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各国,不仅是我们生活最接近、互动最频仍的地区;也因族群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多元文化的特色,更因亚太地区各国公民社会的日益兴盛,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成熟的公民社会,以理性为依归,发挥人民公共参与的能力,促进公民社会的蓬勃发展,此种公民社会不仅存在于一国之内,也逐渐扩及「全球公民社会」,共同解决人类的贫富不均、教育落差、环境污染和族群冲突等问题,让世界迈向共欣共荣的美好远景。
编者简介
刘阿荣
一九五三年出生于台湾省桃园县,台湾大学社会科学博士。曾任省立高中教师,国立中央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并曾兼任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及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担任教育部第一及第二梯次提升基础教育计画之总计画主持人;国科会「多元文化与社会永续发展」(2006-2008年)总计画主持人;受聘为教育部「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画」之审查委员及高教评鑑中心之评鑑委员。
现任元智大学社会暨政策科学学系教授兼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曾出版《意识型态与社会变迁》、《台湾永续发展之历史结构分析—国家与社会的观点》、《思想解放与公民社会》,主编《社会学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与族群关系》、《应用伦理学的新面向》、《亚太文学、语言与社会》等书。
序
第1章 被殖民的南洋水果花草——后殖民的植物文化困境
第2章 新加坡古迹保存历程
第3章 我方的历史——马共书写的叙事研究
第4章 马六甲儒家的马来(西)亚化——从陈祯禄的国族主义到沈慕羽的社 群主义
第5章 金子美铃童谣中的文化风土——以鲸鱼供养为中心
第6章 「全球城市」发展的文化途径——以北京为例
第7章 「空间∕权力」的渗透——以日治时期大南社鲁凯族部落为例
第8章 跨越焦虑之后——海外中国装置艺术家的异域表述
第9章 分裂国家的通邮问题——华满与两岸通邮谈判之比较
第10章 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前景与公民文化建设
第11章 中国内地公民社会发展的趋向分析
第12章 中俄社会转型中公民社会发展之比较
第13章 民间组织对维护公民权利的作用——以中国大陆为例
第14章 新移民妇女之社会资本、社会适应与社区意识——中国籍与东南亚 籍新移民之比较
在各族群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之差异,慢慢形成不同的族群文化。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从世世代代学习既有的文化,也吸收外来的文化,创造新的文化,文化内涵更为丰富。这个传递积累的过程,包含了纵向的「继承」,以及横向的「融合」。「继承」让各个文化保有其特色;「融合」使不同文化互相渗透、影响,于是出现「多元文化」的现象。
多元文化固然有其多样性、活泼性的特色,但也有其隐忧,例如:弱势族群无法获得平等对待,不仅无法实现公平正义,也会引发对立与仇视。这种现象要以合理的方式来解决,才能达到不同族群文化间彼此平等、尊重、包容、欣赏,以创造全人类的福祉。
族群要平等尊重,有赖于成熟稳健的公民社会,而「公民社会」一词源自西方“Civil Society”,意指一个以自主结社为基础,以追求公益为目标的社会,其组织与行动是自愿与自发的。公民社会系政府组织(第一部门)之外的企业部门与非营利组织(NPO),包括公共服务的志愿团体、慈善机构等。成熟的公民社会,以理性为依归,发挥人民公共参与的能力,促进公民社会的蓬勃发展,此种公民社会不仅存在于一国之内,也逐渐扩及「全球公民社会」,共同解决人类的贫富不均、教育落差、环境污染和族群冲突等问题,让世界迈向共欣共荣的美好远景。
亚太各国,不仅是我们生活最接近,互动最频仍的地区;也因族群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多元文化的特色,而且此地区内各国公民社会也日益兴盛,因此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有鑑于此,元智大学于2008年12月17~18日举办「激盪与回响:亚太社会文化的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邀集韩国、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国内学者,共聚一堂,深入研讨,共有32篇论文发表,会后经作者修改,严谨的审查制度,最后有14篇论文汇编成本书。在「多元文化」方面:王润华教授的〈被殖民的南洋水果花草——后殖民的植物文化困境〉、钟怡雯教授的〈我方的历史——马共书写的叙事研究〉、吴翠华教授的〈金子美铃童谣中的文化风土——以鲸鱼供养为中心〉、钮则谦教授的〈「全球城市」发展的文化途径——以北京为例〉、邹淑慧教授的〈跨越焦虑之后——海外中国装置艺术家的异域表述〉、及新加坡古蹟督察处杨茳善处长的〈新加坡古迹保存历程〉、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郑文泉教授的〈马六甲儒家的马来(西)亚化——从陈祯禄的国族主义到沈慕羽的社群主义〉、屏东科技大学谢政道及许光廷教授的〈「空间∕权力」的渗透——以日治时期大南社鲁凯族部落为例〉、台湾大学何辉庆教授的〈分裂国家的通邮问题——华满与两岸通邮谈判之比较〉等,广泛地论述了各个文化的面向,展现了多元文化不同的风采。
在「公民社会」方面:北京大学程立显教授〈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前景与公民文化建设〉、李卫红老师〈民间组织对维护公民权利的作用——以中国大陆为例〉、首都师范大学高锋教授〈中国内地公民社会发展的趋向分析〉、浙江大学连连教授〈中俄社会转型中公民社会发展之比较〉及元智大学李俊豪教授与立德大学徐淑媛教授、陈东豪先生合撰之〈新移民妇女之社会资本、社会适应与社区意识——中国籍与东南亚籍新移民之比较〉等,以中国的公民社会议题为主轴,论及公民社会之发展轨迹与新移民妇女之社会问题,资料蒐集完备且论述精彩。
本书之出版,首先要感谢各篇作者之努力与辛劳;其次,要感谢所有审查委员对论文的审查意见,提供作者客观的建议,使作者跳脱个人主观的限制,而经过不断地修正,让论述更为精进。当然,对于未能通过审查的各篇论文作者,我们也要表达感谢和歉意!最后,本书之出版,获得元智大学执行教育部教学卓越计画经费之补助,一併致谢之。
刘阿荣 谨识于元智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这本书的标题《多元文化与公民社会》本身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在如今这个全球化浪潮席卷、文化交融日益频繁的时代,理解不同文化如何共存,以及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应当如何构建,变得尤为重要。我一直对不同民族的历史、习俗、信仰和价值观充满兴趣,常常在想,是什么塑造了这些差异,又是什么能够将差异化解,最终促成一个和谐共处的社群?而“公民社会”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法律和制度的框架,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契约,是公民参与、责任感以及对共同体福祉的承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核心问题,或许会从历史的维度审视文化演变,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群体互动,甚至可能触及哲学层面的思考,比如关于身份认同、归属感以及在多元背景下如何保持个体独特性但又不失整体性的张力。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的事例和清晰的论述,带领我穿越纷繁复杂的文化景观,去探寻构建一个包容、尊重、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的可能路径。这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理解,对我个人而言,是拓宽视野、提升认知的重要途径,也是在日益紧密联系的世界中,成为一个更负责任、更具同情心的个体的必经之路。
