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人物故事集
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一部热雪忠义的传奇
《三国志》是晋朝陈寿所着。他是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公元二三三年),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公元二九七年)。
陈寿从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喜欢读古代历史名着。他在同郡的着名史学家谯周的指导下,研读了《尚书》、《春秋三传》、《汉书》、《史记》……等史书,同时学习撰写史书的方法。
公元二六三年,蜀国被魏国所灭,两年之后,司马炎夺取魏国政权,建立晋王朝。公元二八○年,晋朝灭掉吴国。自汉末以来,朝纲尽失,各地豪强并起,军阀割据,汉朝的一统江山分崩离析,魏、蜀、吴三国鼎峙,前后约九十年,至此复旧统一。
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烽火在多灾多难的九州大地上熊熊燃烧,多少人物叱咤风云,指点江山,驰骋沙场,多少战争此起彼伏,斗智斗勇,你死我活,又留下多少故事令后人思索、回味和传颂。陈寿从动盪的生活中走过来,深感修史明志的重要性。就在晋朝灭掉吴国后不久,他就开始广泛搜集史料,为撰写《三国志》做准备。
当时,魏史、吴史已有了各种官修和私撰的着作,官修的有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私撰的有鱼豢的《魏略》。蜀国由于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记录史料,所以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陈寿以《魏书》、《魏略》、《吴书》为基础,又特地专程到蜀地搜集採访蜀国史料,终于写出了六十五卷本的《魏书》、《蜀书》、《吴书》,合在一起称为《三国志》。
《三国志》原本是独立成书的,到北宋刻印时,合为一部。《三国志》一写出来,就引起很大轰动,后来有人把陈寿和《史记》的司马迁、作《汉书》的班固相提并论,甚至还有的人在看过陈寿的《三国志》之后,就把自己正在撰写的三国史书付之一炬。
陈寿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上书给皇帝,称赞陈寿的《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请求派人去採录。于是皇帝派人到陈寿家抄写了这部书。《三国志》与以前的史书如《史记》、《汉书》比起来,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它根据三国历史的特殊情况,分叙同一时期内的三个国家的历史,属于纪传体分国史,在断代史上堪称别具一格。
全书行文简洁,文笔明快,人物的音容,时跃纸上,事件的起伏跌宕,多见行间,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由于历史的局限,陈寿身为晋朝治书侍御史,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的事件的分析、三国历史资料的取舍,难免要从当时统治阶层的立场出发,反应晋朝的观点。
晋朝脱胎于魏国,《三国志》自然要以魏国为正统,称魏国的君主为帝,叙入「纪」中,而对蜀、吴的君主则称主,做入「传」中。三书中《魏书》的内容最为丰富,有三十卷;《蜀书》最为简略,有十五卷;《吴书》适中,有二十卷。后人指出,《魏书》的内容虽然丰富,却偶有失实之处,特别是对后来成为晋朝的统治阶层的那些人,时有隐恶溢美之辞。
三书之中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在记人叙事中过于简略,部份能反映细节的许多史料常被忽略了。为此,南宋时的宋文帝特命裴松之为陈寿原书作注释。
裴松之博引群书,广集史料,据清人统计,注文超出原着三倍。由于过分繁复,被人批评为「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余」。尽管如此,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裴松之的注释,在史学的研究和史料的保存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三国志》成书于晋朝初年,记人叙事都是典型的文言文,对于今天的年轻读者来说,或许有些艰涩难懂。为帮助青年朋友们了解《三国志》这部史书,编者从《三国志》原着中精选出了二百余个故事,以白话、故事的方式重新演绎,并对故事的主人公加以简略介绍,以加深对故事的了解。
序言
魏书
曹操简介
曹丕简介
曹叡简介
董卓简介
袁绍简介
审配简介
吕布简介
陈登简介
臧洪简介
公孙瓒简介
张鲁简介
荀攸简介
贾诩简介
袁涣简介
田畴简介
王修简介
邴原简介
王烈简介
崔琰简介
孔融简介
何夔简介
鲍勋简介
程昱简介
郭嘉简介
董昭简介
刘晔简介
梁习简介
王思简介
刘类简介
游楚简介
贾逵简介
杜畿简介
郑浑简介
颜裴简介
张辽简介
于禁简介
张郃简介
徐晃简介
李典简介
李通简介
曹植简介
泰玄伯简介
杜袭简介
高柔简介
辛毗简介
田豫简介
诸葛诞简介
邓艾简介
朱建平简介
蜀书
刘备简介
刘禅简介
诸葛亮简介
关羽简介
张飞简介
赵云简介
庞统简介
霍峻简介
吴书
孙坚简介
孙策简介
孙权简介
张昭简介
周瑜简介
吕蒙简介
陆逊简介
诸葛恪简介
这本《三国志人物故事集》真是让人惊喜!我一直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史书里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太过庞杂,难以窥探个体的生动之处。而这本故事集,就像打开了一扇扇窗,让我得以近距离地审视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书中没有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他们在乱世中的选择上。比如,读到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我不再仅仅是记住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而是看到了他面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无奈,看到了他如何用尽心机去弥补人力上的不足,甚至感受到了他在漫长征途中那一丝不易察觉的孤独。