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策不是要维护某种立场的文化论述,正好相反,它在揭露文化开放性和未来性的同时,也在对不同立场的文化论述进行解构。对于某种文化资产的维护或提倡,以及社会认同的建立都会涉及到文化权利的议题。这已经不是从同一或单一的理念出发,我们并不应该把别人变成跟自己一样。相反的,这是从差异和多元的角度来思考人民的基本权利是什么,特别在今天的全球社会中。只有务实给予台湾社会一个多样性(diversity)的空间,台湾的创意和永续发展才有可能,文化政策也才能摆脱意识型态的桎梏。因此,文化政策不是要强加人民某种文化或资产的概念,而是在多样性的空间中进行文化的对话与创意。
更重要的是,台湾社会因此也才可能走出认同问题的泥沼。这是台湾主体性和凝聚力的原型,也是两岸关系可以良善整合的基础,以及接轨全球的策略。这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文化政策不是一个静态或被动的弱势政策,而是一个涉及到国家整体发展的上位政策,特别对于我们台湾人而言。在文化空间不断多元和开放,以及作为一种事业甚至是产业的情况下,文化政策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转向,它需要回到日常生活的秩序上来。这个秩序就是境寓(milieu),一个本来就存在但被大家遗忘的空间。台湾境寓(Taiwan Milieu)是台湾历史性和未来性的基础,并且是作为台湾文化论述与政策的主体。什么是台湾人这一个议题,在这里可以得到最真实和最具共识的回应。
作者简介
林信华
学历:德国毕勒费德(Bielefeld)大学社会科学博士
现职:南华大学欧洲研究专任教授兼所长、社会科学院院长
二版序 i
引 言 iii
第一章 文化秩序与议题 1
第一节 自然秩序与文化秩序 4
第二节 日常文化生活与广义的文化概念 14
第三节 文化的社会性与社会的文化性 32
第二章 文化与政策的联系 57
第一节 政策所处理的文化概念 61
第二节 文化秩序的观察与文化政策的发展 68
第三节 当代文化政策的主要导向 77
第三章 文化的全球化与地方化 89
第一节 现代化与文化的全球化 91
第二节 文化的解除中心化与地方性 98
第三节 文化网络与共同体的发展 103
第四节 文化行政与政策的地方化 114
第四章 公民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发展 139
第一节 社会契约理论与公民社会的重建 142
第二节 社区的议题与策略 149
第三节 文化多样性的空间 158
第四节 多元文化与文化公民权 166
第五章 公民权认同---作为台湾文化政策的基本形式 197
第一节 全球社会中的文化认同 200
第二节 共同体的成员与其认同 217
第三节 建立在参与和权利概念上的认同---广义的公民权概念 223
第六章 台湾境寓──作为台湾文化政策的新导向 251
第一节 台湾历史性与未来性的基础---台湾境寓 258
第二节 「台湾意识」在当代社会科学中的局限 274
第三节 两岸关系中的台湾文化政策 288
第七章 结论---文化政策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政策 323
参考书目 341
二版序
在二○○二年出版《文化政策新论---建构台湾新社会》一书之后,一方面台湾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自己在学术上也有不同的见解,把它重新架构与论述是一件必要的事。特别在这几年中,国内学术界对于文化政策的讨论也更加频繁与活泼,相信再版后的新书应该可以为文化政策的讨论增加些许的贡献。再版的更动幅度不小,主要在两个线索上。首先是讨论文化与政策在哪里联系在一起,当我们把文化秩序在逻辑上表述为一种美学的活动时,文化所包含的不只是艺术的创作品,它还包含整个社会的创作取向与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的制度建构。所以文化与政策的关联在当今全球社会中,本书将把它当成对于整体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政策。在这个取向上,重点已经不只是对特定的艺术或美学活动採取支持或禁制这一件事情,而是引导出一个可以让各种艺术美学活动的创作可能与空间。而这种空间性和可能性的存在紧密联系一个尊重差异与多样的社会结构,它建立在对权利的基础并且对社会具有较高的认同上,这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文化政策,对于台湾社会而言也是相当重要。
其次,作者首创台湾境寓(Taiwan Milieu)这个名词来丰富文化政策的讨论。我们就是台湾人,因为我们生活在台湾境寓当中。我们还是要告诉自己和全世界的人,我们是谁。这里不是要改变现状,而是揭露现状。我们不一定要为下一代人放置一条规划好的道路,但有必要告诉他们是谁。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社会中,我们需要一个对内与对外都可以凝聚台湾人的新符号,它就是「台湾境寓」。这也是当代文化政策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不论是商业上或学术上,大家所关心的事情慢慢转移到这个日常空间上来。它不是一个什么新的东西,它就是每天在运作的日常生活。它再真实不过,我们每天就在这里生活。它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愈来愈系统化,很多权利必须回到这里来重新思考,一方面过去在意识或理念中的看法,今天离这个生活世界愈来愈远,甚至掩蔽了这个生活世界。我们用境寓这个词来诉说这个生活空间。我们不需要用血统、种族、语言或宗教来告诉我们是台湾人,因为这在全球社会中已经不是唯一的。其他国家的人民所了解或认识到的台湾人,就是生活在台湾境寓中的台湾人。这样的台湾人不是意识或理念上的台湾人,而是在全球社会中,公民身分的新意义。它之所以重要,乃是在于跳脱无谓的意识之争,找到凝聚台湾社会的真正基础。
林信华
宜兰 二○○九年七月
不得不说,《文化政策新论:建构台湾新社会》(第二版)是一本挑战认知边界的书。我一直以来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从政策层面来审视这一问题的全新视角。作者将文化政策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探讨了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将台湾丰富的文化创意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书中的“创意经济”和“文化资本”等概念的阐释,让我对文化产业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赞赏作者对“软实力”的解读,以及如何通过文化政策的有效实施,提升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书中列举了许多成功案例,例如独立音乐、独立电影、文创园区等,分析了这些领域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背后有着怎样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同时,作者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当前台湾文化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资源分配不均、人才培养机制不足等问题。这使得这本书的论述更加平衡和全面,也让我认识到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过程。
