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iii
导论 ix
第一章 乌托邦思想的价值观 1
第二章 客观地做价值判断:如何抉择较好的未来 57
第三章 判断「美好未来」的实用策略 99
第四章 人类的共同价值 153
第五章 人类生命的量 211
第六章 应该改变的人类价值 265
跋 307
参考书目 327
索引 369
图表次
表5.1 2000年美国各年龄层的平均余命 221
表5.2 美国各年代出生平均余命在10年间及累计的增加 225
表5.3 各区域的出生余命(约2000年) 227
表5.4 各国家不同性别的出生余命(1995-2000) 228-234
表5.5 白人及非裔美国人在1900-02、1969-71与2000的出生余命 235
图5.1 历史上的人口成长 243
图5.2 人口统计的变革阶段 245
导论
我们在本书的第一册《未来学导论》第二章中,阅读到对于伦理道德的关注,以及未来学者对于发现、检视和提出渴望的未来,并直接推衍出人类价值。正如同Mika Mannermaa(1986: 659)所言:「未来研究基本上是一种规范性的活动,在未来研究中,价值所扮演的角色比起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更受重视。」因此,我将本书完全用来关注对于未来研究的伦理基础的讨论。
未来学者共同关心良善社会的本质,以及其透过何种评估的标准来进行定义和判断。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贡献于改善人类社会,但是何为改善?假使我们提供一个答案,我们如何能够知道它是一个好的答案?我们又如何可以取信于他人这是一个好的答案?以及如何能够在众多关于改善人类社会的意见中找到共识?我们又如何能够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 在第一册的第六章中,我们也曾学习到一些未来研究的方法,通常都在于尝试建立和评估我们渴望的未来。对于渴望的未来之研究,大部分是基于一些意见领袖、专家和一般人的希望和恐惧,以及他们的目标、价值判断和共同的期待等类的经验性研究之上。另一方面,未来研究也建立在探索人们对于良善社会意象的探讨之上,当然还有其它的研究依据,包含对于人们的选择、决断和行动的观察及整体社会的规范。
然而,要真正了解何为良善社会,需要更进一步的调查。其中最需要的也是未来学者尚未投注太多心力的部分,就是发展出关于道德判断的一些程序和标准,因为借由规范和价值的本身才可以从事适当的评估。未来学者、行动主义者和决策的制定者想知道和需要知道的,不仅是人们应该怎么想才是正确的,他们同时也想、也需要知道什么是本身就是正确的,更想和需要去客观的呈现有多少程度的道德正确性,是可以合理的被接受、相信及被验证的。
当然,不只未来学者,连其他应用或政策科学家都面临了价值判断的有效性问题,因为他们同时也都得关注社会行动的本身,所以也必须要处理后续的人类目标和价值观是如何导引和影响后续行动的问题。决断政策的制定、计画的评估和客观性的选择都必然牵涉到价值判断的问题。因此,有许多的科学性研究所创造出来的知识,并非只是一种目的,同时也是在解决实务问题,或者是达成价值目标时的手段,例如,找寻某个既定的治疗方法,或是发现更具有生产力的培育农作物的方法。
通常,未来学者和其他的研究者都将某些善意的研究视为理所当然,例如,研究如何降低污染、稀有资源的浪费、失业、犯罪、种族歧视、贫穷、心理疾病及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他们也都通常认为只要将研究目标设定于促进和平、全球的沟通、濒临绝种物种的存活、政治民主、个人价值的促进,社会正义和永续发展等,都是在道德上可以获得合理性的。
或许从事这些研究都是真实具有好处的。很多人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但我们又如何才能够真正的知道?因为也有其他的研究诉求也曾经获得合理化的认同,例如,原子弹的发明、毒气瓦斯、核能电厂、核废料的储存厂、使人们相互仇恨的方法及堕胎的新科技等。支持这些研究背后的理由,是否可以经得起批判性的道德考验呢?
