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或童年回忆

W或童年回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eorges Perec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成长
  • 童年
  • 文学
  • 经典
  • 俄罗斯文学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心理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法国人的小说
  适合一杯冷涩咖啡、一根短到烫手的纸菸、
  一次漫无目的散步,加上一点点沉思的法式小说。
 
  伊塔罗.卡尔维诺钟爱的小说家
  同为法国文学潜能工坊「OULIPO」核心成员
  当代法兰西最具影响力的传奇作家乔治.培瑞克
  首部在台问世经典作品《W或童年回忆》

  乔治.培瑞克是法国着名的电影导演、文学大师,在他短暂而灿烂的四十六年生涯中,做到许多法国艺术界即便穷尽一生也无法获的光荣,一九六五年获贺诺多文坛新人奖(Prix Renaudot)奖、一九七四年获其电影导演工作获Prix Jean Vigo奖、一九七八年获颁梅迪奇文学奖(Prix Medicis),在他过世后,有颗小行星命以其名「Perec」,法国巴黎有条街以其名命名为「Georges-Perec街」,其后法国邮局为了纪念他发行纪念邮票,也有文化艺术界以其小说作品发起艺术展。

  他迷恋于文字与猜谜游戏,甚且曾在报刊杂志中设计各类文字小游戏,这类的嗜好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极致发挥,最有名的是全本不使用字母「E」的漏字文悬疑小说《消逝》。他关心艺术,认为所谓的写实主义,不是忠诚的展现现实,而该另起架构,现实能重新被创造出来,《W或童年回忆》即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所创造出来。

  卡尔维诺称乔治.培瑞克其天马行空的游戏方法,不但没有限制想像力,反而使之更加活泼多变化,其点恰与卡尔维诺本人的作品有异曲同功之妙。

  这本书中有两篇文本轮流交替;表面上两者几乎没有共通之处,但却两相纠缠,不可抽离,彷彿少了其一,另一者也将无以自存,也彷彿唯有靠两者的相遇,从彼此远远相互投射的光线中,才能显露出无法尽述于此、也无法尽述于彼的事,也唯有在这微弱的交集当中才能显现出来的东西。

  其中一篇文本纯粹是出自想像:这是一则历险故事,以孩童时的幻想为本,再仔细、随意地重建起来的故事,述说一座奠基于奥林匹克理想的城邦。另一篇文本为一部自传:是战时童年生活的残断叙事,也是一篇在经历与回忆方面皆十分贫乏的叙事,由散漫的只字片言、空缺、淡忘、疑问、假设、薄弱的轶闻所组成。相比之下,历险故事显得有点壮丽,但也或许只是有些可疑。这是因为它以述说一段故事为始,却忽然之间,跳入了另一个故事里:就在那折损、断裂处,悬浮着叙事,关于不为人所知的期待;也正是以那儿为起点,蕴生了这本书。在那省略符号或悬置点上勾住的,就是童年和书写网络那已断裂的线。──乔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作者简介

培瑞克(Georges Perec, 1936-1982)

  法国籍波兰犹太裔作家,在巴黎出生,也在巴黎过世,大半作品脱离不了巴黎城市空间的探索。

  他从中学时代便以「作家」自居。他喜爱且对他有所启发的作家,除了这本自传所提到的之外,还应加上日本古典文学《枕草子》的作者清少讷言。

  1965年,他的小说《东西》(Les Choses)出版,获得贺诺多文坛新人奖(Prix Renaudot),他的作家地位始得到社会肯定。《东西》是「第一部描述战后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小说」,而培瑞克一生的写作持续对当代社会进行观察与批判,并且发展出处理平凡日常生活的素朴书写风格。

  1967年,他加入「文学潜能工坊」(Oulipo),此后他的文字游戏功力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

  1978年,他再以《生活使用指南》(La vie mode d’emploi)获颁梅迪奇文学奖(Prix Medicis),这部复数的小说以繁复的方式将他对社会学、自传、说故事和文字游戏的四大「探询方向」交织其中。

