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王

苍蝇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廉.高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与《麦田捕手》并列美国大学生最爱的小说 *开创逃杀小说的格局,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无数文学、音乐及电视作品 *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精选1990-1999年 百大最具争议性的小说之一 *被《时代杂志》评选为1923-2005年 百大英语小说之一 *荣登「当代图书馆」20世纪百大英语小说之一 史蒂芬.金:希望我也能写出像威廉.高汀的《苍蝇王》这样的杰作。 《饥饿游戏》作者苏珊.柯林斯少年时期最爱的小说之一,至今仍不断重复阅读 全台唯一正式授权版,纪念 威廉.高汀 百年冥诞特别推出 「──不然,」苍蝇王说道,「我们就会要了你的小命,明白吗?杰克、罗杰、莫里斯、罗伯特、比尔、小猪,还有拉尔夫,会要你的命,懂吗?」 战争爆发。一群孩子搭乘飞机避难,不料途中却遭到攻击,迫降在无人的荒岛。所幸美丽的珊瑚礁岛犹如世外桃源,孩子们在这里一面等待救援,一面想办法建立秩序和满足生活的需要。但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的秩序渐渐散漫,冲突日益加剧,更让人不安的是,白天如同乐园的小岛,每当黑夜降临,就变了个样貌,黑漆漆的树林里彷彿有什么东西潜伏着,伺机而动。不断加深的恐惧侵蚀着孩子的心,直到有一天,他们辛苦建立起来的文明世界彻底崩坏…… 作者简介 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被《时代杂志》评选为1945年以降、最伟大的50名英国作家之一 近代最有想像力和独创性的作家之一 威廉.高汀于一九一一年九月十九日出生于英国西南部康沃尔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马堡中学的高级教师,政治上比较激进,反对宗教,信仰科学;他的母亲则是争取妇女参政的女权运动者。高汀自小爱好文学,长大后他虽遵从父命进入牛津大学学自然科学,读了两年多以后,仍然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转攻他深感兴趣的文学。一九三四年他发表了处女作:一本包含二十九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但这本小小的诗集没有受评论界重视。 毕业后他曾在伦敦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这段经历给他的印象并不好,高汀自称这四年白白浪费了。后来他成了家,在英国南部城市索尔兹伯里一所教会学校教书,可惜安稳日子没过几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高汀应征入伍,当了五年海军,升到中尉。他参加过击沉德国主力舰「俾斯麦号」的战役、大西洋护航和一九四四年诺曼第登陆。战后,他虽然重拾过往生活,回到那所教会学校执教。但战争却在他心里留下无法磨灭的残酷烙印。高汀说:「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脑袋有问题。」而这个观点,像一根红线般贯穿他的所有创作。 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四年,近十年间,高汀边教书,边不断地思考和写作,他潜心研究希腊文学和历史,试图寻求人生的答案;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四部小说,虽然都没有问世,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经验。《苍蝇王》一开始的命运也很坎坷,曾被二十一家出版社拒绝,好不容易才于一九五四年出版。 《苍蝇王》出版后颇获好评,英国小说兼批评家福斯特(E. M. Forster)把《苍蝇王》评为当年最佳小说;英国批评家普里切特(V. S. Pritchett)称高汀为「近代最有想像力、最有独创性的作家之一」。尤其到了六○年代,《苍蝇王》一跃成为大学校园里的畅销书,在英美学生中广泛流传,并曾搬上银幕。现在,《苍蝇王》已被列为「英国当代文学的典范」,成为英美大中学校文学课的必读书。 高汀着作的小说作品有:《继承人》(1955)、《品契.马丁》(1956)、《自由的坠落》(1960)、《塔尖》(1964)、《金字塔》(1967)、《蝎神》(中短篇小说集,1971)、《黑暗之眼》(1979)、《Rites of Passage》(1980)——此书获当年英国最具声望的布克奖(Booker McConnell Prize)。此外,他还写过剧本和评论等。 一九八三年,高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声称,这是「因为他的小说用明晰的写实主义的叙述艺术和多样、具有普世价值的神话,阐明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综观高汀的作品,《苍蝇王》无疑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孩童们的生存游戏

