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文建会社区总体营造政策,16年来的轨迹与成果;特别收录15个社区案例,可从本书中了解社区总体营造的实质意义与所累积的丰硕果实。
本书特色
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16年来第一本专书
推荐序 向下扎根,向上结果
Part1 回首社造来时路
◎总论
@在地认同起步走 记一场永不停歇的社造接力赛
◎历程
@社会运动持续中 社造一路走来的足迹
Part2 津津乐道15个社造故事
◎乡村型
@台南县后壁乡土沟社区 土沟牵手路.幸福进行式
@嘉义县新港文教基金会 给家乡的一帖定神处方
@彰化县埔盐乡永乐社区 不老英雄团 主动出击
@花莲县寿丰乡牛犁社区 从「四个家庭」到「社区一家」
@台东县池上乡万安社区 社区造人 让年轻人回乡
@桃园县大嵙崁文教基金会 走过繁华 再造大溪
@宜兰县港边社区 以慢活打造无尾港生态社区
◎都会型
@台南市金华社区 里长「开麦拉」.居民动起来
@台南市长荣社区 新大楼的眷村人情味
@台中县枫树社区 环保江山 女人当家
@台北县梦想社区 「梦想」起飞,艺术跟着亮起来
@台北市奇岩社区 社区妈妈带动绿活图
◎重建型
@南投县埔里镇桃米社区 好学居民 成就好样生态村
@台中县和平乡大雪山社区 欢迎「火金姑」回家!
@苗栗县泰安乡象鼻部落 织女们找回泰雅族的春天
◎附录
◎社造大事纪
◎相关出版品及丛书
这本书的书名《最小的无限大: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1994-2010》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让人不禁好奇,什么事物能同时拥有“最小”与“无限大”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文建会,这个在台湾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府机构,其“社区营造”的纪实,又将如何去诠释这“最小的无限大”?从1994年到2010年,这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记录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足以孕育出无数细微而又深远的变化。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描绘一群在平凡社区里默默耕耘的人们,他们或许是社区居民,或许是政府工作人员,又或许是民间团体成员。他们如何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构建起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空间?他们是否会遇到来自现实的种种阻碍,比如资金的匮乏、居民的冷漠、政策的瓶颈?又是如何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以及对社区未来的美好憧憬,去克服这些困难?我尤其好奇的是,那些“最小”的举动,比如一次社区清洁活动,一场居民会议,或者一次与地方耆老的深度访谈,在作者的笔下,是否会呈现出一种“无限大”的能量,最终改变了整个社区的面貌?书中的叙事,是宏大的全景式描绘,还是聚焦于个体的命运沉浮?我期待着,在翻开这本书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叙事,看到社区发展的生动图景,并从中获得关于人与社区、个体与集体的深刻启示。
评分“最小的无限大”——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1994-2010》这个副标题,则将我带入了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群人在社区里忙碌着,他们可能在绘制壁画,可能在整理公园,可能在组织一场文化活动,可能在与年长者交谈,倾听他们的故事。这些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行动,它们本身或许是“最小”的,但却蕴含着改变一个社区、甚至影响一代人的“无限大”的可能性。我设想,书中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去展现社区营造的魅力。比如,一个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社区花园”,如何从一片荒地变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美丽角落,成为居民们休憩交流的场所;又比如,一次关于地方历史的口述采访,如何唤醒了年轻一代对家乡的认同感,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的保护和传承中。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社区营造不仅仅是政府的项目,更是民众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文建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许是点燃火种,提供平台,亦或是搭建桥梁。我相信,这本书定能让我看到,那些“最小”的善意、努力和创造力,是如何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能量,让原本平凡的社区,焕发出“无限大”的光彩。
评分《最小的无限大: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1994-2010》这个书名,在我看来,是一种对微观与宏观关系的深刻洞察。社区营造,往往是从最细小的单元——一个家庭,一个街区——开始的,但其最终追求的目标,却是构建一个充满凝聚力、宜居宜业的“无限大”的社会整体。1994年至2010年,这十余年间,文建会在台湾的社区营造领域,无疑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建会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资金支持、以及专业指导,去点燃各地社区的活力,唤醒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也许书中会描绘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濒临没落的老社区,是如何在文建会的介入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重获新生的;又或者,某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乡镇,是如何通过社区营造,发展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吸引了游客,带动了经济。我尤其好奇的是,在“最小”的层面,那些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们,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找到彼此的连接点,并最终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书的基调,我希望是既有对成就的肯定,也不回避过程中的艰辛与反思,真正做到纪实的价值。它应该能让读者感受到,社区的改变,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无数个“最小”的努力汇聚而成的“无限大”的奇迹。
评分读到《最小的无限大: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1994-2010》这个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在台湾某处宁静的角落,一群居民,他们或许是退休的老爷爷老奶奶,或许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正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个目标,可能就是让他们的社区变得更美,更有活力,更有归属感。书名中的“最小”,或许指的就是这些点滴的努力,一个微小的改变,一次小小的聚会,一段不起眼的对话。但正是这些“最小”的元素,如同种子般,在日积月累中,绽放出了“无限大”的影响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重塑了社区的灵魂。我想象着,书中会记录下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比如,一位老阿婆如何用她的巧手,将社区的一角打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又比如,一群孩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创意,为社区带来新的活力。当然,社区营造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也会期待书中坦诚地揭示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居民之间的矛盾,资金的短缺,或是与外部环境的博弈。而文建会,作为推动者,他们的角色又是如何?是扮演着一个指导者,一个协调者,还是一个默默的支持者?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机构的运作,更是关于一群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无限大”的世界,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温暖与力量。
评分《最小的无限大: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1994-2010》这个书名,对我而言,是一种强烈的哲学召唤。它暗示着,最微不足道的开端,却能孕育出最深远的影响。文建会,作为一个推动文化发展的机构,其在社区营造上的实践,无疑是一个极好的载体,去承载“最小”与“无限大”之间的张力。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近乎口述历史的笔触,去记录那些在台湾各个角落发生的,关于社区重生的真实故事。我期望看到的,是那些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细节:也许是某个偏远乡村,如何通过发展特色农业,重振经济,并在此过程中,重塑了村民的凝聚力;又或者是,某个城市的老旧街区,如何通过引入创意产业和文化艺术活动,摆脱了颓势,重新焕发了活力。书名中的“最小”,或许指的是那些不起眼的项目,一次居民的恳谈会,一次手工艺的传承,一次对老屋的修缮。而“无限大”,则体现在这些行动最终带来的,社区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文化认同的强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文建会这十多年的推动下,台湾的社区是如何在“最小”的点滴中,找到了通往“无限大”未来的可能。它应该是一本充满温度,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