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歌集(附赠CD乙张)

哀歌集(附赠CD乙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约翰
图书标签:
  • 诗歌
  • 音乐
  • 文学
  • 古典
  • 哀歌
  • 情感
  • 艺术
  • CD
  • 文化
  • 赠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此中译本以权威之《集注版》为底本迻译,採英汉对照,是中文世界里第一次将邓约翰《哀歌集》细译详注的成果。 译文力图保留原诗「英雄双行体」之格律与形式,每两行换一韵,每行译文控制在10-12个汉字。 注解亦广纳400年来各家之说,以求排除障碍,并补译文未尽之处,又时而辅以中国古典诗词为注,以求中西互参。 本书有余光中教授的手书序文、挪威音乐家Ketil Bjornstad的谱曲CD及专文解说,两位大师皆为邓约翰而特地动笔。 中、挪、英三巨人聚于一堂,美序、妙乐、奇诗融于一册,艺术之臻已尽在其中。 ※ 随书附赠挪威大师毕扬斯达 (Ketil Bjornstad)亲自授权的四首邓诗谱曲CD一张 《哀歌集》共收约20首各式情诗,属邓约翰少作,大多成于「林肯法学院」时期(1590年代)。本集风格多变,从戏谑怒骂的〈臂镯〉,到愤恨难消的〈天生的憨呆〉,再进入情色不羁的〈床战〉、〈劝女宽衣〉,及〈爱的巡航〉,令人目不暇给。此外,集中亦有成熟妩媚的〈秋颜〉、搞怪胡闹的〈变脸〉和〈香水〉、真情撼人的〈别离〉与〈临别赠像〉,也有同性爱怜的〈萨孚致情人菲兰妮丝〉,亦可见社会批判的〈不从〉和〈伦敦市民与其妻〉。《哀歌集》是一窥邓诗多样的万花筒、开启邓诗庙堂的叩门砖,严厉如姜森(Jonson),也把〈臂镯〉牢记在心,前吟后咏,并称邓氏在25岁前已写下传世之作,足堪世界级的大诗人。 作者简介 邓约翰(John Donne, 1572-1631) 生于伦敦,长于天主教家庭,后入英国国教,仕途起少伏多,1621年始任圣保罗大教堂教长(Dean of St. Paul’s Cathedral)。文学上,邓氏开英国17世纪「形上派诗人」(或「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之先河,诗风诡谲雄奇,意象新鲜突出。其情诗,舍蜜糖文字,取逻辑辩证,以刚劲代柔情,化学识为音韵,实为诗坛异种。20世纪初,受艾略特(T. S. Eliot)等人大力推崇,沉寂百年后,其大诗人之地位已再次确立。世俗诗歌外,其宗教哲理散文亦为瑰宝,名句no man is an island传颂四百年,至今仍铿锵贯耳。邓氏1631年3月31日死于教长任上,后葬于圣保罗大教堂,堂中一隅立有大理石雕像一尊。 译者简介 曾建纲 祖籍湖南邵阳,1970年生于中坜,东海大学外文系学士(1992)、政治大学英研所硕士(1995)、英国新堡大学英国文学博士(Newcastle University, 2007)。研究兴趣多集中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之诗歌,专攻John Donne及英诗中译。酷爱电吉他、70年代摇滚乐与当代挪威音乐大师毕扬斯达(Ketil Bjornstad)的作品。除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外,亦是业余吉他手及填词人。任职文藻外语学院。 E-mail: chienkangtseng@gmail.com facebook: 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1513213114#!/ blog:chienkang.pixnet.net/blog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世界文学经典作品赏析的图书简介: --- 《世界文学的星辰: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启示》 图书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文学始终是映照我们内心世界、记录时代变迁的最清晰的镜子。从古希腊的史诗到现当代的小说浪潮,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如同夜空中恒久闪耀的星辰,指引着后世的阅读者和思考者。 《世界文学的星辰: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启示》并非一部枯燥的文学史梳理,而是一次深度沉浸式的阅读旅程。本书致力于带领读者走进那些塑造了人类精神面貌的经典文本背后,探索它们得以不朽的奥秘,以及它们对当代生活的深远启示。我们相信,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恒存,在于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永恒的命题——爱与失去、权力与反抗、道德的困境与救赎的渴望。 第一部:古典的基石——神话、史诗与戏剧的永恒回响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西方文学的源头。我们将细致剖析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蕴含的英雄主义、命运观与对家的眷恋。这不是对情节的简单复述,而是对阿喀琉斯之“怒”、奥德修斯之“智”的现代解读。英雄的悲剧性并非源于能力的不足,而是源于其与宿命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姿态,至今仍是衡量个体价值的重要标尺。 紧接着,我们将进入古希腊悲剧的殿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誉为最完美的悲剧,本书将深入探讨“预言”如何构筑了一个无法逃脱的道德陷阱,以及俄狄浦斯在自我认知和家族责任面前所承受的巨大伦理压力。我们探讨的重点在于,悲剧如何通过激发读者的“怜悯”与“恐惧”,最终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 此外,本书也考察了早期文学中的宗教与哲学思考,如但丁的《神曲》。但丁的旅程不仅是对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想象性描绘,更是一部关于中世纪人类精神寻求救赎的宏伟寓言。通过解析但丁的象征体系和严谨的结构,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信仰”在构建西方文化认同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现实的镜像——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锋 当社会结构日益复杂,文学开始将目光从神祇转向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本篇重点解析了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尤其是巴尔扎克与托尔斯泰。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如同一个详尽的社会档案库,我们不只关注贵族的奢靡与中产阶级的晋升欲望,更分析他如何用文学的手法解剖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肌理。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则超越了简单的战争描绘,它探讨了“历史的必然性”与“个人意志”之间的微妙张力,以及在宏大叙事下普通个体生命的价值。 进入20世纪,文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与形式革新。现代主义的崛起是对传统叙事逻辑的彻底颠覆。我们详细解读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这些作品不再满足于线性的时间叙述,而是深入挖掘“意识流动”(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技术。通过对记忆、潜意识和感官体验的细致摹写,作家们试图捕捉“瞬间”的永恒性,揭示人类经验的内在碎片化状态。理解现代主义,就是理解现代人在信息爆炸与自我疏离时代的心灵地图。 第三部:边缘的声音——探索与反思的文学力量 世界文学的图景绝非欧洲中心论可以概括。本书的第三部分致力于拓宽读者的视野,聚焦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却同样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学进程的作品。 我们将分析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并非逃避现实,而是用奇特的想象来更深刻地揭示被压抑的、难以言喻的政治与历史创伤。在马孔多的衰亡中,我们看到了殖民历史、家族宿命与孤独的交织。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非裔美国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中的重要里程碑。从托妮·莫里森笔下对种族记忆和身份认同的追问,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一个女人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呼唤,这些作品挑战了既有的权力结构和叙事惯例,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他者”和“主流”的全新视角。 结语:阅读是当下的行动 《世界文学的星辰》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将这些跨越千年的思想财富转化为自身的洞察力。伟大的文学不是历史的遗迹,而是随时可供开启的对话场域。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深度的背景梳理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本书旨在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那些永恒的悲欢离合中,找到安顿自身精神世界的路径。每一次重读经典,都是一次与人类智慧的深刻会晤。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中译导读

