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 华新民女士,十年心血之作。
中天新闻台《文茜的世界周报》、香港文汇报、明报週刊、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南方週末、三联生活週刊、等多家重量级媒体高度关注报导!
陈凯歌:我现在不上大街,因为我的北京已经消失了。
幸而有她,奔走于即将变成废墟的胡同中间,用身体挡在推土机前!
──出自《南方週末》採访陈凯歌的文章
她奔走于即将变成废墟和已经变成废墟的胡同与强制执行拆迁命令的政府机关之间。她的理想纯粹而执着──停止拆迁,保住胡同。
──凤凰卫视 / 名人面对面
「大家都叫她『胡同的守护神』。」──北京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火宣)
这是一本会让人唏嘘不已的书,有那么多曾经美丽的胡同和四合院,如今早已成了废墟,早已被高楼淹没不知去向,只留在书中那一张张的照片中,同时留下的还有它们被破坏的惨像,前后对比,令人震撼不已。
这也是一本普及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书,它颠覆了当今人们对中国城市土地权属的认知,向所有祖宅业主和商品房业主提供了维护其财产权利的依据。
这是一本融入了作者全部感情的书,笔尖流淌出太多对古都的眷恋,描绘出太多胡同的美。她用整颗心爱着老北京和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北京人,也用尽全力抨击那些破坏胡同及伤害老宅主人的行为。
作者简介
华新民
散文作家,民间古城保护人士。十余年来致力于古都北京建筑文化遗产和整体人文环境的保护。
2002年,被三联生活週刊评为年度人物。
2004年,被南方人物週刊评为「影响中国的50个公共知识份子」之一。
2008年,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
第一章 留住北京之魂
心在滴血---悼念孟端胡同45号院
北京三条胡同的消亡
永别了,美术馆后街22号院
法国诗人和北京老城
老房子里深藏的伟人故事
今天欧洲七百座城市没有车---从欧洲的“无车日”说到北京曹雪芹故居
一封公开信 ---写给远在加拿大的叶嘉莹教授
「迁建」的神话---关于霞公府街13号等
请留下最后的老北京
向拆房者宣战(译文)
第二章 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
初访噼柴胡同
重返噼柴胡同
史家胡同
香椿叶
最后的蜡烛
小珠帘胡同25号又复活了!
李大爷的家---学院胡同10号院
房主人不得入内
寻找傅奶奶
一座未来的鬼宅
寻找房子下面丢失的土地
把家还给老北京人---致几位高校学生的信
第三章 以法律为武器
写在前面的话
房子下面的土地是谁的?
论「经租房」
城市祖宅的权利
找准「孤岛」事件的病根
大拆大建的造城运动可以休矣
对城市公民土地产权与现行土地储备制度的思考
北京四合院的买卖里有陷阱
对物权法草案的几点意见---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先有地还是先有房?
地籍图的秘密
第四章 自滚滚硝烟中发出的唿救---唿吁保护北京历史文化的部分信件
抢救曹雪芹故居
傍晚发出的一封急件
挽留南小街
希望叫停打造精品胡同
发给建设部的信
尾声
怒对古都破坏者(代后记)
附录
城市祖传私宅土地产权脉络(1949年至今)
有关房地产权的法律文件
媒体对华新民的部分报导和专访列表
作者序1
我1954年出生在北京东城区无量大人胡同18号院里。我可能是当时三千二百条胡同里唯一的一个蓝眼睛的「洋娃娃」了。我在好奇的目光下长大,经常在街头被称为「外国人」。
但我并不是外国人,这不单是因为我有着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更因为盛过我的那只摇篮,就放在一座有三千年历史的中国古都的土地上。当我的母亲把我搁在院子里晒太阳时,当院子里粉色的芙蓉掉到我脸上时,便传来了几百种声音,有蚯蚓一类的蠕动,有墙外的像唱歌一样的叫卖,有房上一个石头小人嘴里的嗫嚅。
还因为,在我会站起来自己打开门的时候,便天天端着一个板凳坐在门口,看着人来人往,听会了北京胡同的语言,那是最清脆和最诙谐的一种语言,听着和说着都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所以,外貌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我家的小院子,是我这只小板凳,是我后来就学的史家胡同小学。所以我不单是中国人、是北京人,而且是胡同人,并因此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我的四分之一中国血统来自我的祖父华南圭,他在一百年前到巴黎学习土木工程,是法国公益工程大学的第一个官派中国留学生。回国后他曾担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天津工商学院院长、北平特别市工务局局长和新中国的北京都市计画委员会总工程师等职。数年后,我的父亲华揽洪也同样自法国留学归来,曾担任新中国的北京都市计画委员会第二总建筑师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祖父和父亲都先后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建设事业。
这是非常凑巧的,我的家人曾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而我在十年以来所致力的正是反对这「现代化」三个字。但我所反对的,是根本不能称之为现代化的「伪现代化」,我多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分辨出两者的区别。
