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结了作者2002年之后关于劳动法实务问题的几篇论文。本书第一篇、第五篇关于「事实上契约关系」以及法学理论的筛选、第十三篇针对因果关系理论的部分,看似大费周章地探讨纯粹理论的问题,这无非是?了在较广泛的基础上,对于相关议题提供一个适当的解答。又为了能够反映出相关议题的进展与全貌,作者对于一部分的论文——尤其是针对近来最高法院的判决——作了修正以及增补。特别是第一篇论文对于法律续造、第四篇就工作规则对雇主之自我拘束的效力、第五篇就引用孔恩(Thomas Samuel Kuhn)的想法到法学理论的筛选的问题、第十三篇增加了对通勤灾害是否属于劳基法上的职业灾害、第十四篇增加了有关解僱最后手段姓、雇主有无义务优先解雇外劳的讨论、以及最高法院有关解僱事由认定的判决。至于第三篇则是作者原先所着「『控制性持股』关系对雇主概念及其责任的可能影响」、「雇主的概念及其权益的区分」所合组,并加入了派遣相关问题的讨论。
作者简介
林更盛
现职:东海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学历:德国雷根斯堡大学法学博士
当我翻开《劳动法案例研究(二)》,最直观的感受是内容的逻辑性。我期望这本书的案例分析能够遵循一定的框架,例如先介绍案情,然后深入剖析争议焦点,接着引用相关法律条文,最后给出判决结果并进行评析。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一些对案例背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比如某个案例的发生是否反映了某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或者某种劳动用工模式的普遍存在是否对现有的劳动法体系提出了挑战。我对于那些能够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案例尤其感兴趣,比如关于名誉权、隐私权与劳动合同履行之间关系的界定,或者关于工会权利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体验,即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读者能够主动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处理?”,从而提升自身的法律思维能力。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对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例如“合理期限”、“重大过错”等)通过具体的案例来予以阐释,让这些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可感。这本书能否成为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分析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简洁大气,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劳动法案例研究(二)”,给人一种专业而严谨的视觉感受。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温润厚实,没有廉价的印刷味,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内容方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劳动争议案例,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判决结果,更希望能看到作者对案例背后法律逻辑的抽丝剥茧,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细致解读,以及对裁判尺度和司法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争议点的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劳动法的复杂性,特别是对于那些看似简单却容易引发纠纷的情形,比如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各种情形、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加班费的认定等等。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操作层面的建议,比如用人单位如何规避风险,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权益,那将是锦上添花。另外,我个人对一些新兴的劳动用工模式(如零工经济、平台经济下的劳动关系认定)在案例研究中的体现也很感兴趣,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有所启发。总体而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我。没有生硬的法律术语堆砌,取而代之的是清晰易懂的叙述,即使是复杂的法律问题,也能被阐释得通俗易懂。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劳动者在特殊情况下的权益保护案例,例如关于女职工生育、哺乳期权益的保障,或者关于老年劳动者再就业的法律问题。我希望这些案例能够细致地讲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并提供实用的维权建议。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集体劳动争议的案例,比如关于企业破产、裁员涉及的群体性劳动争议的处理,这对于理解劳动法的宏观调控作用非常有帮助。我特别看重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观点的解读,或者对一些长期存在的法律模糊地带进行深入探讨,这能够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如果书中能够附带一些相关的法律文件范本,例如劳动合同范本、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范本等,那就更加贴心实用。这本书能否真正打动我,在于它能否在提供法律知识的同时,传递出一种对劳动者权益的尊重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评分我拿到这本《劳动法案例研究(二)》的时候,首先被它厚重的篇幅所吸引,这通常意味着内容的丰富和深入。迫不及待地翻阅,我首先注意到的是案例的选择。我希望书中能涵盖当下社会最关心的、最具代表性的劳动法难题,比如近期出现的关于“996”工作制的法律争议,或者是在疫情期间出现的关于不可抗力导致劳动合同履行困难的情况。我对案例的分析角度非常好奇,我期望作者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去审视每一个案件,比如从法官的角度分析判决依据,从律师的角度分析庭审策略,甚至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其诉求和考量。这样多维度的解读,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法律的适用和执行。此外,我特别关注书中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是否引用了充分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以及相关的学术观点。如果作者能够指出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并给出自己的理由,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否真正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判决,而不是仅仅“是什么”。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深入学习劳动法,提升法律素养的重要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排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舒适,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眼。即使是法条引用和案例分析的段落,也标注清晰,层次分明,不会让人在阅读时感到混乱。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案例分析,尤其是在劳动法领域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我希望书中能出现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在劳动关系中的应用(比如AI招聘、AI考评)所引发的法律纠纷,或者关于跨境电商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的案例。我认为,一本优秀的案例研究,不仅仅是回顾过去的判例,更应该能够预见未来的趋势,并为应对这些趋势提供法律上的指引。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的实用技巧,让读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有更具体、更有效的应对方案。此外,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图表,例如不同类型劳动合同的对比分析,或者经济补偿金计算流程图,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效率和趣味性。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内容充实、分析深刻、排版优良,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前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