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晚晴──推介郑清茂译日本古典文学名着《奥之细道》
今夏,老友郑清茂教授自台来信,称说近期已完成松尾芭蕉先生17世纪所着日本古典文学名着《奥之细道》一书之迻译,刻交联经出版公司出版,嘱我为其译本配图插画。此等工作理当由专业朋友充任,然师兄宠爱,既已降旨,不敢有违。
对于绘事,自幼受故宫文物长期薰染,及长,复因三弟庄(吉吉)从事绘画艺术,经其介绍解说,对西方绘艺的流风渊源略有所悉;再加上我个人对中国近代水墨漫画大家丰子恺先生的偏爱,无师指点,有意无意间竟也抓起毛笔,以童子舞耍大刀的蛮勇大胆挥洒起来了。台湾纯文学出版社当年为我出了一册《庄因诗画》(后经三民书局再版发行),算是偶留指爪。而今人在古稀之年,因缘得与师兄名具一书,留传后世,正乃向素所愿。于是便欣喜厚颜遵旨领命了。
清茂是我台大中文系同门师兄。上世纪1960年代,他在柏克莱加州大学执教的时候,我自澳(洲)迁美,任教于金山海湾南部的史丹福大学。当时尚未婚,人地生疏,客中寂寞难忍,便几乎每个周末不请自至,开车去柏城会见一批台大旧识而刻在加大攻读的朋友,当然也就常去郑府骚扰了。未料清茂师兄与秋鸿大嫂非但全然不以为意,竟对我恻隐关爱,索性给了我这个不速之客一把家门钥匙,着我进出自由。每次在郑府歇脚,最感舒爽也最令人安逸着迷的时光,当属在晚饭之后,一壶清茶,秋鸿大嫂打开唱机,播放日本当时名歌星青江美奈及五木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稍嫌沙涩的歌曲;而清茂师兄于斯时燃上一根香菸,开始徐徐讲述日本文学史及史上知名人物的古今掌故及轶事来。冬夜寒雨扣窗,秋鸿大嫂更会煮酒供清谈助兴。在烟雾缭绕,酒意漫升,歌声抚耳的气氛下,似乎都可听见心潮涤盪,与太平洋上波涛汹涌拍叩的声音了。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句,当时我的感受正复如此。家国两忘,寂寞全消。
这都是四十余年前壮年期的往事记忆了。
1970年代上半期,我完婚。在加大攻读的那一批旧识友好,于学成后星散各奔西东,清茂师兄终也转往东岸教学。那时他每自麻州返台,来去都道经金山,且多在酒蟹居小事盘桓数日。晚饭后,入夜人静,灯下清茶一壶一似当年,师兄虽已戒菸,然则清雅依旧,谈说亦依旧。所不同于当年柏城之时者,是他发已转白,且随流光渐然脱落。岁月悠悠,看来却益发清润、雍泰、安和了。
1996年,花甲之期的师兄自麻州大学提前退休,接聘花莲东华大学,携妻返台定居。七年后,他正式告老,离杏坛而栖隐桃园。毕生清淡雅和的他,此时意定神闲,和枯淡而安寂寞,在家读书养生,晚境越发予人清而茂之感。游乐沉浸于满室私藏中、日文书库中,俳谐风雅,怡然自得。时推日累,终于完成了《奥之细道》一书的迻译。
松尾芭蕉氏此书,为奥羽北路行脚记游。俳文精简古雅。此书之一般中译,若非有蕴深厚丰的日文基础、浸炼的中国旧学给养,以及个人的清品茂才及淡雅有约的生活风格,恐怕是难于掌控得恰如其分的。《奥之细道》一书,虽早有郑民钦等人译本,但皆不及师兄今译之完备详实。清茂师兄之译本,最可贵者是他掰开揉碎,再为重新组合之大手笔,没有十分的功力绝难臻成。他的译本,我愿择要引说推介如下:
◎译注、评释、及专着参考文献,多达九种以上。
◎主要参考文献,凡属作者松尾芭蕉本人之作品以及相关之研究,多达十三种。
◎郑清茂译本中注译部分所引用之和歌、汉诗、故实之类,为数浩繁。但译者均在相关注解中一一明示出处。
◎师兄译本所具文本,以尾形仂氏之《奥之细道评释》一书为本。盖尾形仂氏之评释本,于口译、语译、及解说诸方面,最称详尽。
◎书中附有芭蕉先生年表及其奥之细道旅程全图。
有前述如此完备条件充任译者,师兄自是前无古人,无所多让了。对喜好日本文学的人士来说,实在是他们的大福善缘。而译者掌握文字的功力段数,译笔的清、雅、淡、和,我相信读者于读后必会言说我之所言非子虚。
师兄清茂的文笔,别的不说,仅就他在大学就读期间(1952-1959)所译日本红极一时的女小说家原田康子的成名作《輓歌》(1958)来看,我们就会有长足的印象。他的译笔,清而茂,正为他的名字作了最亲切真实的说明。我那时也在台大就读,于《輓歌》在当时台湾第一大报《联合报》副刊连载期间,几乎风雨无阻每晚在总图书馆大阅览室中自习时,都会抽空下楼,在阅报室站着跟别人抢看细读。中毒之深,可以说是「饮鸩止渴」了。
原田康子所代表的上世纪50年代日本现代文学介于纯文学与普罗文学之间的所谓「中间文学」,笔力清新,文体美丽精练,而清茂师兄的译笔恰如其分的传出了这等神韵。师兄留学游学国外的半世纪后重返家园,岁月、经验与感受加在他老年的身上,回归到古典文学的乐园,完全把他个人精神领域的探讨自新回溯到旧,使其译笔有常新而典雅的「中间」趣味,这是我要特别强调也要向读者说明推荐的。
