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日常创造力?它是一种能力、一种策略,也是一种过程。就能力而言,它是与日常生活和人格特质密切有关的部分,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未被发展,甚至很遗憾地未受到注意。本书编者暨先驱的创造力研究者露丝.理查斯写道:「日常创造力……是人类得以真正存活的基础。有了日常创造力,无论是养育孩子、给朋友建议、修缮房屋或计划募款活动,我们都能够变通地适应环境、即兴创作,以及试验不同的选择。」
在这本启发思考的合集中,一群跨领域的杰出思想家针对下列──开发「日常生活的原创性」──提出他们的想法:採纳创造力会如何改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对世界和自我产生新的思考及体验方式。他们指出创造力可以如何帮助我们活在当下,修正我们对个人和社会层次的人类特质之看法,找出灵性的意义,以及最终在充满急迫逃战的世界里改变我们对人类生存及繁荣发展的典范。既不是枯燥的论文也不是手册,这本文集收录创造力领域的最新研究,生动地检视日常创造力的现象和过程,以及它对自我、社会、政治、人类及文化演化、人类未来等方面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由于本书合着者皆是各方创造力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任何对于创造力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本书获得有意义的思考启发,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营造更丰富有趣的人生。
作者简介
露丝.理查斯(Ruth Richards)
露丝.理查斯(Ruth Richards博士是取得全国认证的心理治疗师和教育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加州旧金山市塞布路克研究所(Saybrook Graduate School)的教授、麻萨诸塞州贝蒙特镇(Belmont)麦克林(McLean)医院的兼职助理研究员(暨麻萨诸塞总医院的兼职助理心理治疗师),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心理治疗系讲师。理查斯博士多年来一直研究临床上和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创造力,并曾出版创造力与社会行动、灵性发展等方面的着作。她是〈生涯创造力量表〉(The Lifetime Creativity Scales)的主要发展者,此量表取材广泛且率先成为评量一般人日常创造力的工具。
译者简介
赖丽珍
学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教育博士,主修成人暨继续教育
曾任:
台北市教育局
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组员)
辅仁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副教授)
研究兴趣:为学习与教学、教师发展及创造力应用
译作:
《教师评鑑方法》、《教学生做摘要》、《有效的班级经营》
《班级经营实用手册》、《重理解的课程设计》系列
《创意思考教学的100个点子》等等
第一篇 创造力与个人生活
第1章 日常创造力:隐藏的潜能
第2章 过有创意的好生活:混沌与创造力的关系
第3章 艺术家与观众:日常创造力与视觉艺术
第4章 理解即创造:人类特质和个人创造力的认识论观点
第5章 观众的心流:观赏电视时的创造力及其在视讯治疗的应用
第6章 意识的结构与创造力:打开知觉之门
第二篇 创造力与社会
第7章 述说新历史:达尔文、演化和科学上的创造力对抗从众性
第8章 挺身为人:直立的身体、有创意的不稳定和灵性的平衡
第9章 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力:文化、自我和情感
第10章 创造力的「知识生态系」观点:整体科学如何
把集体创造力重塑为大规模学习的基础
第11章 网路器官、网路空间和网路性爱:日常创造力的演化
第12章 最大的创意挑战:重新思考人类特质并重建社会
第三篇 统整与结论
第13章 生活更有创造力的十二个可能益处
读完《日常创造力与人类特质新论:心理的、社会的和灵性的观点》,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活力,尤其是在书中关于“意义追寻与灵性觉醒”的章节,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并没有将“灵性”简单地等同于宗教信仰,而是将其拓展为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一种对内在世界的探索,以及一种与宇宙万物相连接的感知。这种对灵性的解读,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生活,也更容易让我产生共鸣。书中描绘了,当个体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或迷茫时,往往会开始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命的目标,这种内省的过程,恰恰是通往灵性觉醒的开端。作者通过讲述那些在人生低谷中找到方向、实现自我超越的故事,展现了灵性力量在个体成长和创造力迸发中的关键作用。我看到了,那些真正具有创造力的人,往往拥有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追求,他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也更容易在逆境中找到韧性。书中的案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以及我希望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这种对意义的追寻,让我感觉到自己不再仅仅是为生活而生存,而是有了一种更崇高的目标感,而这种目标感,也成为了我内心深处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源泉。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翻开这本《日常创造力与人类特质新论:心理的、社会的和灵性的观点》的,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没想到它却以一种极其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尤其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分析“社会连接与集体智慧”在激发个体创造力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时,展现出的独到见解。书中详述了,当个体置身于一个开放、包容、鼓励交流的社群环境时,如何能够借助他人的观点、经验和反馈,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出更多元、更具创新性的想法。