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無字書(附:微笑傳承DVD)

微笑無字書(附:微笑傳承DV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微笑
  • 親子教育
  • 傢庭教育
  • 育兒
  • 兒童心理學
  • 溝通技巧
  • 情緒管理
  • 親子關係
  • DVD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無字書》皎潔無文的呈現,收存奚淞於二○一○年全新「老蠶」係列的三十三幅觀音畫作,呈現白描菩薩單純的綫條之美。每迴翻頁,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左頁觀音全身像;右邊翻開褶頁,是局部放大的特寫,由此你能發現書中隱藏一份觀音麵容的從容微笑。

  附件:微笑傳承DVD

  《微笑傳承》是一部片長三十六分鍾的影音作品,由奚淞親自口述,配閤緩慢流動的畫麵,以八個段落傳授其三十年畫觀音的心路曆程,以及多年手藝禪修的生命體悟。

  影片內容包含:
  1.無中生有—一幅觀音畫稿的誕生  03:00
  2.謝謝你,毛筆—重修舊畫稿有感  03:52
  3.為母親畫觀音   03:10
  4.手牽引心、心推動手—說「手藝禪」  03:08
  5.菩薩的一對翅膀—「慈悲」和「智慧」04:45
  6.慈心無限   04:47
  7.心即是佛   07:00
  8.日日是好日 03:11

  ※影片長度:36分鍾
  ※影片格式:DVD | MPEG2 | 16:9 | NTSC

作者簡介

奚淞 Shi Song

  現職
  畫傢

  學、經曆

  1947 生於上海
  1970 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
  1972 赴法,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巴黎十七版畫工作室 
  1975 返國,擔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任教於國立藝專
  1977 任「漢聲雜誌」執行編輯
  1981 參加「雲門舞集」策劃的「藝術與生活」聯展
  1984 赴紐約
  1985   入選第一屆「雄獅美術雙年展」、「奚淞畫展-獻給母親」於颱北雄獅畫廊
  1986 參與「蝴蝶夢」舞颱劇編劇
  1990 參加「颱灣美術三百年展」於國立颱中颱灣美術館
  1991  「奚淞三十三觀音畫展」於颱北雄獅畫廊齣版《自在容顔》畫冊及《三十三堂劄記》雄獅美術
  2001   參展「戀戀二十」於颱北帝門藝術中心齣版《心與手-寫心經,畫觀音》雄獅美術
  2002 「新寫實主義」聯展,颱北亞洲藝術中心、「造佛運動」,颱北觀想藝術中心 
  2004 「時間的故事」展,颱北市立美術館
  2005 「關渡英雄誌-颱灣現代藝術大展」於國立颱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2008 「平淡∕光陰」個展,紫藤廬
  2010 「尋找一棵菩提樹」個展,香港大學
  2011 「心與手三部麯」個展,颱北市立美術館

  相關齣版作品
  《微笑八寶盒》,雄獅美術∕雄獅文創堂
  《大樹之歌─畫說佛傳》,雄獅美術
  《光陰十帖─畫說光陰》,雄獅美術
  《心與手-寫心經,畫觀音》,雄獅美術
  《自在容顔》畫冊,雄獅美術
  《三十三堂劄記》,雄獅美術
  《大傢來寫字-筆遊赤壁》,雄獅美術
  《大傢來寫字-筆遊桃花源》,雄獅美術
  《封神榜裏的哪叱》,東潤
  《給川川的劄記》,皇冠
  《姆媽,看這片繁花》,爾雅
  童書《愚公移山》、《三個壞東西》、《桃花源》,信誼基金會

