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绘画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儿童情绪的状态吗?我们如何辨识儿童试图在绘画中给予我们的讯息呢?
在本书中,作者从最初的儿童涂鸦到青少年所创作的绘画来描述与分析儿童绘画。再者,作者会再三地连结到儿童的游戏世界,以及从她治疗的实务经验中提供说明的范例。
容格(Jung)的分析心理学、诺伊曼(Neumann)的观点,与现代的发展心理学为寻找儿童绘画的意涵提供非常好的指引。实际上,儿童生活在神话与传说之中,就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我们祖先觉察的成长历程反映在神话、仪式、童话与原始的艺术中,正如儿童的觉察历程反映于他的或她的绘画。在艺术史中,不同时期的作品与儿童在不同年龄所创作的绘画是具有相似性的。
Chapter.1 绘画的历史
1.1 绘画的艺术
1.2 生活的第一个符号
1.3 象征的语言
1.4 象征的意义
1.5 艺术与信仰的象征
Chapter.2 心灵与绘画的艺术
2.1 潜意识是一种心理的现象
2.2 母亲原型的意义
2.3 儿童与神话
2.4 身体与心灵
2.5 疗癒性艺术
Chapter.3 绘画与心理
3.1 发展心理学与儿童一岁的时期
3.2 分离─个体化的理论
3.3 儿童绘画的心理研究
3.4 游戏与治疗
3.5 绘画与治疗
3.6 容格取向的分析治疗
3.7 沙游治疗
Chapter.4 儿童的第一幅绘画
4.1 普遍性的绘画
4.2 没有边界的绘画
4.3 蛋型的绘画
4.4 像蛇的绘画
4.5 螺线状的绘画
4.6 不绘画的儿童
4.7 自我意识与自性
4.8 圆
4.9 太阳光线
4.10 点状物
4.11 交叉型
4.12 气球状
4.13 彩色的区域
4.14 涂污与弄脏相关的
4.15 在着色本上着色
Chapter.5 儿童画他们自己
5.1 蝌蚪的意涵
5.2 蝌蚪
5.3 有下半部的蝌蚪
5.4 头部与臀部
5.5 学龄前儿童与奇幻式思考
5.6 人形绘画的细节
5.7 学习观察人物的绘画
案例说明1
案例说明2
案例说明3
Chapter.6 房屋与树的绘画
6.1 房屋的象征
6.2 学习观察房屋的绘画
案例说明1
案例说明2
6.3 树的象征
6.4 学习观察树的绘画
案例说明1
案例说明2
案例说明3
Chapter.7 儿童能够画出一切事物
7.1 潜伏期(七到十岁)
7.2 X光线的绘画
7.3 绘画伴随着故事
7.4 卡通和嘻戏(trick)的绘画
7.5 自发性的绘画
7.6 彩虹
7.7 创伤事件
7.8 团体觉察(group awareness)的时期
7.9 男孩的绘画与女孩的绘画
7.10 画船
7.11 侵略在儿童画中的呈现
7.12 忧郁在儿童画中的呈现
Chapter.8 青少年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绘画
8.1 青春期(十到十五岁)
8.2 转化的仪式
8.3 当代的仪式
8.4 青春期的音乐与舞蹈
8.5 青春期的问题
8.6 青春期的绘画
8.7 儿童在网际网路上的绘画
8.8 放弃绘画
案例说明
Chapter.9 颜色、形状与版面设计
9.1 颜色的象征意涵
9.2 颜色的心理研究
9.3 颜色与炼金术
9.4 基本形状的象征意涵
9.5 版面设计的象征意涵
9.6 学习观察绘画中的版面设计
Chapter.10 动物与奇幻人物
10.1 动物特性的阶段
10.2 动物的象征意涵
10.3 填充动物是过渡性客体
10.4 为什么(填充的)动物能够带来帮助
10.5 奇幻人物的意涵
Chapter.11 诠释绘画
11.1 学习观察儿童的绘画
11.2 绘画与象征
11.3 学习系统化的观察
11.4 让我们来画图吧!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对儿童心理发展感兴趣的成年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更深层次理解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因为它承诺了从“分析心理学的观点”来解读儿童的绘画与游戏。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心理学著作,但往往被复杂的术语和抽象的理论所困扰,难以将其与儿童的实际行为联系起来。然而,这本书却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如“自我”、“本我”、“超我”以及各种“原型”等,巧妙地运用到对儿童绘画和游戏的研究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象征性表达”的阐述,它让我明白,孩子们的画和游戏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那些看似幼稚的形象,可能蕴含着他们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层的需求。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它鼓励我去关注孩子绘画中的色彩、线条、构图,以及游戏中的角色扮演、道具选择,并从中解读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孩子的方式,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尊重、更理解的态度去陪伴他们成长。
