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对过去60年来台湾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台湾人口质变的问题作了有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在以农业为经济主流时期,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通过对土地的拥有、利用与收获;但在以工商业为经济主流时期,人口消长、移动主要取决于工商业的发展程度及发展区位。农业土地不再是致富的唯一工具,但都市土地却成为人们角逐的对象。
在台湾农业社会,人口繁殖快曾成为重大经济问题,乃有生育政策之实施;但当台湾进入工商业发达社会,生育率及死亡率均不断的下降,复由于二次大战后婴儿潮,及由大陆撤退来台的大量军民,随着时间之演进,他们渐渐老化。到1990年代末,台湾不但出现少子化问题,而高龄化问题也日趋严重。虽有外籍新娘的应运产生,稍微减缓少子化日趋严重的程度,但少子化的根本问题并未获解决。本书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都提出了些政策建议,供有关当局参考。
作者简介
于宗先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曾任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经济所所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并兼任中央政府经济、教育、统计、研究等部门顾问、谘询委员及委员。研究专长为经济预测、国际贸易及两岸经济发展等。主要着作包括《经济预测》、《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突破经济观念中的茧》、《经济挑战的回响》、《经济发展启示录》、《蜕变中的台湾经济》、《台湾泡沫经济》、《台湾的故事:经济篇》、《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全国总供需估测:回顾与展望》、《台湾通货膨胀》、《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大陆经济台湾观》、《台湾中小企业的成长》、《台湾土地问题》、《浴火中的台湾经济》、《一只看得见的手》、《两岸农地利用》、《两岸股市面面观》、《龙头到龙尾─台湾经济何去何从》、《台湾金融体制之演变》、《两岸中小企业发展的比较研究》和《台湾赋税体制之演变》等专书,主编中英文经济专书30余种,及发表学术性中、英文论文170多篇。
王金利
现任中国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国立中兴大学经济学系学士、硕士,中国文化大学经学研究所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央研究院经济所副研究员,中兴大学法商学院经济学系与财政学系教授及财政学系主任,国立台北大学财政学系教授,中央政府经济、农业等部门谘询委员及委员。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研究专长与兴趣为个体经济、经济发展、金融、渔业经济与两岸经贸等。主要着作包括《台湾人口因素对家庭消费型态之影响》、《我国海水及新兴养殖鱼类发展之经济分析》、《台湾泡沫经济》、《台湾通货膨胀》、《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建构周延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台湾中小企业的成长》、《台湾土地问题》、《一只看得见的手》、《台湾金融体制之演变》、《两岸中小企业发展的比较研究》和《台湾赋税体制之演变》等专书。曾在国内、外学术性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70多篇。
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人口警钟又响起
第二节 人口消长的根源
第三节 人口消长与经济荣枯
第四节 人口消长与意识型态
第五节 少子化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冲击
第六节 高龄化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冲击
第七节 全球化对人口流动的冲击
第八节 暖化现象对人口的威胁
第九节 对台湾少子化演变之管测
第十节 本书架构
第二章 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历史观
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
第二节 土地的范畴与特质
第三节 人口消长的原因
第四节 台湾农业时期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第五节 台湾工商业时期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第六节 台湾土地问题之质变与量变
第七节 全球化对台湾人地关系的冲击
第八节 人地关系的新境界
第三章 台湾人口的静态分析
第一节 战前台湾人口的规模与其组成
第二节 战后台湾人口的规模与转型
第三节 台湾人口结构变动
第四章 台湾人口变迁与经济成长
第一节 人口、劳动力与经济成长
第二节 从劳动过剩到劳动不足:农业劳动力的移转
第三节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之人口变迁
第五章 台湾家庭计画与人口变动
第一节 台湾推动家庭计画之背景
第二节 推动家庭计画遭遇的阻力
第三节 中国家庭计画协会的任务
第四节 台湾家庭计画的贡献
第五节 促成台湾人口下降的其他原因
第六节 台湾家庭计画目标的改变
第六章 人口高龄化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人口高龄化现象之统计观察
第二节 造成人口高龄化的因素
第三节 高龄化社会的问题
第四节 高龄化社会对社经的影响
第七章 少子化及其影响
第一节 少子化现象之统计观察
第二节 造成少子化的因素
第三节 少子化对社经的影响
第八章 外籍与大陆新娘
第一节 外来配偶之统计观察
第二节 台湾国际联姻之发展与现况
第三节 外来新娘的生活调适、教养与工作
第四节 与外来新娘有关的政策与对应方案
第九章 外劳问题
第一节 台湾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不足之问题
第二节 外劳政策的演变与评述
第三节 雇用外劳的部门
第四节 雇用外劳所衍生的问题
第十章 对未来台湾人口消长管测
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盛衰之关系
第二节 经济消长的主要动力为人力
第三节 台湾人口的长期推测
第四节 人口长期推测的陷阱
第十一章 化解人口问题政策平议