  《苍蝇王》是高汀的最高杰作,全面性地表达了他的创作价值观。五十多年来,分析这部作品的论文多不胜数,无论是从高汀的宗教观、人文观,或其隐喻手法、象征手法,甚至谈他贵族学校的教师经历、参与二战的战争体验,都一再挖掘出此作既丰富又复杂的争议性内涵;而在传记作家约翰.凯瑞(John Carey)的《威廉.高汀:写出《苍蝇王》的人》(William Golding: The Man Who Wrote Lord of the Flies,2009)里,甚至揭露了他强暴少女未遂、酗酒、有虐待狂倾向等幽微面……这些新发现的事实,在在显示此作未来仍有继续探究的深沉空间。

  《苍蝇王》所描写的主题,是人类的野蛮与斗争天性,绝不因年幼而有任何差异。「所谓的人类,就像蜜蜂生产蜂蜜一样,会生产邪恶」──对于人性,高汀极度悲观地认定,一旦外在约束消失,邪恶就会甦醒,不但将大肆破坏,甚至吞噬自我。

  《苍蝇王》拥有多层次、多面向的寓示魅力,充满各种重新解读、重新诠释的可能性,引来无数创作者追随,在当代大众文化,特别是恐怖小说、冒险小说、青少年小说、漫画、影视的领域里,是「生存小说」(survival novel)的滥觞。

  在小说方面,如高见广春的《大逃杀》(1999)、贵志祐介的《深红色的迷宫》(1999)、丹.西蒙斯(Dan Simmons)的《极地恶灵》(The Terror,2007)、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的《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2008);漫画则有?图一雄的《漂流教室》(1974)、山田惠庸的《逃离伊甸园》(2008)──在这些新进作品中,有些题材是孩童的战争、有些是劣境的克服、有些则是弱肉强食的生存游戏,由于当代强调的娱乐性,人物越加异常、冲突越加野蛮,但关于罪恶、暴力的人性论述,同样脱离不了《苍蝇王》指陈的范围,显见其无与伦比、超越时代的影响力。

  再读一次《苍蝇王》,依旧让人冷汗涔涔。当人类已然征服世界、对一手创建的文明引以为傲之际,《苍蝇王》提醒着我们──人类依然是动物。

文∕既晴(作家)

推荐序2

重返青春残酷舞台

  威廉高汀的《苍蝇王》绝对是当代小说中最值得一读的经典作品。

  它囊括了许多冒险小说的关键元素,劫后余生、孤岛探险、未知恐惧、同侪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悬疑、动作、惊悚,这些元素像海棉似的被吸进故事?,其中最骇人的部分,莫过于考验人性的贪婪与恐惧。

  这个世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天文学家也许知道,上帝可能更清楚。然而,标榜着文明与进步思想的人类,其实并不是地球最早的原住民,而是比较晚来的房客,透过生火与农耕,历经了数千年所创造出来的今日世界。但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始终没有逃离大自然环伺的潜在威胁,文明随时有可能在一夕之间崩毁。

  当我们透过电视新闻看见大海啸吞没日本东北沿岸的城镇,核能电厂发生爆炸幅射尘大量外洩,龙卷风瞬间摧毁一个美国小镇。直到目睹天崩地裂、世界末日的灾难电影真实上演,才真切体会到相较于大自然无常的毁灭力量,人类的存在是多么地卑微渺小,我们却依然停留在远古穴居时代弱肉强食、彼此阴谋倾轧的循环生态链中,为的是什么?除了生存,此外无他。

  别再拿那种道德上的高标准来批判社会了,因为真实的世界往往只有立场、没有是非,每个人为了谋生存做出自私自利的事情实属必然,但是人性良善的一面,总是在最艰难黑暗的时刻,更加突显它的光芒,互相伤害的结果只会导致灭亡,唯有信赖、互助、团结才有活下去的希望,才能获得最终的救赎。

  《苍蝇王》就像是人类社会的微缩胶卷,你看这群天真澜漫的孩子们,在飞机失事后,他们降落在一个不被大人管束的小岛上,展开前所未有的大冒险。别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他们可是有相当厉害的模仿能力,竭尽所能的去模仿那个还来不及长大的成人世界,试图重建新的秩序,却浑然未觉无知将带来暴力与黑暗。

  在诸多条件的限制之下,作者把荒岛设定成生存游戏的残酷舞台,你是否联想到深作欣二执导的《大逃杀》中令人为之震撼的冲击影像?没错!原着小说的创作灵感也是源自于《苍蝇王》。