「翻」来覆去、一「译」孤行(文摘)

  诗家总爱西崑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二

一、邓约翰:生平与家世

  邓约翰(John Donne, 1572-1631)生于伦敦面包街(Bread Street),父亲也叫约翰,母亲伊丽莎白,母系的远祖则是《乌托邦》(Utopia)的作者汤马斯.摩尔(Sir Thomas More, 1478-1535)。

  邓约翰13岁时与弟弟亨利入牛津大学的Hart Hall读书,1592年入「林肯法学院」(Lincoln’s Inn)习法,期间,亨利因遭人密告在寝室窝藏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后病死于牢中。邓约翰长于一个天主教家族,除了弟弟之外,舅舅贾斯柏也因耶稣会教士身分一度流亡法国,后死于那不勒斯。

  1596年,他随埃塞克斯伯爵(Earl of Essex),远征西班牙西南角的加地斯(Cadiz)。1597年,他又随罗利爵士(Sir Walter Ralegh)出海,此次远至北大西洋上的亚速群岛(The Azores)。不久,他荣任掌玺大臣Sir Thomas Egerton的秘书。

  1601年12月他与大臣乔治.摩尔(Sir George More)的爱女Ann More秘密结婚,乔治爵士向Egerton施压,让邓约翰丢了职,且于1602年2月入狱(Fleet prison),后获释。

  邓约翰于1621年11月22日被任命为圣保罗大教堂教长,直至1631年3月31日死于任上为止。他死时得年60,安葬于圣保罗大教堂。隔年,他的纪念雕像就已立于大教堂内,基座上还有自己写的拉丁文墓志铭。诗作于1633年由伦敦书商John Marriot与Richard Marriot出版,这是邓诗第一次成书问世。

二、邓约翰诗歌之品名及概述

  邓约翰的诗作共约180余首,作品的体裁几乎涵盖当时流行者,分类整理如下:

  (一)《短歌与十四行集》(Songs and Sonnets),共55首,作于1590-1611年间,多为爱情短诗,名作如The Flea等,皆出自此集。

  (二)《祝婚曲》(Epithalamions),共三首,作于1592-1613年间,应酬作。

  (三)《警句》(Epigrams),共约20首,最短2行,最长6行,讽刺味十足,创作年代约在1587-1595年间。

  (四)《讽刺诗》(Satires),作于1593-1598年间,共5首。18世纪的波普(Alexander Pope, 1688-1744)曾改写其中两首。

  (五)《哀歌集》(Elegies),本译注本之主角,共17-20首,详解于后。

  (六)《诗体书信》(Verse Letters),对象多为好友或赞助人,年代不一。

  (七)《送葬诗与讣诗》(Epicedes and Obsequies),真正的「哀歌」,年代不一。

  (八)《周年志》(The First and Second Anniversaries),两首,悼念早逝的少女Elizabeth Drury(1596-1610)。Elizabeth是要臣Sir Robert Drury(1577-1615)之女,Sir Robert则是邓约翰的赞助人。