  培瑞克所撰文类包括小说、诗、戏剧、散文和评论随笔,每部作品在题材和写法上都各自不同。除了文学创作以外,他也参与电影剧本写作、旁白、制片与导演等工作。

  培瑞克于1982年因肺癌过世,时年仅46岁。

译者简介

许绮玲

  台大外文系毕业,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学博士。曾任雄狮美术文字编辑、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现任中央大学法文系所专任副教授。目前专注于三大方向的研究:培瑞克的作品、罗兰巴特的文本,文学与摄影以及摄影文学。着有摄影与文学随笔《糖衣与木乃伊》,译有《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特着)、《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华特.班雅明着)、《神话学》(罗兰.巴特着,合译)。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哀郁的文字玩家 李炜(陈青∕译)

【导读】
xxxxxx 许绮玲

part 1
part 2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哀郁的文字玩家 李炜(陈青∕译)

a

  就在本文开篇时,一场派对也随即上演。看看来宾们的穿着,还有那滑稽可笑的发型,你一眼就能判断出这是在一九六○年代中期。

  你满耳听到的都是法文。联系其中的含义,以及说话者的表达方式,就可以确定这里的大多数人士都是知识分子,而你则位于巴黎市中心。在法语世界里,再没别的什么地方能欣赏到对文化事项如此激烈而精妙的辩争。

  可还没等你听出争论的主题,注意力就已转移到其他地方。你发现自己正注视着一位身穿长袍、表情孤傲的老人。他就座于人群正中心,却又超然游离,只挥挥手指便将所有对话的开场白拒之门外。

  你正要打听这位穿着不合时宜的老人是谁时,注意力又再次分散了,这次是转移到那蓬松——应该说爆炸式的发型上。它让你想起了爱因斯坦的标志性发式:桀骜不逊、逆势而上,只不过更加浓密,简直像个热带雨林。

  当你的目光转移到狂野森林下的那张脸时,立刻会被一双大眼睛迷住。它们炯炯有神,却又温柔祥和,让自己的主人看上去异常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也正因为如此,在来宾如云的派对中,你不知不觉地走向了他。

  接着你做了自我介绍。可别被他谦逊卑微的态度所迷惑,那背后隐藏着无比犀利的睿智。犀利到就在他随着你的漫谈微笑点头之际,便能道出你使用某一个词,甚至某一个字母的频率。

  他的名字,不用说,就是:培瑞克(Georges Perec)。除了培瑞克,还有谁如此精通文字?

e

  夜已深,一双手正缓缓翻动着书页。那不是随便找来的什么书,而是关于卡巴拉教的一本厚册。

  是谁在翻阅关于犹太神祕主义最隐祕的一个分支的资料?是你之前在派对上遇到的那位吗?有可能。他无疑精通这门学问,还在自己的《漏字文历史》中对它的写作方法进行了精深阐述。

  不错,漏字文。这是培瑞克毕生的嗜好之一。这种文字游戏要追溯至古希腊。基本说来,就是在写作中刻意省略某一个,或某几个字母。而这种写法最大的用处可能只是为作家提供更多方式来炫耀自己的机敏。

  这也解释了为何本文也应该写成一篇漏字文,每个章节都省略掉标题部分的元音字母。但这种写法太费精力,在中文里也看不出效果。但既然我们写的是培瑞克,就让我们假设这也是一篇漏字文吧,因为再也没有别的方式更适合向这位酷爱文字游戏的法国作家致敬了。

  恰巧也出于这个原因,令他更像是中世纪的卡巴拉学者。卡巴拉学者沉迷于希伯来语言,试图破解犹太教圣典的祕密含义。他们把每个词都分解为组成它们的希伯来语字母,计算这些字母的数值(例如,把希伯来语第一个字母的值定为1,第二个的值定为2,依此类推),然后重新组合出一个新词,或者用相同值的其他词替换。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迂回之术,能更加贴近雅赫维的思想,并揭示他的祕密信息。