  书中人物我最欣赏的是拉尔夫,他是普世价值、良善的代表,杰克则是贪婪、暴力、堕落的毁灭性角色,而小猪身上有着天真、理性主义的精神,他们各自代表着社会上抱持不同立场的群体,然则缺一不可,社会本来就是以多元并存的面貌呈现,我们不需要独裁者,合理的民主制度可以共同面对问题并思考出解决之道,以暴制暴,少数压制多数都不是应行的王道,倘若不是最后的团结,他们可能撑不到救援的船只,早就自相残杀无人倖存。

  当我们身处地壳剧烈变动,天灾随时都可能降临的今日,重读经典《苍蝇王》更能体会作者想传达的意图,如果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更美好,社会更加详和安乐,必得摒除一己之私,多站在他人的利益着想,也不要为了大量生产、速效便利的生活,去制造可能会危害我们的巨大毁灭兵器,我们根本不需要去忧虑世界末日可能降临,应该要好好珍惜和把握每一个当下,只要活着,总会见到明天的阳光。

文∕银色快手(文学评论家、布拉格书店主人)

专文导读

人性即兽性

  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脑袋有问题。──威廉.高汀

  《苍蝇王》究竟是一部什么内容的小说?它又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如此的重视?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它描述在一场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的「怪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告终。

  「苍蝇王」即「苍蝇之王」,源出希伯来语「Baalzebub」(又有一说此词出自阿拉伯语),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苍蝇王」是粪便和污物之王,因此也是丑恶的同义词。小说以此命名,似取意兽性战胜了人性,孩子们害怕莫须有的怪兽,到头来真正的「怪兽」却是潜伏在人性中的兽性。野蛮的战争把孩子们带到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战争,追根究柢,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

  高汀被西方评论家列为「寓言编撰家」,他的作品被称为「神话」或「寓言」,英国文学批评家伊文斯(I. Evans)就称《苍蝇王》是一部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脆弱性的哲学寓言式小说,这话不无道理。就《苍蝇王》而言,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等各方面都具有某种象征性。

  情节的发展是从拉尔夫和杰克这一对基本矛盾出发的。拉尔夫是个金发少年,从小过着中产阶级的安宁生活,心地善良,不乏主见,象征着文明和理智(不完全的);与此对照的是杰克,红头发,瘦高身材,教堂唱诗班的领队,象征着野蛮和专制(对基督教有所讽刺)。矛盾在于,以海螺为权威象征的首领拉尔夫最关心怎样才能得救,他坚持生起火堆,作为求救信号;他还要大家筑茅屋避风雨,要大家讲卫生、在固定地方上厕所。这些想法和要求代表着文明和传统的力量。杰克则着迷于猎野猪,对其他事情置之不理。随着矛盾的加深,杰克日益得势,支持拉尔夫主张的却寥寥无几,最后连他自己也差点被对方杀掉。在矛盾冲突的过程中,除了如让火堆熄灭的事件之外,对「怪兽」的害怕也占了极重要的分量。从全书看来,所谓海中来的怪兽,空中来的怪兽都是一种渲染,无非是为了突显真正的「怪兽」来自人本身(也就是「兽性」的发作)。小说结尾的部分,拉尔夫热泪盈眶,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小猪坠落惨死而悲泣」。而因为拉尔夫和小猪在大雷雨的时候也参与了杀害西蒙的狂舞,所以他俩的童心也不复存在。区别只在于拉尔夫终于认识到「人性的黑暗」,小猪却始终否认这一点。

  所谓「人性的黑暗」,主要是指嗜血和恐惧。嗜血从杰克开始,逐步发展为他那帮猎手的共同特性;恐惧从害怕「怪兽」出发,最终成为支配孩子们的异己力量。在这两种因素的制约下,杰克等人把脸涂得五颜六色,在假面具的后面,他们「摆脱了羞耻感和自我意识」,并伴之以「野性大发作」。这代表猎手们已可悲地蜕化为野蛮人。拉尔夫反对涂脸,实是坚守着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这场文明和野蛮的角力中,分别依附于拉尔夫和杰克的小猪和罗杰构成两个极端。小猪是个思想早熟的善良少年,身胖体弱,常犯气喘,他出身下层,经常用不合语法的双重否定句来表示肯定的意思,讲的是伦敦方言,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他的眼镜是生火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可以把眼镜当成科学和文明的象征。尽管透过镜片聚光为孩子们带来了至关重要的火,但小猪始终受到嘲笑和挖苦。在作者看来,小猪的缺点在于他过分相信科学的力量,根本看不到「人性的黑暗」,因此他无法理解所谓「怪兽」或「鬼魂」都出于人的「恐惧」之心。小猪过分相信成人的世界,他没有意识到,正是大人们进行丧失理性的战争把孩子们带到了荒岛上,所以,大人并不比小孩高明。阴险而凶残的罗杰扮演着刽子手的角色,作者对这个人物着墨不多,读后却使人感到帮凶有时比元凶更凶恶。手持海螺的小猪最后就是死于罗杰撬下的大石。小猪之死和海螺的毁灭意味着野蛮终于战胜了文明,拉尔夫被追逐只不过是尾声罢了。