仅管造成这些现象的本身已经历过无数研究的检验,但是其背后的偏好或者判断依据的价值观,大部分仍然是未受检验的,还有支持这些信念的理由尚未经过任何明确的辩证并获得充分的支持。即使像《超越成长极限》(Beyond the Limits)般着名的研究计画,尽管引述了详尽和客观的研究资料,但是在研究背后的价值观仍然是未经过合理化认证的。也就是说,其中大部分的论述也仅属研究者个人的意见而已。
所以在本书中,我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尝试为这些研究提供伦理基础。我讨论了人类价值和它们在未来研究中的角色,以及如何被应用来界定何为良善社会。最后,则是检视我们的信念如何被客观的合理化。当代的未来学者,除了少部分的例外,例如,除Rushworth M. Kidder(1994, 1995)之外,绝少将研究奉献于明确的检视人类价值。但是在未来学的先驱作品中,有相当丰富的文献在探讨良善社会的本质──就是乌托邦(Utopia)的系列着作。所以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开始对一些主要的乌托邦作品从事分析,这些分析开始于汤玛斯、摩尔(Thomas More),并以马克思为总结,如此将相当程度有助于了解良善社会的过去与当代的意象。我对这些乌托邦作品主要提出二个问题:第一个是在作品中,这些作者选取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及他们如何来证明这些价值观的正当性?
在第二章中,我主要是挑战一个支配哲学和科学思考已经很久的一种说法,那就是我们不可能客观地从事价值判断。我选取了既有的研究方法中的三种模式来从事价值判断的客观评估。特别是其中之一由李氏(Keekok Lee 1985)所提出的认识论意涵。这对于未来学者而言是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分析工具,而且这一个方法应该除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工具之外,更应该在社会政策被发展、推荐和评断的过程中被广泛使用。
在第三章中,我评估了判断渴望未来的许多策略。这些我们渴望的未来包括宗教、法律及团体成员的集体选择等。这些策略也都广泛地被未来学者及其他领域的专家所使用。我也特别呈现了每一个策略与我在第二章中所提出的三个道德分析模式之间的相关性,还有每一个策略如何帮助我们从事价值的客观评估。然而,若以第二章中的认识论意涵从事分析,除了在有关于法律的一些应用策略之外,几乎其他策略都是无效的。我在第三章的结论中提出一个暂时性的建议,那就是未来学者本身应该建立一套关于职业行为的规范来指引其行为方式。
在第四章中,我陈述了已经支配学界思维有几个世代之久的文化相对论观点,但是发现有关于文化多样性及文化差异性的信念,是建立在相当不确定的实证基础之上。事实上许多普世的或近乎普世的文化价值和经验是真实存在的。相较于学术和知识界的主流思维,道德的原则包含一套中心的价值,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和文化之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价值的起源都是缘于人类具有相似的物种与人类心理学上的本质,而且社会生活的先决条件在各地也都具有相似性,并且都广泛地受到了追求物质环境的普遍影响所含括。
在第五章中,我讨论了所有人类价值中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人类生活的本身。我呈现出人类的预期寿命如何与时俱进,以及这些统计数字在社会之间和社会之内是如何展现不平等的分布情形。我同时也呈现了个人生活的质与量,在未来可能的改变情形,以及我们如何可以透过对于未来人口成长的控制、经济发展、社会争议、堕胎的伦理辩论,以及非人类生命形态的价值讨论等,这些都可能造成未来的改变。
最后,在第六章中,我提出一个可能的思考。关于未来是否会出现一个全球社会,以及在这样的社会情境下,是否有某些人类的价值应该随着新的情境而有所转变,以带来更长远的繁荣发展。因此,我讨论了许多价值的变迁议题,包含人类生活本身、生育的价值、富裕的价值、女性生育的价值、和平的价值、一个世界道德社群的价值,以及如何关怀未来世代的价值等。第六章中主要的一个结论是,人们除了应该要关怀所有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的自由与福祉,而且更应该将其扩及到尚未出生的未来世代身上。
