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哪,我在这样的中国:1/3流行文化的+1/3国族想像的+1/3日常生活的

拆哪,我在这样的中国:1/3流行文化的+1/3国族想像的+1/3日常生活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CHINA 这个复杂的整体,你猜的透吗?这样的中国,要怎么"拆哪"?

  台籍陆师李政亮从流行文化、两岸三地国族想像与日常生活角度,
  写出最重要、最犀利、最好看的中国观察。

  中国特殊性让现代中国呈现极为复杂而矛盾的样貌:品牌消费的时髦商业广告与僵硬的政治宣传话语,同时出现在电视墙广告中;投资移民美国与偷渡韩国打工,则成为贫富差距的再现……种种匪夷所思的景象不断出现。

  这十多年来,北京已成为作者李政亮的生活重心,从塞车、排队看病、房价飙涨到大学制度的运作等,作者因生活在其间而得以深度分析中国繁华社会背后的真相。在这本新书里,作者将从流行文化核心、两岸三地国族想像和日常生活现场等三个面向,由外而内层层带读者深入现代中国现场,揭示中国崛起荣景背后潜藏的问题。

  媒体的市场化与网路的普及,已让中国流行文化出现极为复杂的样貌,而官方对流行文化的控管,以及人民对此控管的批判嘲讽,也形成你来我往的拉锯态势。作者从冯小刚的电影轨迹、白领族文化的改变、网路世界所创造的奇蹟以及韩寒旋风,一一分析在娱乐与道德之间摇摆的中国流行文化。

  此外,中国与台湾、香港与日本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影响着中国官方政策与人民生活。作者不仅从两岸影视作品分析其中的国族想像,也逐一探讨中国与香港、中国与日本、中国与西方,自清末迄今的关系变化,从宏观的历史面向解说现今中国的内在性格。

  最后,作者带我们深入中国生活现场,展示小市民在都市生活的缩影。在过度市场化所造成的权钱时代中,从医院手术的红包到幼稚园、小学的赞助费,潜规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者除了一一分析中国面临的大学教育、买房和看病这三座大山之外,还挖掘出更多潜藏的大山。

  中国大转型的年代:大国崛起、「世界市场」与「世界工厂」集于一身、流行文化窜起乃至公民社会唿声崛起。这本书将有助于认识真正的现代都会中国,是作者继《走进都会中国》后,进入中国现场再一课。

本书特色

  1.每一章皆整理出相关重要事件年表,让读者对于现代中国有纵深式的了解。
  2.全书条列出65个中国关键词,让读者看懂现代中国的精髓。
  3.为《走进都会中国──一个台湾人登陆十年的文化观察》的进阶阅读,两者相辅相成。

作者简介

李政亮

  现为台籍陆师,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传播系。 辅仁大学法学士、台湾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着有《走进都会中国──一个台湾人登陆十年的文化观察》(2009)《美好年代.巴黎片断:广告海报中的城市故事》(2008)、《太平洋滨阳光下 : 世纪末台湾向度的思索》(1999)。

  二○○○年初旅中国,看到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种种现象,相信在大学、书店、建筑、异质文化等城市文化的表象背后,总有一些值得探究的事物。同一年,带着观察者的好奇进入中国社会,居住迄今十一年。这十一年也正是中国大转型的年代:大国崛起、「世界市场」与「世界工厂」集于一身、流行文化窜起乃至公民社会唿声崛起。

  十一年来所写的中国社会观察文章,曾发表于《中国时报》、《联合报》、《新台湾週刊》、《两岸双赢》、《旺报》、Taipei Times等报刊。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走进中国看拆哪>
──周奕成(专栏作家、政治运动者)
◎前言:让人惊艳、疑惑又难以理解的中国景象
◎认识的第一步──词汇里的中国

