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
同样的葡萄酒倒在精致的玻璃酒杯中,品尝起来比较美味?
车子洗干净、打过蜡后,感觉特别好开?
新的研究显示,有吸引力的东西的确会比较好用!
每当我们接触到一个产品,决定我们能否接受的不单是它有什么功能,
还包括它有多好看、有没有忠实地反映我们的形象,或甚至唤起美好的回忆。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愿意花大把钞票买昂贵的手工表、名牌包,
而其实便宜的电子表或提袋也能满足相同的功能需求。
为了解释情感因素在设计领域扮演的角色,本书详细探讨情感元素的三种不同层面:
包含本能的(产品的外观式样与质感)、行为的(产品的功能)
和反思的(个人的感受与想法),并提出因应不同层面的设计原则;
对目前越来越重视客制化与互动的设计与服务产业来说,
情感设计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虽然并非每个人都是产品设计师,必须知道日常用品之所以被喜欢(或讨厌)的原因,
但是追求美好生活是我们共同的想望。
长期钻研实用性设计、重视产品功能的诺曼博士
在他的畅销书《设计&日常生活》中说明了:
为什么生活用品不应该让人困惑、恼怒,还有沮丧;
《情感@设计》则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也必须迷人、赏心悦目,以及充满乐趣。
作者简介
唐纳.诺曼(Donald A. Norman)
曾被美国《商业週刊》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设计师之一,兼具教授、企业高阶主管与顾问的身分,工程学加上心理学的双重背景,让他在需要同时应用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的新兴设计领域,贡献卓着。
诺曼是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应用先驱,也是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电脑学会(ACM)、美国心理学会(APA)、认知科学学会会士,并于2006年获颁富兰克林奖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是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认知科学与心理学荣誉教授,也在哈佛大学、西北大学和南韩的KAIST任教过,并曾担任惠普公司、卡汀线上大学(UNEXT公司)高阶主管,及苹果电脑公司先进技术中心副总裁,1998年创立Nielsen Norman Group,从事电脑与人机界面设计顾问工作,致力于协助发展理性与感性并重的产品及服务。诺曼博士着作等身,包括认知心理学经典教材Memory and Attention、Learning and Memory和《设计&未来生活》、《设计&日常生活》(远流)、The Invisible Computer以及User Centered System等书。个人网页:www.jnd.org。
译者简介
王鸿祥
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哲学博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校区工业设计硕士。现任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系主任暨创新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华民国设计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系与大同大学工业设计系专任教师,中华民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大同公司电子设计处工业设计师。学术论文逾百篇,专着有《我要唸工业设计》等三种,译作有《飞利浦设计》等四种。
翁鹊岚
出生于嘉义,现居台北。六年的设计求学生涯培养了对设计领域强烈的热情与认知,研究所时期陆续参访德国、澳洲与美国相关设计机构,并共同出版《设计韵动.工艺德国》。亲身体验丰富的设计风格与文化后,设计作品多元而有趣生动,现职儿童用品与玩具工业设计师。
郑玉屏
出生于基隆,现居台北,大学时期开始设计启蒙,之后在情感设计、批判性设计等设计研究领域发展,曾参加教育部艺术与设计菁英计画培训,前往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产品设计所进修一年,作品曾在伦敦及米兰等地展览,现职工业设计师和色彩材质研究员。
张志杰
出生于台中,现居台北。因自小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热情而踏上设计之路,喜欢用行动贴近周遭生活,热衷于旅行、摄影。旅行让视野更宽阔,也直接体验不同的文化与生活习惯;摄影能捕捉动态的瞬息变化、静态的幽静之美,培养自己的观察洞见。专长为感性设计、文化创意及材质应用,曾获多项设计竞赛奖项,现职工业设计师。
译序──王鸿祥
前言 三个茶壶∕11
Part1 物品的意义
第1章 有吸引力的东西较好用∕29
三种运作的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聚焦和创造力│做好准备的脑
第2章 情感的多重面貌与设计∕49
三种层次的运用│勾起回忆的东西│自我感觉│产品的个性
Part2 实用的设计
第3章 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反思∕85
本能的设计│行为的设计│反思的设计│个案研究:全国足球联赛用耳机│设计的迷失│由团体成员共同设计VS.由个人设计
第4章 乐趣与游戏∕131
以乐趣与愉悦为目的的物品设计│音乐和其他声音│电影的诱惑力│电玩游戏
第5章 人、地、物∕175
