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的自由发表与公开讨论,可以在观念的自由市场中激盪,因而有助于真理的追求与发现。这已经是当代言论自由的重要价值主张,并且被当成宪法保障言论自由的主要学理之一。许多学者认为,当代社会接受言论自由有助于真理追求的观念,主要是受到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与约翰密尔(John Mill)两位古典思想家的先后启迪,再加上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等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对于「观念的自由市场」隐喻的阐述。
然而揆诸现实,言论真理有助于真理追求的观念,似乎没有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既然如此,真理追求如何能成为言论自由的重要价值?本书援引传播思想史的研究途径,第一篇将回顾传播思想史的研究途径与相关文献,以便进行言论自由有助于真理追求此一观念的考察与检视;第二篇开始考察约翰弥尔顿、约翰密尔、以及当代宪政诠释对于此一观念的看法与异同;第三篇针对低价值言论与商业言论等课题进行检视,第四篇从认识论提出学术与实务的省思,并且提出研究结论。
作者简介
赖祥蔚博士
国立政治大学社会科学院政治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系主任、《视听传播》学刊主编、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无线广播及电视执照换照审议委员、中华传播管理学会理事长,曾经担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应用媒体艺术研究所所长、广播及电视节目主持人、杂志专栏作家、广电媒体主管、行政院公务人力中心讲座、考试院国家文官培训所讲座,着有《言论自由与真理追求》、《媒体发展与国家政策》、《公关计画》、《有效公关》、《广播节目企划与电台经营》等学术专书,编着学术专书三本,另着有《乐观,就会成功》、《谁叫你读博硕士!》等通俗读物三本,着作曾获选优良课外读物、国家图书馆「台湾出版Top1: 2004年代表性图书」;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十余篇登载于TSSCI学术期刊。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研究旨趣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传播思想史中的言论自由与真理追求
第三节 宪政学理中的言论自由与真理追求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研究典范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学门典范与传播思想
第二节 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
第二篇 真理追求的考察
第四章 约翰.弥尔顿的主张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弥尔顿论述的时空背景
第三节 弥尔顿论言论自由与真理追求
第四节 结语
第五章 约翰.密尔的主张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密尔论述的时空背景
第三节 密尔论言论自由与真理追求
第四节 结语
第六章 宪政诠释的主张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见解
第三节 台湾大法官会议的见解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篇 真理追求的检视
第七章 商业言论的诠释与检视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美国对商业言论的宪政诠释
第三节 台湾对商业言论的宪政诠释
第四节 结语
第八章 低价值言论的诠释与检视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美国对低价值言论的宪政诠释
第三节 台湾对低价值言论的宪政诠释
第四节 结语
第四篇 综论
第九章 真理追求与真实市场的思辩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言论真实市场的分析与思考
第三节 言论真实市场的素养与辩证
第四节 结语
第十章 结论
第一节 真理追求的本体与知识论
第二节 研究限制与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书目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好像推开了一扇古老而厚重的门,门缝里透出的光芒,却又带着一股现代的锐利。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以一种近乎学者的严谨,同时又不失文人的细腻,将“言论自由”这个似乎已是老生常谈的议题,剥开了层层外衣,让我们看见其背后错综复杂的肌理。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从古希腊的雅典广场,到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再到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的喧嚣,每一个节点都信手拈来,却又处处蕴含深意。他并非只是罗列事实,而是通过那些曾经为言论自由呐喊、抗争甚至牺牲的先贤们的故事,构建起一座思想的丰碑。读到那些被压制、被审查的篇章时,我不禁掩卷沉思,想象着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一个思想火花是多么的珍贵,又多么的危险。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讨论一项权利,更是在探讨一种精神,一种对真理不懈追寻的勇气和韧性。他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自由”的认知,原来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无数人的努力和捍卫才能得以维系。
评分合上书本,我内心涌动的情绪久久不能平息。作者对于“言论自由”和“真理追求”这两个概念的探讨,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他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让我反复咀嚼,回味无穷。例如,他对于“意见”与“事实”的区分,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辨别两者之间的界限,这一部分的论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常常被各种信息弄得眼花缭乱,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干货,什么是无谓的噪音。作者的分析,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航向。他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思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真理”的复杂性,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接近,去探索。而“言论自由”,则是实现这一过程不可或缺的翅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点燃了我持续思考的火花,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发言权,也更加警惕那些试图剥夺他人发言权的行为。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言论自由”边界的深刻反思。我们常常将言论自由视为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但作者却让我们看到了,在追求更广大社会福祉和公共利益的考量下,言论自由并非毫无约束。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引用不同学者的观点,呈现了一场思想的辩论。从霍姆斯法官的“清晰而即时的危险”原则,到当代关于仇恨言论、虚假信息等议题的争论,作者以一种非常客观的态度,带领读者一步步走入这些复杂而敏感的讨论之中。我尤其注意到他对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言论自由实践差异的比较,这让我们明白,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这本书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如何在保障个体表达权的同时,维护社会秩序和弱势群体的权益?这种平衡的艺术,正是考验一个社会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它让我意识到,言论自由的实现,需要法律、道德、文化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笔下的论述,正是我内心深处一直隐隐约约感受到,却又难以言喻的思绪。他对于“真理”的探讨,没有流于空泛的哲学思辨,而是紧密结合了现实的社会议题。他以一种极其冷静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剖析了在信息洪流中,真假难辨的困境,以及这种困境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对言论自由的理解和实践。我特别喜欢他关于“回音室效应”和“信息茧房”的讨论,这些都是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作者通过案例分析,清晰地揭示了它们对个体认知和群体交流造成的负面影响。他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技术,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心理和社会结构的因素。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追求真理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轻易被表面的信息所迷惑,更要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即使那些声音与我们截然不同,甚至让我们感到不适。这种开放的心态,恰恰是言论自由能够健康发展的土壤。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学术论文的枯燥笔触,而是将深刻的哲学思考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案例之中。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像是在和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聊天,他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妙语连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和思想的洗礼。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那些关键历史事件的描述,比如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报刊自由,或者20世纪初美国关于诽谤法的一些经典案例。他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各界的辩论和挣扎,让那些冰冷的法律条文和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他对于“真理”的追求,也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进步、个体解放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遥远的理论,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精彩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