  (九)《灵魂之进展》(The Progress of the Soul,又名Metempsychosis),作于1601,长520行,但未写成,内容复杂难解。

  (十)《十四行圣诗》(Divine Poems),共有22首十四行诗,其中有19首通称the Holy Sonnets,名篇如〈死神别神气〉(Death be not proud)。邓约翰亦写了一组宗教十四行诗,名为《冠冕》(La Corona),共7首。

三、《哀歌集》创作年代与现今版本

  邓约翰现存的「真迹」非常稀少,目前学术界所得之邓式亲笔手稿,在诗作中仅有一首「诗体书信」(A Letter to the Lady Carey, and Mrs. Essex Riche, From Amyens)。今日的邓诗版本来源有二:17世纪古本与各家抄本。

  目前学术界认为,《哀歌集》应写于伊丽莎白一世晚期,时值1590年代,邓约翰当时约20-30岁间。

  根据《集注版》,共有17首诗列于《哀歌集》名下,共得1,014行。〈萨孚致情人菲兰妮丝〉(Sapho to Philaenis)有64行,但标题前并没有冠以Elegy一字。《集注版》视〈茱莉亚〉(Iulia)与〈伦敦市民与其妻〉(A Tale of a Citizen and his Wife)两首为「疑作」(Dubia)。因古本不易寻得,故译者仅能单就二十世纪以来之主要版本,做一简述:

  (一)Grierson版(1912):诗全集,公认之权威版,採「旧式拼法」,Grierson可谓将邓约翰带进20世纪之第一人。

  (二)Hayward版(1942):採「现代拼法」,收诗全集与散文选集(含部分书信),以1633年版为底本,全书近800页,注解仅35页。

  (三)Gardner版(1965):採「旧式拼法」,收录《哀歌集》与《短歌与十四行集》,全书370余页,注解占122页。附多首乐谱,底本为1633年版,亦参照多组抄本。

  (四)Shawcross版(1967):诗全集,并译有邓氏拉丁文诗。採「旧式拼法」,来源亦为1633及1635年版,并对照多种抄本,亦附多首乐谱。书后有详尽的「校订注记」及「邓诗创作年份表」,为专家所引用之极佳版本。

  (五)Smith版(1970):诗全集,以1633年版为依据,厚679页,注解达315页,是初学者最佳之「上手版」。1996版加附「进阶书目」,另附「格律」,指导读者精准「读出」邓诗。

  (六)Craik版(1986):诗与散文之选集,仅选12首〈哀歌〉,编者并未点明所参考的底本,採「现代拼法」。注解详实,有多处以现代英文「改写」难句。书后「术语表」列举261个邓氏常用的字汇,并加以解释,俨然一小型「邓氏字库」。全书299页,注解87页。

  (七)Carey版(1990):诗全集、文选集,收15首〈哀歌〉。诗文皆按创作年代排序,採「现代拼法」,取材自1633年版。全书长488页,注解仅59页。

  (八)Patrides版(初版1985,新版1994):诗全集,以1633及1635年版为底本,採「现代拼法」,注解详尽,特点如下:其一,附1633年版的诗作排序表;其二,附波普改写的邓约翰二首《讽刺诗》;其三,厚达54页、共1,034条的参考书目(至1991年),且按「体裁」分类,并以数字编号,专论《哀歌集》者共34条。序文长51页,见解独到。

  (九)《集注版》(2000, Variorum Edition of the Poetry of John Donne, 简称DV,主编是Gary A. Stringer):预计出版8大册,是历来规模最大的邓诗编辑工程,也是此中文译注本的主要依据。文本採「旧式拼法」,全书厚1,046页,评注前后400年,是「美国现代语文学会」(MLA)认可的「学术版本」。《集注版》对每一首〈哀歌〉之评注皆划分为Dates and Circumstances等项目,参考书目长27页,700条。特色在于以手抄本为主要底本。本版共收17首「哀歌」,以数字加以编号,而视〈萨孚致情人菲兰妮丝〉为第18首(但无「哀歌」字样,亦无编号)。第1至12首哀歌大多以名为「威斯特麦兰手抄本」(Westmoreland ms.)为底本,编者「推论」其中错误应是各种抄本中最少者。其余的6首哀歌则取材自不同的手抄本。此外,编者更以碳14分析纸张上的浮水印,借此精确定位其年代。本版已穷尽各式人文与科学的方法,确为近年来学界之典范。

  (十)Dickson版(2007):诗选集,共选14首《哀歌集》诗作,其余重要作品多半收录。文本主要是依据《集注版》,採「现代拼法」。本版有240余页的评论,其中多半为新近研究。

  (十一)Robbins版(2008):上、下两巨册,诗全集,仅将14首诗作列于《哀歌集》名下,名为「爱情哀歌」(love-elegies)。注解详尽,引用之诗文常异于前述各版,对邓诗可能之 「源头」用力甚深,是英国方面近年来「邓学」的大成。


四、「哀歌」一词释义

  「哀歌」(elegy,希腊文elegeia,拉丁文elegia)是希腊诗歌的一种体裁,其主题多为悼念逝者。希腊的「哀歌」在形式上非常明确,通常以对句(couplet或distich)为一单位,前一行六音步(hexameter),后一行五音步(pentameter)。

  「哀歌」传到罗马诗人的手中,其「六五对句」的形式不变,我们以马罗的译文为例,看看奥维德(Ovid, 43 BC-AD 17)在《恋歌集》(the Amores)中所说的「哀歌对句」为何:Far hence, ye proud hexameters, remove,

