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无字书(附:微笑传承DVD)

微笑无字书(附:微笑传承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微笑
  • 亲子教育
  • 家庭教育
  • 育儿
  • 儿童心理学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亲子关系
  • DVD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无字书》皎洁无文的呈现,收存奚淞于二○一○年全新「老蚕」系列的三十三幅观音画作,呈现白描菩萨单纯的线条之美。每回翻页,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左页观音全身像;右边翻开褶页,是局部放大的特写,由此你能发现书中隐藏一份观音面容的从容微笑。

  附件:微笑传承DVD

  《微笑传承》是一部片长三十六分钟的影音作品,由奚淞亲自口述,配合缓慢流动的画面,以八个段落传授其三十年画观音的心路历程,以及多年手艺禅修的生命体悟。

  影片内容包含:
  1.无中生有—一幅观音画稿的诞生  03:00
  2.谢谢你,毛笔—重修旧画稿有感  03:52
  3.为母亲画观音   03:10
  4.手牵引心、心推动手—说「手艺禅」  03:08
  5.菩萨的一对翅膀—「慈悲」和「智慧」04:45
  6.慈心无限   04:47
  7.心即是佛   07:00
  8.日日是好日 03:11

  ※影片长度:36分钟
  ※影片格式:DVD | MPEG2 | 16:9 | NTSC

作者简介

奚淞 Shi Song

  现职
  画家

  学、经历

  1947 生于上海
  1970 国立艺专美术科毕业
  1972 赴法,入国立巴黎美术学院、巴黎十七版画工作室 
  1975 返国,担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任教于国立艺专
  1977 任「汉声杂志」执行编辑
  1981 参加「云门舞集」策划的「艺术与生活」联展
  1984 赴纽约
  1985   入选第一届「雄狮美术双年展」、「奚淞画展-献给母亲」于台北雄狮画廊
  1986 参与「蝴蝶梦」舞台剧编剧
  1990 参加「台湾美术三百年展」于国立台中台湾美术馆
  1991  「奚淞三十三观音画展」于台北雄狮画廊出版《自在容颜》画册及《三十三堂札记》雄狮美术
  2001   参展「恋恋二十」于台北帝门艺术中心出版《心与手-写心经,画观音》雄狮美术
  2002 「新写实主义」联展,台北亚洲艺术中心、「造佛运动」,台北观想艺术中心 
  2004 「时间的故事」展,台北市立美术馆
  2005 「关渡英雄志-台湾现代艺术大展」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
  2008 「平淡∕光阴」个展,紫藤庐
  2010 「寻找一棵菩提树」个展,香港大学
  2011 「心与手三部曲」个展,台北市立美术馆

  相关出版作品
  《微笑八宝盒》,雄狮美术∕雄狮文创堂
  《大树之歌─画说佛传》,雄狮美术
  《光阴十帖─画说光阴》,雄狮美术
  《心与手-写心经,画观音》,雄狮美术
  《自在容颜》画册,雄狮美术
  《三十三堂札记》,雄狮美术
  《大家来写字-笔游赤壁》,雄狮美术
  《大家来写字-笔游桃花源》,雄狮美术
  《封神榜里的哪叱》,东润
  《给川川的札记》,皇冠
  《姆妈,看这片繁花》,尔雅
  童书《愚公移山》、《三个坏东西》、《桃花源》,信谊基金会

