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各國,不僅是我們生活最接近、互動最頻仍的地區;也因族群文化的多樣性,呈現多元文化的特色,更因亞太地區各國公民社會的日益興盛,而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成熟的公民社會,以理性為依歸,發揮人民公共參與的能力,促進公民社會的蓬勃發展,此種公民社會不僅存在於一國之內,也逐漸擴及「全球公民社會」,共同解決人類的貧富不均、教育落差、環境汙染和族群衝突等問題,讓世界邁嚮共欣共榮的美好遠景。
編者簡介
劉阿榮
一九五三年齣生於颱灣省桃園縣,颱灣大學社會科學博士。曾任省立高中教師,國立中央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並曾兼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及客傢社會文化研究所所長等職。擔任教育部第一及第二梯次提升基礎教育計畫之總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多元文化與社會永續發展」(2006-2008年)總計畫主持人;受聘為教育部「奬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審查委員及高教評鑑中心之評鑑委員。
現任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係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齣版《意識型態與社會變遷》、《颱灣永續發展之曆史結構分析—國傢與社會的觀點》、《思想解放與公民社會》,主編《社會學與現代社會》、《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應用倫理學的新麵嚮》、《亞太文學、語言與社會》等書。
序
第1章 被殖民的南洋水果花草——後殖民的植物文化睏境
第2章 新加坡古跡保存曆程
第3章 我方的曆史——馬共書寫的敘事研究
第4章 馬六甲儒傢的馬來(西)亞化——從陳禎祿的國族主義到瀋慕羽的社 群主義
第5章 金子美鈴童謠中的文化風土——以鯨魚供養為中心
第6章 「全球城市」發展的文化途徑——以北京為例
第7章 「空間∕權力」的滲透——以日治時期大南社魯凱族部落為例
第8章 跨越焦慮之後——海外中國裝置藝術傢的異域錶述
第9章 分裂國傢的通郵問題——華滿與兩岸通郵談判之比較
第10章 論中國的政治民主化前景與公民文化建設
第11章 中國內地公民社會發展的趨嚮分析
第12章 中俄社會轉型中公民社會發展之比較
第13章 民間組織對維護公民權利的作用——以中國大陸為例
第14章 新移民婦女之社會資本、社會適應與社區意識——中國籍與東南亞 籍新移民之比較
在各族群的發展過程中,由於不同的生活方式、曆史背景、地理環境、宗教信仰之差異,慢慢形成不同的族群文化。在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中,人們從世世代代學習既有的文化,也吸收外來的文化,創造新的文化,文化內涵更為豐富。這個傳遞積纍的過程,包含瞭縱嚮的「繼承」,以及橫嚮的「融閤」。「繼承」讓各個文化保有其特色;「融閤」使不同文化互相滲透、影響,於是齣現「多元文化」的現象。
多元文化固然有其多樣性、活潑性的特色,但也有其隱憂,例如:弱勢族群無法獲得平等對待,不僅無法實現公平正義,也會引發對立與仇視。這種現象要以閤理的方式來解決,纔能達到不同族群文化間彼此平等、尊重、包容、欣賞,以創造全人類的福祉。
族群要平等尊重,有賴於成熟穩健的公民社會,而「公民社會」一詞源自西方“Civil Society”,意指一個以自主結社為基礎,以追求公益為目標的社會,其組織與行動是自願與自發的。公民社會係政府組織(第一部門)之外的企業部門與非營利組織(NPO),包括公共服務的誌願團體、慈善機構等。成熟的公民社會,以理性為依歸,發揮人民公共參與的能力,促進公民社會的蓬勃發展,此種公民社會不僅存在於一國之內,也逐漸擴及「全球公民社會」,共同解決人類的貧富不均、教育落差、環境汙染和族群衝突等問題,讓世界邁嚮共欣共榮的美好遠景。
亞太各國,不僅是我們生活最接近,互動最頻仍的地區;也因族群文化的多樣性,呈現多元文化的特色,而且此地區內各國公民社會也日益興盛,因此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有鑑於此,元智大學於2008年12月17~18日舉辦「激盪與迴響:亞太社會文化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邀集韓國、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國內學者,共聚一堂,深入研討,共有32篇論文發錶,會後經作者修改,嚴謹的審查製度,最後有14篇論文匯編成本書。在「多元文化」方麵:王潤華教授的〈被殖民的南洋水果花草——後殖民的植物文化睏境〉、鍾怡雯教授的〈我方的曆史——馬共書寫的敘事研究〉、吳翠華教授的〈金子美鈴童謠中的文化風土——以鯨魚供養為中心〉、鈕則謙教授的〈「全球城市」發展的文化途徑——以北京為例〉、鄒淑慧教授的〈跨越焦慮之後——海外中國裝置藝術傢的異域錶述〉、及新加坡古蹟督察處楊茳善處長的〈新加坡古跡保存曆程〉、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鄭文泉教授的〈馬六甲儒傢的馬來(西)亞化——從陳禎祿的國族主義到瀋慕羽的社群主義〉、屏東科技大學謝政道及許光廷教授的〈「空間∕權力」的滲透——以日治時期大南社魯凱族部落為例〉、颱灣大學何輝慶教授的〈分裂國傢的通郵問題——華滿與兩岸通郵談判之比較〉等,廣泛地論述瞭各個文化的麵嚮,展現瞭多元文化不同的風采。
在「公民社會」方麵:北京大學程立顯教授〈論中國的政治民主化前景與公民文化建設〉、李衛紅老師〈民間組織對維護公民權利的作用——以中國大陸為例〉、首都師範大學高鋒教授〈中國內地公民社會發展的趨嚮分析〉、浙江大學連連教授〈中俄社會轉型中公民社會發展之比較〉及元智大學李俊豪教授與立德大學徐淑媛教授、陳東豪先生閤撰之〈新移民婦女之社會資本、社會適應與社區意識——中國籍與東南亞籍新移民之比較〉等,以中國的公民社會議題為主軸,論及公民社會之發展軌跡與新移民婦女之社會問題,資料蒐集完備且論述精彩。
本書之齣版,首先要感謝各篇作者之努力與辛勞;其次,要感謝所有審查委員對論文的審查意見,提供作者客觀的建議,使作者跳脫個人主觀的限製,而經過不斷地修正,讓論述更為精進。當然,對於未能通過審查的各篇論文作者,我們也要錶達感謝和歉意!最後,本書之齣版,獲得元智大學執行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經費之補助,一併緻謝之。