第一篇  流行文化核心
【流行文化 重要事件年表】

.从主旋律电影到主流电影:冯小刚启示录
冯小刚的拍片轨迹
僵硬的主旋律电影
《唐山大地震》的文化政治
.英雄形象,杀人游戏与白领职场小说
胜者为王的生存逻辑
从消费情境回归职场现实
上班族的通关秘笈
中产阶级的现实困境
.需要快感的时代
《娱乐至死》的反思
激情的演员们
网路世界传奇
.韩寒旋风与迷思
八○后作家韩寒
批判者韩寒
两个韩寒
.无力者的反抗与道德压抑快感
洁净社会的管理机制
管理媒介的力量
道德旗帜的飘扬
.中国足球启示录
唿唤足球
悲情不断的世界盃足球赛
中国足球为何扶不起?
中国足球内幕
◎注释

第二篇  两岸三地国族想像
【两岸三地 重要事件年表】

.两岸影像的文化想像
香港电影在台湾
间谍片时代
巩固意识型态的军事政宣电影
台湾电影的中国想像
中国电影里的台湾
国共和解下的影视作品
.中港之间的香港故事
从避居之所到家在香港
回归之路
中港之间的价值冲突
.一触即发的中日关系?
相互缠绕的近代史
层层叠加的日本想像
紧绷的中日关系
二○一一年,中日两国的历史转折点
.重层的进化思想与「西方」想像
社会进化论的西方源起
与西方现代性的初步接触
社会进化论在中国的初始
福泽谕吉与梁启超
中国的国民性问题
毛泽东时期的改造
邓小平时代的转化
开始裂解的「西方」想像
百年圆梦
.人人都在用历史
文化热之下的历史想像
陈寅格与顾准热
大国崛起与资本堆积下的历史想像
鲁迅或胡适?
◎注释

第三篇  日常生活现场
【日常生活 重要事件年表】

.寻医记
过度市场化之下的医疗体验
中国医保vs. 台湾健保
求医潜规则
.中国的房事问题
房价飙涨下的众生相
房屋拆迁悲剧
感性将克服现状?
.第四座大山:光怪陆离的幼儿小学教育
幼儿园入园难
入学赞助费
没有欢乐的童年
教育,不只是教育问题
.大学的想像与乱象
大学角色的变化
中国学术环境观察
抄袭造假恶风
.过度市场化的临界点
中国式市场化
欠缺讨论的「公共」
真假难辨的市场神话
过度市场化的道德危机
.「平民经济学家」郎咸平
郎咸平旋风的出现
冰棍理论与郎咸平批判
平民经济学家
. 公民社会之路
从新权威主义、民主先导论到civil society的出现
公共性的丧失与媒体新空间
公民社会该走向何方?
◎注释

◎后  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走进中国看拆哪

  李政亮是这个世代的台湾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进行观察与评论的重要一人。这个重要性首先来自他参与了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西元二○○○年起,政亮在中国求学、研究、教学、写作,先是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后来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职,在中国社会里有融入的身分与持续的生活,这或许正是他的两本中国文化评论集—一年多前的《走进都会中国》,以及这本《拆哪,我在这样的中国》,都有比一般台湾人「走得更进去」的感觉。政亮走进中国,与中国的人民大众一同唿吸吃饭喝茶搭车读书看电影,北京和天津的每一天,也是政亮的每一天,这使他比一般访调旅行式的研究者更能体察民间细微的脉动,也获得了非在地生活者无法拥有的洞察力。

  对中国社会的观察评论,李政亮採取了广义的文化研究取向,这在中国研究的领域里还是比较非主流的路线。美国为主的西方社会科学界一般所称的「中国研究」,从前是一个不正常地受到战略与经济利益需要过度影响的研究领域,除了对中华语言历史即所谓汉学的研究之外,基本上可以说是被「讨厌中国、害怕中国与利用中国」这样的几种需求所主导。至于中国当代文化或民间流行文化的研究,由于没有显着的战略与经济价值,受到政府与大学的忽略。政亮所採取的文化研究取向,不仅是以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更把文化定义为广泛的社会性活动,考察其与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

