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法院有两大支柱,一者是少年调查审理制度,二者为少年观护制度,此两个制度不仅反映国家对于触犯及虞犯少年的关怀,抑且试图透过社区犯罪矫治(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 或Community correction)的执行,冀期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长,调整其成长环境,并矫治其性格。
本书因篇幅有限,仅能介绍少年观护制度。故书中首先从1841年美国的奥古斯都(John Augustus)其人在法院热心从事保释酗酒者的尝试,试图将酗酒犯从酗酒的坟墓边缘挽救回来的史实开始介绍我国少年观护制度的梗概。 本书系根据少年观护工作者的实务经验以及有兴趣此一领域之学者的讲授经验所撰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少年观护制度的理论基础、调查保护处的组织与地位以及少年调查官与少年保护官之主要工作内容的介绍。 本书的撰写最主要是提供研修少年观护制度的最佳教材,故颇适合学生、考生以及实务工作者作为最佳的阅读资料。
作者简介
徐锦锋
现任台湾士林地方法院主任观护人,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硕士班毕业,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班进修中,具有社会工作师证照 (第一章、第十八章)
李自强
现任台湾台中地方法院观护人,国立中正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第二章第一节)
曾华源
现任私立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国立台湾大学社会研究所应用学组硕士班毕业 (第二章第二节)
胡中宜
现任私立实践大学社会工作系助理教授,私立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博士,具有社会工作师证照 (第三章 第一节、第十章)
许福生
现任中央警察大学行政警察学系教授,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第三章 第二节)
谭钰熹
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厅专员,私立辅仁大学法律系毕业,日本国立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硕士班进修中 (第三章 第三节)
林永茂
前任台湾高雄少年法院调查保护处处长,中央警官学校狱政学系毕业 (第三章 第四节)
张裕荣
现任台湾高雄少年法院调查保护处组长,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第五章)
刘昊洲
立法院法制委员会专门委员,台湾师范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 (第六章)
潘昱萱
现任台湾嘉义地方法院观护人,国立中正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第七章 第一节)
赖莹黛
现任台湾板桥地方法院观护人,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班 (第七章 第二节、第九章)
黄进生
现任台湾台中地方法院观护人,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班毕业 (第八章)
杨必嘉
现任台湾台中地方法院观护人,私立辅仁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班毕业 (第十一章)
黄秉辉
现任台湾台中地方法院观护人,国立中正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硕士班毕业 (第十二章)
林羿坊
现任台湾桃园地方法院观护人,国立中正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硕士班毕业 (第十三章)
李锦松
现任台湾台中地方法院主任观护人,私立淡江大学大陆问题研究所硕士班毕业 (第十四章)
陈莉榛
现任私立东南技术学院学生辅导中心主任,国立政治大学心理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具有谘商心理师证照 (第十五章)
黄秉辉
现任台湾台中地方法院观护人,国立中正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硕士班毕业 (第十六章)
林永茂
  前任台湾高雄少年法院调查保护处处长,中央警官学校狱政学系毕业 (第十七章 )
第一章 少年观护工作的基本概念
第1节 少年观护制度的缘起 
第2节 观护的定义 
第3节 观护的特质 
第4节 少年观护制度的功能 
第5节 观护制度的型态 
第6节 我国少年观护制度的发展 
第7节 少年调查官、少年保护官的主要业务 
第8节 少年观护工作与成年观护工作的业务内容 
第9节 少年调查官、少年保护官如何参与少年事件的处理 
第二章 少年观护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1节 少年观护工作与犯罪学的相关性
第2节 少年观护工作的社会福利属性
第三章 少年观护制度的立法例
第1节 瑞典少年犯罪处遇与观护制度
第2节 日本少年保护观察制度─以保护观察为中心
第3节 日本少年审前调查制度
第四章 少年法院与调查保护处
第1节 设置少年法院的必要性
第2节 我国少年法院之任务
第3节 我国少年法院之组织 
第4节 设置少年法院与调查保护处之检讨与建议
第五章 调查保护处之组织与作用
第1节 调查保护处之组织与作用
第2节 问题与建议 
第六章 观护人在司法人事体系的地位与改进之道
第1节 观护人制度的概况
第2节 观护人制度的特色
第3节 观护人制度的问题
第4节 观护人制度的改进
第七章 少年事件审前调查
第1节 少年保护观点的审前调查
第2节 生态观点的审前调查
第八章 出庭陈述与协商式审理
第1节 少年调查官、少年保护官职掌─兼论少年保护官之指定辅佐
第2节 出庭陈述
第3节 协商式审理
第4节 检讨与展望 
第九章 急速辅导与交付观察
第1节 急速辅导
第2节 交付观察 
第3节 急速辅导与交付观察之异同 
第4节 实例探讨 
第5节 检讨与建议 
第十章 转介辅导
第1节 转介辅导的定义 
第2节 台湾转介辅导的实施现况
第3节 美国转介辅导实施的现况
第4节 转介辅导的运作实务
第十一章 假日生活辅导
第1节 假日生活辅导的沿革 
第2节 假日生活辅导的特质
第3节 假日生活辅导的执行者与执行的限制
第4节 假日生活辅导的执行流程 
第5节 分股或专股的执行模式
第6节 现行假日生活执行之争议
第十二章 保护管束及劳动服务
第1节 保护管束之定义与分类
第2节 保护管束的性质与目的
第3节 保护管束的执行者 
第4节 保护管束的执行内容与方式
第5节 保护管束之成效
第6节 保护管束执行的困境与未来之展望
第十三章 安置辅导
第1节 安置辅导的涵义
第2节 安置辅导理论根源
第3节 安置辅导的执行机关
第4节 安置辅导的目标与内容
第5节 安置辅导的流程
第6节 安置辅导检讨与建议 
第十四章 亲职教育辅导
第1节 亲职教育辅导的定义 
第2节 亲职教育辅导的目的
第3节 亲职教育辅导的溯源 
第4节 亲职教育辅导的理论与模式 
第5节 执行的商榷
第6节 检讨与展望 
第十五章 观护的督导─以单面镜督导为例
第1节 何谓督导?
