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意想不到的可怕考核
谭剑
美国《花花公子》杂志在超过半个世纪前的一九五八年二月号,刊出了一篇毫不羶色腥,而且深沉无比的短篇科幻小说。作者是亨利.史雷(Henry Slesar),这篇名为〈考试日〉(Examination Day)的故事,字数很短,但看过的保证印象深刻,久久难以忘怀。
在某不知名的社会,有个小孩子在十二岁生日那天,准备接受国家的考核。为了确保他老实作答,政府还要他服下特别的药物。他在校成绩一向不错,也充满好奇心,可是,他父母还是很担心。
聪明的你,也许已经猜到答案。毕竟,科幻小说作家笔下的考试,不会是什么好东西。它也许是测试你的智力水平是否超过国家标准,是否爱国,甚至,你到底是不是外星人的化身。
同以考试为背景的《创世纪2.0》,当然也不是一场简单的考核,但结局绝对意想不到。
乍接到本书的Word文字档时,我很惊讶也意想不到发现只有六十六页,以为后面的还没有译完,或者还没有校订完,所以没传过来。登上外国网络书店,才发现原文也只有一百五十页。这个译成中文后,字数只有六万多字的故事,严格来说,不但称不上是长篇小说,恐怕连一些稍厚的轻小说也比不上,但内容深度却和故事长度形成巨大反差,绝不是短小轻薄可以形容,更不容易见过即忘,被轻易消费掉。
故事本身的设计很特异,场景只有一个,就是女主角为投考国家学院的论文参加口试,主题为研究国家英雄亚当,接受考官的质疑,为自己的论点举证。
在此架构下的一问一答,加入间隔播放的辅助影像,故事时空因此给延伸到几十年前。她在考官强力施压下,不得不深入思考亚当在几个关节点的真正想法和行动,当然,最重要的,是她的想法。
这个近乎推理小说的设定,让读者随故事发展上穷碧落下黄泉,不只是追寻共和国的历史、亚当的身世,还有最重要的:女主角和亚当隐而不见的神秘关系,而且在阅读途中,在作者深入浅出的安排下,更享受了一场知识的飨宴,如人工智能(包括着名的「中文字房」实验)、精神意识、物种起源和思想病毒等哲学问题,其深度已远超一般青少年小说,连成年读者再贪婪的胃口也可大大满足。
以这故事篇幅之短,但知识量之多,本就难能可贵,更想不到的是结尾,竟来了个如好莱坞电影《灵异第六感》的惊人大翻盘,也教人联想到某部经典的科幻电影,在在令人惊愣不已。
科学小说一直有重视哲学思考的一脉,这条长河由英国哲学家兼科幻小说家奥拉夫.斯塔普雷顿(Olaf Stapledon)所开凿,经《2001太空漫游》的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索拉里斯星》的史坦尼斯劳.莱姆(Stanislaw Lem)和兼写童书《纳尼亚传奇》的C. S.路易斯(C.S.Lewis)等发展支流。
本书作者贝克特为这传统开辟新的河道。他在大学时念经济,现为中学老师,教授英语和戏剧;对科学抱浓厚兴趣,喜欢挑战。在非小说的《爱上科学》(Falling for Science)里,认为当代思潮使科学家成为披上实验室白袍的大祭司,意图解释一切,染指形上学的范畴。
这种对科学本身也提出怀疑论的精神,在《创世纪2.0》发挥得淋漓尽致。人和类人,谁比较优秀?意识到底是甚么?针锋相对和交叉辩证,让唇枪舌剑和埋身肉搏同样精采。
这么一个作家兼老师,本身就过很精采的人生。从一九九九年起,他以接近一年一书的速度来写青少年小说。当中以这本《创世纪2.0》为至今的生涯代表作,而且获奖连连。这故事很适合改编为舞台剧。也许是刻意为之,好方便在学校上演。我们也可以想像,贝克特站在台下,指导学生怎样演活这部发人深省的故事,而且,还鼓励他们大胆加入自己的想法。
人生匆匆,升学考试、职场考核、专业证照和其他人生上的难题一关又一关,教人累得透不过气来。大部分人只在早晨和黄昏,才有思考哲学问题的余裕。明日太远,我宁愿选择现在。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谭剑,香港小说作家,曾入围九歌百万小说奖,拿过倪匡科幻奖,可米瑞智百万电影小说奖,华语科幻星云奖。喜欢一切会逝去的东西。)
我承认,我之前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总是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距离感,觉得会很枯燥。《创世纪2.0》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观念。它就像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导游,带着我们漫步在台湾的历史长河中,但又不是那种枯燥的讲课,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让我们去感受历史的温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人物的描写。 我记得书中提到了一个曾经非常重要的码头,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作者通过对这个码头的兴衰的描写,也间接展现了台湾贸易的发展历程。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我觉得非常巧妙。它让我看到,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掉的细节,其实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挖掘。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不平凡。我们可能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也不是什么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价值。《创世纪2.0》这本书,就像是把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用放大镜仔细地呈现出来。我最喜欢关于“小人物”的描写,那些在街边摆摊的阿姨,那些默默无闻的上班族,那些辛勤耕耘的农民,作者都用一种尊重的态度去书写。 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写的是一个卖早餐的老爷爷,他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为来往的行人准备一份热腾腾的早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者没有写他多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写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他对待客人的热情,以及他脸上深深的皱纹里藏着的故事。读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们所追求的“成功”,不一定是要站在金字塔顶端,也许,做好一件平凡的小事,也同样伟大。