评分我一直对心理学充满兴趣,但总觉得那些理论过于晦涩难懂,难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眼前一亮——“从分析心理学的观点了解儿童绘画与游戏的意义”。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了它,结果却惊喜连连。作者巧妙地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如“情结”、“集体无意识”等,融入到对儿童绘画和游戏行为的解读中。这让我发现,原来孩子们那些看似幼稚的表达,其实与人类深层的心理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书中对“阴影”在儿童绘画中的体现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很多我之前觉得孩子画得“不好”的形象,原来是在表达他们压抑的情绪或未被意识到的部分。而且,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提供了很多实操性的建议,指导家长如何通过观察孩子的绘画和游戏,识别他们的心理需求,并给予恰当的回应。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一些方法,去引导我的孩子画画,并且更加留意他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使用的道具。我发现,当我不再以成人的标准去评判,而是去理解他画中的符号和游戏中的情节时,我与孩子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他也似乎更愿意向我敞开心扉。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孩子,同时又对心理学有兴趣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阅读,而是先放在书架上,想着等有空了再慢慢看。然而,就在最近,我遇到了孩子一些难以理解的行为,让他非常苦恼。我突然想起这本书,于是迫不及待地翻开。我之前一直以为,孩子画画只是随心所欲,游戏也只是打发时间。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意识到,孩子们的每一幅画,甚至每一个游戏场景,都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地图”。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变得易于理解。比如,他把孩子的画比作“心灵的语言”,而游戏则是“心灵的舞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原型”的部分,书中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们会反复画某些形象,以及在游戏中扮演某些角色。这让我回想起我家孩子最近总是画一个有着巨大翅膀的恐龙,我还以为他只是喜欢恐龙,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这可能象征着他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或是对某种力量的投射。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翻译”孩子的画和游戏,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而是给了我“理解”的工具,让我能够用更包容、更智慧的方式去陪伴孩子成长。
评分我是一位刚成为母亲不久的读者,对于如何理解和引导我的宝宝,我感到既兴奋又迷茫。市面上的育儿书籍很多,但我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教条式。直到我读到这本《来画图吧!》。这本书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将儿童的绘画和游戏行为与深奥的分析心理学联系起来。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怎么办”,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我非常欣赏书中的几个核心观点,比如,它强调绘画和游戏是儿童自我表达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而分析心理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这些表达的框架。书中对儿童在绘画中如何表达情绪、处理冲突,以及在游戏中如何扮演不同角色来探索社会关系,都有着细腻而深刻的分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一些孩子绘画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并分析了它们可能象征的心理意义。这让我开始留意我宝宝的涂鸦,那些我之前觉得毫无章法的线条和色彩,现在在我眼中似乎有了更多的含义。这本书让我明白,孩子们的“无聊”和“混乱”,恰恰是他们内心成长的“信号”。它鼓励我放慢脚步,用一种更耐心、更具洞察力的方式去观察我的孩子,并相信他的每一个表达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一扇新窗。我一直觉得,孩子们随手涂鸦的线条和色彩,背后一定藏着一些我们大人难以察觉的故事。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它并没有像市面上很多儿童心理读物那样,简单地列出“孩子这样做是为什么”,而是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儿童绘画和游戏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让我看到,一个看似随意的笔触,可能隐藏着孩子对外界的观察、内心的情感,甚至是潜意识的渴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图式”和“原型”的解读,这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孩子画中的那些重复出现的形象和场景。原来,那些反复出现的太阳、小房子,或是某种固定的游戏模式,并不是因为孩子缺乏想象力,而是他们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和表达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是处理内心的冲突。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有温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耐心地引导我一点点解开孩子的心结。它让我意识到,作为家长,与其急于“教导”孩子,不如学会“倾听”他们的画和游戏,这才是真正走进他们内心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