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中、下卷)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中、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北洋军阀
  • 军阀混战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史学
  • 政治史
  • 民国史
  • 北洋政府
  • 军阀统治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纸上风云际会,笔下家国兴亡
一部涵盖清末民初动乱历史的煌煌巨着
民国第一代报人陶菊隐,直击分赃斗法的政治战场
非得读过这本书,才知道军阀是什么玩意儿

  军阀割据、群雄并起的时代,
  每个人都想当总统,却没有人能肯定,明天谁会是总统!

  袁世凯当了大总统不过瘾,还想披上黄袍作皇帝,后来的张勋也依样学样搞复辟;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相继登上宝座,背后还有个军权一把抓的段祺瑞,东北张作霖虎视眈眈,实力雄厚的吴佩孚也非等闲之辈,还有孙中山成立于广州的军政府,以及西南、桂系各路军阀争嚷不休,再加上美、日、德、意等帝国野心蚕食鲸吞、假借民主之名的诡异国会、无情战火的烧杀掳掠……。风雨飘摇的民国初年,是一出让人笑不出来的荒谬大戏。

  清末民初,天下大乱,群雄併起,逐鹿中原。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这一个乱世,忧患与希望共生,中国人改变国族命运的宏愿由此发端,一直延续至今日,而结果仍莫衷一是。

  本书作者陶菊隐,上世纪初为新闻界翘楚,与天津《大公报》张季鸾素有「南陶北张」之誉,为名重一时的大记者。他长期醉心历史,勤于搜集资料,终于完成这部涵盖清末民初动乱历史的煌煌巨着。

  这部书资料珍贵翔实、写法朴素浅易,生动刻画彼时军政要员的野心和性格,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同类的着作,在规模和深入人心方面,可以与其相提并论。

  ■ 上卷
  回首百年  军阀崛起
  民国建立君宪派与革命党纷争的大时代
  军阀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一段由皇朝转向民众为权力主体的过渡期。北洋新军乃清政府在帝国主义觊觎豪夺,人民力量风起云涌压逼之下,有鑑日本以小谋大的新式战力,不得不然的举措。因此给了袁世凯游走三方交换权益以壮大的空间,而官至大总统职甚至回复帝制,然时代的风火轮不停往前,袁世凯终于吞不下人民革命收获的果实,气愤成疾以卒。

  ■ 中卷
  回首百年  军阀混战
  民国初年最荒谬的政军夺权戏法
  袁世凯垮台之后,北洋派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曹锟、吴佩孚等各路军阀相继窜起,表面相互合作,对抗南方军政府,私下各怀鬼胎,拥兵自重,人人都想一统天下。他们伪造民意,组织公民打手掌控国会;借故引发战火,烧掠平民百姓;更为军火私利,勾结日、美等外国势力,出卖国土路权,终至引爆五四运动等一波波民间爱国浪潮。

  ■  下卷
  回首百年  军阀末路
  民国十年派系争权与统战分化的时代恶剧
  孙中山北伐受阻之后,奉皖两系出击吴佩孚引发奉直战争,「黎元洪复职失败」、「曹锟昭然贿选」,权位相夺,丑态尽出,在北方军阀派系内讧陷入争城夺地的大混战之际,帝国主义趁虚涉入分化、破坏反帝统一战线的阴险策略,诱使动摇不定的民族资产阶级脱离群众运动的轨道,反帝怒潮汹涌、工人武装起义,白色恐怖笼罩南北,内不安外有患,遥遥无期的和平统一无疑雪上加霜……

作者简介

陶菊隐(1898-1989)

  湖南长沙人。

  十四岁进入长沙《女权日报》当编辑,不久即转任《湖南民报》,开始撰写时事评论;1920年受聘为上海《新闻报》驻湘特约通讯员,其后相继担任《武汉民报》、上海《新闻报》、《申报》、天津《大公报》等媒体的驻地记者及特派员,亲身经历军阀混战时期的腥风血雨,周旋于军政要员之间,迅速传达「战地」第一手情报,与天津《大公报》张季鸾并称中国「报界双杰」。1941年上海被日军佔领,他退出新闻界,过着隐居生活;1949年出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文革期间遭受残酷迫害,获平反后恢复写作生涯。着有《袁世凯演义》、《记者生活三十年》、《孤岛见闻》、《筹安会六君子传》、《蒋百里先生传》等。