  与《苍蝇王》的命名直接有关的是西蒙,一个先知先觉、神祕主义者。他为人腼腆,不善言词,但有正义感,洞察力很强。在众人对「怪兽」的有无争论不休时,西蒙第一个提出:「怪兽应该就是我们自己。」他想说最肮脏的东西就是人本身的邪恶,孩子们却把他轰了下来,连小猪都骂他「放屁!」正如鲁迅所说:「许多人的随意哄笑,是一支白粉笔,能将粉涂在对手的鼻子上,使他的话好像小丑的打诨。」

  为了弄清楚「怪兽」的真相,西蒙无畏地上山去看个究竟,中途他在一块林中空地休息,看到当中竖着一个满布着苍蝇的死猪头(这是杰克等人献给「怪兽」的供品)。天气异常闷热,西蒙的癫痫症再度发作,在神智恍惚之中,他觉得满是苍蝇的猪头彷彿化成一只会说话的硕大苍蝇王。作者借苍蝇王之口指出「怪兽」是人的一部分(与前文西蒙直觉的判断相唿应),并且预告了西蒙会被众人打死的可悲下场,这一段是揭示题意的核心。西蒙甦醒之后,继续朝山头前进,结果他看清了所谓的「怪兽」原来只是腐烂发臭的飞行员尸体。他不顾自己正在发病,爬下山去诉说实情,不料此时天昏地暗、雷雨交加,杰克等人反把西蒙当成「怪兽」活活打死。更讽刺的是,孩子们所杀死的「怪兽」是唯一能向他们揭开「怪兽」的祕密、使他们免于沦为真正野兽的人;孩子们把西蒙叫做「疯子」,但真正丧失理性的却是他们自己。不难看出,西蒙的悲剧是许多先觉者的共同悲剧,一种卡珊德拉式的悲剧。第一个直立行走的猴子据说是被其他猴子打死的,第一个说出某种真理的人也常难逃毁灭,屈原如此、布鲁诺如此、中外古今皆如此。

  被统称为「小鬼头」的孩子大约六岁,他们漫无纪律、随地大小便,只知道吃睡玩。西蒙看不起这些孩子用沙盖的小房子;小猪把这些孩子称为不懂事的「小鬼头」;拉尔夫统计自己这方的力量时把小鬼头除去,认为他们不算数,在危急时也希望「怪兽」挑小鬼头吃;而杰克则把小鬼头称作「爱哭鬼和胆小鬼」,如果被「怪兽」吃掉,那「真是活该」!帕西佛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原本还记得自己的姓名、家里地址、电话号码,这在文明社会中不失为有效的护身符,但在没有法律和警察保护的荒岛上,这种护身符毫无作用。故事尾声帕西佛堕落成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记不得的野蛮人。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都是少年、儿童,但高汀的目的是透过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来揭示他的道德主题——人性本恶。高汀认为,社会的缺陷要归结为人性的缺陷,身为一个作家,他的使命是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无知」,他的作品是使人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欲的可悲事实」。当然,《苍蝇王》的成功不只是因为高汀的道德主题,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表现人们的思想,但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出自《没有地址的信》)。《苍蝇王》中的孩子们虽然各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但他们本身是栩栩如生的。作者採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寓人物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对人物进行了多面向、多层次的细节刻画。小说前半部呈暖色调,后半部渐转为冷色调。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某些地方做到情景交融、动人心弦,例如描写大火、雷雨、海市蜃楼、西蒙之死等段落。小说的结构有一种简练明快、直截了当的风格,一开始读者就随着主角直接进入场景,戛然而止的结局又给人回味和反省的空间。