  做为台湾解严世代的一分子,政亮的生命背景,给予他思想内涵与问题意识,从而让他的中国观察与评论更具代表性。「解严世代」是我在几年前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描述在台湾八○年代后期至九○年代这段戒严解除后的年代里,接受重要的政治社会化的世代群体。解严世代中,有些人曾参加追求民主自由的学生运动,所以也被称为「学运世代」,但「解严世代」是一个意义比较宽阔,也比较具有历史感的名称。解严前后的年代,是台湾历史上继一九二○年代台湾新文化运动之后,第二个思潮澎湃人才辈出的年代。当年,政亮与他的同辈们,包括我自己,在党国教育体制松动的裂隙下,大力唿吸清新开放的思想空气。那时候的困知勉行,养成了今日对文化价值议题的敏感性,对政治经济变迁的理解力。对一个从封闭转为开放,国家权力逐渐让位给市场的社会里面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我们这代台湾知识分子特别有兴趣,也有很多的看法与想法。

  就这种对变迁社会观察理解的兴趣而言,政亮是幸运的。他在台湾第一次政党轮替之际,到中国大陆继续深造。中国成为他在故乡台湾之后的下一个注视与深思的对象。他所看到的中国都会文化的勃兴、大众媒体的变化、世代文化的差异、社会价值的转变、知识分子的转型,乃至电影与流行音乐对时代背景的反映,都是营养丰富的思想粮食。很自然地,出于对台湾未来不可遏抑的关切和停不下来的思考,也基于青年时代无法磨灭的经验和感受,政亮会把中国现况与台湾做比较或对照。这样的比较、对照,或者说是反思,有时候隐而不显,但却是他在走进中国这两本书中不断回旋的主调。

  虽然试图走进去,但是政亮还是保持着一种略带距离感的客观态度,使读者似乎较难判断作者对某些事情的主观好恶。这或许是出于对被叙述之对象—当代中国的尊重及同情的理解,也可能是作者谦逊善意的性格使然。虽然是一本评论集,政亮却把他自己的意见平滑地置入在他所引述的各类事实中。比较具有敏感度的读者,仍然能够读出政亮的基本立场:他对中国很有感情,对中国的一切都有兴趣,他对有理想的中国文化与思想工作者怀有敬意,也期望中国能因为他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好,在任何方面他都对中国是善意的。但是他不像一般中国热的作者,对中国未来抱着一种侥倖式的期待。文化研究者必定对现况抱着批判的立场,对于期望和预期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这样的立场,其实正是我所认为这个世代台湾人对中国大陆应有的态度。知识分子应该先对自己的社会抱有热望,又能够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冷静的批判。唯其台湾知识分子能够爱台湾又批判台湾,才能够改善台湾;能够爱中国又批判中国,才能够帮助中国。如果说台湾目前对中国的认识与交往,大多被政治恐惧与经济贪婪两种心态所笼罩,那么文化上的友爱与批判将是最具进步性的第三种取向。这样的文化介入行动,是这个世代台湾知识分子对中国所能做的最好的贡献。以此,我期待政亮继续带着我们走进中国,看看这个「拆哪」,什么不该拆的拆了,什么该拆的不拆。

周奕成(专栏作家、政治运动者)

前言

让人惊艳、疑惑又难以理解的中国景象

  本书是《走进都会中国:一个台湾人登陆十年的文化观察》的延续作品。在《走进都会中国》出版之后,有些台湾的大学教授将之作为两岸关系或是通识课程的参考书,香港和中国的网站上也有人推荐这本小书,甚至也有来台湾交流的大陆学生寄信告诉我读完这本书的心得。

  这些都是《走进都会中国》这本书小小的好运气。对我来说,《走进都会中国》比较像每学期开学之初的前几堂课,得用较轻松、面向较广的说法,让学生对课程保持新鲜感与兴趣,特别是书中也加入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的关键名词解释,希望读者能够更进入当今中国生活脉动。