好的,以下是一部不包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中、下卷)》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地描绘另一部历史著作的内涵与价值: 《中古秘史:从罗马陷落到文艺复兴的千年嬗变》 作者: 艾伦·F·卡弗里 译者: 王思远 出版社: 宏文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页数: 1280页(精装三卷本) 定价: 498.00元(全套) 磅礴史诗,重塑认知:一卷洞察“黑暗时代”的恢弘画卷 《中古秘史:从罗马陷落到文艺复兴的千年嬗变》并非对传统“黑暗时代”的简单重复与歌颂,而是一部以宏大叙事和精微考据并重的史学巨著。卡弗里教授以其深厚的古典学功底和对拜占庭、伊斯兰世界乃至早期斯拉夫文明的独到见解,力图还原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覆灭后,至15世纪早期人类文明在欧洲、地中海及周边区域的复杂、矛盾而又充满生机的千年图景。 本书并非仅仅关注西欧王侯将相的更迭,而是将视角拓展至更广阔的地理空间与文化矩阵,着重剖析了在古典遗产消散与现代秩序萌芽之间,权力、信仰、技术和日常生活是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塑造的。 --- 卷一:熔炉的锻造——帝国的残响与新王国的诞生(约公元476年 – 850年) 第一卷聚焦于古典文明的瓦解与新的政治实体如何在废墟上艰难成型。卡弗里教授首先细致地描绘了西罗马帝国“衰亡”的真实面貌——它并非一夜崩塌,而是一个漫长、渗透式的结构性转变过程。 核心内容涵盖: 1. 蛮族王国的复杂性: 深入考察了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建立的早期王国。不同于以往仅将“蛮族”视为破坏者,本书强调了他们在继承罗马行政、法律和军事结构中的能动性,探讨了他们如何将日耳曼习俗融入拉丁文化母体。特别对托莱多西哥特王国的立法演变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 2. 拜占庭帝国的“存续”与转型: 详细阐述了东罗马帝国在查士丁尼大帝时期的辉煌与危机。重点分析了《查士丁尼法典》对后世法律思想的影响,以及帝国如何通过对古典知识的系统性保存,成为中世纪早期知识的灯塔。 3. 信仰的扩张与冲突: 宗教在权力重构中扮演的核心角色被置于聚光灯下。本书不只描述基督教的胜利,更细致入微地分析了阿里乌斯派、一性论等异端教派的生命力,以及教宗权力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地方世俗权力持续博弈的结果。 4. 新月之光的东升: 对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早期扩张的社会、经济动因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书中对比了倭马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的治理模式,并首次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早期伊斯兰帝国的迅速扩张,在某种程度上是利用了拜占庭和萨珊波斯帝国长期战争造成的资源枯竭。 --- 卷二:信仰、土地与权力的交织——加洛林复兴与封建社会的孕育(约公元850年 – 1150年) 第二卷是本书最厚重的部分,它聚焦于中世纪早期欧洲社会秩序的最终定型,以及知识和贸易路线的重新连接。 核心内容涵盖: 1. 加洛林王朝的遗产与分裂: 对查理曼大帝的“复兴”进行了辩证的审视。卡弗里认为,加洛林宫廷的文化活动(如宫廷学者集团)是知识的“应急储备”,而非真正的全面复兴。凡尔登条约的签订及其导致的后果,被视为早期欧洲多元政治格局的奠基石。 2. 封建主义的“碎片化”景观: 本卷花了大量篇幅剖析封建制度的起源,着重强调了“采邑”、“效忠”和“庇护”关系的地域差异性。书中收录了大量的领主契约和庄园记录,揭示了领主与农奴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经济依赖关系,挑战了将封建制度简单化为“压迫”的传统观点。 3. 维京人、马扎尔人与斯拉夫人: 探讨了所谓的“二次入侵”如何重塑了北欧和东欧的格局。维京人的贸易网络与劫掠活动,如何意外地促进了基辅罗斯的形成,以及他们在英格兰和诺曼底留下的深远印记。 4. 经济的复苏与技术的缓慢迭代: 记录了重犁、水车、马具改进等关键技术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社会肌理中,为未来的人口增长和城市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 --- 卷三:碰撞与回响——十字军东征的全球性影响与预兆(约公元1150年 – 1450年) 第三卷将目光投向了中世纪盛期与晚期,探讨了在基督教世界内部整合与外部扩张的背景下,世界性的互动如何塑造了近现代的开端。 核心内容涵盖: 1. 十字军东征的经济学分析: 卡弗里教授认为,十字军东征的驱动力远超宗教狂热。本书通过分析意大利城邦(特别是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航海贸易记录,揭示了十字军运动对地中海贸易路线的重塑,以及它如何将欧洲与黎凡特(Levant)的商业世界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2. 知识的再输入与大学的兴起: 详尽梳理了经由伊斯兰世界和拜占庭(特别是收复的托莱多)重新被翻译和引入西欧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医学和数学著作。重点分析了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等早期大学,如何成为整合这些新旧知识的中心,并催生了经院哲学。 3. 黑死病与社会结构的断裂: 对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进行了人口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双重考察。本书强调瘟疫不仅是人口灾难,更是打破了僵化的领主-农奴关系,加速了工资经济和劳动力流动性的关键催化剂。 4. 文艺复兴的“萌芽”: 结尾部分并没有将文艺复兴视为一个突兀的“新生”,而是追溯了其在14世纪的佛罗伦萨和尼德兰地区如何从对古典世界的“怀旧”和对中世纪末期城市自治精神的继承中,缓慢地孕育出新的世俗人文精神。 --- 学术价值与独特视角 《中古秘史》最大的贡献在于其“连接性”的叙事策略。它拒绝将中世纪视为一个孤立的、停滞的阶段,而是将其置于古典文明的遗产与近代世界的张力之中进行考察。卡弗里教授巧妙地在不同地理区域——从法兰克王国到拜占庭帝国,从阿拉伯哈里发国到北欧海域——之间架设了坚实的贸易、思想和冲突的桥梁。 本书的注释系统极为详尽,引用了大量不易获取的原始文献、碑文以及近期发现的考古资料,使其成为研究中世纪早期历史,特别是涉及地中海区域文明互动的学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具活力、更少偏见、更丰富细微的“千年欧洲”的形象。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卷)
绪言