我之所以将本书的中心意旨定义为「伦理基础」,是因为它处理了人类的价值目标与偏好,价值包含了所有的社会分子,对于自己所渴望与期待採取的一些取向(Zavalloni 1980: 74)。也就是他们为了所渴望的事物所定下的判别标准,包含好或坏、美或丑、喜或恶、对或错。价值同时也被用来当作我们对于某一些行为取向的偏好选择或合理化的判别标准(Williams 1970: 27; 442)。价值同时也是我们对于应该或者不应该当作某些事的信念,同时也是有关于某一些可能的结果,值不值得努力去获取的想法(Rokeach 1968: 124)。
这些价值可能是社会集体的组成,并且同时附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情绪上的承诺。它们也可能是我们借以了解社会集体的好坏判断,以及社区执行赏罚制度起源的基础,它们也可能是对于个人适当行为的一些道德陈述。因此它们不应该仅是个人的偏好,甚而,它们包含了一些潜在的伦理原则、规范性的内涵,以及对他人的道德责任或是有利的一些行事原则,其目的在于达到对于个人、群体和整体社会的自由与福祉。
除了将本书定位于伦理评估之外,我也将此书称为知识基础。因为对于未来研究而言,批判性的探讨、价值判断与道德原则是非常基础的任务。而且它们也是在探讨关于渴望的未来和良善社会的论述时的主要基准。身为行动科学家、未来学者,自然不能够免于批判性的评估,造成人类行动后果背后的手段、目的与可能的责任。同理,未来学者也不能免于逃避承担找寻关于过去的相关知识、现今的可能性、因果关系及成为未来后果的知识代言人的角色。
在本书第一册的最后四个章节中,处理了关于未来研究的知识基础的问题。我们认为关于未来研究的命题假设和前提,都是基于所谓的批判实在论的知识理论,此一知识论特别攸关如何设计未来,以及创造出更具有效率与效果的行动。在本书当中,我们则处理了关于未来研究的伦理基础问题,也就是在为我们所定义的渴望的未来,以及有目的性的人类行动,更能够具有道德与正确性之下的核心价值与论述基础。关于过去和当前事实的知识,其对于未来可能性和发生机率的推论,并不足以指引我们的决策选择与行动。因为伦理的判断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它们也跟所有的知识诉求一样,可能具有有效性或无效性、对或错的问题。所以未来学者客观的检视价值观,也尝试探索良善社会的意义。
然而,我所称的伦理基础并不代表我们真的可以找到一套绝对不变的标准,而且也不容许任何的争论与歧见。反之,我提出了一些方法来作为判断基准,提供选择某些事情、事件安排、行动与预期的后果,可以比其他的作法来得好。我所提供的方法,包含给予充分的理由来支持或者拒绝我们对于渴望未来的意象,也提供理由给予有能力的人,可以透过知识的批判实在论来评估被保证的未来。所以,在本书中所探讨的关于道德分析的理论,不是仅提供非批判性的学习与应用,而是被设定为来鼓励与组成关于良善社会的理性思考,也是来检视我们所提出关于何为良善概念,背后的质疑基准或者是有效性的理由。
序
在本书中,我提出了两个主要的核心问题。首先是,何为一个良善社会?以及其判别标准又为何?当然在过去一个千禧年的人类生存经验之中,已经有过许多人,包括宗教界领袖、哲学家,以及其他的社会思想家,都曾经针对这一些问题不断地提供相当多元且互异的答案。其中一些,我将会在本书中大略地探讨。
若想要了解何为良善,就同时必须要了解何为邪恶,以及询问何为伦理和道德,并且又如何来评价和从事判断。一方面我们必须去找寻那一些对人类的目标和价值具有道德的正确性,以能够指引个人和社会集体的行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找出那些不道德及不伦理的选择和行动,如何能够在未来避免重蹈覆辙。在本书第一册《未来学导论》中,我曾经提出了解那些另类的未来选择是可见的,或可能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我们得以借此而做出更完善、理性及有效率的行动决策。在此,我提出另外一项主张,那就是当人们知道什么是共同渴望的未来时,我们才可以做出负责任的行动。
所以我提出的问题是,在众多的可能另项未来之中,有哪些是我们应该尝试实践的?因为他们是众所期待、良善或是道德的。相对的问题是,又有哪些另项的未来是我们应该竭尽所能尽量去避免的?因为他们是不受期待、邪恶或不道德的。此外我也提出质问:我们如何能够判别其间的差异?因此,我评估了人类价值的本身。更进一步在从事评估的过程中,也针对我们长久以来关于自然及良善的因果提出较为客观与可被信赖的说法。
