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无限大: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1994-2010

最小的无限大: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1994-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区营造
  • 文建社
  • 城市更新
  • 社会发展
  • 基层治理
  • 中国城市
  • 纪实文学
  • 社会学
  • 文化建设
  • 公共空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纪录文建会社区总体营造政策,16年来的轨迹与成果;特别收录15个社区案例,可从本书中了解社区总体营造的实质意义与所累积的丰硕果实。

本书特色

  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16年来第一本专书

穿梭时空的轨迹:现代社会变迁下的社区叙事(1990-2015)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一个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地域的社区是如何应对挑战、重塑身份认同,并探索出一条自我延续与发展道路的深刻记录。 我们生活的世界,从未像过去三十年这样经历过如此迅猛的迭代。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到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再到代际观念的巨大碰撞,每一个细微的社会脉动,都在无形中重塑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社区”概念。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行政区域的规划手册,而是一部跨越地域限制、深入肌理的社会观察实录,旨在描绘在宏大叙事背后,那些扎根于土地、依靠人际连接而运转的微观世界群像。 第一部分:失焦的连接——传统社区的解构与重塑(1990-2000) 九十年代,是许多成熟社区面对“陌生化”冲击的关键十年。随着大量青壮年人口涌入都市中心寻求经济机遇,老旧社区和乡村聚落的“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 第一章:时间的印记与空间的断裂。 我们首先考察了那些依附于特定产业(如老厂矿、传统手工业作坊)而形成的社区。当经济结构转型迫使这些产业衰退时,社区的物理空间并未立刻消失,但其内在的社会资本——邻里互助、共同的仪式与记忆——却面临瓦解的危险。书中详尽描述了在旧有生活模式被打破后,留守的老年群体如何试图维持传统的社区议事机制,以及这种努力在面对子女疏远、社会服务资源分配不均时的脆弱性。 第二章:城中村的崛起与“边缘人”的聚落。 城市扩张带来的“城中村”或“棚户区”现象,构成了这一时期城市景观的复杂层次。这些区域,既是城市活力的蓄水池,也是社会治理的灰色地带。本书通过田野调查,揭示了在此类非正式聚落中,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基于同乡情谊和生存需求,迅速构建出一种高度实用主义的、具有强烈排他性的新“熟人社会”。这种新兴的社区形态,如何与周边正式的城市管理体系产生摩擦,并最终发展出独特的生存法则和互助网络,是本章的重点。 第三章:数字化浪潮的初探。 在世纪之交,互联网开始以缓慢但不可逆转的姿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了在特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社区中,居民如何最早接触并利用新兴的通讯工具(如早期的BBS和电子邮件列表)来组织社区活动或表达诉求。这不仅是技术接入的差异,更预示着未来社区沟通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二部分:身份的再协商——公共空间的争夺与再生(2000-2010) 进入新千年,社会流动性增加,对公共利益的诉求也日益多元化。社区不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它成为了不同群体争取话语权和塑造公共记忆的重要战场。 第四章:记忆的考古: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的存续。 随着城市更新的加速,对老旧社区的拆除与重建成为常态。本书深入分析了数起关于保护历史街区或标志性公共建筑的争议案例。它不仅记录了地方精英、开发商与居民三方力量的博弈,更探讨了“文化记忆”在社区认同中扮演的角色。当物质载体被移除时,社区的集体身份是如何通过口述历史和非物质化的方式得以延续的? 第五章:新市民的融入困境与适应机制。 伴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大量“新市民”(如第二代外来务工者、技术移民)在城市中定居下来。他们的社区融入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居住问题,而是教育资源、医疗保障和职业身份认同的综合挑战。本书特别关注了在城市边缘地带形成的、以“家庭”或“小单元”为核心的互助网络,这些网络如何填补了公共服务体系的真空,并构成了他们自我赋权的基石。 第六章:公共空间的再设计与治理权力的转移。 随着居民权利意识的提升,社区议事不再是单向的行政通知。我们审视了在部分试点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关于公共空间(如社区绿地、停车场、活动中心)使用权的拉锯战。这不仅仅是关于产权的划分,更是关于谁有权定义“社区生活质量”的治理权力的重新分配过程。社区组织如何从单纯的执行者转变为协商者,是这一阶段的关键转变。 第三部分:网络的渗透——虚拟空间与实体社区的交织(2010-2015)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后半段,社区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和流动。线上沟通不再是实体活动的补充,而是社区运作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数字化的“在场”:从论坛到微信群的治理演变。 本章追踪了社区信息发布的载体如何从布告栏、居委会办公室,转移到手机屏幕上的即时通讯工具。我们分析了这种转变对社区参与度的影响:一方面,它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新的信息茧房、舆论极化以及“数字参与疲劳”现象。如何平衡线上动员的效率与线下行动的深度,成为社区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第八章:亚文化与兴趣群体的渗透。 随着社会分层和个体化的加剧,基于共同兴趣(如户外运动、手工艺制作、特定主题阅读)的亚社区在传统地域社区内部萌芽、生长。本书记录了这些兴趣驱动的小群体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在地理社区的框架下,开辟出自己独特的社交和资源共享空间,挑战了以往以“居住地”为唯一核心的社区划分标准。 第九章:危机响应与社会韧性。 面对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事件,社区的组织能力和韧性得到了最直接的考验。本书通过回顾几次区域性的危机事件,总结了那些表现出强大恢复力的社区所共有的特征:既有的强信任网络、灵活的非正式领导力,以及线上线下互补的信息流通机制。韧性社区的形成,是对外部冲击最有效的防御。 结语:未完成的叙事。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对过去二十年社区变迁的提炼与反思。它强调,社区的本质并非固定的物理形态或行政区划,而是一种持续生成的关系网络。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既保留人际间的真实温度,又适应开放流动的社会结构,是每一个试图在变动中寻找到安顿之所的个体与组织,都必须持续面对的永恒命题。本书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社会“关系”是如何被塑造、如何被维系、以及如何自我更新的深刻视角。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向下扎根,向上结果

