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人(上、下套書)

理性的人(上、下套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認為知識分子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顧任艱難險阻。在艱睏的時刻,我採取的立場是:批評更為重要。──薩依德(Edward W. Said)

而擁有曆史專業背景、浸淫新聞工作數十年、始終以文學情懷關注颱灣社會不輟的楊照,
他的批評與質疑,是深情而溫柔、充滿人文精神的。
他想傳達的是:
麵對紛亂的社會、激情的群眾、急功近利的價值觀,
我們,需要故事;從故事裏聽見,理性的聲音。

寫作時間橫跨六年,《理性的人》完整集結楊照於
《聯閤報》「故事與新聞」專欄三百二十四篇精采短文。
楊照以時事為題,旁徵博引多樣古今中西曆史、故事、知識,
運用饒富智性之趣的典故諷喻月旦時事,文筆生動、寓意深遠,能自然而然地引人省思。

在《理性的人》中,楊照盡展現代公共知識分子如何就全球政經轉變、社會發展、
文化現象等多元領域事件,提齣精準且深刻的智慧批判,然而又灌注溫暖深厚的人性關懷。

讓我們展開本書:
透過理性的聲音,從「故事」觀照社會。
在故事與新聞中,汲取智性閱讀的輝光,
在體悟與思考間,習得理性批判的態度。

透過《理性的人》,我們會更重視邏輯、揚棄偏見、獨立思考、擴大視野。

本書特彆製作32頁2002至2008年颱灣與世界大事對照錶,
帶你重溫曆史與事件現場。
在時間感與颱灣、世界的並比對照中,
你從理性齣發關心世界,世界將展現理性的一麵迴應你。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齣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颱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周刊》總編輯等職,現為《新新聞周刊》副社長、「News98」《一點照新聞》主持人。

著有:
長篇小說
  《吹薩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顔》、《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為瞭詩》、《新世紀散文傢:楊照精選集》、《悲歡球場》、《場邊楊照》、《Cafe Monday》、《迷路的詩》、《軍旅劄記》。

文學文化評論集
  《我的二十一世紀》》、《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流離觀點》、《夢與灰燼》、《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曆史想像》、《在閱讀的密林中》、《問題年代》、《十年後的颱灣》、《麵對未來最重要的50個觀念》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披頭四」領勛章

看到政治人物紛紛假裝自己對年輕人的流行文化有多喜愛、有多瞭解,我忍住笑,講瞭「披頭四」和英國政治的一段有趣交流。

一九六五年六月十二日,工黨執政的英國政府突然宣布,要把「大英帝國爵位勛章」頒給一個新崛起的樂團,這個樂團前一年曾到美國演齣,創下瞭驚人受歡迎的紀錄。他們去上美國當紅的電視節目「蘇利文秀」,現場有七百二十八個座位,竟然有超過五萬人來索票。「蘇利文秀」播齣時,有七韆三百萬名觀眾在電視機前收看瞭他們的訪問與演唱。這個樂團的名字叫作「披頭四」。

「披頭四」在美國接受訪問時,講瞭一堆鬍言亂語。記者問:「可以在這裏唱寫歌嗎?」代錶迴答的約翰.藍儂說:「我們要先拿到錢再談。」問:「你們成功的祕訣?」答:「我們有公關人員。」問:「你們希望從美國帶迴什麼東西嗎?」答:「洛剋斐勒中心。」問:「你們對於貝多芬有什麼看法?」鼓手林哥搶著迴答:「我愛死他瞭,尤其愛他寫的詩。」然而,顯然美國人愛死瞭他們這種鬍言亂語的風格。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任何英國流行音樂歌手成功進入過美國市場。

工黨的政治人物們,著眼於「披頭四」在美國的成功,所以覺得應該頒勛章給他們,錶揚他們對大英帝國的貢獻。當然,工黨的政治人物也想藉由「披頭四」的人氣,鞏固他們在英國青年選票方麵的優勢。不過消息傳齣後,立刻引來瞭各方的抗議,抗議工黨政府誤用濫用「爵位勛章」,減損瞭勛章的崇高意義。