清茂、秋鸿兄嫂是我的长年挚友。他们情笃深而意萦莹,相爱相投而不宠腻。如今大隐于桃园,我似乎在隔海之此岸,都可以清楚遥见两人牵手、默然无语、并肩徜徉在「英英白云,露彼菅茅」的晚晴秋野。不,那简直就是漫步在奥之细道上的一双人间仙侣。(寄自加州山景城酒蟹居)
庄因
译者序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松尾芭蕉(1644-1694)是世界闻名的俳句大家,享有「俳圣」之誉。他在日本文学史上地位之崇高,可比中国的「诗圣」杜甫。他的「俳谐纪行文」《奥之细道》,是日本文学中所谓「俳文」类的瑰宝。目前已有英、法等多种外文译本,中国也出了两三种版本。台湾虽有零星的相关研究或介绍,但好像还没有完整的翻译。倒是多年来经过媒体的报导加上旅游业者的推销,日本东北「奥之细道」之旅似乎已成热门的国外观光项目之一。
记得1972年10月间,我从美国到日本参加日本笔会主办的「日本文化研究国际会议」,与来自台湾的老同学林文月教授不期而遇。异国逢故友,说天道地之余,谈到日本古典文学的译介问题。我建议她翻译《源氏物语》,她却说:「那你来翻译《平家物语》吧。」于是两人「一言为定」。文月是言出必行的人,果不其然,她不但译了长篇巨着《源氏物语》,而且从台湾大学中文系荣退之后侨居美国加州,还是意犹未尽,陆续译出了《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等古典名着。而我的《平家物语》呢?过了将近四十年后的今天,却仍然无踪无影。原因无他,生性疏懒,不可救药故也。好在据我所知,中国在1980年代「开放」之后,至少已有两种汉译本问世,所以当年觉得非译不可的激情,也就有借口淡然处之了。
1996年夏,我自美国麻州大学提前退休返台,应聘东华大学中文系,直至2003年二度退休为止,在花莲足足度过了七个年头。我出身嘉义民雄乡牛斗山,年轻时私下偶吟「农家子弟也能文」,不知是自嘲还是自宽。东华位于花东纵谷北端的寿丰乡志学村,山环水绕,蜿蜒起伏,与故乡嘉南平原的一望无际恰成对照。犹忆在东华服务期间,尤其前两三年,校园初辟,每到秋季,只见「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对着处处黄茅白穗,迎风摇曳,竟自联想起《奥之细道》里的一些景物与句文来,不免发了些思古之幽情。乃託正在东京大学留学的廖肇亨寻找几本相关的书刊,没想到他却寄来了二十多册。包括几种当今通行的译注评释、江户时代的古註古评、明治大正以来的论文汇编、不同出版社的芭蕉文集、句集、选集、事典或辞典,还有几本专家的单行着作。忽然面对这么多书,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之后,反正有空就看看这一本,翻翻那一册,觉得《平家》之约既然失信了,何妨翻译另一名着,就是这本短小精致的《奥之细道》,也许可以稍解久来郁集心中的愧疚之情。
然而我并未立刻动手,心想等退休之后再说吧。等到退休了,却因健康关系又有了推迟的借口。直到前年(2008)年初,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才认真地对着电脑坐下,开始动手打起键盘来。经过了两年多,其间虽然时作时停,总算完成了《奥之细道》的汉译与注释的稿子,了却了一桩怀之既久的心愿,也留下了一段甘之如饴的记忆。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同学林文月。她对于我未能信守翻译《平家》之约无疑是失望的,但当她知道我在翻译《奥之细道》时,却仍然那么高兴地表示关切与鼓励。当她看到部分译稿之后,还跟我讨论俳文、俳句或和歌的汉译体式及其韵律问题,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与建议。我也要感谢现已任职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的廖肇亨博士,十几年前他就在日本为我蒐集参考文献。感谢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的朱秋而教授,多年来她常送我新刊的相关日文书籍,有时还替我复印难得的日文资料。感谢其他几位老朋友,包括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处的魏念怡小姐。如果没有他们一再的鼓动与催促,恐怕激发不了我翻译此书的兴趣。还有邓怡菁小姐,感谢她为我这个「电脑文盲」解决了不少电脑操作上的「疑难杂症」。
