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议题对质性研究而言相当重要却经常遭到忽略。《质性研究的品质控管》一书旨在探讨如何定义与评估研究品质的问题。作者检视了在教学、计划、评估和出版质性研究时,应该如何辨别研究品质优劣的方法。他先从如何处理研究品质的问题开始谈起,包含各种标准、效标、审核表、指导方针与策略。接着论及多种三角交叉验证法的概念,涵盖方法论的、民族志的、量化及质性研究中的三角交叉验证法,并举实例说明如何使用它们来控管研究品质。此外,作者也谈到品质、创意和伦理议题的关联性。
最后,以探究研究过程与透明度来总结这一连串的讨论。本书可以与赛吉出版社《质性研究法大全》系列丛书对照使用,也可以作为专书独自运用。相信对于任何参与社会、健康、商业与教育等研究领域的读者来说,阅读本书皆可获益良多,从详实的阐述中学习到各种实用策略,大力提升读者分析与改善质性研究品质的能力。
序列丛书绪言
关于本书
第一章 如何处理研究的品质
第二章 标准、效标、审核表与指导方针
第三章 控管多样性的策略
第四章 三角交叉验证法的概念
第五章 质性研究中方法论的三角交叉验证法
第六章 民族志中的三角交叉验证法
第七章 量化与质性研究中的三角交叉验证法
第八章 如何使用三角交叉验证法来控管品质的实际议题
第九章 探问品质、创意与伦理议题的不同方法
第十章 质性研究的品质控管:聚焦在过程与透明度
名词解释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评价三:** 在我学生时代的学术训练中,量化研究一直是“主流”,任何偏离这个轨道的研究,似乎都显得“不那么科学”。我曾被反复灌输“样本量”、“统计显著性”等概念,对于那些“定性”的东西,总是抱有一种审慎甚至略带怀疑的态度。然而,随着接触的学术领域越来越广,我发现很多深刻的社会现象、复杂的人类情感,是无法简单通过数字来量化的。那时,我开始对质性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入门书籍,无法系统地了解其内在逻辑和评价标准。很多时候,我只能通过阅读大量的质性研究论文,尝试去模仿和学习,但效果总是差矣人意。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它用清晰的语言,解释了质性研究的核心理念,以及如何构建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我不再觉得质性研究是“凭感觉”进行的,而是看到了它背后严谨的逻辑和精心的设计。这本书帮助我建立起了一套新的评价体系,让我能够更公正、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质性研究的价值。
评分**评价五:** 我一直认为,一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提供多少“知识”,更在于它能否激发读者“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涉及方法论的著作,如果只是简单罗列概念和步骤,而未能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哲学,那么它的价值将大打折扣。过去,我曾读过一些关于研究方法的书籍,它们虽然内容翔实,但往往显得枯燥乏味,读完后也只是记住了几个术语,却未能真正提升我的研究能力。这本书与我过去接触过的同类书籍截然不同。它并非仅仅是内容的堆砌,而更像是一次智慧的对话。作者通过提问、反思、举例,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质性研究的边界与可能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研究取向的讨论,这让我明白了,原来质性研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实现方式,而每一种方式都对应着不同的研究目标和哲学预设。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让我看到了质性研究的“生命力”,它不是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一种灵活而又充满力量的探究方式。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着实让我耳目一新。一直以来,我对质性研究的态度都有些模糊,总觉得它像是一门玄学,难以捉摸,也难以判断其“好坏”。我参加过一些质性研究的工作坊,听了不少“资深”研究者分享经验,但往往是听的时候觉得“啊,原来如此”,过后就又是一头雾水。很多时候,大家会强调“深入访谈”、“敏锐观察”,但具体如何才能做到“深入”,又如何判断观察到的细节是否“有意义”,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我曾尝试过一些经典的质性研究论文,虽然表面上读起来流畅,但总觉得背后少了点什么,像是隔靴搔痒,难以理解其研究过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结论的。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自己感兴趣但又不知如何着手的领域时,总觉得缺乏一个可以借鉴的“操作指南”。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从一个非常务实的角度,剖析了质性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思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张质性研究的“藏宝图”,知道在探索的路上,哪些地方可能藏有“陷阱”,又该如何循着线索,找到真正的“宝藏”。
评分**评价二:** 我一直对某些学术研究中那种“言之凿凿”却又缺乏实在支撑的论断感到不适。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很多研究似乎更容易陷入主观臆断或者脱离现实的理论模型。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大家花费了大量时间收集资料,但最终的研究结论却显得有些牵强,让人不禁怀疑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当时,我便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一项研究显得“可靠”?是什么让研究者的结论能够令人信服?尤其是对于那些不那么依赖量化数据的研究,其质量的评估标准又在哪里?这本书恰恰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困扰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质性研究,更是关于如何“做好”质性研究。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自由”的质性研究,也需要一套严谨的框架来支撑,需要一系列审慎的步骤来保证其学术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一些常见误区的揭示,以及对不同研究方法的细致辨析。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给自己构建一个“质量过滤器”,能够帮助我更敏锐地识别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同时也能指导我自己在进行研究时,如何避免走入“经验主义”的泥沼。
评分**评价四:** 作为一名长期处于实践一线的研究者,我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复杂且难以量化的实际问题。在工作中,我需要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分析事件的深层原因、评估政策的社会影响。这些都需要一种能够深入挖掘背后故事、理解个体经验的研究方法。我尝试过一些方法,但总觉得不够系统,缺乏一个可以将零散的观察和访谈转化为有洞察力结论的有效途径。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虽然能触摸到一些东西,但却无法勾勒出事物的全貌。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的研究方式。它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套实操性的方法论,帮助我系统地组织研究思路,设计研究工具,以及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我学会了如何从看似平凡的细节中挖掘出意义,如何让研究访谈不仅仅是“听故事”,而是能够揭示出更深层次的结构和规律。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生产”有价值的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