自从本书出版以来,特别是在经历了二○○一年的九一一事件之后,大众传播媒体经常充斥着一些语汇,例如邪恶的行动、邪恶之人及邪恶的轴心。因为许多意见领袖、博学之士、新闻从业人员,还有许多其他人,都已惯于使用邪恶的修辞来作为当他人做出令我们憎恨的行为时的诠释。其实我们已经见识到许多并非我们所乐见的悲惨行径,那就是人类本身有足够的能力来对彼此之间,从事最具伤害力的行动及凶恶的犯罪行为。
除了在九一一事件中对美国所从事的恐怖攻击之外,我们也见证了随后在阿富汗及伊拉克发生的致命冲突。同时也见识到前伊拉克的独裁者Sadam Hussein的残暴行为,同时也看到了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之间持续的相互血腥攻击。更早之前,我们也从卢安达的种族屠杀、波士尼亚的大屠杀、柯索伏的种族净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塞尔维亚的轰炸,对于车臣境内的Grozny的摧毁,以及在非洲的狮子山、赖比瑞亚和刚果的谋杀式战役,看到了憎恨、暴力、饥饿、痛苦。这些事件简直可以被无限制地继续书写下去(更不用提最近在美国境内不断发生的严重企业贪腐情形与犯罪)。 我们现在已经对邪恶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我特别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Roy F. Baumeister(1997)在他对于邪恶所从事的综合研究结果显示,正如同我们所做的观察一般,对于他人的伤害行为结果通常是得到报复及报应,因为受害者也企图要扳回一城。因为加害者通常都尽量淡化他们对于他人所造成的伤害,然而,受害者则倾向于夸大他们所受到的伤害,一来一往间,伤害的能量就不断地被扩大与提升,以致于对手彼此之间相互陷入一个毫无止境的伤害性攻击行动的陷阱中。当前受害者开始进行反击时,他们会将自己化身为正义的加害者,至于前加害者则认为自己是受到不成比例的报复行为的受害者。很显然地,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变成一个不断自我循环的正义报复行动。在此情况下,很少人能够真正的站到至高点,结果是全体皆输。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相互报复的过程是可以被阻止的,尽管这之中有相当高的难度。邪恶也可以被减缓。对于未来的远见及道德的判断都是可被用来打破这一个潜在性、无止境的恶性循环。人们可以透过学习及自我约束的演练来降低对于他人的邪恶行动,只要将焦点从过去的错误当中移开,转而专注于未来的良善;也可借由跳出将对手妖魔化的陷阱,同时也可以透过对于本身信仰的确定性质疑,尝试从别人的眼中来看这一个世界;最后则尝试接受一些具有疗伤作用的价值观,例如同情心、慈悲心及宽恕等。
例如,在枢机主教屠图(Desmond Tutu 1999)召集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结论中,他陈述若将处理南非种族隔离的邪恶,全然诉诸过去取向的价值观及报复式的正义论述中,那么这个国家的未来将化为灰烬。反之,借由一方面拥抱宽恕的价值,同时也将焦点放在所有人共同期待的未来之上,南非人给他们自己一个机会来打破相互暴力的恶性循环及创造一个双赢的社会。尽管南非境内仍存在许多非常不公义的社会现象,但是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将是对所有南非人一项令人惊喜的胜利。
很显然地,降低世界上的邪恶也就是减少人们对彼此之间所造成的伤害,这将会是对人类生存的一项巨大贡献。所以,人类社会要持续努力了解和避免邪恶,特别是压抑暴力的冲击及和平的维持。但光是这些作为并无法创造出一个良善社会,因为除此之外,我们必须要去了解良善的意义,并且积极地共同努力达成目标的认同。
Yersu Kim(1999: 39)认为人类社会长期存活的最重要关键因素,在于我们需要有一套共同被接受及跨越文化的伦理价值和原则。没有这一套价值和原则,他担心人类社会将无法适当的处理即将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但若拥有价值和原则,他则看到人类社会的无限可能性,以及我们将可获得的繁盛未来。换言之,虽然求生存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基础需求,但我们必须将此一标准提升,进而达到繁荣的境界(Thrival),也就是达到生活的满意度、自由和福利的新高点。
