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视觉心理的入门书,作者从各家心理学说来探究知觉的内涵,范围颇为广博。举凡物理光学、眼与脑的解剖和生理、视觉生理、视觉学习、视觉与艺术,本书都做了系统的介绍,与深入的探讨。最特别的是,作者对错觉的深究及其分类,尤其饶富趣味且具创见。凡是对视觉心理学、认知科学、视觉艺术、眼科医学、光学、建筑、人工智慧、特殊教育、甚至眼睛演化等有兴趣的人,都可能在这本书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启发。
本书第一版于1966年出版,1997年第五版问世,迄今它已被翻译成十三种文字,其受肯定的程度可见一斑。有兴趣的读者必定不会入宝山而空手回的。
本书作者Richard Gregory 生于1923年伦敦,曾先后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爱丁堡大学人工智慧与认知学系、以及布里斯托大学医学院与心理学系,教授的课程包括知觉、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慧、和科学研究法等。1970年他出版的另一本名着《The Intelligent Eye》,也已被翻译为五种文字。
译者简介
瞿锦春
现任:瞿眼科诊所负责人
学历:国防医学院医学系学士
中华民国眼科专科医师
曾任:台北荣民总医院眼科住院医师、总医师
空军总医院眼科主任
国防医学院眼科临床讲师
张芬芬
现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教育系、国民教育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专任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曾任:国民中学、教育部、淡江大学
学术专长:质性研究法、师资培育、课程与教学
第1章 视觉面面观
知觉的派典
第2章 光线
光是什么?
第3章 眼睛
太始之初
眼内的影像
为自己造一付眼镜
视网膜上的焦点
看看眼球的内部
由两眼看到深度
第4章 脑
形状与颜色的处理管道
用机器与大脑看东西
对大脑功能的造影
第5章 亮度视觉
暗-亮适应
对比
眼睛对光的敏感度
随机的含意
神经能传递什么?--唯特定性质而已
第6章 对移动物的视觉
「影像-网膜」移动侦测系统
「眼睛-头颅」移动侦测系统
当我们转动眼球时,为什么不觉得世界在动?
移动的相对性
运动与距离
活体物的移动
电影及电视中的移动
看出因果关系
第7章 色觉
色盲
眼见岂只颜色而已
第8章 学习如何看东西
生理变化
对被扰乱的影像的适应
与适应有关的一些连结
文化差异
从眼盲到重获视力
知觉与行为
婴儿究竟看到什么?
忘了如何去看
第9章 艺术的现实面
透视的再现
大小恆常的调整
暗影与影子
错视画的真相
第10章 错觉
错觉是什么?
梦境与幻觉
欧普艺术-及所有的眩目画
异常现象的分类
「透视性」变形失真的各种理论
借暧昧性分开「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
缺乏透视所造成的变形失真
对变形失真与深度的测量
错觉的破除
矛盾悖理
虚构不实
第11章 推测
将错觉放在它们该在的位置
错觉的分类
心智的示意图
意识是什么?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一场无比精彩的视觉盛宴,而我们对此却浑然不觉。它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那些关于光影、色彩、形状、空间等等的奥秘一一揭示。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格式塔原则”的讲解,它用几个简单的图形就解释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将零散的元素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这个过程让我觉得非常神奇。这本书让我开始意识到,我们看到的,并非是客观的现实,而是大脑经过加工和解读后的结果。这对于理解很多认知偏见,甚至是一些心理现象,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也会开始尝试去运用书中的一些原理,比如在整理自己的照片时,会更注重构图和色彩的搭配,让它们看起来更舒服,也更能传达出我想要的情感。这本书就像一个启蒙者,让我对“看”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视觉体验。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电脑屏幕前工作的从业者,我一直觉得眼睛的疲劳是不可避免的,也想找到一些方法来缓解。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拿起了这本《视觉心理学》,原本只是想找一些关于如何保护眼睛的建议,但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护眼操或者食谱,而是深入探讨了视觉感知的工作原理,从光线如何进入眼睛,到大脑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再到我们是如何形成对世界的“看见”。书中讲解的很多内容,比如色彩的对比度如何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图形的组织原则如何引导我们的视线,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其实都蕴含着深刻的视觉心理学原理。例如,在设计报告时,我以往只是随意地摆放图片和文字,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构图技巧,比如留白、对齐,甚至色彩的搭配,发现这样做不仅让报告看起来更专业,也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快速地抓住重点。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看”的层面,提升到了一个“理解”的层面,对我日常工作和学习都有了很大的启发。
评分我一直对艺术和设计充满热情,总觉得那些伟大的作品背后一定有着某种共通的规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发现了这本《视觉心理学》,怀着忐忑的心情翻开了它,却被里面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吸引。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颜色组合会让人感到愉悦,为什么某些形状会引起特定的情感反应,以及艺术家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视觉语言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详细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色彩的解读差异,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原来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并非是普适的,而是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这本书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那些经典的绘画、雕塑,甚至建筑。我不再仅仅是被表面的美所打动,而是开始思考创作者在其中运用了哪些视觉心理学原理,他们的作品是如何触动观者的内心的。这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深一层,也激发了我未来在个人创作中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特别,不像我平时读的那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生动活泼的例子和引人入胜的论述。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本偏向理论的书,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其实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书中对我们如何感知空间、如何分辨物体,甚至是如何理解表情的讲解,都让我有种“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的感觉。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注意力的分配”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嘈杂的环境中仍然能听到自己熟悉的声音,以及为什么有些广告能够轻易地抓住我们的眼球。这些内容让我对自己和身边的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看”这个简单动作背后的复杂世界的认知。它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去分析那些我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视觉信息,并且从中找到乐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关于自我和世界的探索之旅,让我对“看见”这件事有了全新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抽象的色彩组合和流畅的线条,立刻就勾起了我对视觉世界的好奇心。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的排版也做得相当精美,图片和文字的比例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或者单调。每一页都似乎经过精心设计,读起来让人心情愉悦。我特别喜欢其中几个章节的插图,它们不仅仅是配角,而是真正地在讲述故事,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某些概念。比如,有一幅关于错觉的图,我反复看了好几遍,还是会觉得神奇,仿佛我的眼睛被欺骗了,但又很享受这种被欺骗的感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各种图像,原来它们背后隐藏着这么多有趣的奥秘。它就像一位耐心而又富有艺术感的向导,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视觉奇观的领域,让我看到了平日里被忽略的细节,感受到了色彩、形状和构图的无穷魅力。我原本以为视觉心理学听起来会比较枯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呈现出来,让人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觉得意犹未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