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繪畫可以告訴我們關於兒童情緒的狀態嗎?我們如何辨識兒童試圖在繪畫中給予我們的訊息呢?
在本書中,作者從最初的兒童塗鴉到青少年所創作的繪畫來描述與分析兒童繪畫。再者,作者會再三地連結到兒童的遊戲世界,以及從她治療的實務經驗中提供說明的範例。
容格(Jung)的分析心理學、諾伊曼(Neumann)的觀點,與現代的發展心理學為尋找兒童繪畫的意涵提供非常好的指引。實際上,兒童生活在神話與傳說之中,就像我們的祖先一樣。我們祖先覺察的成長曆程反映在神話、儀式、童話與原始的藝術中,正如兒童的覺察曆程反映於他的或她的繪畫。在藝術史中,不同時期的作品與兒童在不同年齡所創作的繪畫是具有相似性的。
Chapter.1 繪畫的曆史
1.1 繪畫的藝術
1.2 生活的第一個符號
1.3 象徵的語言
1.4 象徵的意義
1.5 藝術與信仰的象徵
Chapter.2 心靈與繪畫的藝術
2.1 潛意識是一種心理的現象
2.2 母親原型的意義
2.3 兒童與神話
2.4 身體與心靈
2.5 療癒性藝術
Chapter.3 繪畫與心理
3.1 發展心理學與兒童一歲的時期
3.2 分離─個體化的理論
3.3 兒童繪畫的心理研究
3.4 遊戲與治療
3.5 繪畫與治療
3.6 容格取嚮的分析治療
3.7 沙遊治療
Chapter.4 兒童的第一幅繪畫
4.1 普遍性的繪畫
4.2 沒有邊界的繪畫
4.3 蛋型的繪畫
4.4 像蛇的繪畫
4.5 螺綫狀的繪畫
4.6 不繪畫的兒童
4.7 自我意識與自性
4.8 圓
4.9 太陽光綫
4.10 點狀物
4.11 交叉型
4.12 氣球狀
4.13 彩色的區域
4.14 塗汙與弄髒相關的
4.15 在著色本上著色
Chapter.5 兒童畫他們自己
5.1 蝌蚪的意涵
5.2 蝌蚪
5.3 有下半部的蝌蚪
5.4 頭部與臀部
5.5 學齡前兒童與奇幻式思考
5.6 人形繪畫的細節
5.7 學習觀察人物的繪畫
案例說明1
案例說明2
案例說明3
Chapter.6 房屋與樹的繪畫
6.1 房屋的象徵
6.2 學習觀察房屋的繪畫
案例說明1
案例說明2
6.3 樹的象徵
6.4 學習觀察樹的繪畫
案例說明1
案例說明2
案例說明3
Chapter.7 兒童能夠畫齣一切事物
7.1 潛伏期(七到十歲)
7.2 X光綫的繪畫
7.3 繪畫伴隨著故事
7.4 卡通和嘻戲(trick)的繪畫
7.5 自發性的繪畫
7.6 彩虹
7.7 創傷事件
7.8 團體覺察(group awareness)的時期
7.9 男孩的繪畫與女孩的繪畫
7.10 畫船
7.11 侵略在兒童畫中的呈現
7.12 憂鬱在兒童畫中的呈現
Chapter.8 青少年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繪畫
8.1 青春期(十到十五歲)
8.2 轉化的儀式
8.3 當代的儀式
8.4 青春期的音樂與舞蹈
8.5 青春期的問題
8.6 青春期的繪畫
8.7 兒童在網際網路上的繪畫
8.8 放棄繪畫
案例說明
Chapter.9 顔色、形狀與版麵設計
9.1 顔色的象徵意涵
9.2 顔色的心理研究
9.3 顔色與煉金術
9.4 基本形狀的象徵意涵
9.5 版麵設計的象徵意涵
9.6 學習觀察繪畫中的版麵設計
Chapter.10 動物與奇幻人物
10.1 動物特性的階段
10.2 動物的象徵意涵
10.3 填充動物是過渡性客體
10.4 為什麼(填充的)動物能夠帶來幫助
10.5 奇幻人物的意涵
Chapter.11 詮釋繪畫
11.1 學習觀察兒童的繪畫
11.2 繪畫與象徵
11.3 學習係統化的觀察
11.4 讓我們來畫圖吧!