这就是为何我在本书中强调正向的及理想的未来意象,而且探索与详尽地讨论良善而非邪恶。正如Susan Neiman(2002: 32)视良善应被以深度与广度的观点来展现,而非邪恶。虽然了解邪恶可以阻止我们伤害他人,就好像知道吃什么食物可能对我们有害,可以进一步阻止我们毒害自己和他人。但是在超越除了毒害他人之上,想要品尝到真正的人间美食,则需要有更高一层级的主厨厨艺,也就是虽然不伤害他人是一项重要的起步,但是想要获得一个良善的社会,则做善事就是一项必须要的下一步。因此,我们应该去探索和扩展对于良善的知识,这么做除了可扩展我们的选择,深化对于渴望的未来之理解,而且还可以教导我们如何来完成。
人类社会一定可以从一项价值评估计画中受益良多,这一个结果可获得的成就将远超过于世界价值观调查(Inglehart et al. 1998)。相较于已经开始的人类基因图谱研究计画,我们所需要的是另一项社会科学式的对应研究计画。这一项计画,必须要有一个清楚的指令、国际的规模及适当的资源支持,将研究的焦点从人类的细胞基因转换为价值观。此一计画将可进一步推进全球性的人类价值研究与评估,促进我们对价值的动态复杂性和潜在性的了解,而且也可提供关于人类社会持续累积性的生存经验相关知识,并且攸关于社会与文化推动机制的了解,进一步得以逐渐地发展出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投入一个类似评估人类价值的研究计画之中。但我仅尝试一个小规模的管道,并没有像人类基因图谱计画般的资源。但就某些层面而言,本书也是一项国际合作的努力,因为我透过耶鲁大学和其他的国际图书馆,从事了超过十年以上资源的搜寻研究,我已整合了众多的理论与研究发现,包含价值观的调查及许多学者的评述。因此,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许多的合作者分别来自相当广泛的不同领域及许多不同社会,他们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良善的本质具有深入反省思考者。
从早期的文明和宗教制度到当今的法律和社会研究,我详尽描述了许多良善社会的愿景。我所仰赖的论述依据,除了来自于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包含心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其结果显示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显然被过度渲染。至于文化的相对性更应该是一个错误的教条。在这些论述中,我也发现普世人类价值的真实存在(Bell 2002)。
随着阅读的进展,我也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扩展和批判性的检视本身对良善社会的愿景,同时也希望读者会谨记自己真正有力量来实践这些有益的价值观,同时透过自己的行动,也可以帮助创造未来。因为在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个人,不管是多么的渺小,都有许多其他人跟我们共享生活,从家人、朋友、邻居、同事,以至于一些仅和我们有短暂接触的人。仅管我们大多数都不能控制国家和跨国企业的行动或是历史事件的动力,但我们宁可学习自我控制,不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以及从事有伦理的行动。这样做有时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因为我们可能需要站出来反对属于我们自己群体的主流观点,但这仍然可以被做到。我们应该有能力透过与我们互动的每一个人,创造出一个有自我助力、同理心、同情心、关怀,以及充满善意未来的人类社会。
所以,在我们生活周遭的少数生活组合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出我们所希望的未来良善社会。我在接下来的章节之中,所要呈现的意念是,这样的行为并非仅是一种无我的利他主义。反而,我认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当我们行动并创造出这样的世界当时,不仅为他人,也同时对我们自己有所帮助。
W.B.