我眼前正在北京发生的「伪现代化」正在彻底地摧毁一座世上无双的古都,也是我的家园。它仿佛是赶在那从内蒙方向往北京逼近的沙漠之前的荒漠,已经漫过了半个北京城。
我多想搬起我的小板凳坐在胡同口上,看住我的每一条胡同,看住我的北京。
有一天我曾在街头遇到了过去教过我的一位老师,他知道我在做什么,他管我叫「胡同的孩子」。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称唿了,一想起它眼睛就溼润了。
作者序2
今天是1999年2月7日,踏上旅途之前,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悄悄地滴在北京的土地上,无人知晓。
一座美丽的古城正在我身后被摧残,被碾碎,一扇门接着一扇门,一条胡同接着一条胡同。推土机的滚轮压在那些还在说话的石头上,声音仿佛压在有生命的肉骨上,我听着受不了。上千年那么多动人的故事,一直就含在那些守在院门口的小石狮子嘴里,由它们悠悠地讲述着,睡在屋子里的人听到了,路过的人也听到了,听它们从元朝讲到明清,从明清又讲到今天。本来可以再接着讲下去,但是它们被撞死了,所有的小石狮子都要一个接一个地被活生生地杀死了。一座历史名城突然间没有了声音,小石狮子倒下了,身后的门、窗、墙壁和屋顶也都随着塌下来,住在里面的北京人也都被迁走了。一座活了那么久但仍处处透发着生机的古城就要变成死城了,一件世界规画史上的珍品正在被粉碎,一部独一无二的史书正在被一页页地撕掉,一座地球上最富有人情味的大都市正在被撮进太空,一座名叫「北京」的城市正在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我仰望着天空,心里凄苦地叫着:「救救北京吧!」
一年半以来,推土机推到哪里,我便跟到哪里,就像亲赴刑场一样,眼看着屠刀下血淋淋的文物,血淋淋的民族灵魂,血淋淋的无所不在的生命,血淋淋的美丽。我跟着推土机走,但我挡不住它。它开到哪条胡同,那里温暖的土地就变成僵冷,昨天还热气腾腾的生活今天便成了凄凉呜啼的坟场。胡同里再也听不见叽叽我我的家长里短,再也看不见那些曾经推过婴儿又推过粮食的小竹车了。孩子们跳着玩儿的、用粉笔画在地上的「房子」已经被金属的履带压没,大爷大伯们惯常摆棋局的石桌也被撞得粉碎,只剩下几枚孤零零的棋子,丢在一堵残墙的脚下。天空上飞着一群找不见窝的喜鹊,几十只一起慌乱地落在往日只停留着两三只小鸟的树上:随着房子被推倒,树也一棵棵被砍断了,鸟和人同样失去了家。失去家的还有黄鼠狼,牠们在四合房的房梁上已经悄悄地住了近千年。黄鼠狼被当作一种神祕的动物,被传统的北京人视为仙,牠们从来不在白天露面,很多居民都没有亲眼见过。现在牠们也找不到住处了。入夜,有加班赶工程的工人看到一队队的黄鼠狼从工地上爬过去,彷徨着……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声悠长而深沉的叹息,又如同一面饱经风霜的旗帜。一个“蓝眼睛”的人,在北京的胡同里,进行了长达十年的“保卫战”,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其吸引人的叙事框架。“故乡”二字,在字里行间一定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分量,它不是冷冰冰的地理概念,而是活生生的人、事、情。我想象,这位“蓝眼睛的北京人”,他的“蓝眼睛”或许是他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也或许是他与北京这座城市情感连接的特殊符号。他为什么会对胡同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以至于愿意投入十年光阴去守护?这其中一定有不为人知的曲折和动人的故事。这本书描绘的“胡同保卫战”,绝非一场简单的拆迁与反拆迁的对抗,而更可能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城市记忆、社区认同的复杂博弈。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他如何与时间抗争,如何与现实周旋,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为那些承载着历史温度的胡同,留住一份珍贵的温度和灵魂。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内心深处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那种“不能失去”的情感,是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尤其是在如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古老的街区和传统的文化符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故乡”二字,承载的不仅仅是童年回忆,更是文化根脉和情感归属。而“蓝眼睛的北京人”,这个身份标签本身就极具故事性,它暗示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一种可能源自异域,却又深深扎根于北京这片土地的生命体。他如何理解北京的胡同?又为何会投入十年的心血去“保卫”?这背后的原因一定复杂而深刻,可能关乎他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爱,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情味的眷恋,以及对现代发展可能带来的失落的忧虑。一场“胡同保卫战”,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抗争,而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驯化”与“对话”。我想象着,书中一定充满了生动的细节,有那些在胡同里穿梭的身影,有那些关于邻里情谊的故事,有那些在政策边缘寻找缝隙的智慧,也有那些面对阻力时的无奈与坚持。这本书,或许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故土的眷恋;又或许是一声号角,唤醒我们对身边那些即将消失的美好事物的关注。