Part1 回首社造来时路
◎总论
@在地认同起步走 记一场永不停歇的社造接力赛
◎历程
@社会运动持续中 社造一路走来的足迹

Part2 津津乐道15个社造故事
◎乡村型
@台南县后壁乡土沟社区  土沟牵手路.幸福进行式
@嘉义县新港文教基金会  给家乡的一帖定神处方
@彰化县埔盐乡永乐社区  不老英雄团 主动出击
@花莲县寿丰乡牛犁社区  从「四个家庭」到「社区一家」
@台东县池上乡万安社区  社区造人 让年轻人回乡
@桃园县大嵙崁文教基金会  走过繁华 再造大溪
@宜兰县港边社区  以慢活打造无尾港生态社区

◎都会型
@台南市金华社区  里长「开麦拉」.居民动起来
@台南市长荣社区  新大楼的眷村人情味
@台中县枫树社区  环保江山 女人当家
@台北县梦想社区  「梦想」起飞,艺术跟着亮起来
@台北市奇岩社区  社区妈妈带动绿活图

◎重建型
@南投县埔里镇桃米社区  好学居民 成就好样生态村
@台中县和平乡大雪山社区  欢迎「火金姑」回家!
@苗栗县泰安乡象鼻部落  织女们找回泰雅族的春天

◎附录
◎社造大事纪
◎相关出版品及丛书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小的无限大: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1994-2010》这个书名,在我看来,是一种对微观与宏观关系的深刻洞察。社区营造,往往是从最细小的单元——一个家庭,一个街区——开始的,但其最终追求的目标,却是构建一个充满凝聚力、宜居宜业的“无限大”的社会整体。1994年至2010年,这十余年间,文建会在台湾的社区营造领域,无疑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建会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资金支持、以及专业指导,去点燃各地社区的活力,唤醒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也许书中会描绘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濒临没落的老社区,是如何在文建会的介入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重获新生的;又或者,某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乡镇,是如何通过社区营造,发展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吸引了游客,带动了经济。我尤其好奇的是,在“最小”的层面,那些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们,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找到彼此的连接点,并最终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书的基调,我希望是既有对成就的肯定,也不回避过程中的艰辛与反思,真正做到纪实的价值。它应该能让读者感受到,社区的改变,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无数个“最小”的努力汇聚而成的“无限大”的奇迹。