评分《文化政策新论:建构台湾新社会》(第二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台湾的文化政策,更是在探讨文化如何成为一种塑造社会的力量。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参与式文化政策”的讨论。作者强调,现代文化政策不应仅仅是自上而下的规划,更需要鼓励公民参与,让社会各界都能在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书中列举了许多基层文化团体、社区营造案例,展示了民众如何通过积极参与,来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文化繁荣,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贡献和创造。同时,作者也探讨了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拓展文化政策的触角,例如数字文化、在线学习平台等,这些都为我们描绘了文化政策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充满了实践的智慧,让读者在理解宏观政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微观层面的生命力。这本书无疑会激发更多人对文化政策的关注,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社会文化的建构中来。
评分在我看来,《文化政策新论:建构台湾新社会》(第二版)是一本关于“身份认同”的深度探讨。作者从文化政策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台湾社会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下,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来处理族群、语言、历史等不同议题,从而建构一种“台湾性”的身份认同。书中对“在地化”和“本土化”政策的分析尤为精彩,作者深入探讨了这些政策如何回应了台湾社会对于自身独特性的追求。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去殖民化”和“后殖民”视角下的文化政策解读,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台湾文化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反思。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承认历史的复杂性,处理不同族群的记忆,并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属于台湾自己的文化定位。书中的论述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但同时又具备了相当的社会关怀,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台湾社会未来发展的深切期盼。这本书对于理解台湾社会内部的张力与融合,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工具来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评分这部《文化政策新论:建构台湾新社会》(第二版)确实是一部内容相当丰富的著作。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关于“主体性”的论述。作者反复强调,在后殖民时代,台湾的文化政策需要摆脱外部的束缚,建立自身的主体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独特性的社会文化。这不仅仅是意识形态上的呼唤,更是在具体政策实践中如何体现。例如,书中关于“去汉化”或“去中国化”的讨论,以及如何重新诠释历史叙事,以构建新的国家认同,这些都触及了深层而敏感的议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过去,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承认历史复杂性的同时,开创新的文化可能性。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不同时期政策背后的思想流派时,引用了许多学者的观点,并对它们进行了批判性地梳理,这使得论述更加立体和深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政策的描述,更是深入到政策背后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取向。对于那些想要理解台湾社会如何凝聚共识、如何面对内部多元差异,并最终塑造其独特文化面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评分我最近读完一本名为《文化政策新论:建构台湾新社会》(第二版)的书,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文化政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者在书中详细探讨了文化政策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创新和包容的政策来促进社会多元发展。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它清晰地展示了台湾文化政策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从早期的国家主义导向,到后来的本土化和民主化,再到如今强调创意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每一个阶段的政策调整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例如对原住民文化复兴、新住民文化融入、以及地方文化特色塑造等方面的分析,都极具启发性。书中的论述逻辑严谨,数据翔实,能够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文化政策不仅仅是艺术和文化的议题,更是关乎社会认同、国家认同乃至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台湾的文化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开始思考文化政策在其他社会转型中的潜在影响,相信这本书对于政策制定者、文化工作者以及任何关心台湾社会发展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