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人(上、下套书)

理性的人(上、下套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认为知识分子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顾任艰难险阻。在艰困的时刻,我採取的立场是:批评更为重要。──萨依德(Edward W. Said)

而拥有历史专业背景、浸淫新闻工作数十年、始终以文学情怀关注台湾社会不辍的杨照,
他的批评与质疑,是深情而温柔、充满人文精神的。
他想传达的是:
面对纷乱的社会、激情的群众、急功近利的价值观,
我们,需要故事;从故事里听见,理性的声音。

写作时间横跨六年,《理性的人》完整集结杨照于
《联合报》「故事与新闻」专栏三百二十四篇精采短文。
杨照以时事为题,旁征博引多样古今中西历史、故事、知识,
运用饶富智性之趣的典故讽喻月旦时事,文笔生动、寓意深远,能自然而然地引人省思。

在《理性的人》中,杨照尽展现代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就全球政经转变、社会发展、
文化现象等多元领域事件,提出精准且深刻的智慧批判,然而又灌注温暖深厚的人性关怀。

让我们展开本书:
透过理性的声音,从「故事」观照社会。
在故事与新闻中,汲取智性阅读的辉光,
在体悟与思考间,习得理性批判的态度。

透过《理性的人》,我们会更重视逻辑、扬弃偏见、独立思考、扩大视野。

本书特别制作32页2002至2008年台湾与世界大事对照表,
带你重温历史与事件现场。
在时间感与台湾、世界的并比对照中,
你从理性出发关心世界,世界将展现理性的一面回应你。

作者简介

杨照

  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

  曾任民进党国际事务部主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周刊》总编辑等职,现为《新新闻周刊》副社长、「News98」《一点照新闻》主持人。

着有:
长篇小说
  《吹萨克斯风的革命者》、《大爱》、《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说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独白》、《红颜》、《往事追忆录》、《背过身的瞬间》。

散文
  《为了诗》、《新世纪散文家:杨照精选集》、《悲欢球场》、《场边杨照》、《Cafe Monday》、《迷路的诗》、《军旅札记》。

文学文化评论集
  《我的二十一世纪》》、《知识分子的炫丽黄昏》、《流离观点》、《梦与灰烬》、《文学的原像》、《文学、社会与历史想像》、《在阅读的密林中》、《问题年代》、《十年后的台湾》、《面对未来最重要的50个观念》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披头四」领勋章

看到政治人物纷纷假装自己对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有多喜爱、有多了解,我忍住笑,讲了「披头四」和英国政治的一段有趣交流。

一九六五年六月十二日,工党执政的英国政府突然宣布,要把「大英帝国爵位勋章」颁给一个新崛起的乐团,这个乐团前一年曾到美国演出,创下了惊人受欢迎的纪录。他们去上美国当红的电视节目「苏利文秀」,现场有七百二十八个座位,竟然有超过五万人来索票。「苏利文秀」播出时,有七千三百万名观众在电视机前收看了他们的访问与演唱。这个乐团的名字叫作「披头四」。

「披头四」在美国接受访问时,讲了一堆胡言乱语。记者问:「可以在这里唱写歌吗?」代表回答的约翰.蓝侬说:「我们要先拿到钱再谈。」问:「你们成功的祕诀?」答:「我们有公关人员。」问:「你们希望从美国带回什么东西吗?」答:「洛克斐勒中心。」问:「你们对于贝多芬有什么看法?」鼓手林哥抢着回答:「我爱死他了,尤其爱他写的诗。」然而,显然美国人爱死了他们这种胡言乱语的风格。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任何英国流行音乐歌手成功进入过美国市场。

工党的政治人物们,着眼于「披头四」在美国的成功,所以觉得应该颁勋章给他们,表扬他们对大英帝国的贡献。当然,工党的政治人物也想借由「披头四」的人气,巩固他们在英国青年选票方面的优势。不过消息传出后,立刻引来了各方的抗议,抗议工党政府误用滥用「爵位勋章」,减损了勋章的崇高意义。

大英国协所属的各个国家,都有人愤而退回自己所领的勋章。还有一位退役上校对记者表示:他本来打算要将自己一生得过的十二枚战功勋章,再加上一千一百万英镑的遗产通通捐给工党的,现在改变主意了,因为工党不尊重代表他生命荣耀的勋章。

那么多人反对「披头四」领勋章,「披头四」自己呢?他们见了面聊起这件事,「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很蠢。」蓝侬说。不过在经纪人力劝下,他们决定还是去领勋章。蓝侬回忆:「在白金汉宫里等着的时候,我们一直笑一直笑,笑得东倒西歪,觉得每件事都好好笑。有个卫兵过来告诉我们领勋章时该如何踏步,应该走多少步,然后见到女王时要行屈膝礼。我们心里想的却是:她不过就是个女人嘛。」「我讨厌社交,社交虚伪极了。你可以轻易透视这一切,看轻在场所有人的嘴脸,他们真的都很虚伪。」蓝侬说。