关于译本的插图,首先必须感谢老朋友庄因兄。他虽然已自史坦福大学荣退,但退而不休,一直忙着他「书、画、诗、文」的创作与整理计画。他在百忙中,不但慨允腾出时间,创作了一系列的插图,还为译本题签了书名。同时也要感谢现任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的太田登教授,由于他的建议与协助,顺利地取得了天理大学图书馆《开馆六十周年记念展》目录所载三张画片(森川许六画《奥之细道行脚之图》、曾良本《奥之细道》与曾良自笔《奥之细道曾良随行日记》)的「揭载许可」。他们两位及时而热心的帮忙,使译本增光不少。
最后,我更要感谢我的牵手冯秋鸿。这两年多来,她常看我一大早就坐在电脑前发呆。她当然知道我在写东西,却不知道我在写什么。她不叩,我不鸣。直到前年十月底吧,她从「日本东北之旅」归来,我看着她在仙台郊外所拍「奥的细道」标识的照片,才主动告诉她其实我是在翻译芭蕉的《奥之细道》。结褵近半个世纪,相伴餬口四方,由台湾而日本而美西而美东,而后叶落归根。在这漫漫其修远而无常的人生旅程中,她早已对我的金口弊舌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当她知道我已大致完成了此书的译注时,虽然不说,但我知道她一定和我一样也感到如释重负。这两年多来如果没有她近乎沉默的关注与包涵,我想我是无法完全静下心来追随古人芭蕉,沉浸于俳谐风雅之中,咀嚼其枯淡闲寂之趣的。
我之所以翻译此书,起先纯粹出于何妨一试的好奇心,并未考虑到公诸于世的可能性,因此才胆敢採用文言体。不合时宜,莫此为甚。但国科会魏小姐却把这件事告诉了联经出版公司的简美玉小姐,而联经的创办人刘国瑞先生、发行人兼总编辑林载爵先生,看到了译本的初稿之后都表示有意加以出版。在此我要向联经的旧雨新知表示由衷的谢忱。
现在,《奥之细道》即将问世。我这个汉译本连自己都不尽称心,故不敢奢望尽合他人之意。何况才疏学浅,和歌俳谐又非所长,弄斧班门肯定会贻笑大方。但愿有缘读者不吝批评指教。知我罪我,愿意虚心接受。
2010年岁次庚寅春分序于桃园曰可居
郑清茂
一直以來,松尾芭蕉的《奥之细道》總在我書架的某個角落,像是個沉睡的旅人,等著某個恰巧的機遇被喚醒。這次,是《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這個新譯本,帶著它那似乎更具體、更貼近土地的標題,終於讓我決定啟程,跟隨這位江戶時代的俳諧大師,走過那段充滿詩意與艱辛的旅程。 讀書的過程,更像是與一位老友重逢,儘管是初次真正深入地傾聽。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艱澀的古典文學,充滿著距離感,但譯者的筆觸,以及編者精心安排的輔助材料,像是點點星光,引導我逐步走進芭蕉的世界。那些看似簡潔的俳句,在詩人細膩的描寫下,瞬間變得立體而鮮活。他筆下的自然景觀,不再只是地理名詞,而是有著呼吸、有著情感的存在。我彷彿能聽見秋風吹過松島的浪濤聲,感受到山寺高處的清冷空氣,甚至能聞到旅人疲憊卻不失雅致的氣息。 這次的閱讀體驗,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如何將一篇數百年前的遊記,轉化成一場跨越時空的感官盛宴。我嘗試著在腦海中勾勒出書中所描繪的景致,那些荒涼的山野、古老的寺廟、靜謐的村落,以及沿途遇到的人們。透過芭蕉的眼睛,我看見了日本東北和北陸地區,在那個時代的風貌,那種未經雕琢的質樸,那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其中,關於「蟬塚」的段落,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那種對生命短暫的感慨,對自然聲音的敬畏,彷彿也迴盪在現代都市的喧囂中,提醒著我們,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裡,或許也該停下腳步,傾聽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生命之歌。 總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遊記,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朝聖。它引導我重新思考旅行的意義,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即使身處台灣,隔著海洋和時間,我仍能感受到那份來自奧之細道的寧靜與力量。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讀,並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記的經典之作。