  While in unequal verse I sing my woes

  远离我,你这崇高的六音步诗行,走开,

……

  我要以不公整的诗句唱出我的悲伤。(1.1.31, 34)

  所谓「不公整」(unequal)指的是对句中的第二句,因为只有五个音步(foot),故与前一句的六音步比较起来显得「不公整」。

  形式上,罗马人沿用希腊的「哀歌对句」,但在内容上,奥维德要跟史诗划清界线。奥维德誓做「情人的导师」(praeceptor amoris),他的「哀歌」多游走于饮食男女之间。当时,类似的爱情哀歌诗人(love elegist),在古罗马尚有卡图鲁斯(Catullus)、普罗佩提乌斯(Propertius),及提布鲁斯(Tibullus)。

五、《哀歌集》的明显风格

  (一)模仿古罗马哀歌诗人

  罗马的哀歌诗人是邓氏最现成的描红簿,这当中又以奥维德对他的影响最大。

  「金钱与女人」之为题,常见于奥维德《恋歌集》,其中第1卷第8首,鸨母Dipsas就告诫旗下姑娘:

  有人送好礼,荷马妳也不用瞧

  (听我的)送礼你可得送得妙。

……

  人长得俊,妳也别求和他共枕,先看他的出手,妳好打起精神。 (1.8.61-62; 67-68)

  鸨母的「处世之道」(worldly wisdom)亦可见于稍早的普罗佩提乌斯:

  细看送上的黄金,别理送上黄金的手。

  聆听诗词何所得,不过支字片语? (4.5.53-54)

  提布鲁斯也说:

  时代堕落,只见钞票不甩爱情:

  但是钞票罪恶何其多。 (2.3.39-40)

  邓约翰《哀歌集》第1首〈臂镯〉就说到金钱在大都市里之妙用:

  天使金币,上天遣尔下凡支付

  我一切所需,做我忠心导护

  与新识结交,同强敌息兵

  于夙兴夜寐之间,慰我心灵。 (13-16)

  诗中人弄丢了女友的金鍊,心想一旦负担赔偿,则下场极为难堪:

  多少雄心,受其抚育,都将消亡

  我那青壮活力与血气方刚

  也将消散,要爱,就看轻财富,

  以免我财尽,妳的爱就此裹足。 (51-54)

  邓约翰与大多数的「林肯法学院」学生一样,并非富公子;马斯顿就笑他们是「穷酸的法学院家伙。」因此,创作爱情哀歌一来既是模仿奥维德,借此显露自己的文学品味与时尚,二来又可用文字反击势利眼,最后再刺刺伦敦拜金女,一举三得。

  其次,辛辣的「诅咒」也是邓氏常常借力于罗马诗人之处,其中有一种诅咒以仇敌之「死状」及其过程为乐。卡图鲁斯在《诗集》(Carmina)第108首中,对柯米尼乌斯(Cominius)之死状有以下的「期待」:

  我深信,先是你的舌,善人之敌,

  会被剪掉,再丢给饿鹰吃了;

  黑喉乌鸦刨出你的双眼,一口吞下,

  肠子给狗吃,其余的给狠吞。 (《诗集》,108.3-6)

  在《哀歌集》第16首〈奉劝〉(The Expostulation)里,诗人诅咒洩漏其恋情的密告者:

  让他遭天谴,竟把我爱情扼杀,

  要他漂泊世间,如该隐受重罚,

  凄惨至此,他却不值丝毫同情;

  为折腾他,叫「苦难」也变得机伶:

  叫众目闪避他,他亦闪躲众目,

  直到其身与恶名同般臭腐;

  愿他连三回不认主,毫无悔恨,

  不再受人信任,纵他赌上灵魂;

  受尽自我折磨,他一命呜唿,

  叫野狼扯其心,让兀鹰刨眼珠,

  五脏餵野猪,那舌尤其虚假

  无所不洩,只管扔了给乌鸦,

  他的腐尸,不让其他畜生尝,

  独给国王的猎犬久餐饱皮囊。 (39-52)

  读者可见,无论在受虐器官或施虐禽兽上,两诗极为雷同。

  另外,在拉丁哀歌中,读者常见「被爱/爱神奴役」之说(servitium amoris, slavery of love),有时诗人臣服于天上的邱比特:
噢,这下惨了,邱比特箭无虚射,我为爱灼热,他统领我空洞心舍。(《恋歌集》,1.1.29-30)

  诗人在细究其得失后,反倒甘为情掳:

  确实,他以轻巧之箭将我刺伤,

  爱神狠心,骚乱我受掳的心房。

  我该屈从,还是抗拒让他更勐,

  称臣吧,重负巧担亦感轻松。(《恋歌集》,1.2.7-10)

  邓约翰显然熟读《恋歌集》,「被爱/爱神奴役」之说也现身于第5首〈不从〉(Oh let not me serve so)。单从标题中的「侍候」(serve)一字就可看出,他沿用此一主题;不同的是,标题中的not一字也表明,诗中人对「爱必为奴」有不同的见解。〈不从〉一诗说的是诗中人从前待女友如朝臣侍君王,后来查觉该女不贞,后悔昔日对她的服侍:

  噢,别指望我侍候妳,如那般人

  荣宠的烟雾令其忽饱忽昏;

  拿宦达的言色来打肿充数;

  可别把我列名妳的风流簿

  如马屁精崇拜偶像,他们不厌

  以空邦来满足君侯的称衔,

  尽管那儿不进贡,亦不称臣。(1-7)

  奥维德的「自我奴化」(self-enslavement),到了邓氏之手竟成恨意四射的「忏情录」,但爱意全消,且顺道讽刺宫中朝臣,这些都是邓式作风。

  奥维德认为,爱情涉及诸多「技术层面」,非得有专人传授。基于「爱情技术论」,奥维德写了《爱之技艺》(Ars amatoria, The Art of Love),开班授徒。全书一开头就确立「技术本位」的基调:

  罗马城里要是有人不谙爱的技巧

  则该细读本书,读后必然有一套。

  摇橹操帆把船驶,也得靠技术,

  驾车要有方,谈情也得有谱。(1.1.1-4)

  随后,他自命为师:

  阿奇里斯受业于奇龙,我则是爱情的导师。(1.1.17)

  「我则是爱情的导师」(ego sum praeceptor amoris)一副「专业」的自信,清楚点明了拉丁哀歌中「爱情导师」这个主题,诗人私设「爱情学院」。这个主题,也被邓约翰直接模仿,第4首〈嫉妒〉就直接切入偷情的「技术面」:

  我俩别再如昔,公然讥笑,

  以轻蔑的暗语,他的丑貌;

  也不要再与他同桌共进,

  别因交谈、碰触,而面露姦淫。

  在他鼓胀大腹,酒足饭饱

  打鼾、倒坐,陷身柳条大椅之交,

  我俩绝不再私占其床榻,
亦不如昔,嬉吻于其屋下。 (17-24)
诗中人以老手之姿,指导有夫之妇如何于夫婿在场之际,仍可与地下情人眉目传情。

(二)第13首〈秋颜〉(The Autumnall)的「皱纹」隐喻

  邓约翰在《哀歌集》中运筹各类隐喻,下面就以第13首〈秋颜〉为例,说明邓氏之为隐喻高手。

  自第13行起至22行止,可见诗人运用空间、大小隐喻:

  别把这皱纹当墓穴;若当真

  则为爱神之坟,祂无别处安身。

  但祂并非横尸,而是端坐其中,

  誓守此纹沟,一如隐者遁于洞,

  此处,于她在世时,祂无意掘坟,

  祂意在为她建碑,以念其芬。

  尽管于巡行途中祂散居各处,

  于此永居之所,爱神则永驻。

  于此,黄昏常在,不见晌午暗夜,

  于此,无酒池肉林,却欢喜愉悦。(13-22)

  这张「入秋和颜」最大的特征落在皱纹上,因此诗人就以中年妇女的皱纹为此段隐喻的圆心,向外波及其他一连串的隐喻。单就象征意义而论,皱纹象征抽象的岁月在具象的肉体上留下的痕迹。此外,〈秋颜〉里的皱纹亦可比喻人生中段的百般历练。首先,他将焦点由第1-2行的脸孔转到皱纹,将空间由整张脸浓缩至额头上,因为皱纹是脸上最显着的岁月之痕,并借此引出下一个隐喻:皱纹之为或不为墓穴。在形象上,皱纹使脸上凹凸并存,一如原文graves一字,可指凹陷的墓穴,亦可指凸出的坟冢。如此,则「皱纹/坟墓」在形象上之对应构成了一个视觉隐喻。其次,就空间而论,此处将皱纹比做坟墓,明显将前者放大,与前述「脸/皱纹」的缩小形成对比,但在性质上仍属空间隐喻。


(三)性爱 + 宗教 + 炼金术 = ?:邓约翰的「万花筒诗学」(poetics of kaleidoscope)

  性爱与宗教显然隶属两个极端,然而,这种看似「异质组合」的手法,在艺术创作中却屡见不鲜,邓约翰也常在诗中铺陈此法。若以第6首〈天生的憨呆〉(Natures Lay Ideott)为例,读者可察觉此言不虚:

  ……我以情爱的细活

  将妳精炼成极乐之天国。

  我一手打造妳的本领与谈吐,

  妳的见识与生命树亦我植入。(23-26)

  原文中的字眼,如blissful、paradise、graces、creatures、knowledge、life’s tree等,皆常见于《圣经》中,特别是第26行的knowledge及life’s tree极易使人联想到《创世记》中的「善恶知识树」。第26行明显在说:「是我〔诗中人〕启迪了妳的性知识」,而life’s tree则是指诗中男子的阳具。

  这种「性爱、宗教」互为表里的现象,亦可採理论解释。姜生在《考利传》(Life of Cowley, 1779)中分析「机智」(wit)时,有以下论调:

  姑且不论它〔机智〕对听者产生之效应,机智……可视为一种「和谐之冲突」(discordia concors);此法或是结合各种互异的意象,或是发掘明显相异之物中奇特的雷同。在这个定义之下的「机智」,他们〔指「形上派诗人」〕的作品中多得是。所谓机智,就是用硬扯的方法,将极为异质的想法统筹于一轭之下。如此一来,为了举例、比较及引喻之故,自然法则与艺术被洗劫一空;此派作家的学问足以令人受教,其精妙亦使人惊喜;尽管读来受益,读者却也常感吃力;同时,此法虽不时令人仰慕,但读起来却难使人愉悦。