  如同所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样,《苍蝇王》也有其源流:源是指作者所处的环境对他创作思想的影响;流是指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承继性。

  高汀关于人性本恶的观点是抽象的,但这种观点的形成是具体的,它滥觞于作者的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残酷的战争粉碎了青年诗人的浪漫主义思想,导致了作家创作中严峻的一面。一九五七年,法国作家卡缪在瑞典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说过:「这是一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出生的人们,在他们二十岁的时候,希特勒政权刚建立,同时革命有了最初的进展,而他们完成教育后,面对的是西班牙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充斥着集中营、受拷打、被囚禁的欧洲。就是这些人,今天不得不来教育人,并在核武威胁下的世界上工作。我认为,谁也不能要求他们是温情主义……」荼毒生灵的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确实使许多善良的人们大开眼界,西方文明和道德走进了死胡同,比较严肃的作家想寻求出路,又无法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出路,于是只好在作品中逃向大海或孤岛,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人物难以逃脱困境,从而表现出一种充满禁闭感的冷酷心理(如海明威于一九五二年发表的《老人与海》就是一例)。

  出于这种强烈的感受,高汀对贝冷汀(R. M. Ballantyne)的《珊瑚岛》很不以为然。《珊瑚岛》发表于一八五七年,是英国文学中尽人皆知的儿童小说,描写拉尔夫、杰克、彼得金三个少年因船只失事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们如何团结友爱、抗强扶弱、智胜海盗、帮助土人。显而易见,此书属于传统的荒岛文学。从《鲁宾逊漂流记》开始的荒岛文学,一向以描写文明战胜野蛮为宗旨,鲁宾逊使土人星期五归化可为例证。在这样的作品中,文明、理性和基督教信仰总会战胜野蛮、本能和图腾崇拜。高汀在《苍蝇王》中反其道而行,他揭露了真正野蛮的就是自诩为基督文明传布者的白人本身,这无疑是深刻的,也正是这一点,使《苍蝇王》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高汀的作品经常由别人的作品衍生而来,如《苍蝇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就脱胎自《珊瑚岛》,但他的作品又具有针对性地带上自己的特色。

  高汀认为当代文学对他的影响很小,他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有,但非要说我有什么文学源头的话,我会列出诸如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也许还有希罗多德这样大名鼎鼎的人物。」《苍蝇王》与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确实有某些相似之处,可资佐证。首先,从主题思想来看,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希腊神话中代表本能的力量,《酒神》一剧即描写了这种自然原始力量的胜利,《苍蝇王》描写的人性本恶,与酒神代表的非理性力量一脉相传。其次,从作品的重心来看,《酒神》一剧描写忒拜王彭透斯不相信酒神,有一次他化装成女人去偷看酒神女信徒的祭祀,而女信徒们(彭透斯之母也在内)在极度的狂热中把他当「野兽」撕得粉碎,这是酒神对彭透斯的惩罚,西蒙之死也与此相仿。再者,从结构上来看,《酒神》一剧是以酒神突然出现作为结尾,採用了所谓「机械降神」的手法。在《苍蝇王》快结束时,拉尔夫被杰克等人追得走投无路,却突然出现了来营救的军舰和军官,也有点像「机械降神」。关于这一点,高汀认为成人的战争只是更大规模的孩子们的猎捕,军官可以把孩子们重新带回「文明」的世界,但又有谁来拯救军舰和军官呢?