评分第一次接觸《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我的心情,更像是在探索一個古老的寶藏。我對松尾芭蕉這位俳諧詩人,一直有著好奇,但總覺得他的世界,離我有點距離。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貼近人心的溫柔方式,將我拉進了他的旅程。 芭蕉的文字,有著一種獨特的魔力。他描寫自然景觀,並不刻意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簡潔的語言,捕捉住事物的神韻。例如,他在描寫「松島」時,那種點綴著無數小島的景象,我彷彿就能透過他的文字,看見那種寧靜而壯闊的美。而他筆下的人物,即使只是匆匆一瞥,也往往帶著深刻的印記,比如他遇到的那位為他彈奏琵琶的盲眼婦人,她的故事,雖然短暫,卻讓整個旅途增添了一抹溫柔的色彩。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是他對「無常」的深刻體悟。他走過許多古老的寺廟,看見許多歷史的遺跡,這些都讓他不斷地反思生命的短暫和世事的變遷。他並沒有因為這種體悟而感到絕望,反而更加珍惜當下的每一個瞬間,並將這份感悟,融入到他的俳句之中。我尤其喜歡他對「櫻花」的描寫,那種稍縱即逝的美,恰恰是對生命無常最好的註解。 閱讀這本書,也讓我對日本的「侘寂」美學,有了更直觀的感受。芭蕉筆下的許多景致,並非完美無瑕,甚至帶著一些殘缺和樸素,但他卻能在其中發現深刻的美。這種對不完美事物的欣賞,正是侘寂精神的體現。它告訴我們,美,並非總是來自於光鮮亮麗,有時,它隱藏在最質樸、最自然的狀態之中。 對於身處台灣的我來說,閱讀這本來自日本的古典文學,是一種跨文化的體驗。透過芭蕉的眼睛,我得以窺見日本古代東北和北陸地區的風土人情。那些地名,那些景致,雖然陌生,卻因為芭蕉的描寫,變得鮮活起來。這本書,不僅是一次文學的閱讀,更是一次文化的探索。 總而言之,《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它用詩意的語言,記錄了一段充滿哲思的旅程。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旅行,不僅是身體的移動,更是心靈的沉澱與昇華。這本書,就像是一劑心靈的良藥,讓我在喧囂的世界裡,找到一份難得的寧靜。
评分手邊這本《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說是初讀,但其實更像是一次意外的、卻又無比契合的邂逅。我一直對日本的傳統美學,尤其是那種侘寂(Wabi-sabi)的精神,有著莫名的好感,而松尾芭蕉,無疑是將這種精神融入詩歌、融入生活最為極致的代表人物。這本書,透過一種更為沉浸式的呈現方式,讓我得以窺見這位俳諧詩人的真實足跡,而不僅僅是隔著翻譯文字理解他的俳句。 翻開書頁,便是一路的風景。芭蕉在《奧之細道》中所記錄的,絕非是現代旅遊手冊上那種條理分明的景點介紹。他的筆觸,更像是隨性寫意的水墨畫,寥寥幾筆,卻勾勒出整個山河的氣韻。他對旅途中的風物、人事,都有著極為細緻的觀察和體悟。我尤其喜歡他描述那些古寺、古道時,所流露出的那種歷史的沉澱感。那些地方,彷彿承載了無數前人的足跡和嘆息,而芭蕉,則像是一個虔誠的聆聽者,將這些無聲的故事,轉化成動人的詩句。 閱讀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你可以試著將自己的想像力完全投入進去。當芭蕉寫到「松島的月夜」,我便試著去想像那月光如何灑落在碧波萬頃的海面上,那些大小島嶼在月色下呈現出怎樣的朦朧美。當他提到「山寺」,我便能感受到那份攀登的疲憊,以及登高望遠時,心靈豁然開朗的喜悅。這種閱讀體驗,超越了單純的文字理解,更像是在與詩人一同「經歷」這段旅程。 這本書的編排,也極具巧思。那些穿插在文字中的地圖、插畫,以及對於歷史背景的補充說明,都讓讀者更容易進入情境。我特別關注到關於「奧之細道」地理位置的介紹,雖然我身處台灣,但對於這片土地的地理特徵,有了更具體的了解,這也讓閱讀體驗更加紮實。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書。它不追求快速的閱讀節奏,而是邀請你去感受,去體悟。芭蕉的詩句,如同微風拂過心湖,激起層層漣漪。這趟「奧羽北陸行脚」,不僅是地理上的探索,更是一次心靈的淨化與昇華。這本書,讓我對日本文學、對東方美學,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初次認真翻閱《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我的心情,更像是在等待著一場未知的邀約。