怪罪于没有生命的东西│信任和设计│活在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世界│情感交流│随时在联系,随时受打扰│设计的角色
第6章 情感的机器∕209
具备情感的物品│具备情感的机器人│机器人的情绪和情感│感知情绪的机器│诱发人类情感的机器
第7章 机器人的未来∕253
有情感的机器和机器人的未来:涵义及伦理议题
后记 我们都是设计师∕275
个人反思与致谢∕295
参考文献∕303
译序
王鸿祥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系主任、创新设计研究所所长
翻译大师巨作是件光采的事,若还有幸写序,更是无比荣耀。但是唐纳.诺曼的《情感@设计》之于我,却比这么一回事要复杂些。
1997年的一场学术研讨会上我发表题为「评介唐纳.诺曼之认知取向设计理论」的论文,回顾其成名作《设计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增订版更名为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中译本《设计&日常生活》,远流出版)等文献后,归结出这位先知成功解释了功能导向的介面设计何以成败,魅力十足,影响深远。然而其认识论存有囿于实用主义框架、欠缺意识形态的批判反思与社会心理学的宏观视野等值得商榷之处,结果变得十分弔诡,具有取得主流论述优势的《设计心理学》,适足限缩了设计领域应有的多样性与开放性,进而扼杀设计无限可能的生命力。好戏就在研讨会的Q&A时段登场,我成为诺曼教徒们的箭靶,还被某位自封为主教的大老嘲笑不自量力,场面尴尬极了。唯一窝心的是,时任明志科大工设系的黄启梧主任在中场休息时间递来一杯热咖啡,笑说:「你好大胆!」他现在是我隔壁研究室的同事,大概早忘了我的糗事。但我永远记得,会后独自开车下山,任凭雨刷左右不停摇摆,眼前总是一片烟雨蒙蒙。
事隔八年,门徒作梦也想不到一代宗师竟然率先背叛了他自己起草的教义。当然,教主的信仰大逆转与我的批评是毫无关系的。就像一完成《设计方法》圣经就宣判设计方法论死刑的约翰.琼斯那般天生反骨,2005年诺曼的《情感@设计》一出炉,就摆好绝命回马枪的架势。过去他常上电视节目揶揄麦可.葛拉夫和菲利浦.史塔克之流,尽制造一些不好用,甚至不能用的烂设计。但这回大师真心告白,数十载不欲人知的祕密终于揭晓,原来诺曼下班回家最爱把玩火星人榨汁器之类的雕虫小技。虽然他依旧高举认知科学的圣杯,也未必亲身体验过设计创作时的莫名快感,毕竟尝试挣脱过去的微观窠臼,开始捕捉虚无渺茫的象征意义,正面迎向实用至上以外的新战场。
我见猎心喜,怂恿书商好友出版保证畅销的《情感@设计》中文版(编按:曾由田园城市于2005年出版的《情感设计》),借此洗刷我冒犯诺曼教派的罪名。有趣的是,众人只顾举香跟着拜,很少听过有人抱怨大师出尔反尔,教人无所适从。顶多有位来自台湾的学者在IASDR国际研讨会上向主讲人之一的诺曼乞求明牌:「你下一步到底是什么?」理论的消费者容易罹患资讯焦虑症,理论的生产者却老神在在,不断推陈出新来满足顾客需求。无庸置疑,诺曼绝对是世界顶尖的认知科学家和设计研究者,然而读者最好不仅仅是基于崇尚名牌才喜欢他,如果能从他的系列着作中领略做为一位理论先行者的诺曼勇于挑战禁忌的GUTS,不啻见到设计师必备的创新精神和超卓品味。
受重金礼聘到韩国高等科技学院(KAIST)担任讲座的诺曼,有次竟然在首尔的公开场合呛声「谁能告诉我韩国有什么设计风格?」信众们是不是应该起立一同赞叹:「你好大胆!」
读完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颠覆了我过去对“设计”的很多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设计就是美观、实用,但这本书却告诉我,设计更深层次的力量在于它能够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阐述了设计如何通过各种感官触觉,比如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来唤起我们的愉悦、怀旧、惊喜或是温暖等情感。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讲到,为什么某些童年时期的物品,即使放到现在看起来并不那么“时髦”,但我们依然对它们充满眷恋?书中给出的答案非常令人信服,它将这种情感的联结归结于设计中蕴含的文化符号、个人记忆以及社会共鸣。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涵盖了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甚至生活用品的设计,而且每一个案例都讲得非常透彻,不只是浅尝辄止。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偶然性”在设计中的作用,有时候最打动人的,反而不是那些精心计算的完美,而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惊喜。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每一个物品,每一个空间,去感受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那种略带柔和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搭配,加上巧妙运用负空间的文字排版,让人在书店一眼就能注意到它。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舒服,印刷清晰,即使是细小的插图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它开篇的一段引言,没有大道理,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以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讲述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一眼心动”的设计,比如一个造型独特的马克杯,或者是一段旋律优美的广告配乐。