政治人物没有看懂的是,「披头四」之所以受欢迎,正因为他们代表了鄙视虚伪旧势力的情绪。用旧势力的勋章来奖励他们,真是个超级大反讽。「披头四」就算去领了勋章,旧势力也收编不了他们,只是给他们另一个嘲笑旧势力的机会罢了。选举到了,所有想要借机利用青年流行文化力量的台湾政治人物,都应该先看看「披头四」领勋章的教训。

克服、超越身分之必要

我们的政治人物喜欢用自己的出身去「巩固基本盘」,所有的思考都从自己的身分立场出发,却忽略了做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必须克服、超越自己的身分。

美国总统詹森(Lyndon Johnson)是个非常复杂的人。他的政治生涯起起落落,当他成为最年轻的参议院党鞭时,他看起来像是全美国政治手腕最高明,无人可挡的超级明星;可是被越战搞得焦头烂额,一任总统没有当完就宣布不竞选连任的时候,他又看起来像是个可怜复可厌的大蠢蛋。

詹森的矛盾还不只是这样。他刚当上参议员时,一九四八年发生了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墨西哥裔士兵归葬的风波。这位二十六岁死在战场上的Felix Longoria 原来被草草埋在太平洋的小岛上,三年之后遗体才终于运回德州家乡。可是因为他是墨西哥出生的有色人种,德州的殡仪馆竟然拒绝提供葬礼服务。Longoria 家人透过墨裔美人退伍军人协会向詹森陈情,詹森立刻发动全办公室的人力,在一天当中帮忙安排让Longoria 可以光荣下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等于是赏了充满歧视偏见的德州白人一记响亮耳光︱你们不服务Longoria?为国牺牲的这位士兵他还不屑接受你们服务呢!他有资格在阿灵顿公墓接受三响礼炮的致敬!

可是因为这件事而成为墨西哥移民心目中英雄的詹森,任期内却一再地阻挡墨西哥移民们最在意的法案︱严格取缔非法打工,结果是德州大农庄可以轻易找来非法工人,只付低得不能再低的工资,相对地就影响了合法移民的工作机会与工资水准。

帮詹森开过车的司机当中,有一个叫Robert Parker 的黑人,他后来写了一本自传,里面回忆了跟詹森相处的种种痛苦。詹森经常毫不掩饰地用充满歧视的语言臭骂Parker。有一次詹森还用近乎威胁的口吻告诉Parker,「只要你一天是黑人,你就一天没有名字。黑鬼,不管人家叫你什么,你都接受。假装自己是件家具!」Parker 当然很受不了这种侮辱,尤其是侮辱出自堂堂的美国总统!

可是回忆过这段不愉快的往事,Robert Parker 的结论却是:「我爱詹森,因为他给了我真正的自由。」是了,这就是詹森最大的矛盾,一个出身南方的政治人物,身上带了浓厚的白人优越感与对黑人根深柢固的轻视,却在他担任总统的任内,以近乎不可思议的决心与毅力运作国会通过了划时代的「民权法案」,给了黑人真正可以和白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在这点上,不只Parker,所有的美国人,都该感谢詹森。

詹森的矛盾,其实正显示了他超越自我出身与观点的难得政治视野。当国家的大权到他手上时,不管他原来是怎样出身怎样的人,他都被逼着看到了整个国家最需要的前景。他可以还是不喜欢黑人,看不起黑人,不过他知道黑人民权问题不能不解决。到了那么高的政治层级,出身、身分不是资产,而应该是政治人物要努力去克服、去超越的问题。詹森克服了、超越了,台湾最高层的政治人物,有办法克服、有办法超越吗?

最美好的时刻

TLS,《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发刊百年,特别编制了选集,选集封面是一张精采的照片,我看着案头上的书封,对照《邱吉尔传》,写了这样一个书籍与人亲密相接的美好故事:

一九四○年初夏,法国向希特勒投降,整个欧洲几乎都在德国控制下了,唯一的例外只剩孤悬海外的英伦三岛。新任首相的邱吉尔,在获知法国投降后,发表了四十分钟的演说,表明不会放弃与希特勒对抗,那场演讲中最着名的一段话说:「希望大英帝国即使存在千年,千年之后,人们谈起这个时刻,仍然会说:『那是他们最美好的时刻。』」

发表演说的同时,邱吉尔当机立断,严格要求分布在全世界的英国海军,全力阻止法国海军舰艇落入德国人手中,必要时不惜予以击沉。法国愤怒地提出抗议,表示他们跟德国签下的协议,明列了海军舰只不会投入战场。邱吉尔不为所动,数以百记的法国舰艇被迫向英国投降,另外有数以十计的舰艇在港口、在海上被英国人击沉。

邱吉尔无情对待昔日盟友,事后证明是对的。不能控制法国海军,希特勒忌惮大英帝国强大海上势力,一时无法安排渡海攻击。为了屈服英国人的反抗意志,入秋之后,希特勒开始利用戈林建立起的优势空军,对伦敦展开了反覆空袭。

那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恐怖经验,没有前方后方区分,没有白天黑夜的差别,机队从空中唿啸而至,炸弹从天而降,须臾间,炸弹落在哪里,那里的房屋就被炸毁了,活得好好的人就被夺走了性命。

