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林明雄
现职:财团法人台湾基督教门诺会医院身心科主治医师
刘时宁
现职:培灵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刘慧卿
现职:宏慈疗养院院长
张凯理
现职:台北荣民总医院精神部主治医师
主编序 iii
1. 分化 / 林明雄 1
2. 精神分析与决定论(三)──峦克(Rank)的观点 / 刘时宁 85
3. 「不一样」:我和非我的自体经验 / 刘慧卿 103
4. Two Notable Post-Kohutian Developments演讲稿 / 张凯理 157
5. Two Notable Post-Kohutian Developments演讲纲要 / 张凯理 173
主编序
自体心理学在台湾2009
从2002年开始办理第一届自体心理学研讨会至今,忽忽已过了八个年头。从一开始的意外邂逅,带着随时可能中断的心情办理,到现在已习惯地把每年12月的第3个週六标定为「自体心理学研讨会」。这个习惯的建立,除了让「自体心理学研讨会」逐渐成为我学术生活的一部分,也让我观察到这一群对于精神分析研究有兴趣的精神科医师们如何默默地、稳定地研读自体心理学里的某个重要概念,然后将他们研究的心得一年年地累积下来。
在这八个年头里,不论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如何变动,也不论每年12月第3个星期六那一天是晴还是雨,总是可以在台湾师大心辅系的513教室里,明雄、慧卿、豪沖、时宁与凯理医师一起经营「自体心理学研讨会」,报导他们对自体心理学某一个关键概念的研究心得,然后次年在研讨会上就可以看到这些报告内容的出版。
随着这些年的办理,我观察到「自体心理学研讨会」所探讨的内容,除了与主讲者本身的兴趣有关外,也随着时间的演进,内容的走向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我观察到林明雄医师总是习惯针对某一个精神分析核心概念,进行「上琼碧落下黄泉」地完整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在此次的文稿中,不意外地,明雄医师针对「分化」这个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内容不仅谈论Kohut对「分化」的观点,更引经据典讨论Freud、Mahler、Fairbairn、Klein、Kernberg等重要精神分析大师对分化的观点,内容错综复杂、鉅细靡遗,读得甚是过瘾,当然论文最厚的就是就属他啰!
一如往年,刘时宁医师的论文总爱聚焦在哲学的辩证角度(如「自体与自体表征」、「思考中的自体」);延续他去年所承诺的,「Rank对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立场,和佛洛伊德完全相反,希望明年可以论述这个问题」,今年时宁医师持续探讨Rank对决定论的观点:「精神分析与决定论(三)──Rank的观点」。谈到Rank,恐怕就得好好讨论众所周知的Will Psychology,该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意志」的问题才是核心,当然也就反对潜意识的决定论。只是Freud的决定论一再被挑战,为何其论述依旧还屹立不摇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好奇,时宁医师对Rank观点的整理与分析,就值得你好好阅读了。
近些年来,刘慧卿医师研讨的主题已逐渐从引经据典探讨自体心理学的某些关键概念(如2003年出版的《攻击本能》),逐渐增加到与心理治疗实务工作内容相互唿应与反思的议题,今年度刘医师以「不一样:我和非我的自体经验」为主题,探讨临床工作中常听到与看到的语言化的自体经验。慧卿医师除了尝试用自我和客体的分裂、自我的分裂、垂直分裂与水平分裂、真我与假我等各个精神分析大师对自体分裂经验的讨论加以说明自我和非我的自体经验外,她更以唇颚裂青少年生命经验的质性研究分析,对自我「不一样」的经验提出更具实务观点的说明,十分值得好好阅读与思考。
另外,我还观察到张凯理医师在「自体心理学研讨会」的讲演上的特性:无论从一开始的「自体心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Heinz Kohut的轨迹」,乃至于这一次的「Two Notable Post-Kohutian Developments」,来分享他所阅读到两本最新书籍:(1) Beyond Postmodernism: New Dimensions in Clin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ed by Roger Frie, Donna Orange, Routledge, 2009 (2) Thinking for Clinicians: Philosophical Resources for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and the Humanistic Psychotherapies, by Donna Orange, Routledge, 2010的观点与体会,我发现凯理医师总像是一位先行者,透过他个人的理解与诠释,以「讲古」式的后设认知(meta-cognition)方式,分享其阅后心得。
最后,一如往常般,每回阅读自体心理学论文集时,我总发现当我越能静下心情慢慢品味时,体会越多。所以当你准备开卷时,不妨为自己沏上一杯茶,找个能静下心的空间,便能享受这一份属于你与自体心理学的心灵约会!