这种切入点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觉得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和你我一样,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也很有意思,不仅仅是列举出“好”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它剖析了为什么这些设计能够触动人心,是色彩的运用?是线条的流畅?还是某种意想不到的巧思?总之,第一印象就非常棒,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了解。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的很有趣,作者不像是在写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更像是在和我这个朋友聊天,分享他关于设计的种种奇思妙想。他会用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把一些抽象的设计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比如,他把用户体验比作一场约会,从初识到深入了解,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设计,才能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和被理解。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失败”的设计案例,反而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他会分析为什么有些产品虽然技术先进,但却不讨人喜欢,原因可能在于它没有考虑到用户的真实需求,或者是在情感层面没有与用户产生共鸣。这种坦诚的讨论,让我觉得作者是一位真正热爱设计,并且乐于分享自己思考成果的人。书中的配图也非常有考究,每一张图片都恰到好处地配合文字,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美”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好看,而是开始关注设计背后更深层的情感价值。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住了,那种直接而又充满好奇的问句,“为什么有些设计让你一眼就爱上?”,就像是在和我对话,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最本能的反应。阅读过程中,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是持续不断的。它并没有给出简单粗暴的答案,而是层层剥茧,带领读者一步步去探索设计的情感密码。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行为学甚至是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处理得非常巧妙,没有让这些学术内容显得生硬,反而为他对设计的洞察增加了更强的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细节”的关注,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分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整体感受的。比如,一个按钮的形状、一个界面的动画效果,甚至是一段文字的字体,都可能成为触动我们情感的开关。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耐心地为你拆解那些令人心动的作品,让你不仅仅是“看到”美,更是“理解”美,并且学会如何去创造美。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者艺术,更是一种与人沟通的语言。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生动地展现了设计如何能够超越功能本身,直接触达人的内心,引发共鸣,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感化设计”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好看”,而是深入到用户的情绪、动机和需求,去创造能够让用户感到愉悦、舒适、甚至被理解的设计。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产品包装设计的案例,作者分析了为什么某个品牌的包装能够让人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不仅仅是因为包装的材质或者印刷精美,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品牌文化和情感价值。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性也很强,但它的语言风格却非常活泼,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热情和洞察力,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创意和灵感的空间,去探索设计的无限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