这种“头脑风暴”式的互动,并非简单地拼凑零散的知识,而是通过不同视角的碰撞和融合,产生出一种“1+1>2”的化学反应。作者通过对历史上的发明创造、艺术合作以及现代创业团队的案例剖析,生动地展现了集体智慧的强大力量。我从中看到了,那些伟大的成就,往往并非孤军奋战的产物,而是由一群志同道合、互相支持的个体共同孕育而成。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强调集体智慧的同时,也并未忽略个体在其中的主体性。他指出,真正的集体智慧,是在尊重个体差异、鼓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实现思想的汇聚与升华。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网络中的一部分,而与他人的连接,恰恰是我们获取灵感、拓展视野、激发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评分阅读《日常创造力与人类特质新论:心理的、社会的和灵性的观点》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重新审视自我。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觉察与限制的突破”的章节,对我触动尤深。作者深刻地剖析了,我们常常被内在的自我怀疑、恐惧以及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束缚,这些“内在的墙壁”极大地限制了我们潜能的发挥和创造力的释放。他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同理心的方式,引导读者去识别这些限制性信念,并通过一系列心理训练和实践,去逐渐瓦解它们。我特别欣赏作者提出的“接纳不完美”以及“拥抱脆弱”的观点。他鼓励我们认识到,创造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试错,而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成长的基石。书中提供的一些反思性问题和练习,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思维中的盲点,也开始尝试用更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创造力并非源于天生的才华,而是源于一种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并不断挑战自我局限的勇气。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力量,让我相信,通过不断地自我觉察和积极的改变,每个人都有可能突破自身的限制,释放出无限的创造潜能。
评分这本《日常创造力与人类特质新论:心理的、社会的和灵性的观点》在我心中激起了难以言喻的共鸣,仿佛一位久违的老友,娓娓道来那些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却又如此鲜活的存在。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心流”与“潜能觉醒”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个体全身心投入某项活动时,那种时间流逝感消失、自我意识淡漠、但却体验到高度愉悦和满足的“心流”状态。这不仅仅是关于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实现,一种与存在融为一体的奇妙感受。书中的案例分析,将这种理论性的概念具象化,让我看到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如何在平凡的日常中,通过专注和热爱,触碰到自己内心深处那股源源不断的创造力火花。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创造力仅仅局限于艺术或科学领域,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普遍的人类特质,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烹饪一顿晚餐,到解决一个工作难题,再到与家人的一次深入交流。这种普适性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创造力的认知边界,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经验,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闪烁着创造光芒的瞬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着比自己想象中更为广阔的潜能,而“心流”便是解锁这些潜能的一把关键钥匙。
评分《日常创造力与人类特质新论:心理的、社会的和灵性的观点》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特别是关于“好奇心与探索欲”如何驱动创造力发展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将好奇心描绘成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一种驱动人类不断学习、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原始动力。他认为,正是这种对未知领域的不懈探索,促使我们跳出舒适区,挑战既有观念,从而孕育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书中引用的许多科学发现和艺术创作的例子,都印证了这一点——那些伟大的突破,往往源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为什么”或“如果”。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游戏化学习”和“试错精神”的强调。他认为,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去尝试和探索,能够极大地降低创造过程中的心理门槛,鼓励我们大胆地去设想和实践,即使失败了,也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保持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是多么重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压力而压抑自己的好奇心,变得越来越“稳妥”,但这本书提醒我,正是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探索,才可能带来真正的创新。它让我愿意重新拾起那些被我遗忘的爱好,去尝试那些我从未想过会做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