  异质时间共存的国度

  当然,有兴趣的读者会问:现今的中国景象发生了什么变化?本书与《走进都会中国》又有何不同?在我看来,中国景象就如同万花筒,每转一次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景观出现,其景象时而让人惊艳、时而让人疑惑、时而让人无法理解。这种差异,一如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结尾的「我现在到底在哪里」所呈现的茫然与错置感。

  惊艳是有的。在北京或上海的商业中心,矗立着高耸的大厦,各种名牌轿车行驶穿梭在这些昂贵地段的马路上,这里的人们总是西装笔挺、行色匆匆。当然,数量逐渐增加的老外面孔(也许他们还会讲些中文),点缀了这个与国际接轨的世界市场景象。

  这是一个仿如与纽约、东京同步的时间向度。这样一个中国崛起的时间向度,也展现在一家家精品旗舰店的出现、中国观光客的消费能力提高,或是二○一○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现象上。

  困惑是有的。在这些商业中心,偌大的电视墙已成为现代城市的必要装备之一,只是,品牌消费的时髦商业广告与僵硬的政治宣传话语,不协调地同时出现在电视墙的广告中。就像是家中的电视萤光幕里,充斥着各种时髦广告,但共产党对日抗战及国共斗争的电视剧却也屹立不摇。

  此外,这样一个世界市场中国的景象,不仅已是中国大城市的自我定位,也是许多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然而,世界市场中国的受益者─金字塔顶端的富人们却争先恐后地外移。二○○九年被称为富人移民潮,依照美国国务院的数据,二○○八年十月到二○○九年九月,投资移民的核准数为四千两百一十八人,其中七成来自中国。根据二○一一年中国招商银行与美国贝恩管理顾问公司(Bain & Company)所发布的「二○一一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的数据,可投资资产在一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顶层人群中,已有百分之二十七成为投资移民。这份报告也提到另一个惊人的数据,可投资资产达一千万元人民币者在二○一一年预计达到五十九万人。此外,二○一○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的总和是六十二万亿元人民币;而个人可投资资产在一千万元人民币以上者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十五万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占人口百分之零点零四的富裕人士,享有中国将近四分之一的财富。

  不仅顶层的有钱人急着离开中国,他们的移民也与子女教育有关。相当于建国中学、北一女的北京四所中等顶尖高中,也在二○○九年下半年纷纷开设「出国班」,也就是不参加中国高考(大学入学考试)直接申请美国大学的专班。二○一○年,北京已有七千名考生放弃中国高考而申请美国学校。富人移民的主要理由多是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高中生赴美基本上与家庭资源有关,而其理由多是对中国教育体制失望。

  无法理解的事情也是有的。这个移动的群体是追求心目中更好的生活,然而也有一些群体为生存一搏。尽管中国作为世界市场已成事实,然而昔日偷渡的戏码却依旧上演,二○一○年一个中国赴韩国旅游的旅行团团员中,四十四名团员在入境韩国后脱逃,理由无非是在韩国打工。这是一个尚未终结的旧时代故事,然而却不只有这个个案。

  在中国,一般人对钱与权结合的不满也在快速上升中,如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土地拆迁抗争,或是挟当官父亲自重的「李刚门」事件等等。在过度市场化的脚步中,一些制度的运作也濒临危机,像是在幼稚园与医院门口大排长龙等着登记入学与就诊的人们,便说明着基层教育与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二○○九年出版的《蚁族》一书,是介绍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态採访实录。更是揭开了大城市的另外一道风景线─大学毕业生在城市边缘过着低收入、低生活品质的生活,每年夏天的北京火车站前,总是群聚就地而睡的农民工。这些还仅是城市中国的景象,还有一大片的农村中国不在此列。