  与昔日的神祕主义者一样,培瑞克也沉迷于字词和字母,并也对直观含义之外的东西痴迷不已。但跟卡巴拉学者不同的是,他完全没有宗教信仰,尽管他是波兰犹太移民的后裔。正因如此,他才一心一意地玩起了文字游戏。拆字游戏、回文游戏——只要你说得出的,培瑞克都曾玩过。他还专门帮一本杂志创造纵横字谜多年。

  对他这样一个痴迷于文字的人来说,加入「文学潜能工坊」(Oulipo)是再自然不过的。在走进这个「工场」之前,我们必须绕个弯子,先去一下古希腊,因为那里不仅是欧洲文化的老生产地,也是潜在文学工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提供了像「语言危机」这样的话题。

  对这话题最敏感的古希腊哲学家也许要算是克拉底鲁(Cratylus)。他确信宇宙间所有可感知的事物都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随时在变动。虽然从赫拉客赖脱(Heraclitus)开始,大家都了解无法两次迈进同一条河流的道理,但在克拉底鲁看来,甚至连一次迈进同一条河流都是不可能的。就在你踩进去那期间,河里已经流淌着另外的河水。

  既然万事万物都在不断改变,就不可能掌握任何可靠的知识,也不可能进行任何有意义的谈话。所以克拉底鲁才认为自觉自愿的保持沉默是唯一负责任的行为,也因为如此,他简化到把手指摆动作为唯一的交流方式。可惜的是,讲述这段轶事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没有说明克拉底鲁用的到底是哪根手指。是大拇指吗?用来表示「好」和「坏」。还是食指,用来指向这里或那里?抑或是中指,用来……唔,据说古希腊人已经在用这个手势来表达类似当代的意思了。

  不管怎样,从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到现代法国的克莉丝蒂娃(Julia Kristeva),一连串西方哲学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都会为这个关于语言局限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语言是否有能力指向自身以外的东西——感到不胜其烦。

i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语言危机无非就是:当一切事物——不论有无价值——都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写过、评过、争论过后,该怎样去落笔?正如培瑞克曾经问过:「在两千名作家用尽各种方法向你描绘了『夜晚的美妙』之后,你要怎样再说一遍?」

  但这显而易见的事实并没得到多少知识分子的认可。他们大多惧怕被冠以「头脑简单」之名,坚决不愿说些平实而基本的东西。波兰哲学家柯拉柯夫斯基 (Leszek Kolakowski)在做出下列这番俏皮的评论时,无疑有所指:

  那些不喜欢园艺的人需要理论支撑。缺乏理论、单纯的不喜欢园艺是一种空洞、毫无价值的生活方式……相对于没有理论基础的不喜欢园艺,另一个选择就是种植园艺。但掌握一种理论,比真的去种植园艺要容易得多。

  这些反覆引用的有关理论的说法又把我们带回了二十世纪的法国。毕竟,法国人是出了名的善于理论化和过于理性化。正是一位法国人为了自己的存在与否而焦虑得紧握双手,然后以典型的法式伎俩,通过思考自己存在而「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也许就因为这样,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许多法国着名的知识分子都曾与这种假定的语言危机较过劲。但到了二十世纪中期,这个陈陈相因的主题却又呈现出新的紧迫性,因为当时法国的尊严正岌岌可危。

  二战之后的法国,仍倾覆在战败德国的余震之中颠荡。糟糕的是,法国本土文化也同时处于战胜国美国的包围之中,英语外来词汇四处充斥,吞噬着法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仅从一个简单的事实就能看出法国人对这一转变的厌恶:早在十七世纪时,法国人就已经设立了法兰西学院这样的机构,它那时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持法语的「纯度」。显然,二战后法国人最迫切关注的事态之一就是打造一个能再次令他们引以为荣的「园林」。为此,必须有人来种植园艺。

  既然是在法国,一个满是知识分子的国度,他们立刻争辩的问题并不是「哪些人」有资格担任园丁,而是这些园丁应该「怎样」着手开展自己的工作。换句话说,要仰仗于哪一套园艺理论?

