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金刚经:安顿心的力量

漫画金刚经:安顿心的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漫画
  • 金刚经
  • 佛教
  • 禅宗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 漫画经书
  • 正念
  • 安顿心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轻松读懂「修心的实践法门」,远离烦恼,天天享受平静与喜悦!

  美学大师蒋勋曾说,《金刚经》是他每天晨起打坐静修时念诵的早课。这带给他平静喜悦,成为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

  《金刚经》是一切佛法核心,与《心经》并列最着名的佛学经典。

  为深陷生活泥沼的人们,注入一股安顿生命、沉淀心灵的喜悦力量!

  将禅宗发扬光大的六祖惠能,年轻时只因听到《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开悟了!从此出家修行,并进而成为禅宗一代宗师,也使《金刚经》影响力源远流长,被誉为另一部「心的经典」。这是因为佛陀没有分别心,不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分断事物与情境的好坏。他悟通了一切痛苦来自于我们的心,修行的目的在于心的端正,以达到无苦境界。

  本书由精研佛学数十年的漫画大师蔡志忠,以洗鍊优雅又讨喜可爱的线条描绘佛陀及弟子们,也用深入浅出的白话文重新诠释此部经典。书末并附《金刚经》原典全文,可当作初学者读经的诵念本。读者可透过此书轻松运用金刚经的心法,并懂得:

  放下,不只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日常的修行。

作者简介

蔡志忠

  本名──蔡志忠

  籍贯──台湾彰化

  出生──1948年2月2日

  1963年  开始画连环漫画。

  1971年  任光启社电视美术指导。

  1976年  成立远东卡通公司。

  1981年  拍摄卡通作品《七彩老夫子》,获金马奖最佳卡通影片。

  1983年   四格漫画作品开始在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的报章长期连载。

  1985年  获选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1986年  《庄子说》出版,蝉联畅销书排行榜冠军达十个月。

  1987年   《老子说》等经典漫画、《西游记38变》等四格漫画陆续出版,译本包括德、日、韩、俄、法、义、泰、以色列等,至今已达四十余种语言,全球销售量更突破四千万册。

  1992年  开始从事水墨创作。《蔡志忠经典漫画珍藏本》出版。

  1993年  口述自传《蔡子说》出版。

  1994年 《后西游记》获第一届漫画读物金鼎奖。

  1998年   50岁的他到香港参加埠际盃桥牌赛。原本即对物理、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他,比赛结束返台后,即宣布闭关研究物理,并自创科学、数学公式。

  1999年  获荷兰克劳斯王子基金会颁奖,表彰他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借由漫画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再创造。

  2009年 闭关十年、暌违台湾文坛多年后,推出酝酿四十年、融合东方经典思想精华的《漫画天才巧克力》《漫画天才学习法》二书,希望造福天下父母及早培养自己的小孩成为天才,也激励成年读者尽快开发自己成为人才。

  2010年 推出集四十年创作精华的代表作《无耳空空问学记》《信仰一只猫》。

  2011年 计画出版漫画佛经系列经典代表作《漫画金刚经》《漫画心经》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部 金刚经.入门篇
前言:金刚经在说些什么
佛说苦生苦灭
用心若镜即是最高空镜
空的最高境界
空是什么?
寂静智慧彼岸就是空镜
金刚经三大要点
金刚经破相三段论
诸相非相
金刚经名词註解

第2部 金刚经.漫画新解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第3部 金刚经.全文

图书序言

前言
《金刚经》在说些什么?

  禅宗从达摩祖师开始,都是以《楞伽经》为最重要的经典。由三祖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经》为禅宗典据。到了五祖六祖以后,《金刚经》便成为禅宗至高无上的经典。由于《金刚经》的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相合,六祖惠能更以《金刚经》取代《楞伽经》,摆脱《楞伽经》文句名相烦琐的束缚,以单刀直入的方式求得开悟。

  《金刚经》为什么至高无上?为何这么重要?《金刚经》文中一再反覆的说:

  「假如善男信女们将《金刚经》里其中的四句话为别人解说,他所获得的福德远胜于以恆河沙粒数的三千大千世界财宝来布施的福德。」

  乍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然而六祖惠能二十四岁时的确只听了经文的其中一句便开悟了,也因而出家进入佛门,正好印证了这段经文的说法:

  六祖惠能父亲早亡,他和老母移居广州,在市场卖柴为生。

  有一天送柴给客人拿了钱正要离开时,忽然听到有人在店里诵唸《金刚经》,当他听到《金刚经》中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立即开悟。

