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發生於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規模七.三,死亡人數高達二韆四百五十五人、失蹤人數達五十人,房屋全倒三萬八韆九百三十五戶、半倒有四萬五韆三百二十戶,這是近代最嚴重的地震災害。地震發生後,政府迅速採取緊急應變措施,立即動員國軍協助救災,更成立「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進行長期的重建計畫。
作者曾任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在十週年之際,再次迴顧、見證十年努力的心血和汗水,在颱灣九二一震災傷痛逐漸風化之際,警惕你我並且以更多的智慧與努力,投注災害防治,以減少悲劇的發生。
本書特色
本書共分三篇,專訪篇,選擇二十位對重建深度參與的人士,紀錄其寶貴建言;論述篇,係作者對重建重要施政的論述;附錄篇,係多年來作者在報章上發錶的重建文稿中較有代錶性者。
作者簡介
吳崑茂
現任:東海大學兼任講師
學曆:
世界新專畢業
美國多明尼肯大學公共行政碩士
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碩士
日本大學法學部大眾傳播研究
經曆:
嘉義縣太保國中教師
高考新聞行政及格
颱灣省政府新聞處主任祕書
颱灣省政府顧問
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行政處長、主任祕書、副執行長
著作:
《一步一腳印》、《山高路更遠》、《誰與爭鋒》
《希望在明天》、《颱灣與日本震災住宅重建比較》
《見證921震災重建—921集集大地震五週年》
專訪篇
1. 暗夜驚悚九二一
2. 迴首來時路
3. 不一樣的小鎮醫生
4. 幫弱勢者找迴傢的路
5. 弱勢協力造屋推手
6. 生活照顧可圈可點
7. 救災重建叫我第一名
8. 菩提長青村聞名遐邇
9. 美好鄉土再發現
10. 老人送餐弱勢守護
11. 患難時我們同在一起
12. 勇敢邁過九二一斷層
13. 來去社造桃花源
14. 清水溝工作站的旗手
15. 從九二一探索重建新價值
16. 和興生態村的盛衰
17. 劉傢夥房重建文化意義大
18. 讓部落發光發亮的人
19. 我在泰雅相部落的反省
20. 阿薩姆紅茶風華再現
論述篇
1. 多一點理想少一點現實
2. 重建優先項目是什麼?
3. 重建進度為何牛步化?
4. 集閤住宅重建路艱難
5. 跨越行政的壕溝
6. 住宅政策新方嚮
7. 美麗殿大樓全倒變半倒
8. 震災重建公平性探討
9. 當我們忘掉地震時
10. 災區認養加速重建
11. 民間開發社區叫好不叫座
12. 酒竹茶花花容失色
13. 震後土地産權棘手
14. 慰問金怎麼發放纔閤理
15. 埔裏鎮公所搬新傢很哀怨
16. 瑞岩部落遷村坎坷
17. 民間捐款運用誤解多
18. 重建工程品質優先速度
19. 媒體在重建的角色
20. 記憶九二一
附錄篇
1. 從震災經驗中纍積智慧
2. 九二一震災住宅重建迴顧與展望
3. 九二一救災與重建資源運用之探討
4. 九二一震災住宅重建啓示
5. 房貸延至三十年令人振奮
6. 汶川大地震週年
7. 阪神震災重建省思
8. 從九二一到汶川大地震
9. 中橫公路復建滄桑
10. 關懷汶川大地震
11. 桃米社區紙教堂落成
12. 從阪神看集集、汶川大地震
這本書的書名《記憶九二一震災重建:紀念九二一震災十週年》,首先給我的感覺是沉甸甸的。九二一地震,那場深刻的集體創傷,至今仍是颱灣社會無法迴避的記憶。十年,一個十年的時間跨度,足以讓一些當年的親曆者走齣陰影,也可能讓一些新一代的人們對這場災難的認知變得模糊。我好奇的是,這本書將以何種方式來“記憶”這場震災,又將如何呈現“重建”的曆程。是那些具體的數字,那些被修復的建築,那些被重新規劃的社區?還是那些更具情感力量的故事,那些在廢墟中誕生的希望,那些在睏難麵前展現齣的堅韌?“紀念”二字,也讓我聯想到,這本書是否會包含一些特殊的儀式、活動或者文化錶達,來象徵性地標記這個重要的十年節點。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平颱,讓那些塵封的記憶得以重現,讓那些被忽視的聲音得以被傾聽。這本書,或許是一麵鏡子,照映齣災難的殘酷,也照映齣人性的光輝;它更像是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更要珍視現在擁有的一切,並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單單是“記憶九二一震災重建:紀念九二一震災十週年”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産生強烈的閱讀欲望。九二一地震,是颱灣社會記憶中一道深刻的疤痕,而“十年”這個時間節點,更是具有非凡的意義,它標誌著一個重要的迴顧與沉澱時期。我很好奇,這本書將以何種敘事手法來呈現這段曆史。是宏大的全景式迴顧,還是聚焦於個體命運的細膩描繪?“記憶”二字,暗示著這本書將深入挖掘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那些關於失去、關於恐懼、關於堅韌的記憶。而“重建”則指嚮瞭那些從廢墟中崛起的希望,那些被修復的傢園,以及在災難後重新凝聚起來的社會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視角,讓我們理解,在巨大的天災麵前,人類社會是如何展現齣驚人的生命力。它或許會探討,十年間,我們從那場災難中學習到瞭什麼,又為未來的防災減災工作積纍瞭哪些寶貴的經驗。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是對一場災難的紀念,更是對生命韌性、社會互助和國傢重建能力的深刻反思與展現。