第2节 自我觉察在谘商关系与督导关系中的意涵
第3节 自我觉察与SAS的督导模式 
第4节 以单面镜为工具的督导模式
第5节 调查保护处如何实施督导制度
第十六章 如何配合社区处遇及社会资源
第1节 社区处遇
第2节 少年法院与社会资源之结合
第3节 少年法院与社会资源之运用 
第4节 检讨与建议
第十七章 更生保护与追踪辅导
第1节 更生保护的涵义
第2节 更生保护之组织 
第3节 更生保护的主要方法
第4节 更生保护的行政管理
第5节 更生保护对受保护处分少年之特别服务
第6节 与受保护处分少年有关的追踪辅导
第7节 更生保护与追踪辅导现况检讨与建议 
第十八章 我国少年观护制度的检讨与展望
第1节 少年观护制度不应在审判体系下被弱化
第2节 少年观护工作宜朝分工专精的专业设计
第3节 观护人的角色与地位应予提高
第4节 少年志工制度宜长远规划
第5节 观护资源被排挤的现象应有因应对策
第6节 观护案件的质与量方面宜兼顾 
第7节 转介辅导之具体措施仍付之阙如
第8节 专业成长的激发与团队整合宜予加强
第9节 专业督导制度应予早日建立
第10节 专业伦理判断的两难
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如何对待那些在成长道路上遭遇困境的青少年。少年观护制度,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道至关重要的屏障,它承载着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希望与责任。我希望《少年观护制度理论与实务》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制度本身的介绍,更能触及制度背后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少年观护制度的社会意义,探讨它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深远影响。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更为宏大的视野,将少年观护置于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进行考察,并能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我非常好奇,在具体的“实务”层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观护”,而不仅仅是“监管”?如何才能用科学的方法,用充满温情的方式,去引导那些可能迷失方向的孩子,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这些答案,那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评分最近一直在关注一些社会学和法学交叉领域的著作,总觉得那些理论性的探讨有时会显得有些空中楼阁,缺乏与现实的连接。而这本书的标题,《少年观护制度理论与实务》,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寻找的平衡点。我非常欣赏那种既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又能深入剖析实际操作细节的作品。对于少年观护,我一直认为它是一个非常繊细的社会工程,涉及的不仅仅是法律条文,更包含心理辅导、家庭教育、社区支持等诸多环节。我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这些庞杂的元素进行梳理和整合的,是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让读者能够理解少年观护制度的完整图景。我期待它能有详实的案例分析,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观护工作的挑战与成就,也让我更能体会到法律制度背后的人文关怀。同时,我希望书中能够对现行少年观护制度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客观的评价,并能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建议,这对于推动我国少年司法事业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我最近阅读了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尽管它和我即将探讨的这本书主题略有不同,但它所激发的思考却与我想要了解的《少年观护制度理论与实务》产生了奇妙的共鸣。那本书讲述的是一位教育家如何在困境中引导一群来自不同背景的孩子找到自我价值,过程中充满了爱与智慧,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呵护与唤醒。而少年观护,在我看来,同样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是在孩子们可能偏离正轨时,伸出援手,给予引导和保护,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观护”二字背后的深刻含义,不仅仅是制度的执行,更包含了一种对未成年人成长轨迹的细致关注和积极干预。我期待它能从更宏观的视角,阐述少年观护制度如何在社会大环境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及它与教育、家庭、社区等社会力量之间如何形成良性互动。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完善、更人性化的少年观护体系的思考,那将是对我的一次巨大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淡雅的蓝色背景,搭配着一本翻开的书和几片抽象的叶子,寓意着新生与成长,也暗示了书中关于“少年”和“观护”的主题。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光滑,闻起来有淡淡的油墨香,让人有种想要立刻翻阅的冲动。我一直对青少年犯罪以及相关的司法救助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是社会发展中一个既复杂又充满挑战的领域。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求。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强调“实务”二字,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案例分析、政策解读,甚至是一线的观护经验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少年观护制度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实际作用。这本书的篇幅适中,看起来不会过于枯燥,期待它能够成为我探索这个领域的绝佳起点。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复杂概念清晰阐释,又能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我希望《少年观护制度理论与实务》能够做到这一点。在我看来,少年观护制度并非简单的法律程序,而是一种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预警和干预的系统性工程。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少年观护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例如,它如何平衡惩戒与教育,如何在保障社会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实务”部分,例如,观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具体困难?他们是如何与未成年人、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的?是否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指导,让读者不仅了解“是什么”,更能理解“怎么做”。如果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对这一领域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那将是一次令人收获颇丰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