o

  培瑞克在一九六○年代开始发表作品时,受到的正是这种局势的影响。当时有三大理论可供在法文这片土壤上耕耘。

  首先是萨特(Jean-Paul Sartre)学派。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版的《什么是文学》中,这位知名哲学家提出,所有文字作品都必须包含某种观点,因此作者不可能避开自己作品中暗含的政治和伦理看法,即便他想要这样。既然不能推脱,就应该「负起责任」,为正义事业而战,为人性昇华而努力。

  而另一边,则组成了所谓的「轻骑兵」(les Hussards),一群如今已遭遗忘的作家。他们都是根深蒂固的右翼分子,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对左翼分子萨特的一切表述深恶而痛绝。既然劲敌唿吁「承担责任」,轻骑兵就别无选择,只能倡导一种「毫不承担责任」的文学。换句话说,一种「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文学。

  第三方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和那些「新小说」(le nouveau roman)的追随者。这些作家在一九五○年代中期声名雀起,几乎颠覆了有关小说定义和小说功能的一切传统理念。他们寻求一种新的文学,可以通过贬低——甚至统统破除——故事里的人为因素来更加忠实地反映现实,从而去关注以前遭到忽略的事物,例如那些构成传统小说背景的静物。

  对生于一九三六年的培瑞克来说,上述三个选择似乎都不理想。他不可能拜萨特为师,因为他对政治的兴趣转瞬即逝。他也不能忍受轻骑兵,因为一直以来他都偏向左翼。他对新小说作家的体验派作品也没什么好感。像他这样的年轻作家该走向何方?幸运的是,在培瑞克面前已经铺好了一条小路。铺路的是一个当时仍寂寂无名的团体,成员主要是法国作家,他们称自己为Oulipo。

  这个听起来奇怪的名字是几个法语单词的首字母缩写:「Ouvroir de litterature potentielle」,直译为「文学潜能工坊」。这个走在前沿的团体成立于一九六○年,成员的目标是通过借鉴数学方法并向正在撰写的作品强加限制来扩大书面表达的可能性。

  从表面上看,第二个说法尤其违背常理。按照严苛、怪异的新准则写出来的书怎么可能「解放」作家的想像力,并促进文学的创造性?但进一步细看,这个想法无疑令人震撼。其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遵循这样或那样的写作惯例,而这些惯例面世之初,想必都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就说诗歌吧。如果不是严格按照繁琐而貌似无理的规则写作散文,如今会有那么多家喻户晓的诗人吗?

  诚然,潜在文学工场所提供的这种解决语言危机的方法,仍不能让克拉底鲁这样对语言已经绝望的人再次开口。但对于那些立志写作的人来说,它却能轻易帮他们解决「夜晚的美妙」这个问题。作为潜在文学工场的创始人之一,奎诺(Raymond Queneau)不就做了最好的榜样?在他那本无比巧妙的《文体练习》(Exercises de style)一书中,就向世人展示了如何以九十九种不同的方式讲述同一件事。

  对培瑞克而言,潜在文学工场对文字游戏的热情以及对形式创新的重视尤其令他心动。这很容易理解——由于没有相应的学术资格获得晋陞,在他短暂的成年生涯中,大多时候都只能在一间实验室担任图书管理员。因此,如果文学潜能工坊派真的是「一群喜欢与自己修建的迷宫挑战的老鼠」(他们的早期自我表征),那成了这个工场派的培瑞克本人,最终也能逃离那梦魇般的工作,在闲暇之时走进自己精心打造的文字曲径。

u

  培瑞克四十五岁时接受了一次英语採访,他在採访中宣称自己「想要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讲述任何事物」并「进入所有文学领域」,甚至包括连环漫画和儿童书籍。这样,当他走完一生时,就能「用尽字典里的所有词汇」。

  在接受採了访半年后,培瑞克就死于癌症,再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他还是留下了大量的文字。