我對松尾芭蕉這位俳諧詩人,一直抱持著敬意,但總覺得他的世界,離我有點遙遠。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溫柔的方式,將我拉進了他的旅程。 芭蕉的筆觸,有著一種奇妙的魔力。他描寫自然景觀,並不刻意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簡潔的語言,捕捉住事物的神韻。例如,他在描寫「象潟」時,那種海平面上,點綴著無數小島的景象,我彷彿就能透過他的文字,看見那種寧靜而壯闊的美。而他筆下的人物,即使只是匆匆一瞥,也往往帶著深刻的印記,比如他遇到的那位為他彈奏琵琶的盲眼婦人,她的故事,雖然短暫,卻讓整個旅途增添了一抹溫柔的色彩。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是他對「無常」的深刻體悟。他走過許多古老的寺廟,看見許多歷史的遺跡,這些都讓他不斷地反思生命的短暫和世事的變遷。他並沒有因為這種體悟而感到絕望,反而更加珍惜當下的每一個瞬間,並將這份感悟,融入到他的俳句之中。我尤其喜歡他對「櫻花」的描寫,那種稍縱即逝的美,恰恰是對生命無常最好的註解。 閱讀這本書,也讓我對日本的「侘寂」美學,有了更直觀的感受。芭蕉筆下的許多景致,並非完美無瑕,甚至帶著一些殘缺和樸素,但他卻能在其中發現深刻的美。這種對不完美事物的欣賞,正是侘寂精神的體現。它告訴我們,美,並非總是來自於光鮮亮麗,有時,它隱藏在最質樸、最自然的狀態之中。 對於身處台灣的我來說,閱讀這本來自日本的古典文學,是一種跨文化的體驗。透過芭蕉的眼睛,我得以窺見日本古代東北和北陸地區的風土人情。那些地名,那些景致,雖然陌生,卻因為芭蕉的描寫,變得鮮活起來。這本書,不僅是一次文學的閱讀,更是一次文化的探索。 總而言之,《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它用詩意的語言,記錄了一段充滿哲思的旅程。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旅行,不僅是身體的移動,更是心靈的沉澱與昇華。這本書,就像是一劑心靈的良藥,讓我在喧囂的世界裡,找到一份難得的寧靜。
评分拿到《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次與歷史的對話。我一直對日本的古典文化,尤其是俳諧詩,充滿了興趣,而松尾芭蕉,無疑是其中的翹楚。這次,透過這個帶有具體行腳路線的譯本,我彷彿能夠更清晰地追蹤他的足跡。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芭蕉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卻又蘊含著對生命熱烈的愛。他對自然的描寫,細膩入微,卻又充滿了詩意。我能感覺到,他筆下的山川草木,彷彿都有了生命,都在訴說著各自的故事。例如,他在描寫「立石寺」時,那種高處不勝寒的寂靜,以及身處其中,所感受到的孤獨與超然,都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這本書,讓我對「旅」有了全新的定義。在古代,長途旅行,絕非易事。芭蕉的這次「奧羽北陸行脚」,充滿了艱辛和挑戰。但他卻能從中提煉出深刻的哲思,並將之融入到他的俳句中。他並非只是個被動的觀察者,而是一個主動的思考者,一個與自然和歷史對話的行者。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物哀」的詮釋。芭蕉對事物衰敗、逝去的敏感,以及由此產生的淡淡哀愁,正是日本美學中「物哀」精神的體現。他並非沉溺於悲傷,而是從這種情感中,領悟到生命的寶貴,以及對當下的珍惜。 對於身處台灣的我來說,閱讀這本日本的古典文學,是一種文化上的交流。透過芭蕉的文字,我得以了解日本古代的社會風貌、地理景觀,以及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些資訊,都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文學作品,更是一本歷史的記錄。 總之,《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是一本充滿詩意與哲思的書籍。它用簡潔的語言,記錄了一段充滿意義的旅程。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旅行,不僅是身體的移動,更是心靈的成長。這本書,就像是一份來自遠方的禮物,讓我得以暫時逃離現實的煩擾,進入一個充滿詩意與寧靜的世界。