  所谓「和谐之冲突」原是拉丁文discordia concors,是指诗人于创作过程中,在「相沖」的事物中间,挖掘出相似点。以第6首〈天生的憨呆〉及第8首〈劝女宽衣〉为例,则可见其中揉合这异质的「性、教」二元。

  文学、艺术与炼金术的结合亦可归在姜生「异质想法」的条目下。邓约翰不时提及炼金术,且以此来分析爱情,这就体现了姜生「异质想法」(炼金术 + 爱情)。第6首〈天生的憨呆〉第23-24行可见:

  ……我以情爱的细活

  将妳精炼成极乐之天国。

  「精炼」一词为炼金术用语,是炼金过程中的一环。邓约翰用此字来暗指诗中女主角原是粗劣的「卑金属」(base metal),诗中男子则是炼金术土,将此村姑「提炼」成黄金般的贵妇。

  译者常将邓约翰这种「性爱 + 宗教 + 鍊金术 + 各式学问」的诗法称作「万花筒诗学」:筒内装有既定的材料,不增不减,但逆时针转与顺时针转、角度的变化都会带出全新的组合。

六、《哀歌集》之翻译

  (一)《哀歌集》与邓诗的欧语版

  目前译者所知的邓诗欧语版如下:

  荷文版:译者为Constantijn Huygens(1596-1687),Huygens身兼诗人与作曲家,与邓约翰本人有私交,选译了19首邓诗,其中有数首选自《哀歌集》,这可能是邓诗最早之欧语版本。

  义文版:选译15首《哀歌集》,请参考网站www.johndonne.org,或连至www.johndonne.org/docs/Elegie.pdf

  法文版:编译者为Andre Souris,书题为Poemes de Donne, Herbert et Crashaw mis enmusique par leurs contemporains(Paris: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1961)。

  挪威文版:当代作曲家毕扬斯达(Ketil Bjornstad)的专辑《恩典》(Grace, Universal, 2001)以邓诗谱曲,原有挪威文之译文,由毕扬斯达友人移译,但未附于专辑内。

  (二)《哀歌集》的中文版

  傅浩于1999年出版了第一本邓诗中译集《艳情诗与神学诗》,其中收录约百余首邓诗,是历来最完备者。可惜,傅译本身的漏洞不在少数。以下分成数点说明。

  首先,傅浩的译文,长短严重失控。《哀歌集》的原作以「英雄双行体」写成,除极少数破格外,每行皆为10个音节。以傅译〈哀歌1:嫉妒〉(本书第4首〈嫉妒〉)之第29-30行为例,原文如下:

  Into another country, and do it there,

  We play’in, another house, what should we fear?

  此两行各有10个音节,相当工整,但请看傅浩的译文:

  放逐到另一个国家,而在那里为所欲为似的

  我们在另一所房屋里玩乐,还有什么可怕的?(傅浩,页123)

  这两行译文各长18个字,以18个汉字来对付10个音节,有散文化之嫌,只能算是「释义」。傅浩失控的译文同样出现在〈哀歌2:字谜〉(本书第10首〈变脸〉)的第45行:

  She, whose face, like clouds, turns the day to night,

  她保卫着自己,她的脸彷彿乌云,把白昼变成黑夜(傅译,页125)

  她那张脸,如乌云,令日头黑沉(曾译)

  傅译共用20个字,已是原文的两倍,不论视觉或听觉上,都不值得鼓励。「她保卫着自己」五字,其实出现在原文的第43行:

  So doth her face guard her…

  此处傅浩把第43行的内容「拖曳」至第45行,显然不妥。在〈哀歌4:香料〉(本书第3首〈香水〉)的第14行,傅浩的译文却又过短,仅得8字:

  Still buried in her bed, yet will not die,

  永远躺着,却不会死—— (傅译,页130)

  虽不死,却总是埋卧床榻 (曾译)

  「控制句长」,余光中教授说,乃「英诗中译的起码功夫。」因此,我以至多12个、至少10个汉字来对应原文之10个音节,可免译文流于散文。

  其次,傅浩的译文多半向韵脚投降。以〈哀歌9:秋季的容颜〉(本书第13首〈秋颜〉)为例,原诗共50行,25韵,但傅译仅得12韵。再以〈哀歌11:手链〉(本书第1首〈臂镯〉)为例,原诗共114行,57韵,但傅译仅得32韵,而且有两组对句以同一字做韵脚:

  它们所应滋养的许多希望都将死去。

  如果你,爱人,撒手不管随它们去。 (51-52)

  你们命里本可以属于那么一个

  只热爱和崇拜你们,一个。 (85-86)

  以同一字互押,过分牵强。理想的译文,应兼顾意义与形式。

  在「达意」上,傅译也多有争议,以下以〈哀歌8:比较〉(本书第2首〈对照〉)为例,此诗开头四行的原文如下:

  As the sweet sweat of roses in a still,

  As that which from chaf’d musk cat’s pores doth trill,

  As the almighty balm of the’early east,

  Such are the sweat drops on my mistress breast.