同样,曹操不再是那个只懂得权谋的老奸巨猾,而是被描绘成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个体,他雄才大略,却又猜忌多疑,他渴望统一,却又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近乎残酷的一面。吕布的勇武被赋予了情感的色彩,他的忠义与背叛,他的爱恨情仇,都让这个曾经只知道“三姓家combinant”的武将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叙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与这些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思考。它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评分这本《三国志人物故事集》真的太有意思了!我平时对历史题材的书籍,尤其是人物传记类的,总会有些望而却步,觉得太严肃,太枯燥。但是,这本书完全不同,它读起来就像是在听长辈讲故事,生动有趣,而且充满了智慧。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去勾勒出每一个人物的灵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张飞的描绘,不仅仅是那个只知道吼叫的莽夫,而是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粗中有细,看到了他对刘备的忠诚,以及他在战场上的勇猛无畏,更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名将军,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责任感。还有小乔,她不再是那个依附于周瑜的红颜,而是被赋予了独立思考和情感的个体,她在乱世中的挣扎与选择,也让人唏嘘。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人物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情感和挣扎,这比单纯的功过评说要有趣得多。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三国志人物故事集》彻底颠覆了我对三国人物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这些都是历史书上的符号,是冰冷的名字和事迹。但是,这本书用一种非常亲切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把这些人物从纸面上“拉”了出来,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血肉之躯,听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对周瑜的描写,没有仅仅停留在“既生瑜何生亮”的狭隘,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年轻有为的都督,在战略眼光、军事才能以及内心的骄傲与无奈。他与诸葛亮的智斗,不仅仅是智慧的较量,更是两个顶尖人物之间微妙的惺惺相惜与无奈。孙权的处理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不再只是一个承继父兄基业的守成者,而是被描绘成一个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艰难决定的领导者。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画卷,让我能感受到人物当时的处境,体会到他们的心境。这种细腻的笔触,让历史不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
评分拿到这本《三国志人物故事集》的时候,我本来是抱着一种“再读一遍三国”的心态,但很快我就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这本书并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讲述每一个人物的生平,而是精选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关键时刻的选择。例如,书中对赵云的描绘,不再是简单的“常胜将军”,而是着重刻画了他作为一名忠诚士兵的自我修养,以及他在长坂坡七进七出背后的决心与情感。那种在千军万马中保护幼主的坚定,以及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沉着冷静,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关羽的“义”被赋予了更深的层次,他不仅仅是忠于刘备,更是对自身承诺的坚守,他对荣华富贵的淡泊,以及最终在失守荆州时的悲壮,都让人动容。这本书更像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英雄们的人性光辉与悲剧色彩,让人在阅读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物命运的无常。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角色,仿佛是第一次真正地认识他们。
评分我一直都觉得,三国时期的人物,仿佛自带一种传奇色彩,但又常常因为史书的客观记录而显得有些遥远。这本《三国志人物故事集》却巧妙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没有选择以时间为线索,而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一个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故事,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司马懿的解读,不再是那个只会隐忍和算计的反派,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枭雄,在乱世中如何凭借其卓越的谋略和坚韧的意志,最终开创了晋朝基业。他与诸葛亮的“对手戏”,被描绘得惊心动魄,既有智谋的交锋,也有对彼此的尊重。同时,书中对一些边缘人物的描绘也别具匠心,比如对黄盖的“苦肉计”,不再仅仅是计策的有效性,更深入地展现了他为了大局牺牲个人荣辱的决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起起落落的个体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