  万花筒是由许多碎片组成的,中国这个万花筒的碎片则是由快速甚至过度的市场化、官方的管理主义与意识形态,以及随之而来的钱权合作、潜规则、伦理危机等元素组成。

  中国景象最亮丽的一刻或许是二○○八年北京奥运前后,北京奥运是集结所有资源于一役的国家仪式,就时间上来说,是中国百年前的办奥梦想的实践,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纪念,所有的民族激情尽在其中,所有的社会矛盾也在激情中消解。然而,在北京奥运之后,万花筒中的那些碎片依旧存在,如北京奥运那样的亮丽一景却已难再出现。或者应该说,以十三亿人口规模为基础的中国,其总体影响力在世界上将扮演强势的力量,但是中国最大的挑战则是自己─万花筒里碎片所排列出来的,这些不无荒谬甚至光怪陆离的景象,已渗入流行文化、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

  流行文化、国族想像与日常生活

  本书的构成分为三个部分:流行文化核心、两岸三地国族想像与日常生活现场。

  第一部分聚焦在流行文化。对我来说,流行文化不仅是流行的文化,其背后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造就而程,我的角色就是如同侦探柯南一样抽丝剥茧,解读流行文化背后的意涵。

  自九○年代中期以来,各类媒体陆续市场化加上网路的普及,让中国流行文化的样貌变得极为多样复杂,既有争取观众目光的夸张演出,也有透过网路对文化管制进行嘲讽的声音。有趣的是,无论是夸张的演出或是嘲讽的声音,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语言。

  然而,文化管理机制依然使用旧的规范与语言进行批判和管制。文化管理机制真的已经失效了吗?现今,从主旋律电影走向主流电影是一种新的趋势,官方意识形态与资本、巨星联手演出,大家在娱乐的文化政治中狂欢─官方认为意识形态有效达到宣传、电影公司荷包满满、低于行情价演出的巨星们完成政治任务、观众在银幕上看到巨星,大家各取所需,结局完美。这或许是当今中国最为重要的一景──娱乐化的政治。现今中国如同一个文化实验场,伴随主流电影出现的,则是重庆「唱红歌」的道德动员。在娱乐与道德之间,是现今中国文化的弔诡之处。

  第二部分的主轴是历史,包括从影像讨论台湾与香港的身分认同与中国想像、千丝万缕的中日关系等。篇幅最大的〈重层的进化思想与「西方」想像〉是从许多年前的好奇开始的:为什么「落后就要挨打」之类的想法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言谈中?为什么中国与西方的对比经常被提出?为什么「赶超」之类的说法从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甚至到现今始终都有人谈论,这种说法是从何而来?又有何侷限?

  此外,历史在中国并非仅是过去的故事。在崛起的年代里,昔日的荣光历史成为电视剧内容;在高度市场化的年代,老祖宗的养生之道成为健康热潮的最重要元素;在中国走向困惑之际,鲁迅与胡适成为象征,论战者对孰优孰劣激情论战。这些也构成了当今中国另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第三部分则是走进生活现场。这一部分穿插了一些个人经验在其中,是小市民都市生活的缩影。在过度市场化所造成的权钱时代中,潜规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医院手术的红包到幼稚园、小学的赞助费,让一般市民的生活已到了某种临界点。此外,在笔者的观察中,儿童教育问题也将成为中国社会的「第四座大山」。现今中国的基础教育,不仅是孩子背负沉重的升学压力,更成为父母社会资源的展现。最值得注意的是,权钱当道的时代也是伦理备受考验的年代,真真假假难以辨认,「挟尸要价」的照片更是一种时代写照。


  到底中国社会未来能否克服眼前的种种危机?公民社会能否成功打造将是关键。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公民社会的文化政治〉便从历史面回顾公民社会概念在中国的讨论历程。在笔者看来,部分媒体与新媒体确实已成为推动公民社会的力量,不过媒体的力量多集中在单一议题的穷追勐打上。在整个社会的想像上,中国社会内部仍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社会的构成单元到底是公民社会中的「公民」,还是传统共产党论述下的「人民」(或群众)?这个议题,可能将是中国内部最大的争议之一。