  他最知名的作品仍是玄学侦探小说《消失》(La Disparition),在这本书里他没用到一个最常见的法语字母——e。尽管这一重大障碍导致他仅能选用不到20%的法语词汇,培瑞克仍写出了一本琅琅上口的小说。在该书首次出版时,唯一费时审阅它的批评家都没有发现自己读的居然是一本漏字文小说。(后来培瑞克为这部小说写了一个简短的姊妹篇,除了e,其他所有元音字母都没用。虽然写作难度更大,但由于句法复杂、对话做作,还有对惯用拼写法的不时嘲弄,这部作品并不如前一篇成功。)

  在培瑞克的作品中,野心最大的一部就是巨幅小说《生活使用说明》(La Vie mode d'emploi)。故事在巴黎的一座公寓内展开,一间间、一层层地讲述住客的经历。小说遵循一种复杂的叙事体系,映射出国际象棋中「马」的棋路。这本书真正的成就在于,尽管繁杂异常,充满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游戏、琐事和题外话,却极易阅读。

  而自我流露最多的要属培瑞克的《W或童年的记忆》(W ou le souvenir d'enfance)。这部非典型自传体小说有部分写于作者接受精神治疗期间,其中两则看似无关的故事,最终汇集到一个纳粹毒气室上。(培瑞克在二战期间失去双亲:他的父亲为保卫法国战死沙场,母亲则死于集中营。)

  但他也写了不少百无聊赖的作品,其中包括充满了自制词的广播剧;记录他在一年时间里吃喝过的所有东西;81种「简易菜谱」的排列游戏;还有480个句子全都以「我记得」开始的回忆之书。他自夸从不在自己的作品中两次使用相同的「公式」或「体系」,而事实上与此相反,培瑞克喜欢编目录和列举。这也许和他担任全职图书管理员有关。可以确定的是,每当他沉浸于此的时候,他的作品就遭殃了。他想做到详尽无遗,却只落得精疲力竭。

  面对如此不平稳的表现,培瑞克在文学史上究竟该如何定位?

  也许他没有格诺那样的幽默感令作品生辉,没有马修斯(Harry Mathews)的抒情天赋,没有鲁博(Jacques Roubaud)的文思敏捷,也没有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哲学深度。他可能也不如胡塞尔(Raymond Roussel)或雅里(Alfred Jarry)——他的个人偶像,也是文学潜能工坊的前人:既没有前者独特的创造性,也没有后者奔放的想像力。但他的确同时具备上述六位的基本特质。事实上,他是连接这六颗耀眼群星的唯一线条。光凭这一点就能让培瑞克跻身文学巨匠。可时至今日,他仍遭到某些文学派别的冷遇、轻视、忽略。原因何在?

y

  严格说来,y不是元音字母,尽管必要时也可以充当。这样的灵活性对热爱文字游戏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天赐之物。这篇假装是漏字文的小品文也刚好缺少一个「尾声」,而且在引出本文的那场虚构的派对上,还有另一位嘉宾在场。他远离人群,像个人类学家一样,全神贯注地在一旁观察。

  他就是凯洛依斯(Roger Caillois),曾写过一本名为《游戏与人》(Les Jeux et les hommes)的书。凯洛依斯以荷兰历史学家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的早期成果为基础,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六个所有游戏的共同特征。首先,游戏绝不能是强制性的。其次,游戏必须与其他活动区分开来,例如工作。第三,游戏的结果不能确定,要留待游戏者即兴发挥。第四,游戏必须受自身规则控制。第五,游戏必须在某个层面上涉及一个与现实不同的虚假世界。

  到这里一切都好,但还有第六个特征,难免会引发培瑞克这类作家的疑问。据凯洛依斯所说,游戏还必须没有产出,「既不制成货物,也不创造财富,或者任何类型的新要素……结束时要回到游戏开始之初的情形。」

  如果是这样,那培瑞克创作的那些文学潜能工坊派作品——也就是说,他大部分的作品——又被置于何地?仅仅是微不足道的琐事吗?而培瑞克的心血也毫无价值?

