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台湾的社会问题2005》一书的修订改版之作,根据2005年以来各种社会问题之相关变迁趋势和近年的有关研究做了相当幅度的增修,充分显现台湾社会问题的现况。
本书是由多达二十多位的学者评阅实际研究台湾社会问题的论着,审阅汇整及撰写专章而成,在写作群外更邀请了许多优秀的年轻学者加入,使本书的写作阵容更为庞大、坚强。
内容部分,本书纳入研讨的社会问题包括人口问题、家庭问题、升学与教育机会问题、医疗问题、劳工问题、原住民问题、国际移工和移民问题、残障问题、青少年问题、失业问题、贫穷问题、色情问题、犯罪问题、药瘾问题、自杀问题、以及整体社会问题及趋势。一方面割舍了上一版中被各章重复论述的〈人口迁移〉一章情况,〈物质滥用〉一章则获致全面改写,其余各章也有相当程度的增补,力求于新版本中呈现更完善、更新、更深厚的内容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依文章章次排列)
瞿海源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张苙云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静利
国立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博士,国立成功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副教授。
王珮玲
美国罗格斯大学刑事司法博士,国立暨南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
黄毅志
东海大学社会学博士,国立台东大学教育系教授。
陈怡靖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中华医事学院幼儿保育系。
徐淑瑶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社会学系与都市研究博士,立德大学休闲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谢幸燕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义守大学医务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王永慈
美国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博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教授。
周玟琪
英国布里斯扥大学社会学博士,国立中正大学劳工关系学系暨劳工研究所副教授。
朱柔若
英国牛津大学社会学博士,国立中正大学劳工关系学系暨劳工研究所教授。
纪骏杰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社会学博士,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王国羽
美国布兰岱斯大学社会福利政策博士,国立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夏晓鹃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社会学博士,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
张家铭
东海大学社会学博士,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张纫
美国犹他大学社会工作博士,国立台北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
陈玉书
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陈娟瑜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精神健康学系博士,国家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士隆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刑事司法博士,国立中正大学犯罪防治学系暨研究所教授兼学务长。
陈为坚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博士,国立台湾大学公卫学院公共卫生学系系主任、流行病学研究所教授。
张明永
美国伦敦大学精神医学博士,高雄长庚纪念医院副院长。
序
2008年曾想修订《台湾的社会问题》一书,以致可以在2010年出版,因为五年修订一次在台湾应该是教科书出版很好的时距。但海源从荷兰讲学一年刚回来,就有研究计画和编辑等工作,苙云又忙着几个重大研究计画,修订本书也就只停留在想的阶段。2009年10月底巨流蔡博文经理来研究室洽请出版修订版。11月4日寄电子信给原作者,很快地,大家都同意在2010年4月底修订完毕,7、8月出版。绝大部分的修订稿果然如期完成,但因作者不得已的因素有少数三章稍有延后。总的来说,修订的很顺利,好像就该在2010年出修订版的样子。
新版《台湾的社会问题》涵盖的社会问题与2005版本相比较,考虑〈人口迁移〉一章,其他章已有所论及,因在修订版中决定割爱。〈物质滥用〉一章改由国家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精神医学与药物研究组陈娟瑜教授、台大公共卫生学院陈为坚教授和中正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杨士隆教授合写。另外,因原作者个人时间或家人健康状况不允许,陈玉书教授和徐淑瑶教授临危慨然拔刀相助,分别帮忙原作者修订〈青少年问题〉和〈医疗社会问题〉。总而言之,本书之每一章都根据2005年出版以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有关的变迁趋势和近年的有关研究做了修订,修订的幅度大多不小。在修订中,因为相关研究增加许多的关系,有作者加了很多内容。作为编辑,我们原本要求删减,但实在很难下手,全书就增加了一些篇幅。
我们很高兴在上一版出版后五年,就能顺利出版修订版。为充分显现台湾社会问题的变迁,我们希望维持每五年修订一次的速度,能及时加入新的研究发现,以维持这本书的新鲜度。如果进度不变,预期第三或第四版的内容,就非常可能和第一版大不相同。在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就台、中、港、澳乃至新加坡几个华人社会的社会问题编辑出版有比较意义的专书。
最后,我们非常感谢各章作者在约定的半年时间内很有效率地完成修订,更感谢并欢迎陈玉书、徐淑瑶、陈娟瑜、陈为坚和杨士隆等五位教授加入本书的写作群。谢谢巨流积极推动印行本书的修订版,蔡博文先生的策画和联系,黄丽珍小姐的编辑和协助也功不可没,在此一併致谢。
瞿海源、张苙云
2010年9月1日
