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台湾社会的资本主义与现代国家如何与既有的社会运作原则接轨?透过田野工作,本书以在地范畴来勾绘茶乡的整体社会图像与社会性原则,借此重新分析血缘、地缘、宗教信仰与实践、以及股份等已经被辨识出来的运作法则。本书更有意识地将资本主义与现代国家搬上台面,细究二者与在地范畴之间的关系。此外,本书突显了「做」这个在地范畴所呈现出来的「存有」经验,并以在地的「社会」经验为基础,重新概念化「社会」这个概念。
约定俗成的「经济」、「政治」、「亲属」与「宗教」生活是本书的切入点。村民以「头家」、「倩」与「事头」等在地范畴来理解工资,呈现出来的是「以倩为买卖」:一方面等同了劳动力与一般的商品,另一方面则突显了对等交换的平权理想。特定的制度安排、在地范畴以及「做」让「以倩为买卖」变得可以理解,呈现出工资经验中的社会性原则与社会关系物化的机制,从而可以进一步掌握资本主义在台湾社会形成的过程。在村民对现代国家的经验中,选举与派系是政治生活的「显」,政府的管理与村民的回应也是「显」(可谈、可做),但是白色恐怖的「报」则是政治生活的「隐」(不敢谈却萦绕心怀)。村民以戮力于营生做事(不谈「政治」)、日常的「搏捻」以及超自然的报应与宗教上的庇佑来因应白色恐怖的「报」;务实与对等交换仍可辨识。在亲属生活中,拟制亲属透露出「养生送死及祭祀祖先的义务」与「继承财产的权利」是一体两面。在「自然」亲属中隐而不显的「有劳斯有获(份)」的对等交换原则,因为拟制亲属而被突显出来。即便是在房份中,也看得到「养的循环」的对等交换,即父母生养子女,子女养生送死。务实与对等交换,也可在宗教生活中发现。人构想神明的方式以及神人关系的「务实」,在年例这个理当超越的宗教活动中,特别突显。分工后的神人之间,依据对等交换的原则运作,如法事与丁口钱的对等交换、题丁与神明的庇佑对等交换、事后如愿则以还愿来答谢神明等。但「神明界」仍然有其特殊性,如神力高于人力、神力无所不在且知变通、神力超越派系与贫富。
体现社会性原则(如务实与对等交换)的在地范畴可称之为「整体社会范畴」,村民透过整体社会范畴来描述、理解与经营其社会生活(资本主义与现代国家是其中一部份)。「头家」与「天地人」呈现了社会生活整体图像的内部分化与纠结,「报」突显了整体社会范畴意义的新增与变迁,「份」简洁地体现了社会性原则,「做」则引进了「存有范畴」。从在地的整体社会范畴来理解社会生活,可以获得经验的支持。更因为整体社会范畴是以「尽在不言中」的样态来体现社会性原则,而有「立基于经验,但却又超越经验」的效度。
作者简介
谢国雄(G. S. Shieh)
加州大学(柏克莱)社会学博士,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立清华大学社会所合聘教授。
研究领域及兴趣包括工业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劳动研究。
序
第一章 从被遗忘的传统再出发─台湾汉人民族志与社区研究
第二章 「倩」、事头、与「做」:茶乡的「工资」经验
第三章 派、管与报:茶乡的「政治」生活
第四章 自然、人法与永恆:茶乡亲属生活中的常与变
第五章 年例中的神明、人、与社会
第六章 整体社会范畴与茶乡社会志
附录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淡淡的茶绿色,配上古朴的字体,仿佛能闻到茶香,也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研究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小区域社会。这本书的名字《茶乡社会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一个“茶乡”的社会图景,并且“工资”、“政府”和“整体社会范畴”这些关键词,让我预感到这本书会深入探讨一个地方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层面的互动关系。我尤其好奇的是,在“茶乡”这样一个相对具象的地理和经济背景下,作者是如何将“工资”这个看似微观的经济指标,与“政府”这个宏观的政治力量,以及更抽象的“整体社会范畴”联系起来的。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视角,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基层社会运作的新窗口。它可能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地方的故事,而是在通过这个地方,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变迁和历史逻辑。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寻那片茶乡的真实面貌,感受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与时代洪流之间的碰撞和交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茶乡社会志:工资、政府与整体社会范畴(二版)》给我一种非常扎实和接地气的感觉,仿佛作者是一位长年累月深入田野调查的学者。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社会,就不能脱离其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茶乡,这是一个充满地域特色的名词,它不仅仅指代一种农作物,更蕴含着一种与自然、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工资”这个现代经济学概念,与“茶乡”这种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相结合的。当地的茶农,他们的收入水平如何?这种收入又是如何受到茶叶的产量、品质、市场价格以及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政府”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政策引导、市场干预,还是税收调控?更让我着迷的是“整体社会范畴”的提法,这可能意味着作者会超越简单的经济学或政治学分析,将当地的宗族关系、社区自治、价值观念、甚至是地方信仰等多元的社会要素纳入考量,去描绘一幅更加立体和生动的茶乡社会图景。