Bethany, Connecticut
14 July 2003
参考书目
Baumeister, Roy F. 1997. Evil: Inside Human Cruelty and Violence.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ell, Wendell. 2000. “New futures and the eternal struggle between good and evil.”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5(2): 1-20.
Bell, Wendell. 2002.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universal human values.”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6(3): 1-20. Inglehart, Ronald, Miguel Basanez, and Alejandro Moreno. 1998. Human Values and Beliefs: A Cross-Cultural Sourcebook(Findings from the 1990-1993 World Value Surve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im, Yersu. 1999. Humanity 3000, Seminar No. 1 Proceedings. Bellevue, WA: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Neiman, Susan. 2002. Evil in Modern Thought: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Philosoph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utu, Desmond Mpilo. 1999. 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New York: Doubleday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而非纯粹的理论读物。作者在探讨“价值”和“良善社会”时,并没有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而是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指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工作决策中,去践行这些理念。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讨论所打动。我们习惯于追求数据的“客观”,但往往忽略了人类情感、道德判断等“主观”因素的重要性。作者巧妙地将两者结合,强调了在追求客观事实的同时,也要尊重并引导人类的主观价值,最终才能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良善社会”。读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未来,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创造,去影响。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都可能对未来的走向产生蝴蝶效应。这是一种赋权,也是一种责任。读完之后,我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的理念付诸实践,去为我所期待的那个更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分这本《未来学研究—价值、客观与良善社会》真的颠覆了我对未来学原有的认知。我原以为它会是关于科技预测、经济趋势分析之类的内容,但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价值”在我们构建未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未来可能出现的场景,而是不断追问: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未来?而我们所追求的“良善社会”又应该具备哪些特质?这种对价值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温度和人文关怀。特别是关于“客观”的论述,我以前总觉得科学就是客观的,但作者却通过一系列精彩的分析,让我认识到,即便在科学领域,也难以完全摆脱视角和价值判断的影响。这促使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如何定义“客观”的,以及这种定义又会如何塑造我们对未来的认知。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不断地审视和更新自己对未来、对社会、甚至对自己价值的理解。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受益终生的书籍。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理论和模型。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引人入胜。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宏大的未来图景,而是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入手,层层剥茧,最终引向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良善社会”的阐述,它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社会指标和伦理框架来定义的。这让我意识到,追求进步并非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或技术突破,更重要的是能否提升人类的福祉,能否建立一个公平、包容、可持续的社会。我常常会思考,我们今天所做的努力,是否真的在朝着一个更美好的方向前进?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宝贵的指引。它让我明白,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能通过理解和践行书中的理念,为构建一个更良善的社会贡献力量。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案例和哲人思想,也为我的思考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的底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与智者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我读完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未来学”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我一直对未来充满好奇,但又常常感到一种无力感,觉得未来是不可捉摸的,是命运的安排。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用非常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一步步地引导我认识到,未来并非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我们当下选择和行动的直接产物。他提出的“价值”维度,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们常常讨论技术如何改变未来,却很少反思,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未来?而这个“想要”背后,支撑的是什么价值?是效率至上?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福祉?这本书促使我开始审视自己内心深处最珍视的是什么,以及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如何去塑造一个更符合我们共同价值观的未来。书中对“客观”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总是以为数据和事实是绝对客观的,但作者却揭示了信息筛选、解读以及背后所蕴含的视角,都可能带有主观的色彩。这让我对新闻、报告,乃至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都多了一层审慎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它并不是按照传统的章节顺序展开,而是通过几个核心的议题,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思考链条。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在讨论复杂的未来学概念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批判性。他并没有盲目地推崇某种技术或趋势,而是深入剖析其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判断。尤其是关于“客观”与“价值”的辩证关系,我以前从未想过会有如此深刻的联系。我们总以为科学研究应该是绝对客观的,但作者却指出,即便是最严谨的科学研究,也难以完全摆脱研究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这让我对很多所谓的“科学事实”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也更加警惕那些试图以“客观”之名来掩盖其背后价值判断的论调。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体操”,不断挑战自己固有的认知,拓展思维的边界,最终获得了一种更成熟、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