澄澈的静默:一卷关于“此刻”的无声之书 书名: 澄澈的静默 副标题: 观照内在风景与当下呼吸的图册 作者/编者: 观照者联盟 页码: 320页 装帧: 裸脊精装,米黄色环保纸,触感温润 随书附赠: 《流动的光影》—— 一碟关于自然界光影变化的高清影像集(DVD) --- 导言:世界在你停下脚步时展开 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填满了每一个缝隙,甚至连呼吸之间都似乎携带了待办事项的重量。我们习惯于用文字、标签、定义去捕捉和命名一切,唯恐错过任何一个值得被记录的“事件”。然而,当世界的喧嚣达到顶峰,我们开始寻找一个避难所,一个不需要解释、不需要翻译、不需要抵达终点的空间。 《澄澈的静默》正是在这样的渴求中诞生的一部作品。它并非一本关于“哲学思辨”的厚重典籍,也不是一本“心灵鸡汤”式的指导手册。它更像是一面被打磨得极度光滑的镜子,邀请每一位翻开它的人,将自己的目光从外部世界的纷扰中抽离,转向内在的、流动的、不被言语束缚的真实体验。 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古老的东方禅修传统与现代极简主义美学的交汇。我们相信,真正的理解并非来源于信息的堆砌,而是源于深度的感知和对当下瞬间的全然接纳。 内容核心:对“空”的描绘与对“在场”的邀请 《澄澈的静默》全书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叙事文本,没有章节标题,更没有需要被逐句解读的理论阐述。它构建了一个由一系列精心编排的视觉元素与极简的符号构成的场域,引导读者进入一种“阅读”的全新模式——一种不需要依赖语言解码的直觉阅读。 第一部分:微观世界的几何 这一部分集中于对自然界中那些最常被我们忽略的、转瞬即逝的形态的捕捉。 水的形态: 不是宏大的海洋或奔腾的瀑布,而是露珠凝结在蜘蛛网上的一瞬,是雨滴在玻璃上缓慢滑落时形成的蜿蜒路径,是冰面下气泡被冻结的精妙结构。每一张图像都力求捕捉“变动中的稳定”——那种在形态变化边缘,却又保持着自身完整性的状态。 光影的交织: 聚焦于光线穿过不同介质(薄纱、树叶缝隙、陈旧木板)时产生的抽象图案。这些图案如同自然界的书法,展示了光如何雕刻空间,留下痕迹,但痕迹本身即是消逝的过程。 纹理的对话: 深度聚焦于粗糙的岩石、细腻的苔藓、风化的木材。读者将被邀请去“触摸”这些图像,感受物质的密度与时间的重量。 第二部分:空间与距离的感知 此部分探索的是“留白”的力量,即物体与物体之间、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空隙”。 远眺的意境: 捕捉了云层之下的山峦轮廓、雾气弥漫中的远方电线杆,以及夜空背景下稀疏的星光。这些图像强调了“缺失”所带来的广阔感,让读者的目光得以延伸,直至视线被虚无所接纳。 建筑的呼吸: 选取了极简主义建筑中常见的长廊尽头、空无一人的房间角落,以及光线被门框分割的几何形状。这些人工的“静止”空间,提供了一个身体可以安放、心神可以栖息的框架。 不完整的美学: 记录了被海浪冲刷上岸的残缺贝壳、被风侵蚀的墙角、以及被时间磨平棱角的物件。这些图像肯定了不完美状态下的存在价值,反驳了对“完美”的执念。 第三部分:内在的共振 这是全书中最具引导性(却依然无字)的部分,它通过重复和节奏来影响读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节奏的重复: 采用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韵律感的图像组合,例如一排垂直的竹子、连续的波纹、或者日出时天空色彩的渐变。这些重复并非机械的复制,而是细微差异的累积,旨在帮助读者的心跳和呼吸与书页的节奏同步。 色彩的冥想: 纯粹的色彩区域,例如深海的靛蓝、日落前的橘红、清晨雾气的灰白。这些大面积的色彩块并非为了情感的宣泄,而是作为视觉的锚点,帮助意识锚定在单一的感知上,从而减少杂念的滋生。 随书影像集:《流动的光影》—— 观照之道的延伸 附赠的DVD《流动的光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它是一系列经过精心剪辑的、不含配乐和解说的、时长不一的动态影像片段。 这些片段捕捉了自然界中最纯粹的动态变化: 1. 水流在鹅卵石上的冲刷(长达15分钟): 专注于水流冲刷时形成的不同漩涡和反光,展现“无常”的持续性。 2. 日影在室内地面上的缓慢移动: 记录从清晨到正午,光影如何像一个无声的时钟一样精确而缓慢地划过木地板,强调时间在静止中的“在场”。 3. 火焰的呼吸: 蜡烛或壁炉中火焰顶端的微妙摇曳,展示能量的持续释放与回归。 这个影像集旨在提供一个与纸质书不同的维度——时间感。它邀请读者将书页的静止与影像的流动结合起来,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在流动中发现永恒。 读者定位与阅读体验 《澄澈的静默》献给所有感到“信息过载”的现代人,献给那些在喧哗中渴望片刻安宁的灵魂,献给那些相信“少即是多”的艺术爱好者,以及所有愿意放下既有知识框架,尝试用眼睛、用身体去“感觉”世界的人。 这不是一本用来“读完”的书,而是一本用来“停留”的书。 当你打开它时,请放下对“意义”的追寻。让你的目光随意地停留在任何一页、任何一个角落,直到你发现,那无声的图像本身,已经开始向你诉说一个关于“存在”的古老故事。它不需要你的评判,只需要你的全然临在。在这个过程中,你所经历的沉静,便是此书最大的馈赠。 --- (字数统计:约1500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才开始接触这本书的,而我这位朋友,她平时选书的眼光一向非常独特,总能挖掘出一些隐藏在角落里的宝藏。所以,尽管我一开始对它知之甚少,但还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把它带回了家。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它没有让我陷入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也没有让我绞尽脑汁去解析深奥的哲理。相反,它让我进入了一个非常安静、非常纯粹的空间。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平静,仿佛所有的喧嚣都被隔绝在外。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一个没有复杂情节的书,却能如此轻易地触动人心?我想,这大概就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吧。它用一种非常含蓄,却又无比强大的方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一种情感的传递。我发现,有时候,最深刻的连接,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或轰轰烈烈的事件。一个眼神,一个简单的动作,甚至是一种无声的理解,都足以传递最真挚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无比重要的“瞬间”,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沟通”的真正含义。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真的非常特别。我向来喜欢那些情节紧凑、逻辑性强的作品,所以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时,我还有点担心自己是否会因为它的“非传统”而感到乏味。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我对“阅读”的固有认知。它不依赖于文字的数量,也不依赖于情节的复杂性,而是通过一种更接近于“意境”的营造,来触动读者的内心。我常常在翻阅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陷入一种沉思。它引发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但这些思考并不是强加给我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在我脑海中生发出来的。我开始去观察身边的人,观察他们细微的表情,观察他们不经意的动作,试图去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都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迷惑,而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它教会我,如何去“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如何去“听见”那些听不见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过程,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收到!我将以一位台湾读者的身份,为你创作五段风格各异、详细且不包含具体书本内容的图书评价。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其实我并没有抱持太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所谓的“暖心”、“疗愈”读物实在太多了,有些甚至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太多深度。但这本书,它静静地躺在我书桌上,没有华丽的封面,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标题,反而散发出一种沉静的吸引力。我是在一个心情有些低落的雨天,随手拿起它的。刚开始,我只是漫无目的地翻阅,想着找点什么来填补内心的空虚。然而,随着指尖触碰到每一页,一股莫名的力量便悄然渗透进来。它没有冗长的文字,也没有复杂的剧情,但每一个细微的触动,都仿佛直接击中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发现自己可以完全沉浸在一种纯粹的感受里,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分析,只是单纯地被一种温柔的力量所包围。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指引的灯,又像是在寒冷中得到了一丝温暖的拥抱。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或者被我用负面情绪解读的瞬间,突然间变得有了不一样的意义。这本书,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去“做”什么,而是在让你去“感受”什么。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尤其在这个节奏快速、压力巨大的时代。我常常会把它放在床头,睡前翻几页,或者在工作间隙拿出来看一看,总能让紧绷的心情得到舒缓。

