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了理论和思想的探讨,其主题肯认(Recognition)与差异(Difference)正是目前社会科学正在流行的话题。本书反覆思索:还存在任何文化的普世性吗?多元主义是否会不知不觉流入道德相对主义?这本适时的、有洞见的书,检视在多元文化时代中的政治与认同问题。这本书的撰稿人,如:费莎、霍奈特、欧尼尔、鲍曼、李斯特、吉洛伊与史汪,都试图去探索差异与多元主义如何处理普世人文主义的论点。本书所採取的取径源自于文化社会学与文化研究的传统,而非来自于政治科学与哲学。
此外,本书还特别提到,在全球化与去疆域化的过程中,社会关系与肯认岌岌可危。相信从事社会学、文化研究、政治学研究的读者会对本书有极大的兴趣,亦能从中获益良多。
作者简介
Scott Lash
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学士、西北大学社会学硕士、伦敦经济学院社会学博士。现任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的主任。研究兴趣在于:资讯社会、全球化与科技文化等相关议题。着作包括:《资讯的批判、《另一个现代性,一种不同的理性观、《反身性现代化》、《符号与空间经济学》、《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等。
Mike Featherstone
任教于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社会学与传播的教授。曾任《理论、文化与社会期刊》(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的创立编辑委员。着有《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译者简介
张珍立
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
已取得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班入学申请
译有:《转型中的政治理论》(合译,韦伯文化出版)
这本书我真的觉得特别到位,它不仅仅是关于政治的讨论,更深入地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认同感,以及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理解和处理彼此之间的差异。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照镜子,不断审视自己的观点,也在学习如何去理解那些与我截然不同的人。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引用了大量的案例,从历史事件到当代的社会现象,都分析得鞭辟入里。我尤其喜欢他对“认同”这个概念的拆解,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标签,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被建构和协商的过程。书中关于“差异”的论述也很有启发性,它不回避冲突,反而鼓励我们正视差异,将其视为社会活力的源泉,而不是分裂的根源。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思考,与书中的观点进行对话。我发现自己过去的一些认知是被简化了的,或者说,是被某种单一的叙事所塑造。这本书帮助我打破了这种束缚,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复杂、也更真实的世界。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解决”所有问题的书,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一个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新视角。对于任何关心社会公正、希望更深入理解身份认同和文化多样性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的。它让我变得更加包容,也更加有勇气去面对那些挑战。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政治、认同和多元文化这片错综复杂的丛林。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这些概念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解,但阅读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狭窄和片面。作者在处理“认同”这一核心议题时,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他不仅探讨了个人身份的构建,更深入地分析了群体认同在政治博弈中的作用。书中关于“差异”的论述,更是让我对如何看待和处理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人群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呼吁“包容”,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框架,去理解差异的根源,并探索在差异中共存的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平衡,他不回避问题,也不夸大其词,而是用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现实。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不如说是一种主动的思考和对话。它不断地挑战我固有的观念,鼓励我去质疑,去反思。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其激发思考的能力,以及帮助读者形成一种更成熟、更具批判性的社会认知。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政治”和“认同”的理解。我之前一直认为政治是宏大的叙事,是国家、政府层面的事情,而认同则是非常私人的、内在的东西。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非常巧妙地将政治的触角延伸到了个体认同的方方面面,让我看到,我们对自己的身份的认知,其实深受政治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书中对“差异”的处理方式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像一些书籍那样,试图去抹平差异,而是鼓励我们去理解和尊重差异,甚至从中发掘出积极的意义。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于“身份政治”的讨论,它既肯定了边缘群体通过认同来争取权益的合理性,也警惕了其可能带来的“身份极化”的风险。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在阅读时,既感到振奋,也感到警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力量,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充满了智慧。它不是那种读了就能立刻找到答案的书,而是会让你在读完之后,持续地去思考,去探索。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把解锁新世界的钥匙,能够以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方式去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智力上的“洗礼”。我一直对政治哲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过于抽象的理论让我感到难以落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政治议题与个体身份认同以及文化多元化这些更具象、更贴近生活的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即使是讨论一些复杂而敏感的议题,也能写得清晰易懂,引人入胜。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认同”的分析,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我是谁”,而是涉及到“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人界定‘我们’”。这种从个体到群体的延伸,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形成对不同群体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又如何影响了我与他人的互动。书中对于多元文化社会中潜在的权力关系和话语权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我意识到,所谓的“多元”,并不总是意味着真正的平等,而可能是在某种框架下进行的有限的包容。这本书让我更加警惕那些看似中立的政治话语,开始审视其背后隐藏的利益和动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这个复杂多元的世界中,保持独立思考、同时又能与他人建立真诚连接的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持久的,它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我开始认真审视自己是如何看待“群体”和“个体”之间关系的。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比较开放的人,对不同的文化和观点都抱有尊重,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这种尊重可能流于表面,或者说,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差异”所带来的复杂性。作者在书中探讨的“认同”并非仅仅是个人选择,而是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力量作用下形成的,这让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了更深的认识。过去,我可能习惯于将人归类,用一些固定的标签来定义他们,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种做法是多么的片面和危险。书中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辩证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也揭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和陷阱。我特别欣赏作者提出的“协商性认同”的概念,它强调了不同群体之间需要不断地沟通、理解和妥协,才能在多元的社会中和谐共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觉醒”。它挑战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迫使我去思考那些我一直回避的问题。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求同存异”,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在差异中寻求共赢”。这本书的内容之深邃,论证之严密,足以让每一个渴望更深刻理解社会运行逻辑的读者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