  就在培瑞克去世前不久接受的那次採访中,他将文学潜能工坊派定义为把文学「当作玩乐、当作游戏」的人。当然他紧接着补充到,对于文学潜能工坊派来说,玩乐和游戏本身就是「正事」。

  无论这种说法多么实在,核心问题依然突出。就算培瑞克对自己的游戏很认真,那些游戏除了自身的规则以外,是否又认真地看待其他事物呢?而文学——最起码名副其实的文学——又该以什么方式,从哪里切入「游戏与人」之间的这种二元关系呢?

  这并非老生常谈,强调文学必须包含一些道德教义、真知灼见和事实真相。只是要指出,没有语言以外的维度——没有超越字面的潜力——任何作品无非就是一个展示创作者独创性的橱窗。对那些次要的潜在文学工场派作品而言,也许连这种独创性都值得怀疑。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艰难克服的障碍——强加的限制——都由作者自己所创建。这就像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还没提问就已经知道答案。

  再说,卡巴拉学者之所以沉迷于文字游戏,是为了寻找雅赫维。而对萨特、新小说派,甚至轻骑兵而言,当一天结束时,甚至在他们所写的一切都消失之后,他们仍有可仰仗的理想和信念。

  相比之下,培瑞克对这些完全不感兴趣。吸引他的是谜题、文字把戏、词汇和结构创新。他只为游戏痴狂。尽管如此,在他最好的作品中,仍然成功插入了文字以外的维度,让这些作品不仅只是机敏的文字发明,不仅「只是写作,在白纸上书写字母」——借用他在一部非小说作品中的说法。

  若非如此,这一切又有何意义?除了它的漏字文花招,如果《消失》不具备一个更深的层面:寓指二战期间数百万犹太人寂寂无声的「消失」,与那些普通的惊险读物相比,这本小说究竟又有何差别?

  也许正因为这样,培瑞克常常看起来并不怎么快活,即便他总是深陷于这样那样的游戏。原因可能不仅在于他把玩法看得太过认真,还在于在他心中,总是怀疑玩乐和游戏并没有真的为语言危机提供一条出路。

  难怪照片里的他看起来总是那么忧郁,即使是在微笑的时候。因为他那双充满感情的眼睛,虽然看似柔和,却也充满了哀伤。而这种哀伤一再显现,甚至在他最为逗乐的作品之中。读完他的文字之后,你难免会感到遗憾。游戏结束了,面对的又是生活,而在这生活里,谁又能给你一本真正的《使用说明》,协助你走出自己的迷宫呢?

图书试读


I

我迟疑了很久,终于要述说我的W岛之旅。如今,我决心写下来,是出自迫切的需要,坚信我曾亲眼见到的那些事,该被揭露出来,摊在阳光下。我并非故意装傻,佯装不知种种似乎想反对出版的顾虑──或「借口」才是我要说的,但也不知为什么──。我看见了什么,长久以来我一直想保守秘密;因为,或许由于人家交託给我的使命并没有达成──但又有谁能做得到呢?──,何况託付我使命的人也已消失无踪,也就不该由我来散佈那桩使命的任何内容吧。
我曾犹豫了很久。我已渐渐忘了那趟旅程中不明确的曲折遭遇。然而,我的梦中却一直充塞着那些幽灵城市,犹在耳边响起的是阵阵喧嚣的血腥竞赛,历历在目的是飘扬空中、被海风撕裂的小方旗。不解、恐怖、迷惑,交缠在无底的回忆中。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为我的故事寻找蛛丝马迹,我参阅了无数的地图与年鑑,也查遍了零碎片段的档案资料,但却什么也没找到,有时感觉自己只是作了场梦,仅有的,就是一场难以忘却的恶梦。
……年前,在威尼斯玖蒂卡岛 上的一家小饭馆,我看到有个我以为认识的人走进来,我赶忙冲向他,但即刻又三言两语,支吾着向他道歉。不可能会有残存者!我的双眼看到的,曾经确确实实发生过:蔓藤穿裂了嵌板,树林吞噬了房舍;沙尘侵入了运动场,成千上万的鸬鹚袭卷而过,接着,四下无声,突然一片冰冷死寂。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不管我作了什么,我都是唯一的承受者,唯一的倖存记忆,是那个世界独留下来的遗迹。就因这点,远超过任何其他的考量,让我决定写出来。

