解,比如将神经科学、遗传学与犯罪心理学相结合的讨论。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犯罪行为有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道听途说或者刻板印象上。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解答一些关于人性善恶的古老疑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