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策不是要維護某種立場的文化論述,正好相反,它在揭露文化開放性和未來性的同時,也在對不同立場的文化論述進行解構。對於某種文化資産的維護或提倡,以及社會認同的建立都會涉及到文化權利的議題。這已經不是從同一或單一的理念齣發,我們並不應該把彆人變成跟自己一樣。相反的,這是從差異和多元的角度來思考人民的基本權利是什麼,特彆在今天的全球社會中。隻有務實給予颱灣社會一個多樣性(diversity)的空間,颱灣的創意和永續發展纔有可能,文化政策也纔能擺脫意識型態的桎梏。因此,文化政策不是要強加人民某種文化或資産的概念,而是在多樣性的空間中進行文化的對話與創意。
更重要的是,颱灣社會因此也纔可能走齣認同問題的泥沼。這是颱灣主體性和凝聚力的原型,也是兩岸關係可以良善整閤的基礎,以及接軌全球的策略。這同時也在告訴我們,文化政策不是一個靜態或被動的弱勢政策,而是一個涉及到國傢整體發展的上位政策,特彆對於我們颱灣人而言。在文化空間不斷多元和開放,以及作為一種事業甚至是産業的情況下,文化政策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轉嚮,它需要迴到日常生活的秩序上來。這個秩序就是境寓(milieu),一個本來就存在但被大傢遺忘的空間。颱灣境寓(Taiwan Milieu)是颱灣曆史性和未來性的基礎,並且是作為颱灣文化論述與政策的主體。什麼是颱灣人這一個議題,在這裏可以得到最真實和最具共識的迴應。
作者簡介
林信華
學曆:德國畢勒費德(Bielefeld)大學社會科學博士
現職:南華大學歐洲研究專任教授兼所長、社會科學院院長
二版序 i
引 言 iii
第一章 文化秩序與議題 1
第一節 自然秩序與文化秩序 4
第二節 日常文化生活與廣義的文化概念 14
第三節 文化的社會性與社會的文化性 32
第二章 文化與政策的聯係 57
第一節 政策所處理的文化概念 61
第二節 文化秩序的觀察與文化政策的發展 68
第三節 當代文化政策的主要導嚮 77
第三章 文化的全球化與地方化 89
第一節 現代化與文化的全球化 91
第二節 文化的解除中心化與地方性 98
第三節 文化網絡與共同體的發展 103
第四節 文化行政與政策的地方化 114
第四章 公民社會與文化權利的發展 139
第一節 社會契約理論與公民社會的重建 142
第二節 社區的議題與策略 149
第三節 文化多樣性的空間 158
第四節 多元文化與文化公民權 166
第五章 公民權認同---作為颱灣文化政策的基本形式 197
第一節 全球社會中的文化認同 200
第二節 共同體的成員與其認同 217
第三節 建立在參與和權利概念上的認同---廣義的公民權概念 223
第六章 颱灣境寓──作為颱灣文化政策的新導嚮 251
第一節 颱灣曆史性與未來性的基礎---颱灣境寓 258
第二節 「颱灣意識」在當代社會科學中的局限 274
第三節 兩岸關係中的颱灣文化政策 288
第七章 結論---文化政策作為國傢整體發展政策 323
參考書目 341
二版序
在二○○二年齣版《文化政策新論---建構颱灣新社會》一書之後,一方麵颱灣已經有很大的變化,一方麵自己在學術上也有不同的見解,把它重新架構與論述是一件必要的事。特彆在這幾年中,國內學術界對於文化政策的討論也更加頻繁與活潑,相信再版後的新書應該可以為文化政策的討論增加些許的貢獻。再版的更動幅度不小,主要在兩個綫索上。首先是討論文化與政策在哪裏聯係在一起,當我們把文化秩序在邏輯上錶述為一種美學的活動時,文化所包含的不隻是藝術的創作品,它還包含整個社會的創作取嚮與環境,以及整個社會的製度建構。所以文化與政策的關聯在當今全球社會中,本書將把它當成對於整體社會與國傢的發展政策。在這個取嚮上,重點已經不隻是對特定的藝術或美學活動採取支持或禁製這一件事情,而是引導齣一個可以讓各種藝術美學活動的創作可能與空間。而這種空間性和可能性的存在緊密聯係一個尊重差異與多樣的社會結構,它建立在對權利的基礎並且對社會具有較高的認同上,這是一個較為廣義的文化政策,對於颱灣社會而言也是相當重要。
其次,作者首創颱灣境寓(Taiwan Milieu)這個名詞來豐富文化政策的討論。我們就是颱灣人,因為我們生活在颱灣境寓當中。我們還是要告訴自己和全世界的人,我們是誰。這裏不是要改變現狀,而是揭露現狀。我們不一定要為下一代人放置一條規劃好的道路,但有必要告訴他們是誰。在快速變化的全球社會中,我們需要一個對內與對外都可以凝聚颱灣人的新符號,它就是「颱灣境寓」。這也是當代文化政策的重要任務。這是一個新的時代,不論是商業上或學術上,大傢所關心的事情慢慢轉移到這個日常空間上來。它不是一個什麼新的東西,它就是每天在運作的日常生活。它再真實不過,我們每天就在這裏生活。它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一方麵是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愈來愈係統化,很多權利必須迴到這裏來重新思考,一方麵過去在意識或理念中的看法,今天離這個生活世界愈來愈遠,甚至掩蔽瞭這個生活世界。我們用境寓這個詞來訴說這個生活空間。我們不需要用血統、種族、語言或宗教來告訴我們是颱灣人,因為這在全球社會中已經不是唯一的。其他國傢的人民所瞭解或認識到的颱灣人,就是生活在颱灣境寓中的颱灣人。這樣的颱灣人不是意識或理念上的颱灣人,而是在全球社會中,公民身分的新意義。它之所以重要,乃是在於跳脫無謂的意識之爭,找到凝聚颱灣社會的真正基礎。
林信華
宜蘭 二○○九年七月
這部《文化政策新論:建構颱灣新社會》(第二版)確實是一部內容相當豐富的著作。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書中關於“主體性”的論述。作者反復強調,在後殖民時代,颱灣的文化政策需要擺脫外部的束縛,建立自身的主體意識,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獨特性的社會文化。這不僅僅是意識形態上的呼喚,更是在具體政策實踐中如何體現。例如,書中關於“去漢化”或“去中國化”的討論,以及如何重新詮釋曆史敘事,以構建新的國傢認同,這些都觸及瞭深層而敏感的議題。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否定過去,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在承認曆史復雜性的同時,開創新的文化可能性。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不同時期政策背後的思想流派時,引用瞭許多學者的觀點,並對它們進行瞭批判性地梳理,這使得論述更加立體和深刻。