第一章 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
第二章 清政府命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
第三章 袁世凯高升直隶总督
第四章 清政府的最后挣扎
第五章 辛亥革命爆发
第六章 袁世凯重登政治舞台
第七章 袁世凯通过帝国主义进行南北和谈
第八章 南北和议成立和清帝退位
第九章 假统一与假和平的短暂时期
第十章 袁世凯「武力统一」的准备期
第十一章 国民党「二次革命」的彻底失败
第十二章 孙黄分家的真相
第十三章 战胜国民党后袁世凯排除异己的种种措施
第十四章 袁世凯利用进步党铺平了帝制的道路
第十五章 在复古浪潮和恐怖气氛中出现了终身总统制
第十六章 内忧外患推迟了帝制运动的进程
第十七章 袁世凯与北洋军旧将之间的矛盾
第十八章 两种不同的帝制派
第十九章 帝制问题逐步明朗化
第二十章 袁世凯接受帝位与五国提出联合警告
第二十一章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
第二十二章袁在四面楚歌中取消帝制
第二十三章停战时期各省假独立和半独立的怪现象
第二十四章冯国璋召集南京会议与袁世凯的暴毙
第二十五章南北「二次统一」的完成
第二十六章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二十七章府院争权和督军同盟干政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卷)
第二十八章 北京政府宣佈对德绝交
第二十九章 段祺瑞嗾使督军团胁迫总统和国会
第三十章 黎元洪在张勋的劫持下宣佈解散国会
第三十一章 黎元洪在张勋的劫持下宣佈解散国会
第三十二章 南北军阀争抢地盘地位的明争暗斗
第三十三章 十二天的复辟政变
第三十四章 冯国璋到北京代行总统职权
第三十五章 段祺瑞再起后的对内对外政策
第三十六章 第二次南北战争的开端和西南各省形势
第三十七章 段内阁因湖南战局突变而倒台
第三十八章 南北不战不和的混沌局势
第三十九章 北方主战主和两派斗争的白热化
第四十章 段内阁复活和军政府改组
第四十一章 武力统一政策彻底破产
第四十二章 徐世昌当选北京政府总统
第四十三章 南北和议实现
第四十四章 上海和会的召开和破裂
第四十五章 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作出可耻决定
第四十六章 五四运动的兴起
第四十七章 北洋派内部矛盾进一步扩大
第四十八章 南方内部的斗争和军政府的破裂
第四十九章 北方八省成立反皖联盟和湖南驱张战争爆发
第五十章 安福政权因边防军溃而倾覆
第五十一章 北方两个战略集团发生裂痕
第五十二章 军政府倒台和南方形势的新变化
第五十三章 广州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统
第五十四章 北方「四巨头」召开天津会议
第五十五章 湘军「援鄂」战争的失败
第五十六章 华盛顿会议在中国的反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下卷)
第五十七章 孙中山北伐受阻和西南各省内讧
第五十八章 奉直战争爆发和奉军败退出关
第五十九章 南北两总统被逐下台
第六十章 保、洛「分家」和北京的无政府状态
第六十一章 孙中山再回广州改称大元帅
第六十二章 「和平统一」与武力统一同告破产
第六十三章 直系军阀驱逐黎元洪的恶剧
第六十四章 曹锟公开贿选总统
第六十五章 国民党改组和西南各省内战
第六十六章 直系内部露骨分化
第六十七章 江浙战争和第二次奉直战争接连爆发
第六十八章 直系失败后的临时政府和善后会议
第六十九章 北方军阀争城夺地的大混战
第七十章 南方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
第七十一章 五卅惨案和汹涌全国的反帝怒潮
第七十二章 奉浙战争和奉系内部的变化
第七十三章 奉吴两系联合成功和国民军退出北京
第七十四章 奉吴两系的军事联合和政治斗争
第七十五章 北伐军在两湖战场上的胜利
第七十六章 北伐军在赣闽战场上的胜利
第七十七章 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第七十八章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和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佔领上海
第七十九章 白色恐怖垄罩南北
第八十章 北洋军阀末代统治者抱笏登场
第八十一章 国民党内翻云覆雨的斗争和轰动全国的广州起义
第八十二章 日军砲轰济南城并实行军事佔领
第八十三章 皇姑屯炸车案和东北易帜问题