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平凡”的力量,让我觉得,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只是讲述一个故事,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幅长卷,而我们这些读者,就是图中的一部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一些历史事件的手法,不是那种大刀阔斧地进行评论,而是通过人物的视角,通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来折射出时代的洪流。我记得书中有个情节,是关于一个老旧的戏院,那个戏院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回忆啊!以前每个礼拜天,家里的长辈都会去那里看电影,有歌仔戏,有黑白电影,那种集体回忆,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作者把那个戏院的衰落,也描绘得非常真实,不是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而是慢慢地,门前的广告牌褪色,观众越来越少,最后变成了一个我们只能在记忆里怀念的地方。 这种“怀旧”并不是为了煽情,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本书让我反思了很多,不仅仅是关于台湾的过去,也关于我自己的人生。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求“新”,追求“进步”,却忽略了那些曾经滋养过我们的东西。就像我,以前觉得老歌很土,老电影很无聊,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慢慢地去接触,去了解,才发现里面蕴含的智慧和情感,是多么的丰富。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身上那些被时间磨蚀掉的印记,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些看似陈旧的事物里,依然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的,觉得很霸气。《创世纪2.0》,听起来就像是要颠覆什么,或者创造什么。结果读了之后,发现它更多的是一种“回归”和“再发现”。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台湾民间信仰的描写,那些妈祖遶境,那些烧香拜拜的习俗,作者写得特别有味道。我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但很多时候,我只是把它当成一种例行公事,并没有去深究其中的意义。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习俗,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朴素的哲学,看到了人们在面对命运时的那种坚韧和希望。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一个老乩童的故事,他虽然不识字,但他身上有一种与天地沟通的灵气。作者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而是写出了他作为一个人,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和无奈。这种写实,让我觉得非常动人。它让我明白,所谓的“信仰”,不只是对神明的敬畏,更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寄托,一种在迷茫和困境中寻找力量的方式。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身边的很多“老掉牙”的东西,其实都蕴藏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片段,串联成一个充满力量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家庭”的描写,它不仅仅是写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写出了几代人之间情感的传承,以及在时代变迁中,家庭如何维系着彼此。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一个大家庭的故事,虽然成员之间有矛盾,有分歧,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 这种“家”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中,有时候会被我们忽略。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庭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是一个情感的港湾,是一个精神的依靠。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活灵活现,他们有着自己的缺点,也有着自己的优点,但正是这种真实,让故事更加动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家人的感情也更加深厚了,也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评分我很少会主动推荐一本书,但《创世纪2.0》这本书,我真的会毫不犹豫地安利给我的朋友们。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品一杯台湾老茶,初入口可能有些许的涩,但越品越有滋味,回甘无穷。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时代变迁”的描写,作者并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讲述,而是通过一些非常具象化的例子,比如某个老街的消失,某个行业的发展与衰落,来展现出时代的洪流如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曾经非常繁华的商圈,如今却变得冷清。作者并没有去指责谁,而是非常客观地描述了其中的原因,也许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也许是新兴业态的冲击。这种冷静的观察,让我觉得非常难得。它让我们明白,很多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适应,以及如何去从中找到新的机遇。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天啊!《创世纪2.0》这本书,我真的是拖了很久才翻开,一开始还抱着一种“又是哪家出版社在炒冷饭”的心态,结果,我错了,大错特错!