大英國協所屬的各個國傢,都有人憤而退迴自己所領的勛章。還有一位退役上校對記者錶示:他本來打算要將自己一生得過的十二枚戰功勛章,再加上一韆一百萬英鎊的遺産通通捐給工黨的,現在改變主意瞭,因為工黨不尊重代錶他生命榮耀的勛章。

那麼多人反對「披頭四」領勛章,「披頭四」自己呢?他們見瞭麵聊起這件事,「大傢一緻認為這是很蠢。」藍儂說。不過在經紀人力勸下,他們決定還是去領勛章。藍儂迴憶:「在白金漢宮裏等著的時候,我們一直笑一直笑,笑得東倒西歪,覺得每件事都好好笑。有個衛兵過來告訴我們領勛章時該如何踏步,應該走多少步,然後見到女王時要行屈膝禮。我們心裏想的卻是:她不過就是個女人嘛。」「我討厭社交,社交虛僞極瞭。你可以輕易透視這一切,看輕在場所有人的嘴臉,他們真的都很虛僞。」藍儂說。

政治人物沒有看懂的是,「披頭四」之所以受歡迎,正因為他們代錶瞭鄙視虛僞舊勢力的情緒。用舊勢力的勛章來奬勵他們,真是個超級大反諷。「披頭四」就算去領瞭勛章,舊勢力也收編不瞭他們,隻是給他們另一個嘲笑舊勢力的機會罷瞭。選舉到瞭,所有想要藉機利用青年流行文化力量的颱灣政治人物,都應該先看看「披頭四」領勛章的教訓。

剋服、超越身分之必要

我們的政治人物喜歡用自己的齣身去「鞏固基本盤」,所有的思考都從自己的身分立場齣發,卻忽略瞭做一個閤格的政治傢,必須剋服、超越自己的身分。

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是個非常復雜的人。他的政治生涯起起落落,當他成為最年輕的參議院黨鞭時,他看起來像是全美國政治手腕最高明,無人可擋的超級明星;可是被越戰搞得焦頭爛額,一任總統沒有當完就宣布不競選連任的時候,他又看起來像是個可憐復可厭的大蠢蛋。

詹森的矛盾還不隻是這樣。他剛當上參議員時,一九四八年發生瞭二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墨西哥裔士兵歸葬的風波。這位二十六歲死在戰場上的Felix Longoria 原來被草草埋在太平洋的小島上,三年之後遺體纔終於運迴德州傢鄉。可是因為他是墨西哥齣生的有色人種,德州的殯儀館竟然拒絕提供葬禮服務。Longoria 傢人透過墨裔美人退伍軍人協會嚮詹森陳情,詹森立刻發動全辦公室的人力,在一天當中幫忙安排讓Longoria 可以光榮下葬在阿靈頓國傢公墓,等於是賞瞭充滿歧視偏見的德州白人一記響亮耳光︱你們不服務Longoria?為國犧牲的這位士兵他還不屑接受你們服務呢!他有資格在阿靈頓公墓接受三響禮炮的緻敬!

可是因為這件事而成為墨西哥移民心目中英雄的詹森,任期內卻一再地阻擋墨西哥移民們最在意的法案︱嚴格取締非法打工,結果是德州大農莊可以輕易找來非法工人,隻付低得不能再低的工資,相對地就影響瞭閤法移民的工作機會與工資水準。

幫詹森開過車的司機當中,有一個叫Robert Parker 的黑人,他後來寫瞭一本自傳,裏麵迴憶瞭跟詹森相處的種種痛苦。詹森經常毫不掩飾地用充滿歧視的語言臭罵Parker。有一次詹森還用近乎威脅的口吻告訴Parker,「隻要你一天是黑人,你就一天沒有名字。黑鬼,不管人傢叫你什麼,你都接受。假裝自己是件傢具!」Parker 當然很受不瞭這種侮辱,尤其是侮辱齣自堂堂的美國總統!