王丽斐
写于台湾师大
2010年11月
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刻的生命哲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人生、如何活出意义的指南。书中对于“理想自体”和“现实自体”的探讨,让我对自我评估和自我接纳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总是将自己与不切实际的期望进行比较。而这本书,则鼓励我们去认识和接纳真实的自己,去发现内在的潜力和价值。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移情”和“反移情”的理论,以及它们在治疗关系中的重要性。我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之一,而理解这种连接中的微妙之处,对于我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当我读到某些章节时,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一直以来笼罩在我心头的迷雾,被书中的智慧之光所驱散。这本书,无疑是我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礼,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邃的体悟。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又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堆砌。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能够将极其精深的心理学理论,用相对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共情”和“镜像神经元”的讨论,虽然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相关的概念,但在这本书中,它们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哲学思考。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陷入痛苦,是因为我们无法真正地理解自己,也无法真正地被他人理解。而自体心理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工具。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生动,那些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他们的困境与挣扎,让我感同身受。我甚至觉得,作者在写作时,仿佛就站在我的面前,用他温暖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关于心灵成长的秘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童年经历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早期认知模式,以及如何才能打破那些阻碍我们前进的桎梏,迈向更成熟、更自由的人生。
评分当我第一次捧读这本书时,那份沉甸甸的厚度就预示着它绝非泛泛之辈。书中的排版设计非常考究,每一行文字仿佛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我尤其欣赏它对复杂概念的处理方式,并没有直接抛出艰涩的术语,而是循序渐进地展开,仿佛一位耐心十足的老师,一步步引导读者去理解。那些关于自体心理学的论述,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关于个体如何从依恋关系中发展出稳定的自我认同的图景。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自信地面对挑战,而另一些人却深陷于自我怀疑的泥沼?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这一切,它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治疗,更是关于个体如何构建一个健康、完整、有韧性的“自我”。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客体关系”和“理想化”等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在亲密关系和职业生涯中的选择。当我读到某些章节时,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情绪和行为,似乎都在书中找到了某种解释的线索,这种“顿悟”的感觉,正是阅读一本好书带来的最大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精神分析领域的一件大事。它不像某些快餐式的心理学读物,仅仅提供一些浅尝辄止的技巧,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类心灵的根本问题。我对书中关于“自恋”的阐释尤为感兴趣,不同于大众对自恋的刻板印象,作者深入剖析了自恋的原始需求以及其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这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常常在思考,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比较的社会里,我们如何才能不被外界的评价所裹挟,而是建立起内在的稳定感?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些答案。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自性化”的过程,以及个体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整合不同的自我面向,最终实现“成为自己”的目标。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新的叩问。那些关于“存在性焦虑”和“精神创伤”的讨论,虽然触及敏感话题,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科学严谨,让我感到既有启发,又不会过于压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深意,那种略显陈旧的纸质触感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探索的殿堂。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书名中“讲台”二字所吸引,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精神分析大师,在灯光下,循循善诱地为求知者们阐述深邃理论的场景。书页的微微泛黄,更是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禁期待着其中蕴含的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真知灼见。我虽然对精神分析的领域不算十分精通,但一直以来都对其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触及人类内心最隐秘角落的理论。书中“自体心理学”等字样,更是点燃了我深入了解的渴望。我总觉得,人之所以为人,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自己,而自体心理学似乎正触及了这个核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穿越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去探寻自我认同、自我价值的根源,去理解那些塑造我们行为模式的内在动力。光是翻阅目录,那些章节名称就已足够引人遐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聆听那来自“讲台”的智慧之声,开启一段关于自我探索的奇妙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