參考文獻
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一扇新窗。我一直覺得,孩子們隨手塗鴉的綫條和色彩,背後一定藏著一些我們大人難以察覺的故事。這本書的齣現,恰恰滿足瞭我這種好奇。它並沒有像市麵上很多兒童心理讀物那樣,簡單地列齣“孩子這樣做是為什麼”,而是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兒童繪畫和遊戲行為背後的深層含義。書中用瞭很多生動的案例,讓我看到,一個看似隨意的筆觸,可能隱藏著孩子對外界的觀察、內心的情感,甚至是潛意識的渴望。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圖式”和“原型”的解讀,這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孩子畫中的那些重復齣現的形象和場景。原來,那些反復齣現的太陽、小房子,或是某種固定的遊戲模式,並不是因為孩子缺乏想象力,而是他們正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探索和錶達對世界的認知,甚至是處理內心的衝突。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有溫度,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傢,耐心地引導我一點點解開孩子的心結。它讓我意識到,作為傢長,與其急於“教導”孩子,不如學會“傾聽”他們的畫和遊戲,這纔是真正走進他們內心的橋梁。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並沒有立刻閱讀,而是先放在書架上,想著等有空瞭再慢慢看。然而,就在最近,我遇到瞭孩子一些難以理解的行為,讓他非常苦惱。我突然想起這本書,於是迫不及待地翻開。我之前一直以為,孩子畫畫隻是隨心所欲,遊戲也隻是打發時間。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讓我意識到,孩子們的每一幅畫,甚至每一個遊戲場景,都是他們內心世界的“地圖”。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將復雜的心理學理論變得易於理解。比如,他把孩子的畫比作“心靈的語言”,而遊戲則是“心靈的舞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原型”的部分,書中解釋瞭為什麼孩子們會反復畫某些形象,以及在遊戲中扮演某些角色。這讓我迴想起我傢孩子最近總是畫一個有著巨大翅膀的恐龍,我還以為他隻是喜歡恐龍,讀瞭這本書後,我纔明白,這可能象徵著他內心深處對自由的渴望,或是對某種力量的投射。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翻譯”孩子的畫和遊戲,從而更好地理解他們的需求和睏惑。它沒有給我直接的“答案”,而是給瞭我“理解”的工具,讓我能夠用更包容、更智慧的方式去陪伴孩子成長。
评分我一直對心理學充滿興趣,但總覺得那些理論過於晦澀難懂,難以應用於實際生活中。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眼前一亮——“從分析心理學的觀點瞭解兒童繪畫與遊戲的意義”。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購買瞭它,結果卻驚喜連連。作者巧妙地將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如“情結”、“集體無意識”等,融入到對兒童繪畫和遊戲行為的解讀中。這讓我發現,原來孩子們那些看似幼稚的錶達,其實與人類深層的心理模式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比如,書中對“陰影”在兒童繪畫中的體現的分析,讓我豁然開朗,很多我之前覺得孩子畫得“不好”的形象,原來是在錶達他們壓抑的情緒或未被意識到的部分。而且,作者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提供瞭很多實操性的建議,指導傢長如何通過觀察孩子的繪畫和遊戲,識彆他們的心理需求,並給予恰當的迴應。我嘗試著運用書中的一些方法,去引導我的孩子畫畫,並且更加留意他在遊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使用的道具。我發現,當我不再以成人的標準去評判,而是去理解他畫中的符號和遊戲中的情節時,我與孩子的溝通變得更加順暢,他也似乎更願意嚮我敞開心扉。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孩子,同時又對心理學有興趣的傢長來說,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我是一位剛成為母親不久的讀者,對於如何理解和引導我的寶寶,我感到既興奮又迷茫。市麵上的育兒書籍很多,但我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教條式。直到我讀到這本《來畫圖吧!》。這本書以一種我從未想過的方式,將兒童的繪畫和遊戲行為與深奧的分析心理學聯係起來。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怎麼辦”,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我非常欣賞書中的幾個核心觀點,比如,它強調繪畫和遊戲是兒童自我錶達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徑,而分析心理學則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這些錶達的框架。書中對兒童在繪畫中如何錶達情緒、處理衝突,以及在遊戲中如何扮演不同角色來探索社會關係,都有著細膩而深刻的分析。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提到瞭一些孩子繪畫中反復齣現的“意象”,並分析瞭它們可能象徵的心理意義。這讓我開始留意我寶寶的塗鴉,那些我之前覺得毫無章法的綫條和色彩,現在在我眼中似乎有瞭更多的含義。這本書讓我明白,孩子們的“無聊”和“混亂”,恰恰是他們內心成長的“信號”。它鼓勵我放慢腳步,用一種更耐心、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觀察我的孩子,並相信他的每一個錶達都具有其獨特的意義。
评分作為一名對兒童心理發展感興趣的成年人,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提供更深層次理解的書籍。這本書的標題吸引瞭我,因為它承諾瞭從“分析心理學的觀點”來解讀兒童的繪畫與遊戲。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心理學著作,但往往被復雜的術語和抽象的理論所睏擾,難以將其與兒童的實際行為聯係起來。然而,這本書卻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以其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洞察力,將分析心理學的核心理念,如“自我”、“本我”、“超我”以及各種“原型”等,巧妙地運用到對兒童繪畫和遊戲的研究中。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象徵性錶達”的闡述,它讓我明白,孩子們的畫和遊戲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他們內心世界的一種映射。那些看似幼稚的形象,可能蘊含著他們最真實的情感和最深層的需求。書中提供瞭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理論是如何在實踐中得到應用的。它鼓勵我去關注孩子繪畫中的色彩、綫條、構圖,以及遊戲中的角色扮演、道具選擇,並從中解讀他們的心理狀態。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的知識邊界,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看待孩子的方式,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尊重、更理解的態度去陪伴他們成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