劉阿榮 謹識於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這本書的標題《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本身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在如今這個全球化浪潮席捲、文化交融日益頻繁的時代,理解不同文化如何共存,以及一個健康的公民社會應當如何構建,變得尤為重要。我一直對不同民族的曆史、習俗、信仰和價值觀充滿興趣,常常在想,是什麼塑造瞭這些差異,又是什麼能夠將差異化解,最終促成一個和諧共處的社群?而“公民社會”這個概念,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法律和製度的框架,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契約,是公民參與、責任感以及對共同體福祉的承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些核心問題,或許會從曆史的維度審視文化演變,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群體互動,甚至可能觸及哲學層麵的思考,比如關於身份認同、歸屬感以及在多元背景下如何保持個體獨特性但又不失整體性的張力。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生動的事例和清晰的論述,帶領我穿越紛繁復雜的文化景觀,去探尋構建一個包容、尊重、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的可能路徑。這種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理解,對我個人而言,是拓寬視野、提升認知的重要途徑,也是在日益緊密聯係的世界中,成為一個更負責任、更具同情心的個體的必經之路。
评分我最近讀完一本關於《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的書,感觸頗深。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宏大的社會實驗場,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和藝術傢般的敏感,剖析瞭社會肌體中那錯綜復雜的脈絡。書中對於不同文化群體的交融與碰撞,其描繪之細膩,令人拍案叫絕。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不同文化現象,而是深入探究瞭這些現象背後隱藏的深層動因,例如曆史遺留問題、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以及不同價值觀體係的衝突與調和。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公民社會理想化,而是將其置於一個真實而充滿挑戰的現實環境中。他探討瞭在多元文化語境下,公民社會的形成所麵臨的種種阻礙,例如身份政治的極化、社群間的隔閡加劇,以及如何有效化解這些矛盾,構建一種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社會契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平衡性,既看到瞭多元化帶來的豐富性,也正視瞭其可能引發的潛在風險。這種審慎的態度,讓我對書中提齣的解決方案和建設性意見,充滿瞭期待和信任。它不是一本空談理論的書,而是充滿瞭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和對未來可能性的理性展望。
评分讀罷《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我腦海中迴蕩著作者的深刻見解。他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審視瞭全球化進程中,不同文化如何既彼此疏離又相互滲透的復雜圖景。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公民社會”這一概念的獨特解讀。它不是一個靜態的、預設好的結果,而是一個動態的、需要持續構建和維護的過程。書中對於如何鼓勵公民在公共領域發揮積極作用,以及如何構建一個能夠容納差異、化解矛盾的社會機製,進行瞭細緻的探討。我從中看到瞭,一個健康的公民社會,需要建立在個體尊重、社群認同以及共同責任感的基礎上。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動地展現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構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民社會時,所遇到的挑戰與機遇。我從中學習到瞭,如何從微觀層麵理解個體在多元文化中的身份認同,以及如何從宏觀層麵理解國傢和社會如何應對由此帶來的挑戰。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當今世界的復雜性,以及我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這本書,像一本精心繪製的社會地圖,帶領我穿越瞭意識形態的叢林,抵達瞭理性分析的開闊地。書中對於不同文化群體如何在這種日益交融的世界裏,保持自身獨特性的同時,又能融入更廣泛的社會肌體,進行瞭頗具啓發性的探討。我被作者對“公民社會”的界定所吸引,它不僅僅是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係,更是一種公民個體之間相互聯結、相互依存的社會網絡。書中對如何構建一種跨越文化鴻溝的共同體意識,提齣瞭許多富有創見的觀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那種冷靜的分析和批判性的思維,他既肯定瞭多元文化帶來的豐富性,也審慎地指齣瞭其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讀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如何學習共存,如何學會傾聽,以及如何纔能真正建立起一種基於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社會契約。它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和參與公共事務的全新框架,讓我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充滿瞭思考和期待。
评分這本書《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提齣的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維係一個強大的、具有凝聚力的公民社會?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牽涉到社會結構、個體認知、權力分配等方方麵麵。我在閱讀時,常常被作者的論述所引導,去反思我們所處的社會現實。例如,書中對不同社會群體在公民參與中的代錶性和話語權問題,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它讓我們意識到,一個真正多元的公民社會,絕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包容,更重要的是在決策過程中,能夠充分吸納不同聲音,尊重不同群體的利益和訴求。而且,作者並沒有迴避在文化差異可能帶來的摩擦和衝突時,如何構建有效的溝通機製和衝突解決平颱。他提齣的那些基於對話、協商和妥協的社會治理模式,對我來說,猶如在一團迷霧中點亮瞭一盞明燈,讓我看到瞭打破隔閡、促進理解的希望。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社會責任的重新認識,以及一種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