后记

图书序言

绪言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往开来、臭名昭彰的一个封建军事政治集团。它继承了曾国藩、李鸿章等出卖国家和反人民的罪恶事业,又替蒋介石政权提供了军事独裁的可耻榜样。在它的统治下,带来了中国人民的严重灾难,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它的黑暗统治却又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政治觉醒和革命斗争,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力量就是在这个时期生长和发展起来的。

  北洋军的前身是「新建陆军」。从一八九五年「新建陆军」产生至一九二八年北洋军阀的末代统治者垮台,前后共计三十三年。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前后共计十七年,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袁世凯当权时期:从一九一二年袁氏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取得临时大总统,到一九一六年洪宪帝制失败毙命新华宫止,前后共计五年。

  第二阶段,袁的继承者皖系首领段祺瑞当权时期:一九一六年段任内阁总理后,对内执行「武力统一」政策,对外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北洋派内部因权利之争分裂为直皖两系。一九二零年爆发了直皖战争,段氏兵败下台,前后共计四年。

  第三阶段,直系首领曹锟、吴佩孚当权时期:一九二零年直系战胜皖系后,实际上已控制北京政府。一九二二年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又打败了奉系军阀。一九二三年曹锟以贿选当上了总统,其实权则移于部下吴佩孚之手。一九二四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奉系打败,直系政权瓦解,前后共计四年。

  第四阶段,从一九二四年奉系首领张作霖战胜直系,实际上控制北京政府,到一九二八年为南方军所败,逃回关外,在沈阳附近皇姑屯被炸身死,为期也近四年。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南方(主要在西南方面)还存在地方军阀,不受北京政府的管辖,所以北洋军阀实际上不能控制全中国。北京政府总统也不一定由北洋军阀担任,但其实质上是北洋军阀的工具。在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十七年中,北京政府前后更换了十三任总统,四十六届内阁。这种走马灯式的政府,是北洋军阀内部争权夺利的反映,帝国主义争夺中国势力不平衡的反映,也是中国社会不稳定的反映。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袁世凯及其继承者们,坚持「武力统一」政策,发动过几次南北战争,他们所炫耀的北洋派的武力,由于内部分化而日益削弱,所以一代不如一代,以致北不能统一北,南不能统一南,并由此发展为北与北战,南与南战的军阀混战之局。最后北京政府政权为国民党新军阀所取代。