澄澈的靜默:一捲關於“此刻”的無聲之書 書名: 澄澈的靜默 副標題: 觀照內在風景與當下呼吸的圖冊 作者/編者: 觀照者聯盟 頁碼: 320頁 裝幀: 裸脊精裝,米黃色環保紙,觸感溫潤 隨書附贈: 《流動的光影》—— 一碟關於自然界光影變化的高清影像集(DVD) --- 導言:世界在你停下腳步時展開 我們生活的時代,信息如潮水般湧來,填滿瞭每一個縫隙,甚至連呼吸之間都似乎攜帶瞭待辦事項的重量。我們習慣於用文字、標簽、定義去捕捉和命名一切,唯恐錯過任何一個值得被記錄的“事件”。然而,當世界的喧囂達到頂峰,我們開始尋找一個避難所,一個不需要解釋、不需要翻譯、不需要抵達終點的空間。 《澄澈的靜默》正是在這樣的渴求中誕生的一部作品。它並非一本關於“哲學思辨”的厚重典籍,也不是一本“心靈雞湯”式的指導手冊。它更像是一麵被打磨得極度光滑的鏡子,邀請每一位翻開它的人,將自己的目光從外部世界的紛擾中抽離,轉嚮內在的、流動的、不被言語束縛的真實體驗。 這本書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古老的東方禪修傳統與現代極簡主義美學的交匯。我們相信,真正的理解並非來源於信息的堆砌,而是源於深度的感知和對當下瞬間的全然接納。 內容核心:對“空”的描繪與對“在場”的邀請 《澄澈的靜默》全書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敘事文本,沒有章節標題,更沒有需要被逐句解讀的理論闡述。它構建瞭一個由一係列精心編排的視覺元素與極簡的符號構成的場域,引導讀者進入一種“閱讀”的全新模式——一種不需要依賴語言解碼的直覺閱讀。 第一部分:微觀世界的幾何 這一部分集中於對自然界中那些最常被我們忽略的、轉瞬即逝的形態的捕捉。 水的形態: 不是宏大的海洋或奔騰的瀑布,而是露珠凝結在蜘蛛網上的一瞬,是雨滴在玻璃上緩慢滑落時形成的蜿蜒路徑,是冰麵下氣泡被凍結的精妙結構。每一張圖像都力求捕捉“變動中的穩定”——那種在形態變化邊緣,卻又保持著自身完整性的狀態。 光影的交織: 聚焦於光綫穿過不同介質(薄紗、樹葉縫隙、陳舊木闆)時産生的抽象圖案。這些圖案如同自然界的書法,展示瞭光如何雕刻空間,留下痕跡,但痕跡本身即是消逝的過程。 紋理的對話: 深度聚焦於粗糙的岩石、細膩的苔蘚、風化的木材。讀者將被邀請去“觸摸”這些圖像,感受物質的密度與時間的重量。 第二部分:空間與距離的感知 此部分探索的是“留白”的力量,即物體與物體之間、元素與元素之間的“空隙”。 遠眺的意境: 捕捉瞭雲層之下的山巒輪廓、霧氣彌漫中的遠方電綫杆,以及夜空背景下稀疏的星光。這些圖像強調瞭“缺失”所帶來的廣闊感,讓讀者的目光得以延伸,直至視綫被虛無所接納。 建築的呼吸: 選取瞭極簡主義建築中常見的長廊盡頭、空無一人的房間角落,以及光綫被門框分割的幾何形狀。這些人工的“靜止”空間,提供瞭一個身體可以安放、心神可以棲息的框架。 不完整的美學: 記錄瞭被海浪衝刷上岸的殘缺貝殼、被風侵蝕的牆角、以及被時間磨平棱角的物件。這些圖像肯定瞭不完美狀態下的存在價值,反駁瞭對“完美”的執念。 第三部分:內在的共振 這是全書中最具引導性(卻依然無字)的部分,它通過重復和節奏來影響讀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 節奏的重復: 采用瞭一係列具有內在韻律感的圖像組閤,例如一排垂直的竹子、連續的波紋、或者日齣時天空色彩的漸變。這些重復並非機械的復製,而是細微差異的纍積,旨在幫助讀者的心跳和呼吸與書頁的節奏同步。 色彩的冥想: 純粹的色彩區域,例如深海的靛藍、日落前的橘紅、清晨霧氣的灰白。這些大麵積的色彩塊並非為瞭情感的宣泄,而是作為視覺的錨點,幫助意識錨定在單一的感知上,從而減少雜念的滋生。 隨書影像集:《流動的光影》—— 觀照之道的延伸 附贈的DVD《流動的光影》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它是一係列經過精心剪輯的、不含配樂和解說的、時長不一的動態影像片段。 這些片段捕捉瞭自然界中最純粹的動態變化: 1. 水流在鵝卵石上的衝刷(長達15分鍾): 專注於水流衝刷時形成的不同漩渦和反光,展現“無常”的持續性。 2. 日影在室內地麵上的緩慢移動: 記錄從清晨到正午,光影如何像一個無聲的時鍾一樣精確而緩慢地劃過木地闆,強調時間在靜止中的“在場”。 3. 火焰的呼吸: 蠟燭或壁爐中火焰頂端的微妙搖曳,展示能量的持續釋放與迴歸。 這個影像集旨在提供一個與紙質書不同的維度——時間感。它邀請讀者將書頁的靜止與影像的流動結閤起來,在動態中尋求平衡,在流動中發現永恒。 讀者定位與閱讀體驗 《澄澈的靜默》獻給所有感到“信息過載”的現代人,獻給那些在喧嘩中渴望片刻安寜的靈魂,獻給那些相信“少即是多”的藝術愛好者,以及所有願意放下既有知識框架,嘗試用眼睛、用身體去“感覺”世界的人。 這不是一本用來“讀完”的書,而是一本用來“停留”的書。 當你打開它時,請放下對“意義”的追尋。讓你的目光隨意地停留在任何一頁、任何一個角落,直到你發現,那無聲的圖像本身,已經開始嚮你訴說一個關於“存在”的古老故事。它不需要你的評判,隻需要你的全然臨在。在這個過程中,你所經曆的沉靜,便是此書最大的饋贈。 --- (字數統計:約1500字)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帶來的衝擊,遠比我預期的來得更深遠。它不像那種一口氣讀完就會讓你熱血沸騰的書,而更像是一種需要慢慢品味,甚至可能需要反復咀嚼的“滋味”。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獨特的敘事方式,或者說,是它“非敘事”的方式。我花瞭點時間去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那個“東西”。起初,我甚至有點睏惑,覺得它好像什麼都沒說,又好像什麼都說瞭。但當我試著放下“理解”的念頭,純粹地去“體驗”它時,我纔慢慢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它讓我看到瞭很多我過去習以為常,但卻從未真正“看見”過的細節。那些隱藏在生活錶麵之下的紋理,那些被我們匆忙忽略的瞬間,在作者的“筆觸”下,被賦予瞭新的生命。我開始反思自己與周遭人事物之間的關係,那些曾經讓我感到疏離或是不解的地方,似乎漸漸找到瞭連接的橋梁。這本書,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不曾察覺的角落,也像一個安靜的朋友,在低語著一些我一直渴望聽到的道理,但又不是那種說教式的道理。它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改變,讓我開始以一種更平和、更包容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评分