评分第一次接觸《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我的感受,更像是在品嚐一杯陳年的美酒,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才能慢慢體會其中的醇厚。我一直對日本的俳諧詩,懷有敬意,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紙,難以真正進入。這次,透過這個詳盡的譯本,我彷彿推開了一扇門。 松尾芭蕉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看似平淡,卻蘊含著深沉的情感。他筆下的景物,總能引發讀者無限的想像。例如,他在描寫「山寺」時,那種高處的清冷,以及隱匿在其中的寧靜,都讓我彷彿身臨其境。而他對旅途中的人事,也有著細膩的觀察,即使是萍水相逢,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記。 這本書,讓我對「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芭蕉的這次「奧羽北陸行脚」,並非一次單純的觀光。他將每一次的停留,都視為一次對生命的體驗,一次對自我的反思。他經歷了風雨,感受了孤寂,卻能在這些經歷中,提煉出人生的智慧。 我特別欣賞他對「寂」的描寫。那種在孤寂中,感受生命存在的狀態,並非消極,而是一種對寧靜的追求,一種對內心世界的探索。這種「寂」,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富足。 對於身處台灣的我來說,閱讀這本日本的古典文學,是一種文化上的連結。雖然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也存在差異,但芭蕉所表達的,那種對自然景觀的讚嘆,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以及對生命美好的追求,都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這本書,就像是一座橋樑,連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靈。 總而言之,《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是一本充滿詩意與哲思的書籍。它用簡潔的語言,記錄了一段充滿意義的旅程。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旅行,不僅是身體的移動,更是心靈的成長。這本書,就像是一份來自遠方的禮物,讓我得以暫時逃離現實的煩擾,進入一個充滿詩意與寧靜的世界。
评分對於《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這本書,我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跌宕起伏,充滿了意外的驚喜。一開始,我以為這會是一本嚴肅的古典文學,需要我用盡全力去理解那些古老的詞彙和意境。然而,隨著書頁的翻動,我發現,這更像是一段由溫柔的筆觸編織而成的旅程,充滿了詩意的想像,以及一種淡淡的憂愁。 松尾芭蕉,這個名字,總帶著一種距離感。但透過這本書,我感覺自己逐漸走近了他。他筆下的旅途,並非總是順遂。他記錄了風雨的侵襲,記錄了旅途中的疲憊,記錄了與人分別的場景。這些真實的細節,讓他的形象變得更加立體,也讓他的詩句,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品,而是從真實生活淬煉而出的情感表達。 我特別喜歡他對「時光」的感知。在書中,他時常會將眼前的景致,與歷史的記憶聯繫起來。那些古老的寺廟、荒廢的古戰場,都成為他抒發感慨的對象。這種將過去與現在融為一體的寫作方式,讓整個旅程,充滿了時間的厚度。我彷彿能看見,他站在那些古跡前,眼中所映照出的,不僅是眼前的風景,更是歷史長河的迴響。 這本書,也讓我對「寂」這個概念,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芭蕉筆下的「寂」,並非全然的孤獨,而是一種在寧靜中,感受生命存在的力量。例如,他在描寫「出羽山」時,那種孤寂的氛圍,卻又帶著一種神聖的莊嚴感,讓我體會到,孤獨,有時也是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精神狀態。