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60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曲,中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写作时若能适当的引用诗词曲,可以增加文章深度,遣词用字也不至于太贫乏。本书可协助学子一探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进而领略诗情画意的美感,以及习得诗词曲的文采,将温柔敦厚而不愚的诗教精神化为心灵向上的动力。
本书特色
善用「精华版」的优点,每天背一句诗词曲,在没有压力下,效法欧阳脩「三上」的精神:枕上、厕上、马上,把握等公车、搭捷运、睡觉前……的零碎时间学习,在不知不觉中,丰富写作的词藻,增强作文能力。
作者简介
吕铃雪
国中教师,91年度艺文竞赛教师组作文第二名,94年度国文领域基测命题竞赛及试题分析第三名
吕雅雯
国中教师,92学年全国Grea Teach创新教学特优,93年度桃园市Grea Teach优良教师
绘者简介
吴佳臻
文化大学美术系毕业,擅长绘图、设计,风格多元化,,精通网页设计、电脑动画、文宣产品等
推荐序
编辑的话
诗词曲+作文题目目次
正文
编辑的话
每日一句轻松学,丰富写作的词藻!
宋朝大文豪欧阳脩曾对文士说:「文贵三多。」即看读多、持论多、着述多,也就是多读后,才能多背;多背后,才能多写;多写后,才能更明白如何去读。然而,大多数的学子写作文时,写来写去所运用的语词都差不多,遣词用字的贫乏度,令师长感到忧心忡忡。
虽然告诉他们,可以多读多背成语、诗词曲、文言文经典名句,但是,面对上千条的成语辞典、厚厚一本的唐诗宋词元曲、之乎者也很难懂的《古文观止》,拿起书来,比背负着大山过海还吃力,更遑论咀嚼其中精华,运用在写作上了。
怎么办?有没有其他简单易懂的作文学习书,助学子一臂之力呢?有!为了减轻学子的负担,能利用零碎时间,有效、轻松的培养作文能力,我们将广受好评的「作文撇步」书系,进一步精心编制,没取其精华,选录出耳熟能详的成语、脍炙人口诗词曲、流芳万世的文言文经典名句,推出:220成语+15修辞技巧<精华版>、150诗词曲+15修辞技巧<精华版>、100文言文经典名句+15修辞技巧<精华版>。
编制这套书,是期望学子能善用「精华版」的优点,以每天学一句成语或诗词曲或文言文,在没有压力下,效法欧阳脩的「三上」:枕上、厕上、马上,把握等公车、搭捷运、睡觉前……的零碎时间学习,在不知不觉中,丰富写作的词藻,增强作文能力。
作文想亮眼,唯有多读、多背、多写。耳熟能详的成语、脍炙人口的诗词曲、流传万世的文言文,都是写作时增加词藻的好素材,若能适当的运用,文章自然吸睛!文采自然优美!
推荐序
聚沙成塔,积土成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全世界的华文热正如火如荼般沸腾,相较于大陆地区,台湾使用的是正体字,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占尽文字之便利。我们居于主场优势,更不能错失了大好机会,该好好栽培年轻孩子扎实的文学根基,彻底发扬华语文深度的精髓,让中华文化光彩焕发,也让中华民国稳居华文界的牛耳地位。
目前,由于国内专家学者的唿吁及升学考试的引导,国人学习国语文变得相当用心。不论教师、家长,都明白语文学习是孩子开启其他学科领域的唯一钥匙,所以全力耕耘语文教育,希望栽培孩子的基础能力,让孩子能深入知识殿堂。但是,中华文学浩似烟海,优秀作品多如牛毛,常让一般人不知从何寻得入门途径而相当困惑。
有鑑于此,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精华版」的作文书系,借由每日一句的少量多餐学习法则,逐步充实孩子的文化知识。每日一句的学习,可减低孩子的课业压力,却又对青少年语文程度的提升,有潜移默化功效。根据许多教师在教学现场的经验,证明天天少量学习,会比大量灌输,却一曝十寒的学习方式,有效得多。因此,青少年不妨利用每日的十分钟,阅读一则,假以时日,必能显现成效。
古人说:「聚沙成塔,积土成山。」在知识的范畴,天天储蓄名言佳句,对于学养的丰富程度,必有提升作用。青少年多利用年轻岁月,累积文材、涵养于文学天地,当着手为文,才能从容有余,成就精采文章。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道理。
此作文书系内容包含:成语、古诗、古文,取材相当广博,能够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地引导青少年走入文学殿堂。书中还借由阅读的诗文,导入写作领域的策略,让青少年读者能够借镜诗文创作的材料,写出自己的独创作品,这是相当有建设性的学习方式。
作文书系看似简约,其实读来并不容易。切莫贪多务得,想要一步登天,而应该持之以恆地阅读,坚持每日一篇,以时间换取融会贯通的理解。并且配合引导,动手写作,将学习所得消化后,化为自己的作品。
读书学习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是,艰辛的学习,必然带来欢笑的收割。读书学习的过程是缓慢的,但是,缓慢的学习,必然带来踏实有成的果实。想要拥有一枝彩笔,不是等待神仙赐予,而该以自己的努力换取。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的,只要能每日拨出十分钟,专注阅读,又能认真写作,相信累积时日,语文功力必然令人刮目相看,出口成章,写作非凡成绩。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教授 孙剑秋 谨序
100.04.28
一本偶然翻开的书,却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一开始,我被它的书名所吸引——“150诗词曲+15修辞技巧”,感觉既有文学的深度,又有学术的严谨,似乎能满足我这个既想徜徉在古韵诗海,又想探究文字背后奥秘的读者。然而,当真正投入阅读时,我发现这本书远不止于此。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诗词曲,用一种极其亲切、易懂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我不是文学专业的科班出身,对于古代的诗词曲,常常觉得有些遥远,总觉得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才能欣赏。但这本书不同,它没有一开始就堆砌晦涩的典故,而是从最基础的意境入手,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那些婉约的宋词,豪放的唐诗,以及生动鲜活的元曲,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有了灵魂,鲜活地跃然纸上。我学会了如何去感受词牌的韵律之美,如何体会诗句中的情感起伏,甚至能想象出诗人创作时的场景。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15种修辞技巧的讲解,并不是枯燥的理论罗列,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对诗词曲的分析中。我发现,原来那些让我拍案叫绝的句子,背后有着如此精妙的构思。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这些技巧不再是僵化的名词,而是赋予诗词生命力的魔法,让我对文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甚至开始尝试自己去运用这些技巧,虽然远不如大师们的作品,但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之前,对诗词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句,觉得它们离我的生活太远。