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与公民社会

多元文化与公民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多元文化
  • 公民社会
  • 文化多元性
  • 社会发展
  • 社会学
  • 政治学
  • 文化冲突
  • 社会融合
  • 公民参与
  • 跨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亚太各国,不仅是我们生活最接近、互动最频仍的地区;也因族群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多元文化的特色,更因亚太地区各国公民社会的日益兴盛,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成熟的公民社会,以理性为依归,发挥人民公共参与的能力,促进公民社会的蓬勃发展,此种公民社会不仅存在于一国之内,也逐渐扩及「全球公民社会」,共同解决人类的贫富不均、教育落差、环境污染和族群冲突等问题,让世界迈向共欣共荣的美好远景。

编者简介

刘阿荣

  一九五三年出生于台湾省桃园县,台湾大学社会科学博士。曾任省立高中教师,国立中央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并曾兼任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及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担任教育部第一及第二梯次提升基础教育计画之总计画主持人;国科会「多元文化与社会永续发展」(2006-2008年)总计画主持人;受聘为教育部「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画」之审查委员及高教评鑑中心之评鑑委员。

  现任元智大学社会暨政策科学学系教授兼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曾出版《意识型态与社会变迁》、《台湾永续发展之历史结构分析—国家与社会的观点》、《思想解放与公民社会》,主编《社会学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与族群关系》、《应用伦理学的新面向》、《亚太文学、语言与社会》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被殖民的南洋水果花草——后殖民的植物文化困境
第2章 新加坡古迹保存历程
第3章 我方的历史——马共书写的叙事研究
第4章 马六甲儒家的马来(西)亚化——从陈祯禄的国族主义到沈慕羽的社 群主义
第5章 金子美铃童谣中的文化风土——以鲸鱼供养为中心
第6章 「全球城市」发展的文化途径——以北京为例
第7章 「空间∕权力」的渗透——以日治时期大南社鲁凯族部落为例
第8章 跨越焦虑之后——海外中国装置艺术家的异域表述
第9章 分裂国家的通邮问题——华满与两岸通邮谈判之比较
第10章 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前景与公民文化建设
第11章 中国内地公民社会发展的趋向分析
第12章 中俄社会转型中公民社会发展之比较
第13章 民间组织对维护公民权利的作用——以中国大陆为例
第14章 新移民妇女之社会资本、社会适应与社区意识——中国籍与东南亚 籍新移民之比较

图书序言

  在各族群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之差异,慢慢形成不同的族群文化。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从世世代代学习既有的文化,也吸收外来的文化,创造新的文化,文化内涵更为丰富。这个传递积累的过程,包含了纵向的「继承」,以及横向的「融合」。「继承」让各个文化保有其特色;「融合」使不同文化互相渗透、影响,于是出现「多元文化」的现象。

  多元文化固然有其多样性、活泼性的特色,但也有其隐忧,例如:弱势族群无法获得平等对待,不仅无法实现公平正义,也会引发对立与仇视。这种现象要以合理的方式来解决,才能达到不同族群文化间彼此平等、尊重、包容、欣赏,以创造全人类的福祉。

  族群要平等尊重,有赖于成熟稳健的公民社会,而「公民社会」一词源自西方“Civil Society”,意指一个以自主结社为基础,以追求公益为目标的社会,其组织与行动是自愿与自发的。公民社会系政府组织(第一部门)之外的企业部门与非营利组织(NPO),包括公共服务的志愿团体、慈善机构等。成熟的公民社会,以理性为依归,发挥人民公共参与的能力,促进公民社会的蓬勃发展,此种公民社会不仅存在于一国之内,也逐渐扩及「全球公民社会」,共同解决人类的贫富不均、教育落差、环境污染和族群冲突等问题,让世界迈向共欣共荣的美好远景。

  亚太各国,不仅是我们生活最接近,互动最频仍的地区;也因族群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多元文化的特色,而且此地区内各国公民社会也日益兴盛,因此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有鑑于此,元智大学于2008年12月17~18日举办「激盪与回响:亚太社会文化的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邀集韩国、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国内学者,共聚一堂,深入研讨,共有32篇论文发表,会后经作者修改,严谨的审查制度,最后有14篇论文汇编成本书。在「多元文化」方面:王润华教授的〈被殖民的南洋水果花草——后殖民的植物文化困境〉、钟怡雯教授的〈我方的历史——马共书写的叙事研究〉、吴翠华教授的〈金子美铃童谣中的文化风土——以鲸鱼供养为中心〉、钮则谦教授的〈「全球城市」发展的文化途径——以北京为例〉、邹淑慧教授的〈跨越焦虑之后——海外中国装置艺术家的异域表述〉、及新加坡古蹟督察处杨茳善处长的〈新加坡古迹保存历程〉、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郑文泉教授的〈马六甲儒家的马来(西)亚化——从陈祯禄的国族主义到沈慕羽的社群主义〉、屏东科技大学谢政道及许光廷教授的〈「空间∕权力」的渗透——以日治时期大南社鲁凯族部落为例〉、台湾大学何辉庆教授的〈分裂国家的通邮问题——华满与两岸通邮谈判之比较〉等,广泛地论述了各个文化的面向,展现了多元文化不同的风采。

  在「公民社会」方面:北京大学程立显教授〈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前景与公民文化建设〉、李卫红老师〈民间组织对维护公民权利的作用——以中国大陆为例〉、首都师范大学高锋教授〈中国内地公民社会发展的趋向分析〉、浙江大学连连教授〈中俄社会转型中公民社会发展之比较〉及元智大学李俊豪教授与立德大学徐淑媛教授、陈东豪先生合撰之〈新移民妇女之社会资本、社会适应与社区意识——中国籍与东南亚籍新移民之比较〉等,以中国的公民社会议题为主轴,论及公民社会之发展轨迹与新移民妇女之社会问题,资料蒐集完备且论述精彩。

  本书之出版,首先要感谢各篇作者之努力与辛劳;其次,要感谢所有审查委员对论文的审查意见,提供作者客观的建议,使作者跳脱个人主观的限制,而经过不断地修正,让论述更为精进。当然,对于未能通过审查的各篇论文作者,我们也要表达感谢和歉意!最后,本书之出版,获得元智大学执行教育部教学卓越计画经费之补助,一併致谢之。

刘阿荣 谨识于元智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