评分我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多元文化与公民社会》的书,感触颇深。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社会实验场,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和艺术家般的敏感,剖析了社会肌体中那错综复杂的脉络。书中对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交融与碰撞,其描绘之细腻,令人拍案叫绝。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不同文化现象,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动因,例如历史遗留问题、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不同价值观体系的冲突与调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公民社会理想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真实而充满挑战的现实环境中。他探讨了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公民社会的形成所面临的种种阻碍,例如身份政治的极化、社群间的隔阂加剧,以及如何有效化解这些矛盾,构建一种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社会契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性,既看到了多元化带来的丰富性,也正视了其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对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和建设性意见,充满了期待和信任。它不是一本空谈理论的书,而是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可能性的理性展望。
评分读罢《多元文化与公民社会》,我脑海中回荡着作者的深刻见解。他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审视了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如何既彼此疏离又相互渗透的复杂图景。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公民社会”这一概念的独特解读。它不是一个静态的、预设好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持续构建和维护的过程。书中对于如何鼓励公民在公共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容纳差异、化解矛盾的社会机制,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需要建立在个体尊重、社群认同以及共同责任感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民社会时,所遇到的挑战与机遇。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从微观层面理解个体在多元文化中的身份认同,以及如何从宏观层面理解国家和社会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挑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多元文化与公民社会》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维系一个强大的、具有凝聚力的公民社会?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涉到社会结构、个体认知、权力分配等方方面面。我在阅读时,常常被作者的论述所引导,去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例如,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在公民参与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让我们意识到,一个真正多元的公民社会,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包容,更重要的是在决策过程中,能够充分吸纳不同声音,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诉求。而且,作者并没有回避在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摩擦和冲突时,如何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冲突解决平台。他提出的那些基于对话、协商和妥协的社会治理模式,对我来说,犹如在一团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打破隔阂、促进理解的希望。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重新认识,以及一种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动力。
评分《多元文化与公民社会》这本书,像一本精心绘制的社会地图,带领我穿越了意识形态的丛林,抵达了理性分析的开阔地。书中对于不同文化群体如何在这种日益交融的世界里,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又能融入更广泛的社会肌体,进行了颇具启发性的探讨。我被作者对“公民社会”的界定所吸引,它不仅仅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公民个体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的社会网络。书中对如何构建一种跨越文化鸿沟的共同体意识,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观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那种冷静的分析和批判性的思维,他既肯定了多元文化带来的丰富性,也审慎地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读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如何学习共存,如何学会倾听,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基于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社会契约。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全新框架,让我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充满了思考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