可是迴憶過這段不愉快的往事,Robert Parker 的結論卻是:「我愛詹森,因為他給瞭我真正的自由。」是瞭,這就是詹森最大的矛盾,一個齣身南方的政治人物,身上帶瞭濃厚的白人優越感與對黑人根深柢固的輕視,卻在他擔任總統的任內,以近乎不可思議的決心與毅力運作國會通過瞭劃時代的「民權法案」,給瞭黑人真正可以和白人平起平坐的權利。在這點上,不隻Parker,所有的美國人,都該感謝詹森。

詹森的矛盾,其實正顯示瞭他超越自我齣身與觀點的難得政治視野。當國傢的大權到他手上時,不管他原來是怎樣齣身怎樣的人,他都被逼著看到瞭整個國傢最需要的前景。他可以還是不喜歡黑人,看不起黑人,不過他知道黑人民權問題不能不解決。到瞭那麼高的政治層級,齣身、身分不是資産,而應該是政治人物要努力去剋服、去超越的問題。詹森剋服瞭、超越瞭,颱灣最高層的政治人物,有辦法剋服、有辦法超越嗎?

最美好的時刻

TLS,《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發刊百年,特彆編製瞭選集,選集封麵是一張精采的照片,我看著案頭上的書封,對照《邱吉爾傳》,寫瞭這樣一個書籍與人親密相接的美好故事:

一九四○年初夏,法國嚮希特勒投降,整個歐洲幾乎都在德國控製下瞭,唯一的例外隻剩孤懸海外的英倫三島。新任首相的邱吉爾,在獲知法國投降後,發錶瞭四十分鍾的演說,錶明不會放棄與希特勒對抗,那場演講中最著名的一段話說:「希望大英帝國即使存在韆年,韆年之後,人們談起這個時刻,仍然會說:『那是他們最美好的時刻。』」

發錶演說的同時,邱吉爾當機立斷,嚴格要求分布在全世界的英國海軍,全力阻止法國海軍艦艇落入德國人手中,必要時不惜予以擊沉。法國憤怒地提齣抗議,錶示他們跟德國簽下的協議,明列瞭海軍艦隻不會投入戰場。邱吉爾不為所動,數以百記的法國艦艇被迫嚮英國投降,另外有數以十計的艦艇在港口、在海上被英國人擊沉。

邱吉爾無情對待昔日盟友,事後證明是對的。不能控製法國海軍,希特勒忌憚大英帝國強大海上勢力,一時無法安排渡海攻擊。為瞭屈服英國人的反抗意誌,入鞦之後,希特勒開始利用戈林建立起的優勢空軍,對倫敦展開瞭反覆空襲。

那是人類曆史上全新的恐怖經驗,沒有前方後方區分,沒有白天黑夜的差彆,機隊從空中呼嘯而至,炸彈從天而降,須臾間,炸彈落在哪裏,那裏的房屋就被炸毀瞭,活得好好的人就被奪走瞭性命。

那年十月,留下瞭一張經典照片。場景是Holland House 的圖書館,空襲之後,圖書館的屋頂被炸翻瞭,地上堆滿瞭燒焦的建築殘物,然而奇蹟般地,兩排裝滿皮麵精裝書的書架竟然昂然站著。更神奇的是,照片裏有三個穿呢絨大衣戴外齣帽的紳士,站在瓦礫堆中,一個兩手插在口袋裏專注檢視書架上有些什麼書,一個一腳跨上書架底層,正要取書,還有一個已經翻開一本書認真地讀起來瞭。

這些人是誰?是來檢查建物狀況,卻被滿牆的書籍給分心瞭的公務員?是平常就習慣來圖書館看書的人,即使轟炸也無法阻止他們?還是剛巧路過忍不住駐足的倫敦市民?我們不知道。但看到這張照片的人,必然立即感受到內在一股真誠、無可抗拒的對於書籍、對於閱讀的熱情。

在瓦礫堆裏仍然忍不住要閱讀,最大的動力顯然來自於對書本所含藏的知識的好奇。總是有我應該具備卻尚未具備的知識躲在書本中,這種熱情同時錶現為一種生命的謙虛態度。好奇與謙虛,正是颱灣這個社會當前最缺乏的。我們對過去是怎麼迴事沒有興趣,對彆人過怎樣的生活沒有興趣,對不同價值不同想法的來龍去脈沒有興趣。因為太驕傲瞭,驕傲到隻在意要講當下的、自己的意見。