  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其帝国主义的背景。一般说来,袁世凯亲英美,段祺瑞、张作霖亲日,曹锟、吴佩孚又亲英美。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袁世凯想做皇帝,由于欧战发生,西方国家无力相助,袁就不惜以国家的主权命脉献给日本,以交换日本不干涉中国帝制;张作霖入关做了「大元帅」,又想联英美以反对日本的独霸之局。这些变化说明了一个真理,主子与奴才的关系,也是以当前的利害为转移,不是一成不变的。

  历史不能分割。要了解北洋军阀产生的历史背景,必须从清政府后期西方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开始对清政府给以沉重的打击,而当清政府完全就范之后,又转而利用清政府作为间接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这一时期说起。

  一八四零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肮脏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门户,揭开了资本主义列强掠夺中国资源、奴役中国人民的序幕。一八四二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订立了《南京条约》,开辟了五口通商,并将香港租让予英国。

  与此同时,美国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也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一八四四年,美国派第一任驻华公使顾盛带领战舰四艘来华,威逼清政府与之签订《望厦条约》,用「最惠国待遇」的条文,取得了英国以武力在中国所取得的五口通商、关税协定和领事裁判权等权利。

  一八五六年,英国派遣舰队驶入广东省河,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美国舰队开在前面掩护它们前进。清朝炮台守兵看见是中立国的船只,不便开炮轰击,致使英国舰队得以安全前进,由此发生了炮打广州城和焚烧城外民房数千家的大暴行。

  一八五八年,英法联军再犯广州前,曾邀美国参加。美国总统布加南决定中立,但又派遣美国舰队随同出发,准备在适当时机出面来「调停」。是年英法联军佔领天津,美国轻而易举地与清政府订立了《天津条约》,分尝了胜利的果实。

  一八五九年,英法联军由大沽口驶入白河,被中国守兵击沉英舰四艘,英国舰队司令霍布中弹受伤。美国舰队司令达特纳尔令所部水兵向白河两岸开炮,掩护英法两国舰队退出白河,驶回上海。同时,美使华若翰按照清政府指定的路线,从北塘入京,换约而返。

  一八六零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燬了圆明园。此后还发生了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一八九四年中日战争以及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等事件。这些战争和暴行,一次又一次地暴露了这批文明强盗的本来面目,从而促进了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

  帝国主义能够打败腐朽的清政府,但是打不败英勇的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门户的一天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前赴后继的各种形式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这些斗争又随着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而日益发展。

  先是,一八五一年,中国南部崛起了太平天国革命,起义军很快地推进到长江流域和淮河以北。太平天国虽在一八六四年被国内外联合起来的反动势力所镇压,但它严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威信,并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一九零零年,帝国主义联军以屠杀焚掠等残酷手段扑灭了北方义和团的反帝运动,佔领了中国首都北京,但终于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是不可被征服的,因而感到利用清政府作为间接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是既省力而又唯一可行的办法。它们在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就范之后,就转而积极地支持这个政权。

  同时,清政府对外不能进行抵抗,对内又害怕人民的力量发展起来将要推翻它的统治权,就悍然不顾地採取了「宁亡于外寇,不亡于家奴」的卖国投降政策,和帝国主义一道,残酷地镇压本国人民。

  自一九零零年以后,清政府对帝国主义採取了有求必应和来者不拒的态度,甚至主动地求助于帝国主义,共同镇压中国人民。至于对外赔款与丧权辱国的一切损失,则都转嫁在人民身上,皇帝与贵族却仍然作威作福,搜刮民脂民膏,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

  由此可见,当时帝国主义已从打击清政府转变为利用清政府,清政府已从盲目排外转变为投降媚外,帝国主义与封建王朝在反人民的共同点上结合起来了。

  在这一新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农村经济受到极大破坏,全国成为帝国主义工业品的倾销市场,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贫困和破产。这些痛苦的实践教育了中国人民,要救国必须打倒帝国主义,而要打倒帝国主义,就首先必须打倒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封建王朝。打倒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双重政治任务。

