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清晰地阐释「全人课程」的理论与实务,原作者约翰?米勒博士(John Miller,另名Jack Miller)是国际着名的全人教育先驱,以其课程教学专长阐释全人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与各种开展的实务面向,深深触及「生命与教育」的核心本质,字里行间深切流露全人教育的慈悲与真诚关怀。
本中文译本由国内生命教育相关专家学者各就专长领域翻译研阅,大家基于相同的信念与热忱,喜悦地译介这本全人教育理念与实务应用的重要专书。本书具有学术与实务上的价值,不仅可作为大专校院全人教育、生命教育、课程与教学、灵性(心灵)教育等相关科目的教材用书,也适合教师们一起研阅或自修,找回自身生命与教育工作的「关联」,为教育工作注入源源不绝的能量。
第1篇 全人课程的理论脉络
CHAPTER1 全人课程:为什么与是什么?(张淑美 译)
CHAPTER2 哲学脉络:永恆哲学思维(杨秀宫、刘冠麟 译)
CHAPTER3 心理学的脉络:超个人心理学(张利中 译)
CHAPTER4 社会脉络:生态∕互赖的观点(王慧兰 译)
第2篇 全人课程实务
CHAPTER5 全人课程:历史背景(刘冠麟 译)
CHAPTER6 直观的关联(张利中 译)
CHAPTER7 身体与心智的关联(陈钖琦 译)
CHAPTER8 科目的关联性(丘爱铃 译)
CHAPTER9 社群的关联(李玉婵 译)
CHAPTER10 与地球的关联(江绮雯 译)
CHAPTER11 与真我的关联(张利中 译)
CHAPTER12 全人教师与整全的变革(王慧兰 译)
这本书我真的是最近才接触到,一开始是因为一个朋友推荐,她说她家孩子上了这个学校的课程之后,变化特别大,我当时就很好奇,所以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来读了。拿到书的时候,我其实被它的厚度和内容量给吓了一跳,感觉不是那种轻松读完的“快餐书”,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的。我特别喜欢它一开始的引言部分,讲了为什么要做生命教育,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必要性,这一点就深深打动了我。而且,它还很细致地剖析了“全人”的概念,从身体、心智、情感、社交、精神等多个维度来阐述,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书里列举了很多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案例,非常有代入感,我能从中看到很多自己孩子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学到了很多家长可以尝试的引导方法。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已经觉得受益匪浅,迫不及待地想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股清流,在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它提醒我们要放慢脚步,关注生命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帮助个体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并对社会做出贡献。这本书的“全人课程”理念,正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它不像一些教育类的书籍那样,只聚焦于某个单一的方面,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人性化的视角来审视教育。书中对于“生命”的定义和理解,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去滋养和唤醒生命的力量,都让我深受触动。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意义感”和“连接感”的探讨,这两个方面对于个体的幸福感至关重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对如何培养下一代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学生内心、帮助他们建立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它提出的“全人课程”概念,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过于侧重于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知。这本书就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全人教育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学依据,让我对为什么要做全人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的实操性建议,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家校合作等,这些内容都非常具体,可操作性很强,让我可以立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和调整。尤其是一些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处理负面情绪、培养同理心、建立自信心的方法,让我感觉找到了突破点。
评分我是一名非常焦虑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在学习上比不过别人,担心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之前我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成绩上,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需求。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健康、有责任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机器。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情商、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方法,这些都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力不从心的地方。看到书里关于家校合作的建议,我也觉得很有启发,原来家长和学校可以成为更紧密的伙伴,共同帮助孩子成长。虽然这本书的理论部分我还需要慢慢消化,但里面的很多实践案例都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觉得我也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家长。
评分我是一名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师,经常接触到一些因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而感到困扰的学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常常发现,很多问题都根源于他们缺乏自我认知、不懂得如何处理负面情绪、以及缺乏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化的框架来解决这些问题。它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强调了人作为“全人”的整体性,并将心理健康、情感发展、社会适应等重要方面融入课程设计中。这与我平时在咨询中为学生提供的支持和引导思路非常契合。书中的理论部分,比如关于认知行为疗法、积极心理学在生命教育中的应用,都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书中提供的具体课程模块和活动设计,也为我今后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的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