  《苍蝇王》之所以能在客观上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苍蝇王》出版之际,正是东西方冷战激烈的时期,核战的阴影笼罩着全球,不少人不只想到核武将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直接危害,更想到万一核战爆发后倖存者将会如何,《苍蝇王》大胆预言了历史上可能发生的可怕一页,因而迎合了人们对核战的后果感到忧虑和思考这个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当时大学里的文学教学受到「新批评派」研究方法的影响,以精读课文为基础。《苍蝇王》具有多层次、多面向的象征性,正好给人们提供了「见仁见智」的各种可能。相信弗洛伊德的人,从中得出孩子们的行为是对文明社会和父母权威的反抗;道德主义者认为由此可知,一旦脱离社会制约和道德规范,「恶」会膨胀到何等程度;政治家则说《苍蝇王》说明了民主的破产和专制的胜利;基督教徒归之于原罪和世纪末;还有人索性把高汀视为存在主义者。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这股文学潮流中诞生的《苍蝇王》,能够很快引起共鸣、受到评论界的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身为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作家,高汀一向否定创作中表面化和简单化的做法。他强调作家要摆脱一切传统的政治、宗教和道德信条,透过自己的眼睛独立观察世界,但他观察到的结果却令人绝望。高汀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他却把这些弊端归之于解决不了问题:抽象的人性本恶。在此有必要指出,《苍蝇王》的人性本恶主题并不新鲜,在东方思想史上,荀子早就说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韩非更是力主性「恶」说的;在西方思想史上,十七世纪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是凶恶的动物,在原始状态下人对人,就像狼一样。这种说法的缺点在于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把人性看成抽象的存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一个体所固有的抽象存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西方的一些评论家强调高汀与贝冷汀的区别,但他们没有看出他们俩殊途同归:两者都从抽象的人性出发,只不过前者描写的是「恶」的征服史,后者描写的是「善」的征服史。荒岛固然为文学上的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提供了充分的想像空间,但荒岛文学的弱点也在此,就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文学毕竟是背对现实的。

  总而言之,高汀的作品并没有、也不可能「阐明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从中反而可以看出严峻西方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看到作家想寻找出路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恼。高汀的本意是想透过《苍蝇王》,复制一部袖珍版的人类发展史,但他忘记了个体发展史并不完全重现种系发展史。当然,这不代表《苍蝇王》没有发人深省之处。恩格斯说过:「人起源于动物这个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摆脱的多寡;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出自《反杜林论》)人类的前途无疑是光明的,但通往光明的道路上不见得没有乌云蔽日的时候;人类的未来是可以乐观的,但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不见得比认真的悲观主义者更高明。至少在提醒人们警惕和防止一部分人「兽性」大发这点上,读读《苍蝇王》也许会有所启示。

文∕龚志成(本书译者)

图书试读

荒岛上的秩序
  拉尔夫一吹完海螺,平台上便已挤满了孩子。这次聚会跟上午举行的不同。下午的阳光从平台另一侧斜射进来,大多数孩子又穿上了衣服,因为不想被晒伤,但已经太迟了。至于唱诗班的男孩们仍将斗篷扔在一边,看起来不再像是一个团队了。
  拉尔夫清了清嗓子。
  「这是一座岛。我们几个去了山顶,看到四周都是海,但没看到房子和炊烟,也没看到足迹、船和人。我们是在一座无人岛上,这里没有别人。」
  杰克插嘴说:「总之,我们需要一支队伍去打猎,去猎野猪。」
  「对呀,这岛上有野猪。」
  「我还来不及下手,但是下一次!」杰克把刀勐噼进一根树干里,挑衅似的看向四周。
  「所以,」拉尔夫说,「我们需要有人去打猎、去弄食物。另外还有一件事。」
  他举起膝盖上的贝壳,环顾一张张映着斑驳光影的面孔。
  「这里一个大人也没有,我们必须自己照顾自己。」
  底下响起一片吱吱喳喳声,随即又安静下来。
  「还有,我们也不能随便发言,必须像在学校里一样,举手才能说话。」
  他把海螺举到面前,打量着海螺的开口。
  「谁要发言我就给他海螺。」
  「可是──」
  「那个──」
  「谁也不可以打断他说话,除了我。」
  拉尔夫感觉有人从他膝上拿起海螺,接着小猪站了起来,拿着奶油色的海螺站在那里,欢唿声停了下来。杰克依然站着,疑惑地瞥了拉尔夫一眼,后者却笑嘻嘻地轻拍着一根圆木。杰克只好坐了下来。小猪一面取下眼镜往衬衫上擦,一面眨着眼睛看大家。
  「你们打断了拉尔夫,没让他说出最重要的事。」
  他停顿一下,好引起大家的注意。
  「有谁知道我们在这里?」
  「机场的人知道。」
  「带扩音器的大人──」
  「我爸爸。」
  小猪又戴上眼镜。
  「没人知道我们在什么地方,」小猪说道。他的脸色更加苍白,唿吸急促。「他们或许知道我们要去哪里,也或许不知道。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现在』在哪里,因为我们根本没到达目的地。」他瞪着大家好一会儿,然后摇晃着身子坐下。拉尔夫从小猪手里接过海螺。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