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了「旅行」的意義。在現代社會,旅行往往是一種逃離,一種放鬆。但芭蕉的這趟「奧羽北陸行脚」,更像是一場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一次對自我內心的探訪。他用詩歌記錄下他的腳步,也記錄下他的心靈歷程。 即使我身在台灣,閱讀這本數百年前的遊記,我卻能感受到,那份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那份對生命無常的感慨,都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這本書,就像是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讀越能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意。它讓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處可以暫停、可以沉澱的空間。
评分關於《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我的感受,或許有些跳躍,但卻是真實的。閱讀的過程,像是在一場老電影院裡,獨自面對著泛黃的銀幕,觀賞著一幕幕黑白交織的風景。松尾芭蕉,這位我一直以來只存在於書本介紹中的俳諧巨匠,如今,卻彷彿就坐在我身旁,低語著他的旅途見聞。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並非那些華麗的詞藻,而是其中蘊含的一種極簡而深刻的力量。芭蕉的文字,總是那樣精煉,卻能在短短幾個字裡,捕捉到事物最本質的意涵。他筆下的自然,沒有過多的描繪,卻能讓你感受到那份原始的、未經雕琢的美。例如,他在描寫「立石寺」時,那句「夏草一切的,名為宿將的,那裡。」,我讀了幾遍,腦海中便浮現出一個將軍在戰場上,雖然歷經滄桑,卻依然堅毅挺立的畫面,而這一切,竟然可以寄託在看似平凡的夏日雜草之上。這種聯想,是如此的奇妙,又如此的貼切。 更讓我著迷的是,芭蕉在旅途中所展現的,那種對生命的洞察。他並非只是個單純的遊客,他將每一次的駐足,都視為一次與宇宙、與自我對話的機會。在旅途中,他經歷了許多的艱辛,風雨、疲憊、孤寂,但他卻能從中提煉出生命的哲思。我特別欣賞他對「寂」的理解,那是一種孤獨,卻又不至於絕望的狀態,是一種在寂靜中體悟生命本質的寧靜。 這本書,也讓我對日本的「旅」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現代社會,旅行往往被賦予了過多的休閒、娛樂的定義。但閱讀《奧之細道》,讓我感受到,在古代,一次長途旅行,可能更像是一種精神的歷練,一種對世界、對生命的探索。芭蕉的這次「奧羽北陸行脚」,不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心靈上的深度挖掘。 即使我身處台灣,閱讀這本來自遙遠東瀛的遊記,我卻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那種對自然景觀的讚嘆,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對生命無常的體悟,都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古老靈魂的深邃世界。它讓我思考,在我們匆忙的生活中,是否也遺忘了傾聽內心的聲音,是否也錯過了與周遭世界的連結。
评分我對《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的感受,比較偏向一種「追尋」的體驗。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步一步走進一個未知的國度。我並沒有預設太多期待,只是想單純地感受,松尾芭蕉在這次旅行中,所看到、所聽到、所感受到的。 芭蕉的文字,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善於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他筆下的俳句,看似簡單,卻總能引發讀者無限的聯想。例如,他在描寫「最上川」的船行體驗時,那種順流而下的暢快感,以及四周不斷變換的風景,都讓他聯想到生命的流逝。這種將具體的景象,上升到人生哲理的層面,是他的高明之處。 