评分单看书名,“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一个蓝眼睛北京人的十年胡同保卫战”,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一个“蓝眼睛”的北京人,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他可能是这个城市中最独特的观察者,也可能是最执着的守护者。十年的“胡同保卫战”,这四个字足以让人感受到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它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而是充满了斗争、妥协、坚持和牺牲。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清晨的薄雾笼罩着古老的四合院,一位外国面孔却操着流利的北京话,在街头巷尾奔走呼吁;夜晚,他或许一个人坐在胡同口,看着灯火阑珊,思索着如何让这片土地上的记忆不被磨灭。这本书,我想一定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保护,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的守护,一种社区情感的维系,一种文化根脉的传承。它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落,却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厚度和人文温度,以及有人为之付出的,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爱。
评分“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悲壮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背后的故事。“一个蓝眼睛北京人”的身份设置,更是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和独特性。他来自哪里?为何会对北京的胡同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十年的“胡同保卫战”,听起来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充满了艰辛与不易。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会是简单的口号式宣传,而是会深入到胡同生活的肌理之中,描绘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温情的瞬间,那些在时代变迁中悄然发生的改变。这本书或许揭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珍贵的东西是如何被忽视,又是如何被悄悄侵蚀的。一个“蓝眼睛”的视角,或许能带来更客观、更深刻的审视,他看到的,可能比许多久居北京的人还要清晰。我期待着,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胡同里独特的烟火气,也能让我思考,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我们究竟应该失去什么,又应该拼尽全力去守护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听就很有故事感,仿佛能看到一个身影,在古老的巷陌里,用一种倔强而深情的方式,对抗着时光的洪流和时代的变迁。我想象中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坐标,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原生土壤,承载着无数的记忆和认同。当一个“蓝眼睛的北京人”说出“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这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他的“蓝眼睛”或许象征着一种外来的视角,一种与北京本土文化既有联系又带有些许疏离的观察者身份,而这种身份,在守护故乡的过程中,或许反而能激发出更强烈的珍视和捍卫的动力。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段情感沉淀,也足以让一份事业磨砺。一场“胡同保卫战”,听起来就充满了硝烟味,不是那种血肉横飞的战场,而是另一种更为细腻、更具智慧的较量。我想象着,这本书一定描绘了在这十年里,无数个微小却坚定的瞬间,那些与开发商、与政策、与时间赛跑的努力,那些与邻里之间的声援,那些在深夜里独自思考的迷茫,还有那些在黎明时分重燃的希望。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保护,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区情感、一种城市灵魂的守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