  傅浩将这四行译成:

  好像蒸馏萃取的玫瑰花的芳香汗滴,

  好像躁怒的麝香猫毛孔渗出的东西,

  好像早晨东方的万能的甘露,

  这就是我女友酥胸上的汗珠。

  「好像」两字过分白话,在译文中不妨适时地「古」一点。若以「如」替换「好像」,可更精练。其次,第1行the sweet sweat of roses中的sweat是指香精油(attar),故the sweet sweat of roses可译成清楚的「玫瑰香精油」。傅译「玫瑰花的芳香汗滴」一则词义不明。

七、邓诗之音乐与电影

  「邓学」同「莎学」或「红学」一般,若非长期投入,恐难因一时之冲动可得。译者建议,有志一窥邓诗的初学者,不妨从相关的音乐与电影起步。

  挪威当代钢琴家、作曲家毕扬斯达,发行的专辑已超过40张(1973-2008)。在他众多的唱片中,有三张专以邓诗为题材,分别是《影子》(The Shadow)、《恩典》(Grace)和《光亮》(The Light: Songs of Love and Fear)。为方便读者一探其内容梗概,此处我以《光亮》中的〈跳蚤〉(The Flea)为例,简略分析毕扬斯达「含字吐乐」的法术。

  他对〈跳蚤〉一诗的处理,仍以他见长的「五幕结构」为主体,我戏称它为「毕式定理」:钢琴前奏、(人声)第1节诗、(人声)第2节诗、中提琴间奏、(人声)第3节诗。女中音Randi Stene以深郁的嗓音唱出第1、2行诗:Mark but this flea, and mark in this / How little that which thou deny’st me is。毕扬斯达以「低盘」开出此曲,因为尽管全诗读来语多戏谑,但开头的对句却也故作正经,因诗中人很严肃地要其女友「细看」且「思量」其拒绝求欢之不智。动词 mark在首行中连用两次,皆为重读音,诗人一开头就下如此「重手」,作曲家也以低沉对之。低沉外,女中音Stene在每一节的3、7、8行将声音拉高。以第1节为例,第3行的first、第7行的woo及第8行的two如伏流沖向天际,Stene毫不吃力地就让这几个音符腾空俯看低盪的首行。这些关键音与诗行之出现,皆与跳蚤之动作有关:第3行的suck’d、第7行的enjoys与woo,以及第8行的pamper’d(过去分词当形容词用)与swells。这拔高的嗓音正是诗中人高分贝的「控诉」。

  电影部分首推Mike Nichols执导的《心灵病房》(Wit, 2001),女主角兼编剧是英国女星艾玛.汤普生(Emma Thompson)。电影《心灵病房》由汤普生改编自同名的舞台剧剧本Wit,原作者是美国剧作家玛格丽特.艾德生(Margaret Edson)。

  《心灵病房》主角贝玲教授(Prof. Vivian Bearing)专攻邓约翰,其学术生涯正如日中天时,发现自己得了末期卵巢癌,立即接受化疗。其间折磨,让她不断沉吟邓约翰的〈死神别神气〉(Death be not proud)。此刻,她必须借重诗中的哲理,好让自己「准备」临死。全片以〈死神别神气〉为主轴,其中结尾两行最令人深省:

  One short sleepe past, we live eternally

  And Death shal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l dy.

  短浅的休眠一过,醒来既永存

  届时死神不复在,你必灭亡,死神。

  贝玲教授死时的面容,除了面无胡须外,酷似邓氏生前请人为自己画的遗像。原来,生与死,一如地图的东与西,看似两个极端,在地球仪上实为同一点。

八、结语:「但开风气不为师」

  「无论那一国文字,不是为了翻译而存在的」,这是梁实秋的话。这个《哀歌集》中文译注本是个全新尝试,我身为译注者,希望译文能保留原着的风格与语言的力道。

  最后一点补充。《集注版》中,〈茱莉亚〉算不上好诗,且作者不明,因此我并未将它译出,纯因考量邓氏固有的风格与高标。

图书试读

第1首 〈臂镯〉



记女友遗失的手链,

并补偿其全额损失。



并非因其色泽与妳发色相仿

那般臂镯妳大可给我戴上;

也非因臂镯不时将妳手拥吻,

这等福气它常享,我常饮恨,

不为其上的铭文,既酸又愚

说,这链不断,此爱必不渝。



我弄丢了妳的七环之链

不叹命苦,只叹其价之不贱。



哦,十二枚天使金币,此时尚无

劣等合金之酵母从中搀入;

尚未受到沾污,亦未偏离

造化最初创造他们之本意;

天使金币,上天遣尔下凡支付

我一切所需,做我忠心导护

与新识结交,同强敌言息兵

于夙兴夜寐之间,慰我心灵。



十二位顶罪天使,判官太可畏,

非要他们负累我犯之重罪?



