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发生于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规模七.三,死亡人数高达二千四百五十五人、失踪人数达五十人,房屋全倒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五户、半倒有四万五千三百二十户,这是近代最严重的地震灾害。地震发生后,政府迅速採取紧急应变措施,立即动员国军协助救灾,更成立「行政院九二一震灾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进行长期的重建计画。
作者曾任行政院九二一震灾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副执行长,在十週年之际,再次回顾、见证十年努力的心血和汗水,在台湾九二一震灾伤痛逐渐风化之际,警惕你我并且以更多的智慧与努力,投注灾害防治,以减少悲剧的发生。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三篇,专访篇,选择二十位对重建深度参与的人士,纪录其宝贵建言;论述篇,系作者对重建重要施政的论述;附录篇,系多年来作者在报章上发表的重建文稿中较有代表性者。
作者简介
吴崑茂
现任:东海大学兼任讲师
学历:
世界新专毕业
美国多明尼肯大学公共行政硕士
中华大学营建管理硕士
日本大学法学部大众传播研究
经历:
嘉义县太保国中教师
高考新闻行政及格
台湾省政府新闻处主任祕书
台湾省政府顾问
行政院九二一震灾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行政处长、主任祕书、副执行长
着作:
《一步一脚印》、《山高路更远》、《谁与争锋》
《希望在明天》、《台湾与日本震灾住宅重建比较》
《见证921震灾重建—921集集大地震五週年》
专访篇
1. 暗夜惊悚九二一
2. 回首来时路
3. 不一样的小镇医生
4. 帮弱势者找回家的路
5. 弱势协力造屋推手
6. 生活照顾可圈可点
7. 救灾重建叫我第一名
8. 菩提长青村闻名遐迩
9. 美好乡土再发现
10. 老人送餐弱势守护
11. 患难时我们同在一起
12. 勇敢迈过九二一断层
13. 来去社造桃花源
14. 清水沟工作站的旗手
15. 从九二一探索重建新价值
16. 和兴生态村的盛衰
17. 刘家伙房重建文化意义大
18. 让部落发光发亮的人
19. 我在泰雅相部落的反省
20. 阿萨姆红茶风华再现
论述篇
1. 多一点理想少一点现实
2. 重建优先项目是什么?
3. 重建进度为何牛步化?
4. 集合住宅重建路艰难
5. 跨越行政的壕沟
6. 住宅政策新方向
7. 美丽殿大楼全倒变半倒
8. 震灾重建公平性探讨
9. 当我们忘掉地震时
10. 灾区认养加速重建
11. 民间开发社区叫好不叫座
12. 酒竹茶花花容失色
13. 震后土地产权棘手
14. 慰问金怎么发放才合理
15. 埔里镇公所搬新家很哀怨
16. 瑞岩部落迁村坎坷
17. 民间捐款运用误解多
18. 重建工程品质优先速度
19. 媒体在重建的角色
20. 记忆九二一
附录篇
1. 从震灾经验中累积智慧
2. 九二一震灾住宅重建回顾与展望
3. 九二一救灾与重建资源运用之探讨
4. 九二一震灾住宅重建启示
5. 房贷延至三十年令人振奋
6. 汶川大地震週年
7. 坂神震灾重建省思
8. 从九二一到汶川大地震
9. 中横公路复建沧桑
10. 关怀汶川大地震
11. 桃米社区纸教堂落成
12. 从坂神看集集、汶川大地震
这本书的书名,单单是“记忆九二一震灾重建:纪念九二一震灾十週年”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九二一地震,是台湾社会记忆中一道深刻的疤痕,而“十年”这个时间节点,更是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重要的回顾与沉淀时期。我很好奇,这本书将以何种叙事手法来呈现这段历史。是宏大的全景式回顾,还是聚焦于个体命运的细腻描绘?“记忆”二字,暗示着这本书将深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那些关于失去、关于恐惧、关于坚韧的记忆。而“重建”则指向了那些从废墟中崛起的希望,那些被修复的家园,以及在灾难后重新凝聚起来的社会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视角,让我们理解,在巨大的天灾面前,人类社会是如何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它或许会探讨,十年间,我们从那场灾难中学习到了什么,又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一场灾难的纪念,更是对生命韧性、社会互助和国家重建能力的深刻反思与展现。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记忆九二一震灾重建:纪念九二一震灾十週年》光听名字,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敬意和好奇。九二一地震,是台湾近代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它留下的伤痛,至今仍刻在许多人的心中。而这本书,选择在十年后,以“记忆”和“重建”为关键词,来纪念这场灾难,这本身就非常有分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时间的流逝中,捕捉那些被时间磨砺得更加深刻的记忆片段的?