第一节 化解人口问题的政策今昔观
第二节 传统的人口鼓励措施难以奏效
第三节 生育意愿低落的根本原因
第四节 人口生育问题是经济问题的反射
第五节 政府对少子化问题解决之道
第六节 全球化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第十二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索引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可是就台湾情况而言,自1970年代以来,当执行家庭计画接近尾声时,无论政府或民间对人口经济的研究风气不再旺盛。只有当世界粮荒发生时,人们才想起土地对人类生存的重要;当少子化问题日趋严重时,大家才发觉人口不断减少,对经济的严重影响。在台湾学术界,对人口经济作潜心研究的,本来就不多,而且近年来已有凋零之迹象。直到研究家庭经济和人力资本的芝加哥大学贝克教授(Gary S. Becker)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曾对台湾年轻一辈学者中激起一些涟漪,从而有人浅尝人口经济的研究,但为数也是凤毛麟角,并不多见。
我们感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相当密切。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记载中,中国是农业社会,人与经济的关系是通过对土地的持有与利用。至于台湾,在过去四百年的历史记载中,农业经济是主流,直到1960年代末,工业经济才在台湾生根、增长,进而起飞。台湾经济因工业发展而起飞后,人口不再非附着对土地的利用才能生存,也非囿于农村的大家庭而不远走高飞。人民与农地的关系不再那么密切,可是当经济起飞后,市地却受到人民的青睐,从而成为富者累积财富的工具,投机客敛财的?儿。当人民与工商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时,经济发展主要归于对低廉而能刻苦耐劳的劳力的有效运用和推动对外贸易为经济发展引擎的奏效。由于此策略的成功,台湾很快由劳力密集产业蜕变为以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产业发展。由于台湾劳动的成本增加很快,而新台币对美元又大幅升值,迫使许多劳力密集型产业,不得不到劳力充沛而工资低廉的地区去投资设备。同时有些厂商与国内厂商结成供给链,利用地区上的比较利益原则,发展出跨国企业。这种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却为台湾抛下失业与非完全就业的负担。
在1980年代后期,台湾因劳工短缺,便开始引进外籍劳工。同时由于男女受教育平等,而职业竞争惨烈,为了生存,多不愿生儿育女,于是少子化现象渐渐出现。由于战后,大量的军民随政府来台及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50年后,这些人便进入老年期,于是高龄化现象愈来愈明显。台湾教育虽发展,但总会有些农民及贫苦阶层的男人,因缺乏专业能力,在职场上无竞争力,就业困难,也无力与当地女人结婚;而进入老年的退役荣民多未结婚,乃在开放大陆探亲及对东南亚投资以来,与外籍女子结婚者日多,形成了外籍新娘问题。这些因环境演变所产生的外劳、少子化、高龄化以及外籍新娘,乃成为台湾社会难以完全摆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都作了深入的探讨,不仅指出其成因,也指出解决之道。
尽管现在我们已进入e-化时代,无远弗届的传递效率,衍生性金融商品正流行的金融经济,而都市的房地产价格的不断飞涨,却成为泡沫经济的引信管,从而人们所遭遇的困难更多,所引发的问题更复杂,虽然我们尚提不出有效的解决之道,但我们会率先指出,让政府的有关单位了解它的存在及问题的复杂性与严重性。
这本《台湾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初稿,就是在这种观念下产生的。当初稿完成之后,我们送请三位对人口对经济有研究的学者加以审阅,以免犯了不该犯的错误。他们是陆民仁教授、孙得雄教授和陈肇男教授。他们三位中,孙得雄教授不但有理论基础,且有实务经验。经过他们三人的认真审阅后,我们得以改正错误,补充行文中欠缺的部分,使本书呈现较完美的面貌。同时,在我们撰述过程中,蒙黄国枢先生细心校阅,并协助改正错误,而胡美云小姐与黄素娟女士之耐心打字,再三改正,并蒐集资料,对初稿之完成作了很大的贡献,特在此一併致谢。如本书仍有谬误,全由作者负责。
最后,对于资助本书撰写的俞国华文教基金会,在其惨淡经营下,仍对我们的撰书计画,慷慨资助,使我们顺利完成本书,这使我们永志难忘。同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在书店极不景气的情况下,仍斥资为我们出版这本书,更令我们感激,一併在此致谢。
《台湾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台湾经济论丛15)》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我一直对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人口变动。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从宏观的人口总量变化,到微观的家庭生育决策,再到这些因素如何汇聚成影响经济增长、产业布局、社会福利的强大力量,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台湾经济发展历程中几次重要的人口转折点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比如从人口红利期到人口负增长期的过渡,以及这中间伴随着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作者并没有将人口变动视为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台湾经济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口”这个词汇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而是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台湾经济发展模式,或是对人口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必读的经典。
