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失去唯一的孩子,那时的她六岁。接下来的那些日子,只是一个永远缺氧的深渊。
一场车祸让瑞秋失去心爱的独生女艾玛,这桩意外不仅夺去瑞秋唯一的生活支柱,也等同扼杀了她的性命。葬礼过后,心碎的瑞秋来到美丽且迎风的希腊岛屿圣托里尼,期望这个母亲从不提起的家乡能抚平她的无限伤痛。
就在她逐步重建自己的新生活时,却无法忘怀曾经应允两位好友的誓言:「我们应该许下承诺,要照顾彼此的小女孩。」她委託私家侦探帕莫定期寄送和两个小女生有关的最新资料,多年下来经由帕莫的协助,瑞秋得以暗中抚慰两个小女孩的成长伤痛,踢除妨碍两名女孩友谊的绊脚石。她也借由蒐集并贩卖一张张岛上的老照片,拼凑出母亲不愿回顾的过往,找回母亲失落的人生故事,只是瑞秋能否全心投入海岛生活,走出丧女之痛,让生命重新开始?
作者简介
露易丝.康德黎(Louise Candlish)
于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修毕英国文学后,曾担任编辑与文案撰述,后专事小说创作,以生活复杂且爱恨纠葛的家庭为题材撰写小说,除《你不在以后》之外,着有多本小说:《记得说再见》(Before We Say Goodbye,台湾商务出版)、《The Second Husband》、《I’ll Be There For You》、《The Double Life of Anna Day》、《Other People's Secrets》。康德黎目前与同居人及女儿居住于伦敦。欢迎造访她的网站:www.louisecandlish.co.uk。
译者简介
缪静芬
政大西洋语文学系毕业,从事翻译工作十多年,曾在电子公司上班,目前为专职翻译。译有《禁忌界线》、《那样的美丽》(以上皆由台湾商务出版)、台英社「知性之旅」系列旅游丛书、《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2》、《祕密没说完的事》、《爱与规范不冲突》、《天气改变了历史》、《失踪》等。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已经足够吸引人,那种淡淡的忧郁和一丝未尽的温柔,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失去与回响的故事。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人心最柔软部分的文字充满好奇,而《你不在以后》正是这样的存在。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细读,但光是书名,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无数画面:一个空荡荡的房间,曾经充盈着笑语的角落,或是某个熟悉的路口,如今只剩下孤单的背影。这种“不在”并非简单的物理距离,而是情感上的断裂,是世界突然褪去了色彩,留下无尽的灰白。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描绘出这种“不在”所带来的寂静,以及主人公如何在寂静中寻找声音,如何在空虚中重新填满生活的意义。也许,它会讲述一段无法挽回的错过,一段深刻的爱恋,亦或是一种关于成长的必然阵痛。我好奇,当“你”从“我”的世界里悄然抽离,留下的“以后”会是怎样的风景?是满目疮痍,还是焕然新生?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未解的谜题,一个抛出的悬念,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去探寻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答案,去感受那份属于“你不在以后”的独特况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的有一种魔力,能让人在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画面和情绪。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故事,而是一种氛围,一种感觉。是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的光斑,却少了那个曾经会和你一起分享的人;是手机里还留着那个人的号码,却知道永远不会再拨通;是某个熟悉的旋律响起,却再也找不到一起哼唱的调子。这种“不在”,是一种无声的告别,是一种悄然的遗忘,也是一种刻骨的怀念。我猜想,《你不在以后》或许会描绘一种非常个人化,但又极具普遍性的情感体验。它可能不会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但会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勾勒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波澜。我期待它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去触碰那些我们不愿提及,却又无法回避的伤痛。也许,它会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存在,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这本书,就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虽然褪去了色彩,却依然承载着最珍贵的回忆,让人忍不住去细细品味。
评分我是一名文字爱好者,尤其偏爱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且带着些许哲学意味的作品。所以,《你不在以后》这个名字,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题,更像是一种对人生常态的洞察,一种对情感流变的深刻理解。我们的人生,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在”。可能是失去亲人,可能是告别挚友,也可能是告别曾经的自己。这种“不在”,往往伴随着疼痛,伴随着迷茫,但也正是这份疼痛和迷茫,促使我们去审视,去成长。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细腻而富有张力的方式,去展现这种“不在”是如何一点点侵蚀,又如何被一点点治愈的过程。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悲伤,更能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蜕变,展现他们在失去之后,如何重新找回力量,如何在破碎中重塑自我。或许,书中会有一些关于存在与虚无的探讨,关于时间与记忆的追溯,关于爱与释然的领悟。这本书,在我看来,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生命旅途中,都可能经历的那些“你不在以后”的时刻,并且给予我们一些慰藉和启示。
评分《你不在以后》,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回荡许久,它自带一种清冷又深邃的气息,仿佛是一封写给过去的信,又像是一段关于告别的沉思。我从未真正读过这本书,但仅仅是这个名字,就已经在我心里种下了许多关于故事的猜想。我能想象到,它或许会讲述一个关于错过的故事,关于曾经深爱过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走向了“不在”的境地。这种“不在”,不一定是物理上的离开,也可能是心灵上的隔阂,是两个人之间再也无法弥合的鸿沟。我期待书中能够用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去描绘那种“不在”所带来的空虚感,那种曾经热闹非凡的世界,在失去某个人之后,突然变得寂静无声的落差。我更期待,主人公如何在这样的境遇中,找到自我,如何与这份“不在”和解,如何重新拾起对生活的热爱。也许,它会让我明白,即使“你”不在了,生活也依然可以精彩,即使心存遗憾,也可以拥抱希望。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人生中一场无法避免的旅程,一场关于成长与蜕变的深刻体验。
评分作为一个喜欢在阅读中寻找共鸣的读者,我之所以对《你不在以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完全是拜它那极具感染力的书名所赐。它直接触及到了生命中最普遍也最深刻的体验之一——告别与思念。“你不在以后”,这是一个多么沉甸甸的短语,它暗示着一段故事的结束,也预示着一段新篇章的开启,而这段新篇章,却是在失去“你”的背景下展开的。我好奇,这种“不在”会以怎样一种形式出现在书中?是突如其来的消失,还是渐行渐远的疏离?更重要的是,当“你”成为“不在”,那个“我”该如何继续前行?是沉溺于过往的哀伤,还是勇敢地拥抱未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情感状态,细腻地描绘主人公在“你不在以后”的漫长日子里,所经历的从失落、痛苦到释然、成长的过程。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即使在最深的孤独中,生命也依然有着不灭的光芒,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也能找到继续前进的勇气。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场关于爱与失去的深刻对话,一场关于生命韧性的温暖叙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