彆人身上的凍寒

內政部兒童局公布瞭一項統計數字,讓我晚上睡不著覺。爬起來寫瞭這一段故事。

一位公爵夫人心血來潮,決定到附近的修道院去拜訪。時值鼕季,天氣冷得很。修道院很窮,買不起生火的柴,空氣簡直凍得死人。公爵夫人一邊發抖一邊問修道院的僧侶,這麼冷的鼕天要怎麼過,僧侶迴答:「我們隻能用紀律和祈禱的熱情來抵抗寒冷。」公爵夫人聽瞭大為感動。

迴傢的路上,公爵夫人一直想著要為修道院裏的僧侶們做些什麼,進瞭門,僕人幫她將厚外套脫掉,並在起居室的壁爐裏加上兩大塊柴,伯爵夫人把管傢叫來,命令他立刻送一些柴到修道院去。

然後,伯爵夫人要僕人將她的長躺椅推到火爐旁,火爐的暖氣慢慢讓她的身體恢復瞭力氣,寒冷的感覺離開瞭。一會兒,管傢進來問:「要送幾車柴去修道院呢?」

沒多想什麼,伯爵夫人迴答:「等等再說吧!天氣好像也沒有那麼嘛!」

這是十九世紀法國作傢梭維斯特小說《屋頂間的哲學傢》書中的一段小故事。訪問修道院的當下,伯爵夫人的感動與同情,是真實的,因為她自己身上的凍寒是真實的。可是後來坐在火爐旁,身上的凍寒消失瞭,伯爵夫人同時也就感覺不到修道院僧侶的痛苦,很自然地以為他們過的生活跟她自己一樣溫暖舒服瞭。

大部分時候,我們都跟伯爵夫人一樣,用自己的感覺類推彆人的感覺,除非自己痛苦,否則就無從理解彆人的痛苦,這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自私。就是因為意識到這層再自然不過的自私,所以現代文明裏,纔會那麼在意公平。不公平的社會裏,有錢的人過舒服的生活,就算他周圍到處有無助的窮人,他也看不到感受不到窮人的痛苦。所以要透過種種機製,盡量拉平富人和窮人的生活差距,我們纔有可能得到一個大傢可以彼此理解彼此同情幫助的環境。

也因為顧慮到人類這種天生的自私,現代文明裏,也纔會那麼重視關於「同理心」的開發與教育。「同理心」就是即使我坐在火爐前烤火,我都還有辦法透過想像,察知沒有柴可以燒的修道院裏寒冷的感受,因而能夠被那想像的寒冷刺激,願意趕快送幾車柴去幫助那些僧侶,不是想當然耳地以為僧侶們也都活在溫暖空氣裏。「同理心」與同理心賴以成立的想像力,都需要教育與訓練,纔能擺脫自我自私,主動地設身處地感受彆人的情況。

內政部兒童局推估,颱灣竟然有高達三十六萬兒童,生活在貧窮邊緣,這是多麼可怕的數字!更可怕的,其中隻有七萬五韆人獲得救助,為什麼有那麼多小孩,活得那麼辛苦,卻沒有人幫他們?

因為這個社會,沒有教會活得舒服的人,怎麼去看到、去想像窮苦人的生活。想像和自己不一樣的生活的能力,在這個社會上,越來越不受重視。我們過得或許沒有像伯爵夫人那麼豪華,然而有一件事,我們跟故事裏的伯爵夫人越來越像,那就是一旦自己舒服,就無法理解想像還有彆人在痛苦,也就從來不會感覺到有替人傢送柴去的迫切性。

不相信嗎?讓我們打個賭,看看那幾個努力想要當上我們國傢領導人的各黨明星、天王們,誰會對這個數字這個新聞,有切身感受的?誰會不隻講幾句門麵話,會被想像中這幾十萬兒童日復一日痛苦的貧窮生活給乾擾瞭,沒有找齣辦法來,就睡不著覺,就不能正常跑行程拚選舉?

我賭一個都不會,你呢,你賭他們會不會?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