这本书名,初见时便觉沉甸甸的,仿佛一股沉重的社会现实扑面而来。“台湾的社会问题”,这四个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信息,包含了无数个被忽视的角落,无数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以及无数张在生活洪流中挣扎的面孔。第二版,意味着经过时间的沉淀,作者或许对原有的观点进行了修正,或许加入了新的观察,又或许,是社会本身又催生出了新的、更令人不安的议题。我好奇的,不仅仅是书中所呈现的那些“问题”本身,更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剖析它们,又是如何去构建自己的论述框架的。是冷峻的抽丝剥茧,还是带着温情的呼唤?是数据的堆砌,还是案例的叙事?我期待书中能有触及我内心深处共鸣的篇章,能够激发我对社会更深刻的思考,让我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我所身处的这个集体,去理解那些构成社会肌理的错综复杂。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集体意识的盲点,也折射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助与坚韧。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启发,一些思考的火花,让我们不至于在问题的洪流中迷失方向。
评分《台湾的社会问题(第二版)》,光是这个书名就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挑战的画面。当我拿起这本书,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并非是冰冷的数据和刻板的理论,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分散的、复杂的社会议题,编织成一篇篇引人入胜的叙述?是否会聚焦于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比如偏乡的长者、新住民家庭,或是面临就业压力的青年一代?“第二版”这个词,又让我想象着,作者一定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花费了更多的心思去观察、去研究,去捕捉社会脉动的细微变化。我期待书中能有那些能够瞬间点燃我同情心和思考的段落,能够让我透过文字,感受到台湾社会跳动的脉搏,理解那些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不仅仅是一份学术的汇报,更是一份对社会的深情告白,它承载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刻关怀,也期待能够唤醒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对社会公平与美好的追求。
评分《台湾的社会问题(第二版)》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台湾发展的读者,我知道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话题,但“社会问题”这个词,却往往带有某种指向性,似乎在暗示着某种程度的危机或困境。第二版,意味着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深化,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作者在这一版中,究竟挖掘了哪些新的社会议题?又或者,是对原有议题进行了更深入、更细致的分析?是关于年轻人的就业困境?是关于性别平权的进展与挑战?是关于原住民权益的保障?还是关于城乡发展的失衡?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够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它对台湾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或者至少,能够引导读者以一种更全面、更理性的视角去审视这些问题,而不是停留在碎片化的信息和情绪化的判断中。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份严谨的研究报告,也可能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观察笔记,它承载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切关怀,也期待能够引发我们共同的思考和行动。
评分“台湾的社会问题(第二版)”——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联想到无数个在新闻报道中闪过的议题。但真正让我感到兴趣的,是“第二版”这三个字背后所蕴含的动态变化。社会问题从来不是静止的,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也随着人们的关注而显现。我迫切地想知道,与第一版相比,这一版的作者究竟关注了哪些新的、更为紧迫的社会现象?是否对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和新的解读?例如,在数字化时代,网络暴力、信息茧房等新兴问题是否被纳入了探讨范畴?又或者,关于气候变迁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份对台湾社会现状的扫描,更是一份能够触及问题根源、剖析其复杂性的深度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社会学家一样,去解构那些看似平常却充满矛盾的社会现象,去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张力,从而对台湾社会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社会田野调查,一次对台湾社会脉搏的精准诊断。
评分拿到《台湾的社会问题(第二版)》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问号。是什么样的社会问题?是房价高企,让年轻人望楼兴叹?是贫富差距拉大,撕裂了社会信任?是少子化危机,预示着未来的挑战?还是世代沟通的鸿沟,让理解变得艰难?“第二版”这个信息,更像是一个信号,暗示着这些问题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在演变,在滋生,甚至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纷繁复杂的议题的,他是否能将那些宏大的社会概念,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个体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一些详实的调查数据,帮助我拨开迷雾,看清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引发我对台湾社会未来走向的思考。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是否有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部充满洞察力和前瞻性的作品,它不应该只是陈述问题,更应该尝试去寻找答案,或者至少,提供一种更清晰的思考路径,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带着更深沉的关怀和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我们共同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