  帝国主义掠夺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总目标是完全相同的,但它们相互之间又有矛盾。因此,它们在不同的时期,採取了不同的手段。有些时期,某几国结成一伙来对付另外的一伙,有些时期,由于利害一致,成立了联合侵略阵线来共同宰割中国。

  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存在于从南方侵入中国的英国与从北方侵入中国的帝俄之间。英国刚开始是与法国结成一伙的,后因法俄有军事同盟关系,而帝俄对东北和华北又有独佔的野心,它就找到日本代替法国作为抵制帝俄和侵略中国的得力助手。美国对中国则以伪善的姿态出现,但也企图利用日本作为进攻中国和侵略亚洲的跳板。于是英、美、日三国所形成的一伙与俄、德、法三国的一伙互相对立,因此引起帝国主义之间的一次战争——一九零四年的日俄战争。

  为了具体描绘北洋军阀的全貌,我们就从北洋军阀的开山老祖袁世凯从军发迹写起。

后记

  我在旧中国新闻界待过三十多年,亲身见闻不少,特别是从某些「要人」口中得来的「内幕消息」,当时不能发表的,我都记录下来。解放初期,我把这些资料和部份传记之类的旧作掺合起来,并跑图书馆加以核对补充,于一九五七年至五九年,写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八册,由三联书店陆续出版。

  这部书是我个人的业余创作。由于人力微薄,加以水平所限,自不免有不少错误和缺点,打算再版时重作修订,以提高其质量。但初版问世后,经过不少波折,再版遥遥无期。「十年浩劫」时期,我因经常跑图书馆(主要是上海徐汇区藏书楼)而挨过批斗,修订工作当然更无从谈起了。

  一九七六年,「四害」既除,重见天日,这部书随着我的余生而得「复活」起来。次年,三联书店编辑部通知我,拟用旧纸型重印此书,因此只能在个别词句上作很少的改动,不能移动版面。此时我在病中。但以欣逢盛世,精神振奋,便不惜以风烛残年,伏枕校阅,夜以继日,于短期内交卷。一九七八年重印本出版后,广大阅者给以热情支持,有的还提出宝贵意见,这是对我极大的鞭策,谨此致以谢意。

  一九八零年年底,三联书店一位同志因还乡省亲之便来访,告以此书经编辑部研究,拟改作大三十二开本,分作三册出版,修订时可以不受限制。这正符合我多年来的愿望。我决定争分秒,开快车,争取在有生之日,完成此项任务。

  此书于一九八一年一月动手修订,十月完成。现将修订管见附记于后:

  一、此书以北洋军阀为纲,实际是中华民国早期的历史资料。其中不少「内幕新闻」为当时各种书刊所未载,或语焉不详。由于初版未註明资料来源,不少读者来函质询,史学家引用起来尤费踌躇。现将书中重大事件加註说明,但对一般事件则未加註,以免多佔篇幅。

  二、此书是史话,不是史论。内容尽可能地多提供素材,少发议论,不多引经典着作,力求做到从事物的现象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三、此书是北洋军阀的史料,不是党史的资料。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壮大及其伟大业绩,中国工农运动的逐步形成和蓬勃发展,因作者孤陋寡闻,只能略而不详。

  四、此书着重叙述军事、政治(包括外交),对于文教卫生,则因掌握资料较少,不免挂一漏万,读者谅之。

  五、此书是史话,不是小说。现在是「人民写历史」的时代,力求做到「求实存真」,如有传闻失实之处,仍希读者随时指正。

  此书初版为八十章,修订本卷首冠以《绪言》,并补写了三章,共八十三章。原拟力争上游,提高质量,以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奈作者年事过高(现八十四岁),患有多种疾病,又限于水平,有力不从心之感,仍希读者见谅为感。