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道烹饪得恰到好处的台湾家常菜,食材新鲜,调味巧妙,每一口都带着熟悉又惊喜的味道。我记得刚拿到书的时候,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浮夸的大片,而是有点复古,有点生活感,就好像是小时候在阁楼里翻出的旧相册。翻开第一页,那种亲切感就扑面而来,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堆砌辞藻、故作高深的风格,而是非常朴实,像邻居大妈坐在你家客厅里,一边泡茶一边跟你唠家常,但你又会发现,她说的那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其实都藏着大道理,或者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独特的脉络。 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于“变”的描绘,你知道吗,台湾就是这样一个不停在变化的地方,从渔村变成都市,从淳朴走向精致,从封闭到开放。这本书里,我读到了很多我童年记忆里的画面,那些消失的老建筑,那些街头巷尾的叫卖声,那些曾经的流行文化,作者都用非常细腻的笔触给记录了下来。有时候,读着读着,我就会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庙口拜拜,那种热闹又虔诚的氛围,还有夏天傍晚,家家户户搬出小板凳在门口乘凉,互相串门聊天的情景。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带我回到了那个纯真又充满活力的年代,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土地的温度和人情的温暖。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台湾生活图鉴”,但它又不是那种冷冰冰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情感。我最欣赏作者在描绘“食物”的部分,简直是味蕾的盛宴!你知道的,台湾的美食文化真的太丰富了,从北到南,从街头小吃到精致料理,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历史和故事。我记得书中写到一个蚵仔煎的摊位,作者不仅写了蚵仔煎的制作过程,更写出了老板娘经营这个摊位背后的辛酸和坚持,以及那些来吃蚵仔煎的人们,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家的味道,找到了青春的回忆。 我读到的时候,仿佛都能闻到那股海鲜的鲜味,和煎得焦香的米饭香。作者把食物的描写,上升到了情感的层面,让我觉得,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它更是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食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只是好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载体。有时候,读着读着,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去夜市,一起分享各种小吃的场景,那种简单而幸福的时刻,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这种感觉。
评分我很少会写这么长的书评,但《创世纪2.0》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有太多想说的了。它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一种“根”的感觉,一种对土地和文化的认同感。《创世纪2.0》这本书,它就像是一条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我们这些生活在台湾的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风土人情”的描绘,那些当地人才懂的俗语,那些只有在这里才能体会到的生活方式,作者都写得非常到位。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一个台湾农村的故事,作者写出了农民们面对自然的挑战,面对市场的变化,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觉得,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了太多伟大的灵魂。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家乡,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一种文化的传承,让我觉得,我们都是这片土地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评分我真的很少会写这么长的评价,但《创世纪2.0》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有太多的感触。我一直觉得,要写好一个地方的故事,就得写透它的人情味,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简直是出神入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邻里情”的描绘,你知道的,在台湾,尤其是过去,邻居之间那种守望相助的感觉,是现在很多大都市里很难体会到的。我记得小时候,我家楼下的阿姨,总是会做好吃的点心,分给我们吃,我们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她也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这种温暖,这本书里有很多很多。 书里面有一个桥段,是关于一个老眷村的拆迁,村民们在搬离之前,互相帮忙搬家,互相安慰,那种离别的伤感,又带着一种祝福,写得特别真实。我看到的时候,眼泪都快出来了,因为我曾经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虽然不是眷村,但那种离开熟悉环境的阵痛,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淳朴的情感,是永远忘不了的。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不能只顾着向前看,而忘记了我们脚下的土地,和我们身边的人。这些“人情味”,才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最重要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