评分

读到《最小的无限大: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1994-2010》这个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在台湾某处宁静的角落,一群居民,他们或许是退休的老爷爷老奶奶,或许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正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个目标,可能就是让他们的社区变得更美,更有活力,更有归属感。书名中的“最小”,或许指的就是这些点滴的努力,一个微小的改变,一次小小的聚会,一段不起眼的对话。但正是这些“最小”的元素,如同种子般,在日积月累中,绽放出了“无限大”的影响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重塑了社区的灵魂。我想象着,书中会记录下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比如,一位老阿婆如何用她的巧手,将社区的一角打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又比如,一群孩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创意,为社区带来新的活力。当然,社区营造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也会期待书中坦诚地揭示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居民之间的矛盾,资金的短缺,或是与外部环境的博弈。而文建会,作为推动者,他们的角色又是如何?是扮演着一个指导者,一个协调者,还是一个默默的支持者?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机构的运作,更是关于一群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无限大”的世界,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温暖与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最小的无限大: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1994-2010》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让人不禁好奇,什么事物能同时拥有“最小”与“无限大”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文建会,这个在台湾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府机构,其“社区营造”的纪实,又将如何去诠释这“最小的无限大”?从1994年到2010年,这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记录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足以孕育出无数细微而又深远的变化。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描绘一群在平凡社区里默默耕耘的人们,他们或许是社区居民,或许是政府工作人员,又或许是民间团体成员。他们如何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构建起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空间?他们是否会遇到来自现实的种种阻碍,比如资金的匮乏、居民的冷漠、政策的瓶颈?又是如何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以及对社区未来的美好憧憬,去克服这些困难?我尤其好奇的是,那些“最小”的举动,比如一次社区清洁活动,一场居民会议,或者一次与地方耆老的深度访谈,在作者的笔下,是否会呈现出一种“无限大”的能量,最终改变了整个社区的面貌?书中的叙事,是宏大的全景式描绘,还是聚焦于个体的命运沉浮?我期待着,在翻开这本书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叙事,看到社区发展的生动图景,并从中获得关于人与社区、个体与集体的深刻启示。

评分

“最小的无限大”——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1994-2010》这个副标题,则将我带入了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群人在社区里忙碌着,他们可能在绘制壁画,可能在整理公园,可能在组织一场文化活动,可能在与年长者交谈,倾听他们的故事。这些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行动,它们本身或许是“最小”的,但却蕴含着改变一个社区、甚至影响一代人的“无限大”的可能性。我设想,书中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去展现社区营造的魅力。比如,一个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社区花园”,如何从一片荒地变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美丽角落,成为居民们休憩交流的场所;又比如,一次关于地方历史的口述采访,如何唤醒了年轻一代对家乡的认同感,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的保护和传承中。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社区营造不仅仅是政府的项目,更是民众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文建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许是点燃火种,提供平台,亦或是搭建桥梁。我相信,这本书定能让我看到,那些“最小”的善意、努力和创造力,是如何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能量,让原本平凡的社区,焕发出“无限大”的光彩。

评分

《最小的无限大:文建会社区营造纪实1994-2010》这个书名,对我而言,是一种强烈的哲学召唤。它暗示着,最微不足道的开端,却能孕育出最深远的影响。文建会,作为一个推动文化发展的机构,其在社区营造上的实践,无疑是一个极好的载体,去承载“最小”与“无限大”之间的张力。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近乎口述历史的笔触,去记录那些在台湾各个角落发生的,关于社区重生的真实故事。我期望看到的,是那些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细节:也许是某个偏远乡村,如何通过发展特色农业,重振经济,并在此过程中,重塑了村民的凝聚力;又或者是,某个城市的老旧街区,如何通过引入创意产业和文化艺术活动,摆脱了颓势,重新焕发了活力。书名中的“最小”,或许指的是那些不起眼的项目,一次居民的恳谈会,一次手工艺的传承,一次对老屋的修缮。而“无限大”,则体现在这些行动最终带来的,社区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文化认同的强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文建会这十多年的推动下,台湾的社区是如何在“最小”的点滴中,找到了通往“无限大”未来的可能。它应该是一本充满温度,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