陶菊隐 一九八一年十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这套书,我首先被它那种宏大的叙事和严谨的考证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和事件,而是通过极其详尽的史料梳理,将那个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军事力量以及社会思潮描摹得淋漓尽致。上卷关于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如何崛起,又如何走向帝制复辟的描写,让我对权力的腐蚀性和人性的弱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卷中,对北洋内部不同派系(如皖系、直系、奉系)的崛起与衰落,以及他们之间残酷的权力斗争,作者展现了极高的分析能力,仿佛在一张巨大的棋盘上,看到了各方势力如何调兵遣将,如何纵横捭阖。而下卷更是将视角拓展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经济发展的停滞,到教育领域的革新尝试,再到思想文化的碰撞,都做了细致的铺垫。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不美化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呈现了那个时代的多重面向。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拆解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通过理解每一个齿轮的运作,去洞察整个系统的逻辑。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偶然与必然,无数的妥协与抗争。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所展现的那个时代中国人是如何在一个动荡不安、权力真空的年代里艰难求生,并且不断尝试塑造国家命运的。阅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卷帙浩繁的上中下三卷,我仿佛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无数鲜活的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从那些叱咤风云的军阀头目,到默默无闻的黎民百姓,每个人都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些历史细节的刻画所打动,比如袁世凯在称帝前后的种种心态变化,张作霖从土匪头子到奉系军阀首领的奋斗历程,以及段祺瑞的“再造共和”梦想如何破灭。这些不仅仅是冰冷的历史叙述,更是对人性复杂性和时代悲剧的深刻映照。上卷描绘了清末民初的剧变,军阀割据的雏形;中卷则深入剖析了各大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北洋政府的脆弱与混乱;下卷则将目光投向了军阀混战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革命力量如何逐渐兴起。我惊叹于作者笔下的那种史诗感,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看到一丝希望的火苗在闪烁。我反复思考,在那个没有明确方向的十字路口,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失败,又为后来的中国留下了怎样的遗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了解一段历史,不如说是在与一群曾经鲜活的灵魂对话,感同身受他们的挣扎与无奈。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个北洋军阀混战的时代都存在着一些刻板印象,总觉得那是一个混乱、黑暗、毫无希望的年代。然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这套书,以其丰厚的史料和冷静的笔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上卷的铺陈,让我看到了革命的余波如何卷起了新的风暴,而新的秩序又在何等脆弱的基石上摇摇欲坠。作者对民国初年的政治博弈,以及各派势力如何利用各种手段争夺合法性,进行了非常生动的展现。中卷更是精彩绝伦,仿佛进入了一个军事与政治交织的巨大迷宫,每一个军阀都有着自己的算计和抱负,他们的每一次军事行动,每一次政治结盟,都牵动着整个国家的神经。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大型战役时,能够穿插对战役背后政治动因的分析,这让我不仅仅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更看到了权力逻辑的运行。而下卷对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的描绘,则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动荡的时代,社会也依然在孕育着新的可能,新的思想在萌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在黑暗中依然闪烁着的人性光辉和民族的韧性。

评分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这套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权力”与“秩序”的深刻思考之旅。上卷的开篇,就将我们置于一个失去了旧秩序的真空地带,共和的曙光尚未完全照亮大地,各路人马便已跃跃欲试,争夺着新生的权力。作者对袁世凯这个人,以及他如何一步步走向独裁的过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绘,这让我深思,在权力面前,个人的信念和历史的潮流,究竟孰轻孰重?中卷则进入了北洋军阀内部的纵横捭阖,皖系、直系、奉系,这些名字在我脑海中不再是模糊的符号,而是鲜活的政治实体,他们的斗争,不仅仅是为了地盘和军队,更是为了各自的政治理念和生存空间。读到他们之间不断的合纵连横,以及最终的相互倾轧,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政权如何从内部瓦解。下卷则让我看到了,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之外,社会经济和民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文化思想在混沌年代的艰难探索。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需要何等精妙的平衡和何等清醒的头脑。

评分

说实话,最初拿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的上中下三卷时,我还有些畏惧其厚重,担心会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史书。然而,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非常有感染力,他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和事件重新激活。上卷中,我看到了北洋政府从诞生之初就潜藏的危机,以及各方势力在短暂的共和旗帜下的暗流涌动。中卷更是精彩纷呈,各路军阀轮番登场,他们的军事行动、政治结盟、甚至个人恩怨,都被写得跌宕起伏,读起来比很多小说都要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曾经被认为是“粗鲁莽撞”的军阀,在书中也展现出了他们的精明、野心、甚至一丝悲情。而下卷则让我看到了军阀统治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巨大冲击,饥荒、战乱、经济凋敝,在作者的笔下,这些社会现实显得尤为触目惊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我常常在读到某个动人之处,或是某个令人唏嘘的结局时,久久不能平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