真要遭销毁,且投入熔炉

为他人之过失受此惩处。



我得不到救赎,痛苦亦无减轻

纵使他们在阴间大绑加火刑。



倘若他们只是法国钱币,算了

多少法国佬,这民族天生沉痾

早已上身,他们且流落在我邦

何等憔悴,消瘦,跛脚,沦丧。



尽管法国君王笃信基督

其王冠仍从犹太之割礼习俗。



或如西班牙钱币,流通无间

与其国王一般,随处可见,

金币待锉圆,如未成型之幼熊,

其威力更胜火砲,可守可攻,

粗工未磨圆,其型状有如

大法师书中之多角星图

其魔力足使大自然失调

一如这般金币走旁门邪道;

如灵魂激发头脑,双脚,与心房

似河流,像血管,贯穿八方,

金币以其诡诈亦遍布列国

纵绚烂之法兰西亦分崩败落,

而苏格兰,国不成国,乍荣乍亡

比利时十七邦,邦不成邦;

亦或正是此等唬人的金属

本由大能术士取自各式矿物,

再以文火萃取其精髓而成,

是它使术士败德、妄想、遭愚弄:

我不愿以唾沬为术士灭火,

因他们身负骇人的罪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我之前其实没有太多的了解,但从这本书的开篇就能感受到他/她那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他/她似乎能轻易地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细微的情感波动,并将它们用一种直击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孤独感时的那种深刻的共鸣,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呐喊,而是那种渗透到骨髓里的、与自己和解的寂静。我曾在某个深夜,独自一人望着窗外的霓虹,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当时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但读到书中的某些章节时,我突然发现,原来这种感受是如此普遍,也并非只有我一人在承受。作者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让我感到被理解,也因此获得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慰藉。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经历着一段有些低迷的时期,生活似乎被一层灰蒙蒙的滤镜笼罩,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偶然间看到《哀歌集(附赠CD乙张)》这个名字,第一反应是它听起来带着一丝忧伤,但又好像潜藏着某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打开包装,精美的封面设计立刻吸引了我,那是一种沉静而富有艺术感的美,仿佛预示着书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随书附赠的CD更是让我惊喜,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的人,尤其喜欢那些能够与文字产生共鸣的音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CD 中的曲目会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怎样的加成。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名字《哀歌集》一开始让我有些犹豫,我担心它会过于悲伤,让我更加沉沦。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哀歌”并非是对痛苦的无休止的抱怨,而是在承认痛苦、拥抱痛苦之后,所流露出的对生命的坚韧与热爱。他/她用一种更加成熟和宽广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的经历,并将它们转化成一种力量。这使得这本书在带着一丝忧郁的同时,又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哀歌,并非是绝望的哭泣,而是在经历风雨之后,对生命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坚定的前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也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纯粹的诗集,但它在诗歌之外,还穿插了一些散文式的随笔,以及作者的一些创作感悟。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整本书的层次感,也让我对作者的创作心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喜欢这种不拘泥于单一形式的表达方式,它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尤其是那些创作感悟,让我看到了作者在文字背后的思考和努力,也让我对文字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再配合CD中的音乐,整本书就像是一部多媒体的艺术作品,带给我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评分

总而言之,《哀歌集(附赠CD乙张)》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文字作品,更是一种情感的慰藉,一种精神的滋养。作者用他/她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生命中那些被忽视的情感,也用音乐为这些情感增添了更加丰富的维度。我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反复阅读这本书,反复聆听这张CD。我深信,每一次的重读,我都会有新的感悟和体会。这本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陪伴我度过那些静谧的时光,也激励我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评分

我经常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翻开《哀歌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读到其中的某个句子,或者听到CD中的某首曲子,我总能平静下来。它就像是一位温柔的朋友,在默默地陪伴着我,倾听我的烦恼,理解我的感受。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卖弄,而是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触及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微小的光芒,等待我们去发现。而这张附赠的CD,就像是那些微光中的一缕,为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用心,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高雅而沉静的格调。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留白的处理,使得文字的阅读更加舒缓,也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宁静的仪式。附赠的CD也是如此,包装简洁而不失质感,让人一看就觉得它与书中的内容是浑然一体的。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常常会把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偶尔拿起它,感受它带来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

这本《哀歌集》带给我的,远不止是文字上的感动。随书附赠的那张CD,我循环播放了不下数十遍。其中的音乐,无论是旋律的悠扬还是编曲的层次感,都与书中的情感基调完美契合。有些时候,我会在阅读某首诗歌的时候,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响起CD里的某个片段,那种契合度简直让我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喧宾夺主的背景音乐,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着文字的情绪,让阅读体验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在阅读前先听一遍CD,然后带着音乐的情绪去感受书中的文字,这种方式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丰富的情感投射,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情绪世界之中。

评分

购买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投资。我之前也读过不少诗集,但很少有能像《哀歌集》这样,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和长久的回味。附赠的CD更是锦上添花,为整本书增添了别样的艺术魅力。我曾经在一个下雨的午后,泡上一杯咖啡,戴上耳机,一边阅读,一边聆听CD中的音乐。那种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我和书中的文字,以及那悠扬的旋律。我沉浸在一种宁静而深刻的氛围中,仿佛灵魂得到了洗礼。这种纯粹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难得,也让我对作者和这本书充满了感激。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递。而《哀歌集(附赠CD乙张)》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强行灌输某种价值观,而是用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将作者对生命、对情感、对人生的思考缓缓道来。我发现自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思考其中的深意。作者对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的捕捉能力,以及将它们凝练成如此富有诗意的文字的能力,让我叹为观止。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美好与伤痛,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真实的情感流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