那年十月,留下了一张经典照片。场景是Holland House 的图书馆,空袭之后,图书馆的屋顶被炸翻了,地上堆满了烧焦的建筑残物,然而奇蹟般地,两排装满皮面精装书的书架竟然昂然站着。更神奇的是,照片里有三个穿呢绒大衣戴外出帽的绅士,站在瓦砾堆中,一个两手插在口袋里专注检视书架上有些什么书,一个一脚跨上书架底层,正要取书,还有一个已经翻开一本书认真地读起来了。

这些人是谁?是来检查建物状况,却被满墙的书籍给分心了的公务员?是平常就习惯来图书馆看书的人,即使轰炸也无法阻止他们?还是刚巧路过忍不住驻足的伦敦市民?我们不知道。但看到这张照片的人,必然立即感受到内在一股真诚、无可抗拒的对于书籍、对于阅读的热情。

在瓦砾堆里仍然忍不住要阅读,最大的动力显然来自于对书本所含藏的知识的好奇。总是有我应该具备却尚未具备的知识躲在书本中,这种热情同时表现为一种生命的谦虚态度。好奇与谦虚,正是台湾这个社会当前最缺乏的。我们对过去是怎么回事没有兴趣,对别人过怎样的生活没有兴趣,对不同价值不同想法的来龙去脉没有兴趣。因为太骄傲了,骄傲到只在意要讲当下的、自己的意见。

别人身上的冻寒

内政部儿童局公布了一项统计数字,让我晚上睡不着觉。爬起来写了这一段故事。

一位公爵夫人心血来潮,决定到附近的修道院去拜访。时值冬季,天气冷得很。修道院很穷,买不起生火的柴,空气简直冻得死人。公爵夫人一边发抖一边问修道院的僧侣,这么冷的冬天要怎么过,僧侣回答:「我们只能用纪律和祈祷的热情来抵抗寒冷。」公爵夫人听了大为感动。

回家的路上,公爵夫人一直想着要为修道院里的僧侣们做些什么,进了门,仆人帮她将厚外套脱掉,并在起居室的壁炉里加上两大块柴,伯爵夫人把管家叫来,命令他立刻送一些柴到修道院去。

然后,伯爵夫人要仆人将她的长躺椅推到火炉旁,火炉的暖气慢慢让她的身体恢复了力气,寒冷的感觉离开了。一会儿,管家进来问:「要送几车柴去修道院呢?」

没多想什么,伯爵夫人回答:「等等再说吧!天气好像也没有那么嘛!」

这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梭维斯特小说《屋顶间的哲学家》书中的一段小故事。访问修道院的当下,伯爵夫人的感动与同情,是真实的,因为她自己身上的冻寒是真实的。可是后来坐在火炉旁,身上的冻寒消失了,伯爵夫人同时也就感觉不到修道院僧侣的痛苦,很自然地以为他们过的生活跟她自己一样温暖舒服了。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跟伯爵夫人一样,用自己的感觉类推别人的感觉,除非自己痛苦,否则就无从理解别人的痛苦,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私。就是因为意识到这层再自然不过的自私,所以现代文明里,才会那么在意公平。不公平的社会里,有钱的人过舒服的生活,就算他周围到处有无助的穷人,他也看不到感受不到穷人的痛苦。所以要透过种种机制,尽量拉平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差距,我们才有可能得到一个大家可以彼此理解彼此同情帮助的环境。

也因为顾虑到人类这种天生的自私,现代文明里,也才会那么重视关于「同理心」的开发与教育。「同理心」就是即使我坐在火炉前烤火,我都还有办法透过想像,察知没有柴可以烧的修道院里寒冷的感受,因而能够被那想像的寒冷刺激,愿意赶快送几车柴去帮助那些僧侣,不是想当然耳地以为僧侣们也都活在温暖空气里。「同理心」与同理心赖以成立的想像力,都需要教育与训练,才能摆脱自我自私,主动地设身处地感受别人的情况。

内政部儿童局推估,台湾竟然有高达三十六万儿童,生活在贫穷边缘,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更可怕的,其中只有七万五千人获得救助,为什么有那么多小孩,活得那么辛苦,却没有人帮他们?

因为这个社会,没有教会活得舒服的人,怎么去看到、去想像穷苦人的生活。想像和自己不一样的生活的能力,在这个社会上,越来越不受重视。我们过得或许没有像伯爵夫人那么豪华,然而有一件事,我们跟故事里的伯爵夫人越来越像,那就是一旦自己舒服,就无法理解想像还有别人在痛苦,也就从来不会感觉到有替人家送柴去的迫切性。

不相信吗?让我们打个赌,看看那几个努力想要当上我们国家领导人的各党明星、天王们,谁会对这个数字这个新闻,有切身感受的?谁会不只讲几句门面话,会被想像中这几十万儿童日复一日痛苦的贫穷生活给干扰了,没有找出办法来,就睡不着觉,就不能正常跑行程拚选举?

我赌一个都不会,你呢,你赌他们会不会?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