  最后,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感谢黄冠栋、张百达、杨咏翔、郑又铭(大熊)、蔡卓芬对初稿的阅读以及意见的提供,特别是百达细心地订正了其中的许多错。此外,感谢朱一南照片的提供以及杨龄对注释部分的协助。最后,感谢陪我度过十年中国生活的妻子陶然以及两岁半的小儿育昇。

后记

  本书的写作,其实是从两个关怀出发:一是另类中国观有无建立的可能,二是个人在知识迷宫中的求知历程。

  如同清华大学教授吴介民在〈第三种中国想像〉(收录于《秩序缤纷的年代:一九九○ ~ 二○一○》)中所批判的,台湾主流的中国观不外乎国民党的世界市场观以及民进党视中国为威胁两种观点,而许多台湾人的中国观也随蓝绿分歧。事实上,这两种主流观点不仅相互对抗,也压抑了另类中国观的可能,甲说中国是世界市场,台湾必须加入世界经济的潮流中,乙可能反驳中国飞弹对准台湾,西进中国是不可靠的。在这些对话之下,又可以延伸出一大堆台湾人已然相当熟悉却是围绕政党政治出发的论述。

  在笔者看来,想在主流的两种想像中另辟途径,必须拉开另类的观察视角,而认识当今现实中国的不同面貌显然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否则我们只是在讨论想像中的中国。在《走进都会中国》中,我尝试从日常生活的不同片断切入,主要原因在于日常生活是在地政治经济社会脉络的缩影,在影像、流行歌曲、消费关系、语言差异,与当地人的实际互动接触中。每一个生活片断都像是马赛克,我们必须打开一个个马赛克,才能了解当下中国发生什么事情?这种想法的出现,既有个人观察视角的改变,也有另类视角中国观之必须的想法。

  作为高中看党外杂志长大的五年级末段班的笔者来说,大学与研究所选读法律与政治似乎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国家、政府与政党政治理所当然就是世界运作的最重要单元。虽然侯孝贤、杨德昌、万仁、小津安二郎等导演的作品一度走进内心世界,杨照的文化评论、蔡珠儿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社会人类学式的深度文化报导等,都让笔者怀疑是不是选错科系。然而,在内心的天平上,对于这些影像与文字作品的悸动,似乎仍比不上当时本土意识高涨围绕在国家层面的宏大话语,乃至一场场激昂的群众运动。这种内心的矛盾有点像是日本作家太宰治《人间失格》中,两个自我不断纠结甚至嘲笑的过程,在曾经参与的抗议活动的人群中,也始终像个无法入戏的行动者,或仅是个城市晃游者。这种压抑于内心的欲望,似乎直到北京读书并确认进入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领域才得到解脱。

  从宏大的国家与政党政治位移到文化研究所关注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是一个看似不小的差距。这个差距指的并非从关注对象的「大」或「宏观」移转到「小」或「微观」,而是从国家与政党的视角移转到社会面向,进行批判性的观察与分析。文化研究,用最简洁的话来表述,就是已逝的英国文学理论与文化评论家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所说的,「文化即生活」,也就是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而其研究对象,借用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霍尔(Stuart Hall)的话来说,文化研究处理的就是「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

  举例来说,广州亚运杨淑君事件在台湾所激起的反韩情绪,对文化研究者来说,会追问这个现象究竟是在什么样的脉络下出现?哪些脉络彼此交织、接合,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台湾与南韩在企业竞争下的订单情结?在台湾现代化之眼中,昔日位居下风的后位者的崛起?真实性有待查证的「南韩动辄说○○○是韩国人」的报导(这背后隐然藏着「文化正统」的确认与争夺的味道)。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两岸关系,可以发现法政取向与文化研究取向的差异。对法政取向的人来说,ECFA对两岸经济的冲击,乃至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接班过程,以及中国的两岸政策,毫无疑问是关注焦点。

  然而,对文化研究者来说,可能会关注在中国崛起之后,电影、电视、唱片等文化产业的生产模式与内容,是否因资本的移动出现分工的改变等?如果有所改变,这对华人圈的流行文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电影、电视剧和「春节联欢晚会」等,如何再现当下的大国崛起?文化管理的机制与标准又出现了哪些改变与相对应的批判与挑战?