十年,对于一个生命,对于一个社区,甚至对于一个民族的心理创伤,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震灾发生时,人们所经历的绝望与无助,那些瞬间的恐惧,那些失去至亲的痛苦?又或者,它更侧重于展现灾难过后的坚韧与希望,那些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勇气,那些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那些来自各方的援助所汇聚成的温暖力量?“重建”这个词,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房屋修复,更包含了精神上的治愈和社区的重塑。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那些感人的故事,那些普通人的不平凡,那些在黑暗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它也许会让我反思,在面对巨大的天灾时,我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评分《记忆九二一震灾重建:纪念九二一震灾十週年》这个书名,勾起了我对那段历史的无限遐想。九二一地震,对于许多经历过的人来说,是生命中一道无法磨灭的印记。十年,这个时间长度,往往意味着伤痛的沉淀、反思的深化以及新生的开始。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非常人文关怀的方式来呈现。它不仅仅是关于数据和统计,更是关于那些鲜活的生命,那些在灾难中经历生离死别的家庭,那些在废墟中努力寻找希望的个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记忆”的?是采访了大量的当事人,收集了他们的口述历史?还是通过文献资料,还原了事件的来龙去脉?“重建”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不仅仅停留在灾难本身,更会着重描写灾后重建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是如何重新建立起社区的联系,如何凝聚起社会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力量,一种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更加勇敢,更加团结的力量。它或许会让我重新审视,灾难过后,我们还能剩下什么,又能创造出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记忆九二一震灾重建:纪念九二一震灾十週年》,首先给我的感觉是沉甸甸的。九二一地震,那场深刻的集体创伤,至今仍是台湾社会无法回避的记忆。十年,一个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让一些当年的亲历者走出阴影,也可能让一些新一代的人们对这场灾难的认知变得模糊。我好奇的是,这本书将以何种方式来“记忆”这场震灾,又将如何呈现“重建”的历程。是那些具体的数字,那些被修复的建筑,那些被重新规划的社区?还是那些更具情感力量的故事,那些在废墟中诞生的希望,那些在困难面前展现出的坚韧?“纪念”二字,也让我联想到,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特殊的仪式、活动或者文化表达,来象征性地标记这个重要的十年节点。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平台,让那些尘封的记忆得以重现,让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得以被倾听。这本书,或许是一面镜子,照映出灾难的残酷,也照映出人性的光辉;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更要珍视现在拥有的一切,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社会变迁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触动了我。九二一地震的发生,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变故,更是一次对台湾社会结构、心理韧性以及集体记忆的深刻考验。这本书的书名《记忆九二一震灾重建:纪念九二一震灾十週年》预示着它将是一部承载着历史重量的作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不同维度的“记忆”。它是否会从官方的角度,梳理重建的政策、措施和成效?还是会更深入地聚焦于受灾民众的视角,记录他们的个体经历、情感波动以及在漫长的重建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十年,足以让许多尖锐的伤痛变得模糊,但也可能让一些深刻的教训和宝贵的经验沉淀下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场灾难如何能够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如何能够激发人们的团结和创新。它或许会探讨,十年后,当年那些伤痕累累的土地,如今又孕育出了怎样的生机?那些在震灾中失落的,又以何种方式得以补偿或转化?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场灾难的回顾,更是对生命力、对社会凝聚力以及对时间价值的一次深刻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