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政策的描述,更是深入到政策背後的哲學思考和價值取嚮。對於那些想要理解颱灣社會如何凝聚共識、如何麵對內部多元差異,並最終塑造其獨特文化麵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评分《文化政策新論:建構颱灣新社會》(第二版)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思考維度。作者不僅僅是在講述颱灣的文化政策,更是在探討文化如何成為一種塑造社會的力量。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參與式文化政策”的討論。作者強調,現代文化政策不應僅僅是自上而下的規劃,更需要鼓勵公民參與,讓社會各界都能在文化政策的製定和實施過程中發揮作用。書中列舉瞭許多基層文化團體、社區營造案例,展示瞭民眾如何通過積極參與,來豐富和發展本土文化。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文化繁榮,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的貢獻和創造。同時,作者也探討瞭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拓展文化政策的觸角,例如數字文化、在綫學習平颱等,這些都為我們描繪瞭文化政策在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理論框架,更充滿瞭實踐的智慧,讓讀者在理解宏觀政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微觀層麵的生命力。這本書無疑會激發更多人對文化政策的關注,並鼓勵大傢積極參與到社會文化的建構中來。
评分不得不說,《文化政策新論:建構颱灣新社會》(第二版)是一本挑戰認知邊界的書。我一直以來都對文化産業的發展模式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恰好提供瞭從政策層麵來審視這一問題的全新視角。作者將文化政策與經濟發展緊密結閤,探討瞭如何通過政策引導,將颱灣豐富的文化創意資源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動力。書中的“創意經濟”和“文化資本”等概念的闡釋,讓我對文化産業的內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特彆贊賞作者對“軟實力”的解讀,以及如何通過文化政策的有效實施,提升颱灣在國際舞颱上的影響力。書中列舉瞭許多成功案例,例如獨立音樂、獨立電影、文創園區等,分析瞭這些領域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背後有著怎樣的政策支持和市場環境。同時,作者也毫不迴避地指齣瞭當前颱灣文化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可能麵臨的挑戰,例如資源分配不均、人纔培養機製不足等問題。這使得這本書的論述更加平衡和全麵,也讓我認識到文化政策的製定和實施是一個復雜且充滿挑戰的過程。
评分在我看來,《文化政策新論:建構颱灣新社會》(第二版)是一本關於“身份認同”的深度探討。作者從文化政策的角度切入,分析瞭颱灣社會在多元文化並存的環境下,如何通過政策的製定與調整,來處理族群、語言、曆史等不同議題,從而建構一種“颱灣性”的身份認同。書中對“在地化”和“本土化”政策的分析尤為精彩,作者深入探討瞭這些政策如何迴應瞭颱灣社會對於自身獨特性的追求。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去殖民化”和“後殖民”視角下的文化政策解讀,這部分內容揭示瞭颱灣文化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與反思。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在承認曆史的復雜性,處理不同族群的記憶,並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屬於颱灣自己的文化定位。書中的論述充滿瞭學術的嚴謹性,但同時又具備瞭相當的社會關懷,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於颱灣社會未來發展的深切期盼。這本書對於理解颱灣社會內部的張力與融閤,以及如何通過政策工具來促進社會和諧,提供瞭寶貴的洞見。
评分我最近讀完一本名為《文化政策新論:建構颱灣新社會》(第二版)的書,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的文化政策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作者在書中詳細探討瞭文化政策在社會建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創新和包容的政策來促進社會多元發展。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曆史脈絡的梳理,它清晰地展示瞭颱灣文化政策是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演變的,從早期的國傢主義導嚮,到後來的本土化和民主化,再到如今強調創意經濟和文化産業的發展,每一個階段的政策調整都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息息相關。作者運用瞭大量的案例研究,例如對原住民文化復興、新住民文化融入、以及地方文化特色塑造等方麵的分析,都極具啓發性。書中的論述邏輯嚴謹,數據翔實,能夠讓讀者深刻認識到文化政策不僅僅是藝術和文化的議題,更是關乎社會認同、國傢認同乃至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颱灣的文化發展有瞭更宏觀的認識,也開始思考文化政策在其他社會轉型中的潛在影響,相信這本書對於政策製定者、文化工作者以及任何關心颱灣社會發展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