评分《台湾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台湾经济论丛15)》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大而又细致的视角,为我呈现了台湾经济发展的宏伟画卷。作者在书中对人口变动趋势的把握,以及对这些趋势如何影响经济发展轨迹的分析,堪称精妙。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台湾经济发展中,人口因素扮演的“驱动力”与“约束力”的双重角色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出生率高低、人口数量多少,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人口特征如何塑造了台湾的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定位。书中对“人口红利”的消退与“人口结构转型”对台湾经济带来的挑战,分析得尤为透彻。我曾经对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感到惊叹,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其背后复杂的人口经济学逻辑。作者的文笔流畅,论证严谨,即使是较为专业的经济学概念,也能被清晰地阐释出来,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对“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到人口因素是任何经济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石。
评分刚拿到《台湾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台湾经济论丛15)》这本书,原本只是想随便翻翻,了解一下台湾的经济情况,没想到越看越入迷,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在书中对台湾人口数据的解读,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他不仅列出了各种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等宏观数据,更关键的是,他将这些冰冷的数据转化为了有温度的社会经济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少子化”对台湾经济影响的分析,书中提到,这不仅仅是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更深层地影响了消费需求、产业升级的方向,甚至家庭结构和教育模式。读到这里,我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亲友,以及社会上的一些讨论,感觉作者的观点非常贴切,也很有前瞻性。此外,书中对“高龄化”社会下,养老金体系、医疗支出、以及老年人就业等问题的探讨,也让我对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的分析非常细致,举的例子也很有代表性,让我这个非经济学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我走进了台湾经济发展的深层肌理,让我看到了人口因素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
评分这本《台湾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台湾经济论丛15)》绝对是那种会让你在书店里驻足,然后不自觉地拿起,翻开,再也放不下的书。我拿到手的时候,是被它朴实却又不失学术深度的封面所吸引。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对于台湾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梳理所打动。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和图表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生动地勾勒出了几十年间台湾社会经济转型的脉络。从早期的婴儿潮时期,到如今的低生育率和高龄化挑战,书中条分缕析地展现了这些人口变化如何反过来深刻影响了劳动力供给、消费模式、社会福利体系,乃至整体的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政策调控的空间与局限,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下,人口红利与人口负担的此消彼长。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学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他用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证据,引导我一步步理解台湾经济的韧性与挑战。如果你对亚洲经济体的发展逻辑,特别是那些经历过快速工业化和人口结构变迁的地区感兴趣,这本书绝对值得你细细品味,它会颠覆你对“发展”的简单理解,让你看到更深层次的动力和制约。
评分翻阅《台湾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台湾经济论丛15)》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经济实验室,而人口变动则是其中最关键的变量。作者以一种非常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台湾经济在不同人口阶段所经历的独特挑战与机遇。书中对“人口结构老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下降、消费模式转变等议题的探讨,让我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预判。尤其是关于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下的经济压力,书中提出的政策建议和理论框架,非常有启发性。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弹性就业”和“终身学习”对于缓解人口结构老化负面影响的讨论,让我耳目一新。此外,作者在分析台湾经济发展与人口迁徙、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时,也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整本书就像一部精彩的经济史诗,通过人口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台湾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和动力。即使你不是经济学领域的专家,阅读这本书也能让你对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人口挑战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