  文化研究聚焦日常生活的视角,确实让我像个社会人类学家似的,在中国这个偌大的田野中找寻有趣的现象。片断对我而言是个重要的概念。片断的讨论源自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George Simmel)与文化评论家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面对二十世纪初期乃至威玛共和时期崛起的新兴城市柏林,他们以许多篇幅不大的文化评论,记载了他们眼前的时尚、社交、饮食、电影院等等城市生活片断。这些片断不仅是表象、象征,而是政治经济社会脉络的聚合。

  这些异质的片断,其实都需要更多深入的个案研究与讨论。异质的片断也必须与中国特殊性的论点对话。不容否认,当今中国的景象极为复杂,面对如此复杂的景象,中国特殊性的论者经常提出国情不同之类的说法。然而,特殊国情或者整体的中国的说法,经常也只是遮蔽了政治经济脉络检验的可能性。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或者只有城市中国与农村中国的粗略区分)恰好忽略了中国内在的复杂程度,即便在大城市内部(如北京城南与城北之间的差异),其样貌就已十分复杂。

  与另类中国观相对应的,是另类两岸交流的可能。两岸交流不必然就是衣着光鲜的官员或企业家的交流,在政治与资本之外,还有社会成员对话的空间,议题可以是对发展至上主义的批判、社会运动者的对话等等。当然,这个前提是要不断理解双方的社会实景,希望本书对此能提供一些帮助。

图书试读

寻医记

「教育、买房和看病」被称为中国社会的「三座大山」。「三座大山」的说法语出毛泽东,他原来的说法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犹如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身上,以致人们无法喘息。教育、买房和看病,分别指大学的学费高涨问题导致上学难,到大学扩张使大学生突增,因而求职困难;房价高涨,使一般人买不起房子;看病则是没钱看不起病。一切都与钱有关,确实如此。一九八五年之前,中国医院经费由政府全额补助,之后政府补助减少,医院必须自谋财源。一九九七年,大学学费狂涨。一九九八年,原本社会主义特色的核心之一「福利分房」在朱镕基任内正式取消。教育、买房和看病于是成为压在现代中国人身上的三座大山。

过度市场化之下的医疗体验
这三大山中,我对医疗体会特别深刻。从二○○○年在北京生活开始,十年之间总有身体病痛造访医院的经验。在这几次的寻医记中,也累积了对中国医疗体系的观察。第一次到医院,是因为牙痛。两岸的医疗资源分布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台湾,各种医疗诊所林立,从牙科、内科到外科等不一而足,不过中国并非如此,私人诊所很少,看病基本上就得到医院。

当时朋友告诉我,北京的口腔医院最富盛名,但是去看病得提早,大概得早上五、六点就去排队,否则挂不上号。果然如此,我大约六点到医院排队就已经大排长龙。从挂号排队、等待叫号到看完牙齿,已经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后来发现,这是在中国看病的「基本格局」。「关系」在医院中是存在的,如果有认识的医师,只要在约定时间前往即可,剩下的挂号程序等可以补办。

排队仅是寻医记的第一关,接下来的挂号也是一门学问。在医疗市场化的趋势之下,每位医师的挂号价格有所不同,从五元人民币的普通号到上百元人民币的专家号挂号费都存在。既然排队如此麻烦、挂号费价格差异如此之大,这也延伸出两个现象:第一是「票贩子」的出现,第二则是评价医师网站的出现。票贩子就是类似黄牛的角色,许多病患想挂专家号,不过专家每天所看的病患人数有限。这些票贩子所做的就是提前排队挂专家号,然后将这个号高价卖给挂不上号的病患。