专心的读者从上文推断,一定会明白我打算见证的那件事,我只不过是个旁观者,不是主事者。我不是我的故事的主角。我也不能算是我的故事的吟咏者。即使我见到的事颠覆了我原本微不足道的生命历程,即使这些事仍整个儿重重地压着我的一举一动,左右了我看事情的方式,但为了述说它们,我打算援用种族学者冷静平和的语调:我探访了那已沉没的世界,而这就是我的见闻。萦绕着我的,不是阿夏柏沸腾的怒气,而是逸胥迈耶的白日虚梦,或是巴托比的沉着 。继许多人之后,又一次,我请求他们作为引领我的幽魂导师。

话虽如此,为了满足一个几乎已成通则,而我也不想再争论的常规,现在,我尽可能以最简略的方式,先提示我的几项生平重点,更确切言之,是交待在什么情况之下决定了我的那趟旅行。

我于一九……. 六月二十五日,约莫凌晨四点钟,出生在离A.不远,没三户人家的小村落R……。我父亲拥有一小片农地。他因受伤引起的併发症而死去,那时我还不足六岁。除了债物,他什么也没留下来,我所得到的遗产就是几张票据,少许衣物,和三、四个碗盘而已。我父亲有两个邻居,一位主动收养了我;我就在他家长大,半像儿子,半像个农场的雇工。

我十六岁那年,离开了R.到城里去;有段时日,工作换来换去,但始终没有找到合意的事做,最后当兵去了。因我一向习于服从,身体又比别人耐操,本来可以当一名好军人,可是我很快就明白,我永远不会真正适应军队的生活。我在法国T.的训练中心待了一年之后,被派往战地;我又继续待了十五个月多。一次在V.休假时,我开熘了。经由一个拒服兵役者组织的安排,我得以前往德国,但在那里好长一段时日,工作一直没着落。最后,我在非常靠近卢森堡边界的H.安顿下来,在城里最大的修车厂找到了一份加油工的差事。我住在一家小小的寄宿家庭,晚上下工后的时间大多耗在一家酒馆看看电视,偶而也和我的这位或那位同事玩玩骰子棋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不在于它写了多么惊心动魄的故事,而在于它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读者对生命、对世界的思考。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作者用一种极其真挚而又深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爱的故事。我读到书中关于某个场景的描写,例如某个细微的眼神,或者某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人物内心时所用的哲思,那些看似平淡的话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够引人深思。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纯真的心,保持对生命的热爱,我们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往往不是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那些能够触及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的作品。它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它所描绘的,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那些细微却又刻骨铭心的情感。作者用一种极其真挚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成长与蜕变,都仿佛就发生在我的眼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微妙的情绪变化,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心境,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曾经的欢笑与泪水,去理解他曾经的迷茫与困惑。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那些曾经被我遗忘的角落,被重新唤醒。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蕴含着最动人的故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往,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文学作品那样华丽辞藻堆砌,而是返璞归真,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讲述最动人的故事。作者的文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充满了力量,能够直击人心。我常常会因为某一句看似平淡的话而感动不已,因为它所蕴含的情感,是如此的真挚,如此的深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人物内心时所用的词语,那些细腻入微的心理活动,那些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倾听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他的故事,他的经历,他的感悟,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用如此简洁的文字,传达出如此丰富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明白,最动人的故事,往往来自于最真实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勾起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爱的点点滴滴。我读到书中关于某个场景的描写,例如孩童时期的某个游戏,或者某个老物件的记忆,都能让我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其中,再次体验到那些久违的情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人物情感时所用的比喻,那些恰到好处的比喻,能够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体会。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我跟着作者的文字,穿越时空,重温那些曾经鲜活过的岁月。它让我明白了,即使时光流逝,即使物是人非,那些美好的回忆,依然会在我们心中闪闪发光。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唤醒内心深处记忆的故事有着莫名的偏爱,因为我觉得,童年的经历,无论多么平凡,都蕴含着最纯粹的情感和最深刻的哲理。这本书,似乎就是这样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会带我走进一个怎样的世界,又会用怎样的笔触描绘那些曾经鲜活过,又渐渐模糊的时光。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童年时期特有的那种天真烂漫,以及在懵懂中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巧妙地将一些成长的感悟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重温童年美好回忆的同时,也能对当下的生活产生新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老朋友,在我感到疲惫或迷茫的时候,给我带来一丝慰藉和力量,让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勇气。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我曾经的影子,看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被重新点亮。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久违的温暖。作者的文字,像春风拂过,又像夏日阳光,恰到好处地温暖着我的心。书中所描绘的人物,即使有着这样那样的缺憾,也依然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深深的爱与理解,他并没有刻意去美化他们,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优点与不足,他们的挣扎与坚持。正是这种真实,才使得这些人物如此鲜活,如此动人。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亲情和友情的部分,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却蕴含着最真挚的情感,最动人的力量。读这本书,就像是回到了那个纯真年代,感受到了那种最朴素的幸福。它让我明白了,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我们就能坚持下去。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选择那种线性叙事的模式,而是像一段段零散的、却又紧密相连的梦境。开篇就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又富有张力的氛围,让人立刻被卷入其中,却又无法立即辨清方向。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仿佛一帧帧电影画面在眼前闪过,又像是画家笔下的油画,色彩浓烈,笔触粗犷,却又细腻地勾勒出人物的情绪和场景的细节。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所用的词语,它们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够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闻到雨后泥土的芬芳。书中的人物形象也塑造得非常立体,即使是配角,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令人难忘的瞬间。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角色的情感,那种复杂而深沉的爱与恨,希望与绝望,都通过作者精妙的文字传递出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故事,它更像是在探索人类情感的深层结构,那些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埋下的种子,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一生。我一直在思考,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片段,在作者的笔下,是如何被赋予了如此深刻的意义。

