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介「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专着,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因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本书既可以作为社会科学(及其分支学科)方法论以及方法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供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陈向明
学历: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硕士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博士
第一部分 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
第一章 导论--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质的研究的历史发展--我从哪里来?
第三章 质的研究的分类--我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第二部分 质的研究的准备阶段
第四章 质的研究的设计--我可以如何做?
第五章 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我具体打算怎么做?
第六章 研究对象的抽样--我想找谁进行研究?
第七章 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我是谁?
第八章 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我与被研究者是什么关系?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第三部分 质的研究的资料搜集
第十章 访谈--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者的所思所想?
第十一章 访谈中的提问--我想知道什么?
第十二章 访谈中的倾听--我听到了什么?
第十三章 访谈中的回应--我应该如何与对方对话?
第十四章 焦点团体访谈--我如何组织一群人一起交谈?
第十五章 观察--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者的所作所为?
第十六章 观察的实施--我看到了什么?
第十七章 搜集实物--我找到了什么?
第四部分 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第十九章 资料的归类和深入分析--我可以做什么?
第二十章 质的研究中的理论建构--我可以说什么?
第二十一章 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我可以如何说我的故事?
第五部分 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
第二十二章 质的研究的质量评价--我如何知道什么是一个「好的研究」?
第二十三章 质的研究中的效度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真实」?
第二十四章 质的研究中的推论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第六部分 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初次接触《社会科学质的研究》这本书,我的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关于如何捕捉社会现实的微妙之处,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访谈去理解个体的经验和群体的文化。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设,它似乎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的随笔集,而与“研究”二字几乎没有关联。我曾期待着能够学习到关于如何界定研究范畴、如何设计有效的访谈提纲、如何进行扎根分析、抑或是如何撰写一篇严谨的质性研究报告。然而,书中所呈现的,更多的是作者对生活片段的追忆、对情感体验的抒发,以及一些对人生哲理的零散思考。例如,书中对一次偶然的相遇的描绘,充满了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却丝毫没有提及如何从中提炼出研究主题,如何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或者如何将这些感性体验转化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洞察。整本书读下来,我获得的不是研究方法上的启示,而是对作者个人经历和情感世界的一种“窥探”。它未能满足我对“社会科学质的研究”这一主题的学术期待,反而将我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阅读领域。
评分我当初选择《社会科学质的研究》这本书,是抱着学习和探索的希望,渴望能够在这个领域获得一些扎实的知识和方法论的指导。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因为它似乎完全回避了“研究”本身,而是沉溺于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叙事。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个人情感抒发和对过往经历的追溯,例如,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对某个逝去年代的怀念,对一些模糊的社会变迁的感叹,但这一切并没有与任何社会科学研究的框架联系起来。我期待的是看到如何设计一个质性研究项目,如何选择研究对象,如何进行有效的访谈,如何分析文本数据,甚至是关于研究伦理的讨论。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更像是一本散文集,充满了主观的感受和零散的观察,缺乏严谨的学术逻辑。书中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提及,也只是流于表面,没有深入的探讨,更没有提出任何具有研究价值的见解。我试图从中找到关于研究方法的启示,但除了作者对生活片段的描绘,我一无所获。这本书让我感到非常失望,因为它完全没有达到一个关于“社会科学质的研究”应有的学术水准和内容深度。
评分我怀着对社会科学质性研究的浓厚兴趣,翻开了《社会科学质的研究》这本书,期望能从中获得关于如何进行深入探索和理解社会现象的智慧。然而,书中的内容却让我大失所望,它似乎更侧重于一种个人化的叙事,而非严谨的研究方法论。我本以为会在这里找到关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分析方法以及理论构建等方面的详细阐述,甚至是一些经典的质性研究案例分析。然而,书中充斥的却是作者对过往经历的碎片化回忆,对日常生活细枝末节的描绘,以及一些模糊的社会观察。例如,关于一次旅行的经历,作者详细描述了所见所闻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却没有提及如何通过观察和记录来形成研究问题,如何进行访谈以获取更深层的信息,或者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片段整合成有意义的研究发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个人日记,记录着作者的情感波动和生活点滴,却未能提供任何关于如何进行有系统、有深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它与我期待的“研究”二字,实在相去甚远。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是《社会科学质的研究》,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期待着深入了解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石、方法论以及经典案例时,却发现内容完全偏离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散文集,或者说是一系列零散的生活随笔。作者似乎将自己的个人经历、对过往的回忆、甚至是日常的观察,以一种非常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中充斥着大量关于童年趣事、青春期迷茫、家庭琐事以及一些模糊的社会现象的叙述。这些叙述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也看不到对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探讨。比如,在描述一次乡村的童年经历时,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夏日午后蝉鸣的声音、泥土的芬芳以及和伙伴们玩耍的场景,却全然没有提及任何关于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数据、如何形成研究问题的过程。我本以为会读到关于访谈技巧、田野调查的注意事项、或者是扎根理论的构建,但这一切都未曾出现。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作者在进行一次自我对话,记录着一些瞬间的感悟,却未能将其组织成一个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即便其中偶尔出现了一些社会议题的提及,也仅仅是点到为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理论的支持,更像是一种泛泛而谈。
评分阅读《社会科学质的研究》这本书,我期待的是能够深入了解定性研究的精髓,学习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访谈,从而挖掘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意义。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因为它的重点似乎完全不在于“研究”本身,而更像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和生活感悟的记录。书中大量篇幅描绘了作者的童年回忆、青年时期的思考,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我曾期待着书中会包含如何设计研究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收集、如何分析收集到的数据、甚至是关于研究方法论的讨论。例如,我希望能够看到关于如何进行深度访谈的技巧,如何进行民族志研究的范例,或者如何运用主题分析来解读访谈文本。但这些期望在这本书中都未能得到满足。取而代之的是,我读到的是作者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泛泛而谈,以及一些个人情感的抒发。即使书中偶尔提及了一些社会议题,也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论证,更像是一种随性的表达。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在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而不是在传授一门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