依照二○○九年北京《法制晚报》的新闻,一个十四元的专家号挂号费可以卖超过三千元人民币的价格。票贩子已成中国医疗环境中的畸形产物。《法制晚报》所报导的状况,或许是夸张的特例。不过,如果根据二○一○年八月中央电视台节目〈焦点访谈〉,记者以隐藏式摄影机採访北京最富盛名、专以儿童为诊疗对象的「儿童医院」,票贩子所售的价格是挂号费外加两百元人民币。此外,既然专家号的挂号费如此之高,许多病患也会怀疑这些专家的实际能力如何?于是诸如「好大夫在线」之类的医师评价网站也陆续出现,这些网站里会有病患对医师的评价乃至医师的联系方式,求诊的病患甚至可以直接与医师取得联系。

历经千辛万苦的排队与挂号之后,接下来便是看诊。这十年的看病经验中,有几个与台湾经验相当不同的地方。首先是照X光与验血的次数增加。我曾因为发烧与咳嗽等症状到医院,医师多会要求照X光与验血,当然这些检查另收费用。我不是医师,不清楚我的病情是否需要照X光与验血,只是病人对医院的不信任态度是普遍存在的。

二○○七年一则引起广泛讨论的新闻是,浙江一位记者拿茶水代替尿液到十家医院检查,结果有六家医院的检查结果是茶水有发炎症状,受检者需接受医院进一步检查,医院的专业与公信力于是受到质疑。类似的情形是打点滴。两岁多的小儿曾有几次发烧与拉肚子的症状,我也带着小儿到过几家较富盛名的三甲医院求诊,有趣的是,医师们的反应多是除了开药之外,也应该打点滴。

市场化之下的医师与病人关系非常弔诡,病人需要医师的专业知识与经验,来判断自己所患的疾病与医治的方法;然而,病人又担心医师狮子大开口,多做了一些无谓的诊疗。医院的绩效取决于看病的人数与挂号费、诊疗费等收入,对医师来说,看最多的病人、做较多的诊疗、开较贵的药成为趋势。

事实上,这个趋势背后的压力来自医院管理阶层。二○一○年,中国雅虎网站制作了一个医疗专题报导,一位执业二十多年的医师便指出了整个医院的运作:他所在的医院领导每年制定业绩年递增百分之十的目标,然后把这个目标层层分配到每个科室,这个目标可能细化到每人平均出院费用多少钱。这样的作法也为求诊者所知,在网路上可以看到非常多关于疾病及其诊疗手法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孩子生病,甚至包括外国求诊的经验比较。

其中,中国医师喜欢开出的吊点滴治疗也受到许多负面的讨论,有趣的是,有些病人也习惯生病吊点滴。身边的中国朋友曾发生这样的故事:当他被公司指派到新加坡出差时,不幸发高烧,他一下飞机直奔医师诊所并直接要求吊点滴退烧,新加坡医师被这个要求吓坏了,因为点滴只有病情严重时才会使用。根据中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官员的说法,二○○九年中国点滴的消耗量达一百零四亿瓶,以十三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消耗八瓶,远远高于国际二点五到三点三瓶的平均数量。

在北京不同等级的医院中,医疗资源与设备有不小的差别。二○○三年SARS爆发前夕,我曾因发烧就近到住家附近的非三甲中医院看诊。尽管非三甲医院,挂号费同样分等级,而专家号最高达一百元人民币。就诊时,医师先叫我照X光,等报告出来之后,边看X光片边问我症状,然后写药方。当我询问病情时,她只说:「没什么大问题。」虽然是中医院,却也没有把脉看诊;要看我喉咙有无肿痛时,竟然拿出一般家用手电筒,而不是专业手电筒。更让我惊讶的是,拿着医师所开的药方去缴费,才知道药费高达一百八十多元人民币,而且医师所开的药方,都是一般成药店里可以买得到的药。而在领药之际,医务人员的电脑连线竟然中断了。

那几天中国媒体的报导重点之一,就是中国防止SARS的成绩如何被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所肯定,但这样的医院品质却无法让人信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