评分

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那是一种淡淡的、带着些许怀旧感的色彩,仿佛是旧照片褪色的痕迹,又像是晨曦初露时的微光。拿到手中,书页的质感也很好,散发着淡淡的纸香,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唤醒内心深处记忆的故事有着莫名的偏爱,因为我觉得,童年的经历,无论多么平凡,都蕴含着最纯粹的情感和最深刻的哲理。这本书,似乎就是这样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会带我走进一个怎样的世界,又会用怎样的笔触描绘那些曾经鲜活过,又渐渐模糊的时光。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童年时期特有的那种天真烂漫,以及在懵懂中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巧妙地将一些成长的感悟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重温童年美好回忆的同时,也能对当下的生活产生新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老朋友,在我感到疲惫或迷茫的时候,给我带来一丝慰藉和力量,让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勇气。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我曾经的影子,看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被重新点亮。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细节的把握。作者似乎拥有着一双能够洞察一切的眼睛,能够捕捉到那些常人忽略的细微之处,并将它们放大,赋予它们生命。我读到书中关于某个场景的描写,例如阳光穿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或者某个小物件上细小的划痕,都能让我产生强烈的画面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整本书都充满了真实感和生活气息。同时,作者的语言也极富感染力,他能够用最简洁的文字,描绘出最复杂的场景和最细腻的情感。我常常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停下来,反复品味,从中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通过作者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一种对生命的热爱。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将如此平凡的生活片段,描绘得如此生动而富有诗意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有意思,它不是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来展开,而是像一幅拼图,每一块碎片都代表着一段回忆,一段情感。这些碎片看似零散,但当它们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时,却能呈现出一幅完整而又感人至深的画面。作者在叙事上非常大胆,他敢于打破常规,用一种非线性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这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不同回忆片段之间切换的方式,那种流畅自然,仿佛穿越时空,却又毫无违和感。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也使得这本书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性。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将如此多样的回忆,如此复杂的情感,如此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如此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它更是在探讨时间的意义,回忆的力量,以及生命本身的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