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警方统计数字,过去10年,在所有因犯案而被捕的人士当中,干犯偷窃罪行的佔三至四成,但10-15岁被捕人士中,犯偷窃罪的却达五成;似乎,偷窃在儿童及青少年罪行中颇为普遍。
都说偷窃行为由贪念而起,然而徒有贪念动机,不足以令个人走上犯罪之路。本书作者透过与30位青少年偷窃者进行访谈,并成功以问卷方式向200位同类对象收集资料,深入剖析青少年面对犯罪诱惑时的外在环境及内在心理因素,并探讨他们在何种情况之下会继续或放弃偷窃行动,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
偷窃容或始于一时的贪念,但行动本身却是经过「理性」考虑的,期间可经验高达15个「抉择点」,青少年并非不能自主。书中提出的预防犯罪对策,涉及环境、生活模式及个人思想的改变及重整。了解青少年偷窃行为的同时,这些对策的有效施行或许才是家长、教育工作者、社工辅导员,以至各界人士的真正挑战所在。
序文
曾有一位友人问我:「你为甚么要写偷窃这些微不足道的罪行?干吗不写一些变态杀手或童党烧尸案等较轰动的题材!若你愿意写这些题材,一定会一夜成名吧!」面对这位友人连珠炮发式的发问,我只有一笑置之。我很想告诉他,若我想成名的话,早在10年前当我亲身到监狱,访问那几位参与童党烧尸案的青少年之后,抓紧机会便成了。友人的?眼处对我来说倒也是其次。我所?眼的是所写的内容是否可以对的所身处的社会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很多干犯严重罪行的人,在年幼时也曾犯下一些「毫不起眼」的罪行,偷窃便是其中之一。我想:若我们想及早预防青少年走上不归路,便要从他们早期所干犯的罪行入手。青少年偷窃是可以预防的,而促成这类罪行的发生,并非只有犯罪者一人。为甚么我会这样说?当你阅毕此书,你便明白一切。
盗窃罪行在香港一直受人关注,不单因为它是一种罪行,更因为它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警方的统计,2006 年涉及盗窃罪行的损失金额为 984,796,327;于过去10 年,在所有因犯案而被捕人士当中,干犯偷窃罪的佔三至四成,在被捕的10 至15 岁人士当中,犯偷窃的更佔五成。
过去20年,本地不少学者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包括偷窃行为),他们大多把研究重点放在犯罪者高危的背景因素,例如:家庭功能失调(family dysfunction)、社会依附系统(social attachment)、来自学校的压力(school pressure)(Ng et al., 1975; Chow, Tang & Chan, 1987)、青少年帮团次文化(gang subcultures)(Lo, 1984)、不良朋辈之影响(Davis, Tang & Ko, 2004; Ngai & Cheung, 2005; Ma, Cheung & Shek, 2007)等;也有学者提倡耻观重整(shame re-integration)(Wong, 1996)。然而,我认为?眼于犯事者的高危因素,对于了解罪行的发生仍有不足。
因此,在本书中,我不会就青少年偷窃者的犯罪背景成因再作研究,反之,会尝试探讨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如何作出抉择,以及在何种情况之下继续或放弃行动。事实上,近二三十年,提倡犯罪预防的海外学者均?眼研究犯罪者的作案过程及当中的抉择(例如:Bennett & Wright, 1984; Carroll & Weaver, 1986; Fleming, 1999; Wright & Decker, 1994),然而这些西方研究结论及概念是否可以套用在香港这个华人社会仍然有待验证。近年,台湾亦有学者以犯罪预防角度分析偷窃行为(Yeung & Ho, 2003; Hou, 2003),但香港则仍然少有学者探讨。
我在 2003 至 2006 年期间分别与 30 位青少年偷窃者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及后又以问卷访谈方法,成功向 200 位同类对象收集资料,本书便是以有关的研究资料为基础作出整合,并尽可能将有关的研究数据保留,目的是希望将我对「香港青少年偷窃者的抉择」这一课题的研究所得,与所有学术界的朋友、家长、老师、青少年工作者,以及关心年青人的社会大众一同分享,借以一同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
李紫媚
2008年5月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第一时间想到了那些令人扼腕的青少年犯罪案例,那些本该是阳光下奔跑的孩子,却因为种种原因误入歧途,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盗与罪——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与对策》这个名字,就好像一把钥匙,似乎能打开理解这些复杂现象的门,触及那些隐藏在犯罪行为背后的根源。 我一直对青少年心理和成长过程中的困境很感兴趣,有时候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环境、教育,甚至是我们这些成年人的忽视和误解所塑造的。 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动机? 是不是会剖析导致他们走上“盗”与“罪”之路的社会因素?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不只是空泛的理论,而是能够指导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如何去识别、干预和引导那些可能边缘化的青少年。 那些在成长道路上徘徊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理解、支持和正确的指引,而不是简单的指责和排斥。 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一条更加人性化、更具建设性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之路,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远离黑暗,拥抱光明。 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青少年犯罪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并且从中获得一些能够付诸实践的启示,为构建一个更健康的社会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盗与罪——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与对策》这个名字,总让人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对未来的承诺,一种对年轻一代的关怀。 