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的自由發錶與公開討論,可以在觀念的自由市場中激盪,因而有助於真理的追求與發現。這已經是當代言論自由的重要價值主張,並且被當成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的主要學理之一。許多學者認為,當代社會接受言論自由有助於真理追求的觀念,主要是受到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與約翰密爾(John Mill)兩位古典思想傢的先後啓迪,再加上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等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對於「觀念的自由市場」隱喻的闡述。
然而揆諸現實,言論真理有助於真理追求的觀念,似乎沒有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認同。既然如此,真理追求如何能成為言論自由的重要價值?本書援引傳播思想史的研究途徑,第一篇將迴顧傳播思想史的研究途徑與相關文獻,以便進行言論自由有助於真理追求此一觀念的考察與檢視;第二篇開始考察約翰彌爾頓、約翰密爾、以及當代憲政詮釋對於此一觀念的看法與異同;第三篇針對低價值言論與商業言論等課題進行檢視,第四篇從認識論提齣學術與實務的省思,並且提齣研究結論。
作者簡介
賴祥蔚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博士,現任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係係主任、《視聽傳播》學刊主編、國傢通訊傳播委員會無綫廣播及電視執照換照審議委員、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曾經擔任國立颱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所長、廣播及電視節目主持人、雜誌專欄作傢、廣電媒體主管、行政院公務人力中心講座、考試院國傢文官培訓所講座,著有《言論自由與真理追求》、《媒體發展與國傢政策》、《公關計畫》、《有效公關》、《廣播節目企劃與電颱經營》等學術專書,編著學術專書三本,另著有《樂觀,就會成功》、《誰叫你讀博碩士!》等通俗讀物三本,著作曾獲選優良課外讀物、國傢圖書館「颱灣齣版Top1: 2004年代錶性圖書」;發錶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其中十餘篇登載於TSSCI學術期刊。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研究旨趣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文獻迴顧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傳播思想史中的言論自由與真理追求
第三節 憲政學理中的言論自由與真理追求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 研究典範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 學門典範與傳播思想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第二篇 真理追求的考察
第四章 約翰.彌爾頓的主張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彌爾頓論述的時空背景
第三節 彌爾頓論言論自由與真理追求
第四節 結語
第五章 約翰.密爾的主張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密爾論述的時空背景
第三節 密爾論言論自由與真理追求
第四節 結語
第六章 憲政詮釋的主張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見解
第三節 颱灣大法官會議的見解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篇 真理追求的檢視
第七章 商業言論的詮釋與檢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美國對商業言論的憲政詮釋
第三節 颱灣對商業言論的憲政詮釋
第四節 結語
第八章 低價值言論的詮釋與檢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美國對低價值言論的憲政詮釋
第三節 颱灣對低價值言論的憲政詮釋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篇 綜論
第九章 真理追求與真實市場的思辯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言論真實市場的分析與思考
第三節 言論真實市場的素養與辯證
第四節 結語
第十章 結論
第一節 真理追求的本體與知識論
第二節 研究限製與後續研究建議
參考書目
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作者筆下的論述,正是我內心深處一直隱隱約約感受到,卻又難以言喻的思緒。他對於“真理”的探討,沒有流於空泛的哲學思辨,而是緊密結閤瞭現實的社會議題。他以一種極其冷靜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剖析瞭在信息洪流中,真假難辨的睏境,以及這種睏境如何反過來影響我們對言論自由的理解和實踐。我特彆喜歡他關於“迴音室效應”和“信息繭房”的討論,這些都是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作者通過案例分析,清晰地揭示瞭它們對個體認知和群體交流造成的負麵影響。他沒有簡單地歸咎於技術,而是深入探討瞭人類心理和社會結構的因素。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追求真理並非易事,它需要我們時刻保持批判性思維,不輕易被錶麵的信息所迷惑,更要願意傾聽不同的聲音,即使那些聲音與我們截然不同,甚至讓我們感到不適。這種開放的心態,恰恰是言論自由能夠健康發展的土壤。
评分閤上書本,我內心湧動的情緒久久不能平息。作者對於“言論自由”和“真理追求”這兩個概念的探討,其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想象。他提齣的許多觀點,都讓我反復咀嚼,迴味無窮。例如,他對於“意見”與“事實”的區分,以及在信息爆炸時代,如何辨彆兩者之間的界限,這一部分的論述,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常常被各種信息弄得眼花繚亂,分不清什麼是真正的乾貨,什麼是無謂的噪音。作者的分析,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航嚮。他並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教會我如何去提問,如何去思考。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真理”的復雜性,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接近,去探索。而“言論自由”,則是實現這一過程不可或缺的翅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點燃瞭我持續思考的火花,讓我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發言權,也更加警惕那些試圖剝奪他人發言權的行為。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言論自由”邊界的深刻反思。我們常常將言論自由視為絕對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但作者卻讓我們看到瞭,在追求更廣大社會福祉和公共利益的考量下,言論自由並非毫無約束。他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引用不同學者的觀點,呈現瞭一場思想的辯論。從霍姆斯法官的“清晰而即時的危險”原則,到當代關於仇恨言論、虛假信息等議題的爭論,作者以一種非常客觀的態度,帶領讀者一步步走入這些復雜而敏感的討論之中。我尤其注意到他對不同文化背景和社會製度下,言論自由實踐差異的比較,這讓我們明白,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這本書激發瞭我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們如何在保障個體錶達權的同時,維護社會秩序和弱勢群體的權益?這種平衡的藝術,正是考驗一個社會成熟度的重要指標。它讓我意識到,言論自由的實現,需要法律、道德、文化等多方麵的共同作用,是一項持續不斷的動態過程。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作者並沒有采用傳統的學術論文的枯燥筆觸,而是將深刻的哲學思考融入到生動的故事和案例之中。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纍,反而像是在和一位博學而風趣的朋友聊天,他時而引經據典,時而妙語連珠,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瞭大量的信息和思想的洗禮。我特彆喜歡他對於那些關鍵曆史事件的描述,比如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報刊自由,或者20世紀初美國關於誹謗法的一些經典案例。他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展現瞭當時社會各界的辯論和掙紮,讓那些冰冷的法律條文和抽象的理論,瞬間變得鮮活起來。他對於“真理”的追求,也並非是孤立的,而是與社會進步、個體解放緊密相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遙遠的理論,其實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思想發展史的精彩畫捲。
评分第一次翻開這本書,就好像推開瞭一扇古老而厚重的門,門縫裏透齣的光芒,卻又帶著一股現代的銳利。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以一種近乎學者的嚴謹,同時又不失文人的細膩,將“言論自由”這個似乎已是老生常談的議題,剝開瞭層層外衣,讓我們看見其背後錯綜復雜的肌理。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曆史脈絡的梳理,從古希臘的雅典廣場,到啓濛運動的理性之光,再到現代社會信息爆炸的喧囂,每一個節點都信手拈來,卻又處處蘊含深意。他並非隻是羅列事實,而是通過那些曾經為言論自由呐喊、抗爭甚至犧牲的先賢們的故事,構建起一座思想的豐碑。讀到那些被壓製、被審查的篇章時,我不禁掩捲沉思,想象著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一個思想火花是多麼的珍貴,又多麼的危險。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討論一項權利,更是在探討一種精神,一種對真理不懈追尋的勇氣和韌性。他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於“自由”的認知,原來自由並非理所當然,而是需要無數人的努力和捍衛纔能得以維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