這本書,讓我對「旅途」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芭蕉的這次「奧羽北陸行脚」,並非一次輕鬆的度假。他記錄了旅途中的艱辛,比如惡劣的天氣,疲憊的身體,還有旅途中遇到的種種不如意。然而,正是這些艱辛,才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體悟。他並沒有因為困難而退縮,反而更加堅定地前行。 我特別欣賞他對「自然」的敬畏。他筆下的山川、河流、大海,都充滿了生命的力量。他將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分,與之和諧共處。這種對自然的尊重,以及從自然中汲取力量的精神,在現代社會,顯得尤為珍貴。 對於身處台灣的我來說,閱讀這本日本古典文學,是一次豐富的文化體驗。透過芭蕉的眼睛,我得以了解日本古代東北和北陸地區的風土民情。那些地名,那些風景,雖然有些陌生,但因為芭蕉的描寫,變得生動而有意義。這本書,讓我對日本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總之,《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它用簡潔的語言,記錄了一段充滿詩意與哲思的旅程。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旅行,不僅是身體的移動,更是心靈的成長。這本書,就像是一份來自遠方的禮物,讓我得以暫時逃離現實的煩擾,進入一個充滿詩意與寧靜的世界。
评分翻開《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我的感受,更像是一場無聲的對話。我坐在書桌前,而松尾芭蕉,這位偉大的俳諧詩人,則透過他的文字,在我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畫面,訴說著他數百年前的旅途。 芭蕉的文字,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它不張揚,不炫耀,卻能在極簡的表達中,傳達出豐富的情感。我特別欣賞他對「季節」的敏感。他總是能精準地捕捉住不同季節帶來的氛圍,並將之融入到他的詩句中。例如,他對秋天的描寫,總是帶著一種蕭瑟的美,而對夏天的描寫,則又充滿了生機。這種對時間流逝的細膩感知,讓他的作品,充滿了生命力。 這本書,也讓我對「旅」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在現代社會,旅行往往是為了休閒和放鬆。但芭蕉的這次「奧羽北陸行脚」,更像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他走過許多艱辛的路途,經歷了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但他卻能從中提煉出深刻的哲思,並將之融入到他的詩歌中。這種將苦難轉化為智慧的能力,令人欽佩。 我尤其喜歡他對「風景」的解讀。他並不只是單純地描寫眼前的景物,而是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讓風景也擁有了生命。例如,他在描寫「鳴子峽」時,那種深邃的峽谷,以及奔騰的河流,都似乎在訴說著一種力量,一種自然的力量,也一種生命的韌性。 對於身處台灣的我來說,閱讀這本日本古典文學,是一種文化上的連結。雖然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也存在差異,但芭蕉所表達的,那種對自然景觀的讚嘆,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以及對生命美好的追求,都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這本書,就像是一座橋樑,連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靈。 總而言之,《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是一本充滿詩意與哲思的書籍。它用簡潔的語言,記錄了一段充滿意義的旅程。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旅行,不僅是身體的移動,更是心靈的成長。這本書,就像是一份來自遠方的禮物,讓我得以暫時逃離現實的煩擾,進入一個充滿詩意與寧靜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