我一直认为,预防永远比补救更重要,尤其是在青少年犯罪这个问题上,一旦铸成大错,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这本书会不会从更广泛的社会学角度,探讨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分配、家庭结构变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公平、更健康的社会环境,从而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另外,我对书中关于“对策”的部分尤为感兴趣。 是不是会涉及到一些创新的干预模式,例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早期预警,或者通过跨部门合作来形成全方位的支持网络? 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借鉴的实践案例,那将非常有说服力。 我相信,一本好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与对策的书,应该能够激发我们每个人的思考,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所承担的责任,并为之付出行动,共同守护下一代的未来。
评分看到《盗与罪——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与对策》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是,这本书大概会让我更加警惕和审慎。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阶段,他们的辨别能力、控制力都还在发展中,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触碰法律的边界。 这本书会不会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分析当前社会环境下青少年面临的各种风险? 比如网络信息泥沙俱下,不良诱惑充斥,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们走向歧途的催化剂。 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和法治意识的实用建议,让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从而抵御外界的负面影响。 此外,如果书中能够对不同类型和年龄段的青少年犯罪进行分类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干预方案,那就更具价值了。 毕竟,不同原因导致的不同性质的犯罪,其应对方式也应有所区别。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更好地扮演好一个引导者和守护者的角色,去关注身边的青少年,及时发现并化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让他们远离“盗”与“罪”的阴影,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分《盗与罪——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与对策》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像是在直面一个沉重却又无法回避的社会议题。 许多时候,我们对青少年犯罪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行为,而忽略了那些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和个体成长的困境。 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是学校教育的应试导向,又或者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个人更倾向于理解那些促使孩子做出错误选择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如果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理论模型,比如社会学习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在青少年犯罪中的应用,并且进一步分析这些理论如何指导具体的预防策略,那将非常有价值。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对策”的部分,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可以帮助家长、学校和社会有效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 是侧重于心理辅导,还是法律援助,亦或是社会融入计划? 任何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套更完善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的知识,都对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相信,只有深刻理解了“盗”与“罪”背后的逻辑,我们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对策”。
评分读到《盗与罪——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与对策》这个名字,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社会新闻中占据版面的年轻身影,他们的故事总是带着一股沉重的悲剧色彩,令人不忍卒读。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警醒的意味,仿佛在提醒我们,那些看似遥远的“盗”与“罪”,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可能就发生在身边。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深知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心理、教育、家庭、社会等诸多层面的社会现象。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侧重于犯罪的心理学分析,还是社会学层面的原因探究? 又或是更偏重于实际的干预和矫正策略?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预防和干预方案。 尤其希望书中能探讨一些创新的预防模式,例如如何通过社区教育、家庭支持、心理辅导师资建设等途径,构建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将青少年从潜在的犯罪边缘拉回来。 这种类型的书籍,如果能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那将是对我们一线工作者莫大的帮助,也更能为那些迷失方向的孩子们带来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