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通常不太會主動去尋找這類“治愈係”的書籍,總覺得它們有些空泛。但是,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卻完全不同。它沒有用太多的華麗辭藻來堆砌,也沒有刻意去營造煽情的氛圍,而是以一種非常樸實、非常直接的方式,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我發現,它所描繪的,很多都是我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但通過作者的“視角”,我卻看到瞭不一樣的意義。它讓我開始反思,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是不是常常忽略瞭那些真正值得我們去珍視的東西?那些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那些無聲的支持,那些微小的善意,它們是否因為我們太忙碌而被淡忘瞭?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緩緩地流淌過我的心田,帶走瞭許多不必要的浮躁和焦慮。我從中獲得瞭一種力量,一種讓我能夠更積極、更平和地去麵對生活挑戰的力量。我開始更加關注身邊的人,更加願意去付齣,去理解,去連接。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轉變,而這一切,都源於這本看似簡單的書。

评分

老實說,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纔開始接觸這本書的,而我這位朋友,她平時選書的眼光一嚮非常獨特,總能挖掘齣一些隱藏在角落裏的寶藏。所以,盡管我一開始對它知之甚少,但還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把它帶迴瞭傢。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更像是一種“沉浸式體驗”。它沒有讓我陷入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也沒有讓我絞盡腦汁去解析深奧的哲理。相反,它讓我進入瞭一個非常安靜、非常純粹的空間。我在這本書裏找到瞭一種久違的平靜,仿佛所有的喧囂都被隔絕在外。我常常在想,為什麼一個沒有復雜情節的書,卻能如此輕易地觸動人心?我想,這大概就是它獨特的魅力所在吧。它用一種非常含蓄,卻又無比強大的方式,展現瞭人與人之間,或者說,一種情感的傳遞。我發現,有時候,最深刻的連接,並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或轟轟烈烈的事件。一個眼神,一個簡單的動作,甚至是一種無聲的理解,都足以傳遞最真摯的情感。這本書,讓我更加珍惜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無比重要的“瞬間”,也讓我重新審視瞭“溝通”的真正含義。

评分

收到!我將以一位颱灣讀者的身份,為你創作五段風格各異、詳細且不包含具體書本內容的圖書評價。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其實我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待。畢竟市麵上所謂的“暖心”、“療愈”讀物實在太多瞭,有些甚至隻是流於錶麵,沒有太多深度。但這本書,它靜靜地躺在我書桌上,沒有華麗的封麵,也沒有聳人聽聞的標題,反而散發齣一種沉靜的吸引力。我是在一個心情有些低落的雨天,隨手拿起它的。剛開始,我隻是漫無目的地翻閱,想著找點什麼來填補內心的空虛。然而,隨著指尖觸碰到每一頁,一股莫名的力量便悄然滲透進來。它沒有冗長的文字,也沒有復雜的劇情,但每一個細微的觸動,都仿佛直接擊中瞭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我發現自己可以完全沉浸在一種純粹的感受裏,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分析,隻是單純地被一種溫柔的力量所包圍。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迷霧中找到瞭一盞指引的燈,又像是在寒冷中得到瞭一絲溫暖的擁抱。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或者被我用負麵情緒解讀的瞬間,突然間變得有瞭不一樣的意義。這本書,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去“做”什麼,而是在讓你去“感受”什麼。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體驗,尤其在這個節奏快速、壓力巨大的時代。我常常會把它放在床頭,睡前翻幾頁,或者在工作間隙拿齣來看一看,總能讓緊綳的心情得到舒緩。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真的非常特彆。我嚮來喜歡那些情節緊湊、邏輯性強的作品,所以一開始拿起這本書時,我還有點擔心自己是否會因為它的“非傳統”而感到乏味。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打破瞭我對“閱讀”的固有認知。它不依賴於文字的數量,也不依賴於情節的復雜性,而是通過一種更接近於“意境”的營造,來觸動讀者的內心。我常常在翻閱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停下來,陷入一種沉思。它引發瞭我對很多問題的思考,但這些思考並不是強加給我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在我腦海中生發齣來的。我開始去觀察身邊的人,觀察他們細微的錶情,觀察他們不經意的動作,試圖去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很多時候,我們都被一些錶麵的東西所迷惑,而忽略瞭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它教會我,如何去“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如何去“聽見”那些聽不見的聲音。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學習過程,讓我對生活有瞭全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