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我最欣赏作者的一种处理方式,就是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古老、庄重的作品,用一种非常贴近现代人思维的方式来解读。他会关注作品中的“人情味”,关注那些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喜怒哀乐,让我觉得那些诗人、词人、曲作者,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有着同样的情感和烦恼。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亲切。而书中对15种修辞技巧的阐释,更是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我一直以为修辞技巧是作文考试的“套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们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利器”。作者会非常耐心地讲解每一种技巧的用法,以及它在不同作品中产生的独特效果。我记得有一次,我被书中对一个排比句的分析深深吸引,作者竟然能从短短的几个字中,挖掘出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力量。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去欣赏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尝试去理解和运用这些技巧,让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股清流,完全颠覆了我对“教辅类”书籍的刻板印象。它并非那种冷冰冰的知识集合,而更像是一位老友,拉着我漫步在中华传统文学的园林里,边走边聊。我一直认为,对文学的鉴赏,最重要的是“感觉”,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给我灌输过多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自己去“品味”。比如,在解读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时,我仿佛真的看到了漫天黄沙,听到了战鼓雷鸣;在欣赏一曲描绘江南水乡的词时,我仿佛能闻到淡淡的桂花香,感受到微风拂过水面的涟漪。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诗词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真正触及到了它们的情感内核。而书中讲解的15种修辞技巧,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曾经对某些修辞手法只是“知道”,却不理解其妙用。但这本书通过对具体诗词曲的拆解,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比喻,能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一个巧妙的对偶,能让意思表达得如此精炼有力。作者的讲解角度非常刁钻,常常能发现一些我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让我对作品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我发现,学会欣赏这些技巧,就像拥有了一副能看穿事物本质的眼镜,看待任何文字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温润而有力的气息所包裹,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美的空间。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诗词曲,而是用一种充满温度和洞察力的方式,引领我深入其中。每一篇作品的解读,都像一次精心策划的旅行,带我领略其独特的风光,感受其内在的情感。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体会。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典故,在作者的解释下变得清晰可见;那些曾经让我难以把握的情感,也变得触手可及。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15种修辞技巧的梳理,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奥秘的大门。我开始理解,为何有些句子能如此触动人心,为何有些意象能如此鲜活生动。作者对每一种技巧的讲解,都充满了哲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艺术价值。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书中对“象征”手法的分析,作者将它与现代的流行文化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其精髓。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并非孤芳自赏的阳春白雪,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着无限的可能。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充满了考据和理论。然而,它的内容却比我预期的要丰富和有趣得多。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对150首经典诗词曲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欣赏”它们。我特别喜欢作者的讲解方式,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传授”,而是更像一位知无不言的同伴,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他会从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入手,但绝不会让这些成为阻碍阅读的壁垒,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对作品本身的分析中。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诗词曲中情感的捕捉能力,他能精准地描绘出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让我与作者之间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而书中关于15种修辞技巧的讲解,更是点睛之笔。我发现,那些让我曾经读得似懂非懂的句子,在作者的细致剖析下,变得豁然开朗。他会深入浅出地讲解每一种修辞技巧的原理和表现形式,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加以佐证。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挑选这些诗词曲和修辞技巧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力求将最典型、最精彩的例子呈现给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文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这些字里行间,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