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建构与运用社会科学之概念方面,提供了许多详尽又实际的建议。本书试图深入探讨如何建构一种复合的、多重层次的与多重面向的概念,并探讨概念对于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来说分别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并广泛地从政治科学与社会学的领域当中求取实例,包括福利国家、国际争端与战争和民主等议题,皆属于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
作者简介
Gary Goertz
盖瑞哥兹为亚利桑纳州立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其出版过的个人着作以及与他人合撰的着作多达七本,发表过四十多篇期刊文章,其专业领域为:国际政治、方法论与冲突研究。
译者简介
徐子婷
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
译有:《政治学分析的途径》(荣获96年国立编译馆学术翻译补助)、《政治学的基础》(荣获95年国立编译馆学术翻译补助)、《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比较政治研究的新方向》、《国际人权的进展》(荣获96年国立编译馆学术翻译补助)(皆由韦伯文化出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部分 概念的理论性、结构性与经验性分析
第二章 概念的结构化与理论化
第三章 概念的内涵性与延展性
第四章 增进概念与测量方法间的一致性
第五章 可替代性、加总与最弱环节测量方法
第二部分 概念与个案挑选
第六章 概念与依变项的挑选
第七章 负面个案之挑选:可能性原则
第八章 概念与选择母体
第三部分 理论中的概念
第九章 理论中的概念:双重层次理论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流于表面地介绍一些社会科学的“术语”,而是真正触及了“方法论的思考”这一核心。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是如何认识社会”这个问题。我尤其赞同书中对不同研究范式,比如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理论等的比较分析。以往我阅读一些研究报告时,常常对数据和分析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什么不同的研究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理解了这些差异背后隐藏着研究者所秉持的不同哲学基础和认识论立场。作者用大量生动的例子,比如对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分析,或对社会群体行为的模式识别,来阐释不同方法论的优势与局限。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讨论,作者并非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强调了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互补性。他举例说明,在探索一个全新的社会现象时,质性研究能够提供深入的洞察和丰富的背景信息,而当我们需要验证某些假设或衡量某个现象的普遍性时,量化研究则能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据。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如何选择和运用研究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科学研究并非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一种需要审慎选择和灵活运用的智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社会现象的人来说,掌握一套清晰的方法论思考框架是多么重要。作者在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概念的形成与运用”,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将社会现象中的某些词汇直接等同于概念,但书中揭示了概念的生成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不仅仅是词语的堆砌,更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概括、分类的智力活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具体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他会从历史渊源、理论发展、不同学派的争论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个概念,从而揭示其多义性和复杂性。例如,他对“社会资本”这个概念的梳理,就让我看到了这个概念如何在不同的研究情境下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有时侧重于人际关系网络,有时又指向信任和互惠的规范。这种细致的解析,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不同研究中概念的实际含义,避免误读。此外,书中对于如何避免概念混淆和模糊的论述,也极具实践指导意义。作者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概念误用现象,提醒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审慎地界定和使用每一个概念,确保研究的清晰性和可信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参加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研讨会,只不过这场研讨会的主讲人是作者本人,而听众就是我。他没有直接给我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我思考“如何去提问”来帮助我找到答案。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研究的伦理考量”部分的论述。以往我阅读一些社会调查报告时,往往只关注研究结果是否令人信服,却很少去思考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作者通过对不同研究伦理原则的详细介绍,以及对潜在的伦理困境的案例分析,让我深刻意识到,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以尊重被研究者、保护其权益为前提。他强调了知情同意、保密性、匿名性等原则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在特殊情境下,研究者如何权衡研究的价值与伦理责任。这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负责任的探索。此外,作者还对“研究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服务社会,因此研究者有责任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公众,并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贡献智慧。这种人文关怀和使命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对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呼唤。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理解”的定义。我一直以为,只要能够描述清楚一个社会现象,或者找出其表层的原因,就已经是“理解”了。然而,作者通过深入的方法论探讨,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理解,需要触及更深层次的逻辑和结构。他关于“解释的层次”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从描述性的认识到因果性的解释,再到更深层的理论性建构,每一步都需要严谨的方法论支撑。我尤其赞赏书中对“理论与实证的关系”的深刻阐述。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倾向于将理论视为空中楼阁,而实证研究则代表着“真实”。但作者强调,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对实证材料的提炼和概括,同时,理论也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框架。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书中的一些例子,比如对社会群体行为的模式分析,或者对社会政策效果的评估,都生动地展示了理论如何指导实证研究,以及实证研究如何反过来修正和丰富理论。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如何进行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研究的“学理性”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对社会科学领域充满好奇却又常常被其庞杂概念和研究方法弄得晕头转向的读者,提供了一盏指路明灯。初初翻开,我便被其开篇宏大的视野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急于罗列各种概念,而是从社会科学的本质溯源,探讨了为何我们需要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变迁中不断演化、被赋予新的意义的。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得以跳出对具体学科的狭隘认知,理解社会科学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与挑战。尤其是作者在书中对“客观性”与“主观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相互作用的深入剖析,着实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科学研究就该追求绝对的客观,但书中引用的诸多案例,生动地展示了研究者的立场、价值取向甚至是时代背景,都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设计中。这并非是对科学严谨性的否定,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到社会科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在理解复杂人性与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必须反思自身的研究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核心概念发展脉络的梳理,例如“权力”、“阶级”、“文化”等,作者并非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追溯了这些概念在不同学术传统中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被不同流派的研究者所运用和重塑。这种历史性的梳理,让我在面对这些概念时,不再感到它们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争议性,需要我们去审视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和现实语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