评分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通常不太会主动去寻找这类“治愈系”的书籍,总觉得它们有些空泛。但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它没有用太多的华丽辞藻来堆砌,也没有刻意去营造煽情的氛围,而是以一种非常朴实、非常直接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我发现,它所描绘的,很多都是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但通过作者的“视角”,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意义。它让我开始反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常常忽略了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去珍视的东西?那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那些无声的支持,那些微小的善意,它们是否因为我们太忙碌而被淡忘了?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缓缓地流淌过我的心田,带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浮躁和焦虑。我从中获得了一种力量,一种让我能够更积极、更平和地去面对生活挑战的力量。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人,更加愿意去付出,去理解,去连接。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转变,而这一切,都源于这本看似简单的书。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带来的冲击,远比我预期的来得更深远。它不像那种一口气读完就会让你热血沸腾的书,而更像是一种需要慢慢品味,甚至可能需要反复咀嚼的“滋味”。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或者说,是它“非叙事”的方式。我花了点时间去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那个“东西”。起初,我甚至有点困惑,觉得它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但当我试着放下“理解”的念头,纯粹地去“体验”它时,我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它让我看到了很多我过去习以为常,但却从未真正“看见”过的细节。那些隐藏在生活表面之下的纹理,那些被我们匆忙忽略的瞬间,在作者的“笔触”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周遭人事物之间的关系,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疏离或是不解的地方,似乎渐渐找到了连接的桥梁。这本书,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不曾察觉的角落,也像一个安静的朋友,在低语着一些我一直渴望听到的道理,但又不是那种说教式的道理。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平和、更包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