一个“二版”的出现,也暗示着这本书的价值和生命力,它可能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鲜活的、有温度的茶乡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的社会经济规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带着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气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献。《茶乡社会志:工资、政府与整体社会范畴(二版)》这个书名,让我对它所探讨的主题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社会,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而“工资”、“政府”和“整体社会范畴”这三个关键词,恰恰涵盖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重要的维度。我对“工资”在茶乡社会中的作用非常感兴趣,它可能不仅仅是劳动力的价值体现,更可能是衡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平程度以及城乡差距的重要指标。而“政府”在这里的定位,我想作者会对其在茶乡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甚至是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行细致的描绘和分析。更令我期待的是“整体社会范畴”的提法,这暗示着本书会跳出单一的经济或政治分析框架,去探讨当地的社会结构、价值体系、人际关系以及文化传统是如何与经济和政治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茶乡独特的社会面貌。一个“二版”的出现,也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它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补充,使其内容更加充实和前沿。我迫切地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基层社会是如何在多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内在逻辑的。
评分当我看到《茶乡社会志:工资、政府与整体社会范畴(二版)》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关于中国乡村的画面,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情味。我对“社会志”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亲切感,它意味着对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细致观察和深入记录。而“茶乡”这个限定词,则进一步将我的想象聚焦于一个与茶叶生产紧密相连的地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去挖掘和分析“工资”这个经济指标的。它可能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贫富差距以及社会流动的直接体现。而“政府”的角色,我想会是这本书的一大看点。在基层社会中,政府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干预,都可能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会如何展现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推动,还是无意的阻碍?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整体社会范畴”这一提法,它似乎预示着作者会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审视茶乡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并将这一切与经济和政治因素联系起来。一个“二版”的出现,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种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新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那些在历史变迁中默默承载着社会发展动力的人们。
评分这本《茶乡社会志》的副标题“工资、政府与整体社会范畴(二版)”让我对它的学术深度和研究视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通常更偏爱那些能够提供深刻洞见和严谨分析的学术著作,而这个副标题恰恰预示着作者可能在探讨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社会经济系统。我对“工资”的探讨很感兴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收入数字,更是衡量劳动价值、社会公平乃至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而“政府”在这里的角色,我想作者可能不仅仅将其视为简单的管理者,而是会深入分析政府在茶乡经济发展、资源分配、社会秩序维持等方面所扮演的具体角色,以及政府政策对当地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产生的实际影响。更让我好奇的是“整体社会范畴”这一概念,它或许包含了当地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网络、阶层关系等等,这些无形的社会要素如何与看得见的工资和政府行为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茶乡独特的社会形态。一个“二版”的出现,也说明这本书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并且可能在内容上有所更新和完善,这让我对它的价值更加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一个具体地方社会是如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下,形成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内在逻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