评分《記憶九二一震災重建:紀念九二一震災十週年》這個書名,勾起瞭我對那段曆史的無限遐想。九二一地震,對於許多經曆過的人來說,是生命中一道無法磨滅的印記。十年,這個時間長度,往往意味著傷痛的沉澱、反思的深化以及新生的開始。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非常人文關懷的方式來呈現。它不僅僅是關於數據和統計,更是關於那些鮮活的生命,那些在災難中經曆生離死彆的傢庭,那些在廢墟中努力尋找希望的個體。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記憶”的?是采訪瞭大量的當事人,收集瞭他們的口述曆史?還是通過文獻資料,還原瞭事件的來龍去脈?“重建”這個詞,則讓我聯想到,這本書可能不僅僅停留在災難本身,更會著重描寫災後重建的艱辛與不易,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是如何重新建立起社區的聯係,如何凝聚起社會的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種力量,一種讓我們在麵對睏境時,能夠更加勇敢,更加團結的力量。它或許會讓我重新審視,災難過後,我們還能剩下什麼,又能創造齣什麼。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記憶九二一震災重建:紀念九二一震災十週年》光聽名字,就讓我對它充滿瞭敬意和好奇。九二一地震,是颱灣近代史上的一場巨大災難,它留下的傷痛,至今仍刻在許多人的心中。而這本書,選擇在十年後,以“記憶”和“重建”為關鍵詞,來紀念這場災難,這本身就非常有分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時間的流逝中,捕捉那些被時間磨礪得更加深刻的記憶片段的?十年,對於一個生命,對於一個社區,甚至對於一個民族的心理創傷,都是一個重要的節點。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挖掘震災發生時,人們所經曆的絕望與無助,那些瞬間的恐懼,那些失去至親的痛苦?又或者,它更側重於展現災難過後的堅韌與希望,那些從廢墟中站起來的勇氣,那些鄰裏之間的守望相助,那些來自各方的援助所匯聚成的溫暖力量?“重建”這個詞,不僅僅是指物理上的房屋修復,更包含瞭精神上的治愈和社區的重塑。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那些感人的故事,那些普通人的不平凡,那些在黑暗中閃耀的人性光輝。它也許會讓我反思,在麵對巨大的天災時,我們所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
评分作為一名對曆史和社會變遷頗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齣現無疑觸動瞭我。九二一地震的發生,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變故,更是一次對颱灣社會結構、心理韌性以及集體記憶的深刻考驗。這本書的書名《記憶九二一震災重建:紀念九二一震災十週年》預示著它將是一部承載著曆史重量的作品。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不同維度的“記憶”。它是否會從官方的角度,梳理重建的政策、措施和成效?還是會更深入地聚焦於受災民眾的視角,記錄他們的個體經曆、情感波動以及在漫長的重建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十年,足以讓許多尖銳的傷痛變得模糊,但也可能讓一些深刻的教訓和寶貴的經驗沉澱下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一場災難如何能夠成為社會進步的催化劑,如何能夠激發人們的團結和創新。它或許會探討,十年後,當年那些傷痕纍纍的土地,如今又孕育齣瞭怎樣的生機?那些在震災中失落的,又以何種方式得以補償或轉化?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場災難的迴顧,更是對生命力、對社會凝聚力以及對時間價值的一次深刻解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