  便问唸经客人说:「你唸的是什么经?是从哪里得来的?」

  客人说:「这部《金刚经》是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得来的。」

  惠能听了很高兴,把柴卖了并安置好母亲后,便告辞离家,走了三十多天来到东禅寺,跟随五祖黄梅弘忍大师学习佛法。

  《金刚经》引发惠能皈依佛门,后来惠能继承衣钵成为六祖之后,将《金刚经》列为禅宗最重要的经典。他在广东曹溪将禅宗发扬光大,由他展开了生气蓬勃的中国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们一花开五叶:曹洞宗、伪仰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五个宗派分别将曹源一滴水(指惠能的禅心、禅的真谛、正传禅法。)传承到后世花开遍地。《金刚经》的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与《心经》成为中国最着名的两部佛学经典。

  《金刚经》是论述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成道法门,在佛教中是属于「不可说境界」。

  成道之路,必须通过修行者自己亲身体验真修实证才能开悟。开悟的过程和最终究竟如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语言文字无法说明清楚的。同样的,《金刚经》也是如此,尽管经文只有短短五千一百七十五个文字,但由于文字名相艰涩难懂。其中精义无法透过文字逻辑推理而得,只是在经文的语言文字上推理,难以真正了解其意义。必须通过自己真修实证,没有去亲身经历便不可能真知。

  佛陀在《金刚经》里对须菩提说法,整部《金刚经》都在说「空」!

  须菩提是佛陀口中所称的: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解空第一。诸法皆空,「空」是什么?「空」在禅宗经典经常出现,开悟者于任何当下剎那都处于空境。「空」是佛陀思想的精随,是离欲的开悟者抵达无苦寂静彼岸后的心境。

图书试读

佛说苦生苦灭
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出痛苦产生的次第过程!
他又接着思维了七天,终于觉悟出痛苦止息的方法:人会产生痛苦是因为有一个无明的「我」存在。
人若能「无我」,在任何情境都能无我,苦便无从生成、无处可附着。
佛陀说:「我觉悟出痛苦生成的真理!我也觉悟出消灭痛苦的方法!苦生苦灭是我一生说法的主题,凡是跟苦无关的就不是我所说。 」

「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龙树菩萨《七十空性论》

一千多年后,佛陀攸关痛苦生灭的生死轮转的思想,已经被误解为前生来世的轮回转世。因此龙树菩萨才在《七十空性论》第一篇便开宗明义的指出:
「凡是以下经文提到生、住、灭、有、无以及比较差、一样、比较好这些言词,佛陀只是借用世间的语言,而不是真的在说:生、住、灭、有、无、劣、等、胜。」

因为佛陀没有分别心,不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分断事物与情境的好坏顺逆。
想要看清超越实相与非相的真理,了脱生死不是真指生命的生死,佛陀所指的是苦生苦灭的轮转。佛陀悟通痛苦是来自于我们的「心」,修行的目的在于人面对不同情境时,以自我的角度去分辨际遇的好、坏、善、恶,苦也因而产生出来了。我们于赤子之时原本没有这些分别心,随着人的成长养成种种错误的自我价值观念,痛苦烦恼也因而产生了。因此六祖惠能才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佛」是调御丈夫,学习佛法即是修习心法的调御,破除种种错误的观念,重拾父母未生之前的真如本性。
什么是正确使用心的方法?
即是把心当成镜子一样:
事情未来之时,不期待。事情来之时,完全如实反映。事情过了之后,又回复成空。心完全地融入于即时剎那当下,不以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看待事物,也没有我、人、主、客、时间的分别心,能随时随地无我第融入于当下剎那瞬间,这便是最高的空状态。

诸相非相
回教苦行教派苏菲有一则故事与《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样:
智者阿部达和他的随侍弟子一起旅行,在路上遇到一只狗对着他们狂吠。
弟子骂狗说:「大胆畜生!怎么可以对老师如此不敬。」
智者阿部达对弟子说:「别再骂牠了,这只狗的本性比你还好。 牠一视同仁,对所有的陌生人都大叫。 而你对高位者礼貌,对低下的人轻藐。」
智者阿部达的随侍弟子心中有相,有高位低下的分别心。因此境界不如一只路边的狗。心是所有作为的先导,是评估所有行为的主要因素。若没有心的作用便不会生起任何心理状态,所以说心是所有善恶心理状态的先导。

有个人问禅师说:「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
禅师说:「人有两种:有一种人不知道如何过自己的一生。」
「另一种人很正确的踩在自己的人生道上?」
「不!另一种人误以为人有很多辈子,可以一再犯错,下辈子可以重新再来过。」禅师回答说。
生命实相是:人只有一辈子,每一分、每一秒、每一瞬间剎那当下都无法新再来过。无论现前好坏顺逆境遇,我们的一生就是所有无穷多数个剎那当下相加的总和。

《金刚经》说:「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
开悟的禅师悟通这个道理,因此他永远无我地活在当下,融入于现前的法相里。不揹负过去、不企盼将来、永远活在当下瞬间。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